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富;李亚琴;张清文;石韦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以下简称ZEN),建立了抗ZEN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用ZEN-BSA偶联物免疫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后,取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过4~5次亚克隆建立了稳定分泌抗ZEN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Z2A4、Z8D6.将上述2种杂交瘤细胞分别注入BalB/c小鼠腹腔,获得含抗ZEN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将腹水用饱和硫酸铵盐析法纯化,得到Z2A4、Z8D6单克隆抗体.经鉴定,其亚类为IgG,抗体腹水效价Z2A4和Z8D6分别为1:1.6×106和1:3.2×106;分子量均为150000(150kD);参考工作浓度分别为1:40000和1:100000;纯化后抗体IgG含量分别为34和39 mg/ml;抗体与其它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率<1%),具有较高特异性;抗体亲和力常数Z2A4和Z8D6分别为5.52×108和4.68×109 mol/L.
作者:王玉平;计融;江涛;韩春卉;宫慧之;高秀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学生临时就餐住宿场所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家长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并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为掌握其食品卫生状况,加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对34家学生临时就餐住宿场所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的卫生管理规范和发证标准,严格发证审批,加强日常监督监测,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加大对学生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有效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作者:周见阳;梁青;张勇敢;赵长虹;冯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据统计,2000年至2003年4年间,甘肃省共报告发生食物中毒71起,其中发生在农村35起.35起中,有25起发生在农村家宴举办时.因此,农村家宴已成为食物中毒发生的重要场所.为了能够从不同方面探讨预防和控制农村家庭宴席食物中毒的方法,对近年来甘肃省发生的农村家宴食物中毒案例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农村家宴举办者食品卫生意识差,加工设备不卫生,环境卫生不好所造成.希望该分析能对预防和控制农村家庭宴席食物中毒提供借鉴.
作者:张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毒性病理学是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之一,但因为在毒性病理的检验过程中缺少标准化的程序要求,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差诊断质量难以提高.因此病理检验的标准化是发展和完善毒性病理学诊断的佳途径,通过综述病理诊断标准、术语、结果和讨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标准化的途径,指出要形成统一的、完全接受和认可的毒性病理学标准化检查和评价程序,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病理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去考虑,并不断地加强沟通.
作者:于洲;徐海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美国,可用于传统食品和膳食补充剂标签上的声称有3类:健康声称、营养素含量声称以及结构/功能声称.确保这些声称合法性的责任在于生产商和FDA,就广告而言,责任在于联邦贸易委员会(Fedral Trade Commission).
作者:李晓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观察猕猴桃果汁对染铅小鼠体内铅含量的影响,选用60只18~22g体重的昆明种雄性小鼠分为3个试验组、1个模型对照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实验观察.低、中、高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pb2+浓度为546.2 mg/L的水溶液,低、中、高剂量样品组分别灌胃给予10.0、20.0、40.0ml/kg BW剂量的受试液,模型对照组灌胃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饮用、灌胃去离子水.实验期间记录饮用水量,连续30 d后,采血,取肝、股骨,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含量.结果发现,染铅各组铅摄入剂量相当,3个试验组小鼠全血铅和肝组织铅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各剂量对小鼠股骨铅含量无明显影响.提示猕猴桃果汁具有促进排铅作用.
作者:刘秀英;胡怡秀;臧雪冰;范荻;刘富强;周月婵;胡春生;胡余明;聂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监测食品污染物3-氯-1,2-丙二醇(3-MCPD),首次建立了人体尿液中痕量β-氯乳酸的测定方法.尿样经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MSPD),再经2步衍生(先甲酯化后七氟丁酰化)后得到GC分析用的衍生物,并对衍生的条件作了优化.衍生物在HP1701毛细管柱中经程序升温得到良好的分离,用GC-MS进行确证并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定量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为1.0μg/L,当以11.5 μg/L水平加标时,尿液β-氯乳酸的平均回收率为75.3%(62.5%~113%,n=6),RSD为23.0%.在浓度12~450μg/L范围内,β-氯乳酸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6 9,满足了尿液中痕量β-氯乳酸的分析要求.
作者:傅武胜;吴永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掌握河南省部分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情况,对濮阳市部分食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O157:H7大肠埃希菌进行污染状况调查.共采样4类261份,检出3种致病菌27株,沙门菌11株(4.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株(3.4%),O157:H7大肠埃希菌7株(2.7%).生肉类污染严重,检出率17.3%;其次为生食蔬菜,检出率14.5%;散装熟肉和生牛奶检出率较低,分别为4.3%和3.6%.11株沙门菌血清分型为:肠炎沙门菌6株,阿贡纳沙门菌3株,德比沙门菌2株.7株O157:H7均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监测结果提示食品卫生工作者要提高对单增李斯特菌和O157:H77的认识,加强基层防疫站的监测能力,及时发现3种致病菌的血清型变迁和污染食品的种类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王想霞;张青风;杜俊甫;李林奇;张蒙;俞社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对山东省1983年~2002年的沙门菌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20年共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286起,11228人中毒,15人死亡.平均年发病率为1.13/10万,病死率为0.13%,2、3季度为中毒高峰季节,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87%、72.73%、80.00%;中毒地区以农村为主,是城市的6倍;中毒食品以猪肉多,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1.18%、62.46%、80.00%;中毒责任单位主要源自个体商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50%、51.28%、46.67%;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原料污染造成的,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41%、42.12%、53.33%.为减少该类中毒发生,建议夏秋季节加大对流通领域肉类食品的抽检力度,在农村加大食物中毒的常识、预防措施的宣传,以减少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马呈珠;薛良辉;张红;王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保证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对广东某出口冻虾加工厂进行了调查.检测了出口冻虾(虾仁、去头虾)从原料到成品各工序的微生物变化,并检测了工用具、环境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出口冻虾细菌总数一般都符合标准,大肠菌群数有超标现象,致病菌没有检出,工用具等细菌总数常有超标.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出口食品加工厂的卫生管理工作.
作者:雷晓凌;曾少葵;蒋志红;章超桦;吴红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公正、公平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在诠释、分析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涵义、现状(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9个方面论述述如何把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作者:李盘生;王汉耀;陈丽洁;陈亮;何海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正确实施行政处罚,对一起超市经营外地橙汁引发的食物中毒案件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卫生行政违法责任和卫生行政处罚责任的构成要件,提出在卫生行政处罚过程中,主观要件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对食品卫生监督员正确处理类似案件提供参考.
作者:张开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