周晓;张容轩;杨浩贤;丁嘉安
2004年2月至2006年11月,我们用自行研制的L形气管支架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气管及支气管狭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64~77 岁.2例因肺癌行一侧肺切除术后出现支气管残端瘘,1例右主支气管癌伴狭窄,2例为气管下段癌伴狭窄,l例为后上纵隔神经纤维瘤占据右侧大部分胸腔并压迫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曾于1年前拟行神经纤维瘤切除术,开胸后不能切除,仅取活检).
作者:仇学明;王震;王昱;罗红来;黄杰;曾晓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女,24岁.月经期反复咯血6个月.曾按肺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月经正常;已婚未育,无妊娠及流产史.肺部CT检查如图1,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右肺上叶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禹亮;姜久仰;常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术后10年生存率近50%[1],但由于供体严重匮乏,仅有部分病人有机会接受移植.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可作为待移植者的过渡,降低心脏负荷和做功,延长等待时间.
作者:范晔;徐志飞;翁渝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完全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近期疗效.方法 2例病儿男、女各1例,分别为16岁和19个月.均为TGA/VSD/PS.采用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结果 2例病儿均生存.女病儿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治疗后痊愈.男病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分别随访10、9个月,心功能Ⅰ级.结论 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可有效治疗TGA合并VSD和PS.长期效果仍需观察.
作者: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5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我们共为80例14周岁以上成人法洛四联症施行矫治术,现总结报道诊治结果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80例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4~56 岁,平均(21.6±3.1)岁.明显发绀74例,蹲踞史68例,晕厥史12例,高血压病史13例,蛋白尿或血尿者10例.其中1例术前伴发脑脓肿,3例伴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术前血红蛋白为(189±19)g/L,动脉氧分压(52.4±6.2)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氧饱和度为0.76±0.07.
作者:周青云;邵国丰;张志梁;史信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前N分期中的作用,并与CT的N分期进行比较,旨在探讨符合线路显像在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崔永;龚民;常栋;佟玉筠;王天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女,43岁.发热、咳嗽、胸闷、气促1月余.查体:体温38.5℃,呼吸22次/min,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肿瘤扑落音.超声心动示左心房明显增大,其内可见一57 mm×33 mm大小中强回声团块(图1),占据左心房大部分空间,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突入二尖瓣口,收缩期退回左心房.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
作者:白传明;张彬;周岊梧;宋书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TVSD)是一种罕见的心脏外伤后遗症,1989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共收治创伤性室间隔缺损(室缺)病人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赵爽;陈宝田;王盛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女,58岁.进食梗噎感月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食管钡剂造影见图1.食管镜检查见肿瘤距门齿30 cm处为一不规则肿物,质硬、表面糜烂,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王先宝;张学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26岁.胸痛,胸部CT扫描发现前上纵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图1).2005年9月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开胸手术.术中见前上纵隔肿块约10 cm×10 cm×10 cm大小,包膜不完整.右侧第2肋间胸骨旁肿物向外生长至皮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作者:李川;马春山;黄金林;黎涛;冯增文;钱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原发性手汗症是一种无明显诱因引起的手部汗腺分泌亢进的病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0.12%的青少年患有重度手汗症[1].迄今为止,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TS)是治疗手汗症唯一具有长期疗效的方法.我们通过生存质量(QOL)调查,评估ETS对手汗症病人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作者:李旭;涂远荣;林敏;赖繁彩;陈剑锋;代祖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也可译为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QOL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传统的结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健康内涵,评价病人的疾病状态.
作者:任国琴;薛永生;苏纯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51岁.口唇、甲床发绀,运动性心悸、气促.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3/Ⅵ级吹风样杂音,杵状指(趾).X线胸片示两肺血少,心影呈靴形,心尖圆钝上翘.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房肥大,ST-T改变.
作者:孙江泰;张仁福;金伟;张宝芬;陈阳;徐佳;孙秀梅;于铁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6年7月至2006年4月,我院心内直视手术治疗39 481例心脏病病人,同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21 242例,其中发现5例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病人.现报道诊断、手术特点和随访结果.
