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450
  • 全年订价:5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及单抗生产

    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建立了抗ZEN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用ZEN-BSA偶联物免疫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后,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过4~5次亚克隆建立了稳定分泌抗ZEN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Z2A4、Z8D6.将上述2种杂交瘤细胞分别注入BalB/c小鼠腹腔,获得含抗ZEN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将腹水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得到Z2A4、Z8D6单克隆抗体.经鉴定,其亚类为IgG,抗体腹水效价Z2A4和Z8D6分别为1:1.6×106和1:3.2×106;分子量均为150000(150kD);参考工作浓度分别为1:40000和1:100000;纯化后抗体IgG含量分别为34和39 mg/ml;抗体与其它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1%),具有较高特异性;抗体亲和力常数Z2A4和Z8D6分别为5.52×108和4.68×109 mol/L.

    作者:王玉平;计融;江涛;韩春卉;宫慧之;高秀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猕猴桃果汁对染铅小鼠驱铅效果观察

    为观察猕猴桃果汁对染铅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选用60只18~22g体重的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3个试验组、1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实验观察.低、中、高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pb2+浓度为546.2 mg/L的水溶液,低、中、高剂量样品组分别灌胃给予10.0、20.0、40.0ml/kg BW剂量的受试液,模型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饮用、灌胃去离子水.实验期间记录饮用水量,连续30 d后,采血,取肝、股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含量.结果发现,染铅各组铅摄入剂量相当,3个试验组小鼠全血铅和肝组织铅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各剂量对小鼠股骨铅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猕猴桃果汁具有促进排铅作用.

    作者:刘秀英;胡怡秀;臧雪冰;范荻;刘富强;周月婵;胡春生;胡余明;聂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

    2004年中国安徽阜阳劣质婴儿配方粉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调查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状况,根据美国FDA和加拿大实验室的方法,建立了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分离鉴定技术.从87份阜阳劣质奶粉样品中检测到11份阪崎肠杆菌阳性样品,污染阳性率为12.6%.用API 20E和Qualicon BAX(R)系统鉴定了11株阪崎肠杆菌.这是国内首次从婴儿配方粉中分离到阪崎肠杆菌菌株.

    作者:刘秀梅;裴晓燕;郭云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合质谱确证法检测尿液中氯丙醇痕量代谢产物β-氯乳酸的研究

    为监测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3-MCPD),首次建立了人体尿液中痕量β-氯乳酸的测定方法.尿样经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MSPD),再经2步衍生(先甲酯化后七氟丁酰化)后得到GC分析用的衍生物,并对衍生的条件作了优化.衍生物在HP1701毛细管柱中经程序升温得到良好的分离,用GC-MS进行确证并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定量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为1.0μg/L,当以11.5 μg/L水平加标时,尿液β-氯乳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5.3%(62.5%~113%,n=6),RSD为23.0%.在浓度12~450μg/L范围内,β-氯乳酸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6 9,满足了尿液中痕量β-氯乳酸的分析要求.

    作者:傅武胜;吴永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山东省286起沙门菌食物中毒分析

    为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对山东省1983年~2002年的沙门菌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20年共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286起,11228人中毒,15人死亡.平均年发病率为1.13/10万,病死率为0.13%,2、3季度为中毒高峰季节,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87%、72.73%、80.00%;中毒地区以农村为主,是城市的6倍;中毒食品以猪肉多,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1.18%、62.46%、80.00%;中毒责任单位主要源自个体商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50%、51.28%、46.67%;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原料污染造成的,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41%、42.12%、53.33%.为减少该类中毒发生,建议夏秋季节加大对流通领域肉类食品的抽检力度,在农村加大食物中毒的常识、预防措施的宣传,以减少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马呈珠;薛良辉;张红;王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利用BN大鼠动物模型评价S86转基因大米的致敏性

    为研究S86转基因大米的致敏性,用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进行研究.40只BN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阳性对照组,转基因大米组,非转基因大米组及阴性对照组.分别在第0和第7天,通过腹腔注射给予阳性对照组的大鼠0.1 mg/ml卵清蛋白(OVA)1ml,其它各组在相同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以AIN-93G为依据配制各组饲料,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饲以AIN-93G饲料,转基因大米组饲以含转基因大米粉的饲料,非转基因大米组饲以含非转基因大米粉的饲料,时间为6周.在第2次腹腔注射OVA后,取血分离血浆进行组胺测定.分别在第14、21、28、35、42天取血分离血清,测定IgG及IgE水平;此外,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压.血清学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大米全食品喂饲没有激发IgG及IgE反应,而OVA(阳性对照组)激发了明显的IgG及IgE反应;转基因大米组的组胺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及亲本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而阳性对照组组胺水平升高.另外转基因大米没有引起大鼠血压升高.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全食品喂饲的方式给予BN大鼠S86转基因大米没有发现该转基因大米对BN大鼠具有致敏性.

    作者:贾旭东;李宁;王伟;吴永宁;杨晓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镉和锡

    为提高食品中镉和锡的检测水平,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的镉和锡的方法.在佳实验条件下的检出限:镉0.002 9 ng/ml、锡0.19 ng/ml;线性范围:镉0~2ng/ml,相关系数0.999 8,锡0~100 ng/ml,相关系数0.999 9;在0.5 ng/ml时,镉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RSD),2.5 ng/ml时锡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RSD);试样加标回收率:镉93.0%~100.5%,锡91.3%~99.2%.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等优点,适合于各种食品镉、锡的联合测定.

    作者:杜洪凤;晏易容;沈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从一起食品卫生处罚案件谈行政处罚责任构成

    为正确实施行政处罚,对一起超市经营外地橙汁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件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卫生行政违法责任和卫生行政处罚责任的构成要件,提出在卫生行政处罚过程中,主观要件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对食品卫生监督员正确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参考.

    作者:张开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2002年湖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及对策

    为了解湖北省学校集体食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对湖北省2002年学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2002年湖北省共有13所学校发生食源性疾病,773人患病,死亡1人.其中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当年湖北省集体食堂食物中毒的46.2%、48.9%和100.0%.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为学校食堂采取了以赢利为目的的私人承包制,学校领导及食堂承包人的责任心差、卫生知识缺乏,食堂基础设施差,使用的食品原料安全问题严重.针对学校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山区及农村学校食堂不宜搞承包制;政府应对山区及农村学校有所投入;学校应加强学生食堂的卫生管理;学校食堂的采购应采取定点采购的管理体制.

    作者:李林富;李亚琴;张清文;石韦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美国对传统食品和膳食补充剂声称的管理

    在美国,可用于传统食品和膳食补充剂标签上的声称有3类:健康声称、营养素含量声称以及结构/功能声称.确保这些声称合法性的责任在于生产商和FDA,就广告而言,责任在于联邦贸易委员会(Fedral Trade Commission).

    作者:李晓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试论农村家宴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对策

    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4年间,甘肃省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71起,其中发生在农村35起.35起中,有25起发生在农村家宴举办时.因此,农村家宴已成为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场所.为了能够从不同方面探讨预防和控制农村家庭宴席食物中毒的方法,对近年来甘肃省发生的农村家宴食物中毒案例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农村家宴举办者食品卫生意识差,加工设备不卫生,环境卫生不好所造成.希望该分析能对预防和控制农村家庭宴席食物中毒提供借鉴.

    作者:张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对4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评析

    为了解农村群体性食物中毒,对2003年第2季度在临夏州康乐、广河、和政3县农村连续发生的4起群体性食物中毒进行了分析,4起食物中毒共计446人用餐,发生中毒273人,总中毒患病率为61.21%,经实验室检测,在所采集样品中均检出变形杆菌(未进行生化分型).中毒主要发生在30岁以下人群,都是由共同进食同类食物引起,发生时间均在春夏季(4月、5月).通过分析这4次中毒事件,须吸取的教训是:应将农村群体性用餐纳入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群体性活动中的饮食卫生差,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群体用餐多,而卫生意识差,须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农村畜禽检疫与卫生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其讲求饮食质量,避免发生食物中毒;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等群体性聚餐较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食物中毒对策.