作者:李巅远;胡盛寿;沈向东;孙立忠;郭少先;刘永民;陶天富;朱振辉;逢坤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60岁.间断性胸闷4个月,加重1周,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8年,高血脂史8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射血分数(EF)0.26,短轴缩短率(FS)0.13,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3.2 mm,收缩末内径55.3 mm,室间隔厚16.9 mm;左心增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并消失,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冠状动脉3支狭窄,前降支(LAD) 70%~80%、回旋支(LCX)95%,均为近、中段狭窄,远端血管光滑;右冠状动脉(RCA)全程不规则狭窄.在术前28 d中共行11次心电图检查均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作者:苏丕雄;高杰;刘岩;顾松;李延辉;张希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肾上腺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肾上腺转移癌占所有肿瘤的8.3%[1].国外报道尸检肾上腺转移发生率为25%~45%[2].肺癌中孤立肾上腺转移发生率为1.62%~3.50%[3].为了探讨肺癌孤立肾上腺转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我们对1990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26例肺癌孤立肾上腺转移病人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王春光;陈树;杨志广;徐沛然;邵国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男,72岁.食管下段鳞癌,病变长约4 cm,累及深肌层.用常州产26 mm GF-Ⅰ型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手术顺利.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周进半流质饮食出院.
作者:李士亭;方友平;倪耀军;熊化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使用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升主动脉瘤和急性夹层分离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10例主动脉瘤病人行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4~64 岁,平均(42.9±12.7)岁.比较其术前、术后心功能、左心室直径和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174.0±41.2)min,主动脉阻断(132.8±35.7)min,深低温停循环3例.术后随访9~17 个月,平均(12.6±2.8)个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2.7±0.48到术后1.80±0.63(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0.62±0.10增加到术后0.64±0.14(P>0.05).左心室腔明显缩小,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从术前(62.00±13.58)mm缩小到术后(49.9±13.59)mm(P<0.05),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从术前(41.8±10.97)mm缩小到术后(32.8±12.41)mm(P<0.05).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明显减轻,从术前3.00±0.82下降到术后1.40±0.84(P<0.05).结论 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升主动脉瘤和急性夹层分离的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赵强;王春生;朱丹;陈安清;夏利民;王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68岁.胸痛、胸闷、气促8个月.既往健康.查体: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正常.X线胸片示左胸腔包裹性积液,左肺受压不张.胸部CT示左胸腔内积液厚壁包裹(图1);MRI检查示左侧胸腔缩小,左肺体积变小,左肺门下移,可见长T1、T2信号20 cm×15 cm×10 cm(图2).胸腔穿刺液常规为血色胸水,浑浊,比重1.025,李凡他试验(+),细胞满视野,白细胞500×106 /L,多核43%,单核57%,乳酸脱氢酶2488 U/L;胸水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术前诊断:左胸腔包裹性积液,疑诊胸膜间皮瘤.
作者:赵惠民;高茹;贾东辉;鲁永红;王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去细胞结合光氧化技术处理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在体内的抗钙化性能.方法 取新鲜牛颈静脉20根,每根裁出4个带瓣血管片,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以染料介导光氧化、戊二醛、去细胞及去细胞结合光氧化4种技术处理.建立大鼠皮下包埋模型,2个月后获取组织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钙含量;并应用X线、CT、骨密度扫描检测整体组织钙化情况.结果 (1)D组试片标本形态较完整,柔韧性好,无结节样改变;其整体组织钙盐密度明显低于A组及B组,与C组接近.(2)D组管壁组织钙含量显著低于A组及B组(P<0.01),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瓣膜组织的钙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1),与A组及c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细胞结合光氧化技术与传统戊二醛及染料介导光氧化技术比较,能明显提高牛颈静脉体内抗钙化性能.
作者:李伟;吴忠仕;杨丽娟;刘哲亮;胡建国;刘文亮;胡野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