    作者:宋文阁;鲁永权;娄兴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某出口冻虾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检测

    为保证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对广东某出口冻虾加工厂进行了调查.检测了出口冻虾(虾仁、去头虾)从原料到成品各工序的微生物变化,并检测了工用具、环境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出口冻虾细菌总数一般都符合标准,大肠菌群数有超标现象,致病菌没有检出,工用具等细菌总数常有超标.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出口食品加工厂的卫生管理工作.

    作者:雷晓凌;曾少葵;蒋志红;章超桦;吴红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一起酒店健康伤害案件的法律探讨

    2002年11月9日,一举报人向南通市卫生监督所举报,反映其8日晚在该市市区某酒店参加婚宴,9日晨赴宴者中数人出现眼部不适、流泪、畏光等症状.接报后该市卫生监督所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卫生监督处置预案,对病者进行个案调查,对事发酒店实施全面监督检查.

    作者:王淑萍;张卫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对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为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目前部分学校食堂的管理模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政府、学校、社会监督管理的学校食堂新型社会化管理模式:即推行食堂经营社会化,饮食服务品牌化;做到日常管理规范化,卫生监督制度化;达到饭菜价格大众化,品种搭配科学化.这样既能减轻学校经济负担,提高服务质量,又能确保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对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惠志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为公正、公平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在诠释、分析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涵义、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9个方面论述述如何把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作者:李盘生;王汉耀;陈丽洁;陈亮;何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嘉兴市秀洲区村级学校学生集体用餐安全现状与对策

    为保证农村学校集体用餐安全,对嘉兴市秀洲区村级学校的集体用餐的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些学校食堂存在的问题是无证经营,硬件设施不符合卫生要求,集体餐的制作流程不符合卫生要求,在制作、分餐和就餐过程中接触不洁物,使用卫生质量不明的食品原料,加工方法不适当.要改善学校的不安全现状,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严格学校食堂的各项管理.

    作者:闵建华;任建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茶叶和食用菌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的通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冷冻饮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第三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市售和生产企业瓶(桶)装纯净水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农业部要求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第二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果冻食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2004年铁强化酱油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情况的通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关于学生临时就餐住宿经营场所食品卫生状况的调查

    学生临时就餐住宿场所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家长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并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为掌握其食品卫生状况,加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对34家学生临时就餐住宿场所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卫生管理规范和发证标准,严格发证审批,加强日常监督监测,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加大对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周见阳;梁青;张勇敢;赵长虹;冯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濮阳市部分食品中3种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为掌握河南省部分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情况,对濮阳市部分食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O157:H7大肠埃希菌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共采样4类261份,检出3种致病菌27株,沙门菌11株(4.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株(3.4%),O157:H7大肠埃希菌7株(2.7%).生肉类污染严重,检出率17.3%;其次为生食蔬菜,检出率14.5%;散装熟肉和生牛奶检出率较低,分别为4.3%和3.6%.11株沙门菌血清分型为:肠炎沙门菌6株,阿贡纳沙门菌3株,德比沙门菌2株.7株O157:H7均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监测结果提示食品卫生工作者要提高对单增李斯特菌和O157:H77的认识,加强基层防疫站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3种致病菌的血清型变迁和污染食品的种类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王想霞;张青风;杜俊甫;李林奇;张蒙;俞社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安全性评价中毒性病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的途径

    毒性病理学是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之一,但因为在毒性病理的检验过程中缺少标准化的程序要求,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差诊断质量难以提高.因此病理检验的标准化是发展和完善毒性病理学诊断的佳途径,通过综述病理诊断标准、术语、结果和讨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的途径,指出要形成统一的、完全接受和认可的毒性病理学标准化检查和评价程序,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病理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去考虑,并不断地加强沟通.

    作者:于洲;徐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食品分装加工及分装食品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委托生产加工食品问题的批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卫生部关于食品添加剂生产工艺有关问题的批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5月份获批准的保健食品目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6月份获批准的保健食品目录(待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