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8-5734
  • 国内刊号:11-401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9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2-420
  • 全年订价:30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药学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阿奇霉素致嗅觉和味觉障碍

    1例52岁女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服用阿奇霉素0.5g,1次/d.3d后患者出现嗅觉和味觉障碍,立即停用阿奇霉素.然而停药2周后,患者的嗅觉、味觉仍未恢复.

    作者:王虎军;徐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萝芙木致药物性肝炎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咽痛自行服用萝芙木煎剂(250 ml相当25 g),3次/d.服药第4天出现尿黄,第7天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皮肤和巩膜黄染,第9天入院.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73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682 U/L.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立即停用萝芙木,给予茵栀黄口服颗粒剂和谷胱甘肽、苦参碱、甘草酸二铵静脉滴注治疗.入院第12天复查肝功能:ALT 97 U/L,AST 32 U/L,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何洁宝;何敬成;张碧青;陆晓晖;罗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氧氟沙星致出血性膀胱炎

    1例52岁女性患者因急性扁桃体炎口服左氧氟沙星0.2g,3次/d.3d后出现尿急、尿频、下腹痛,棕色尿液,尿中见血块,伴有排尿困难.实验室检查示尿隐血(+++).超声检查提示急性膀胱炎.停用左氧氟沙星.停药第2天,尿色逐渐恢复正常.第5天尿常规结果正常.2周后超声检查示膀胱恢复正常.

    作者:吕亚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托伐他汀钙联用苯扎贝特相关横纹肌溶解症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高脂血症及原发性高血压口服阿司匹林0.1g,1次/d;阿托伐他汀钙10mg,1次/d;苯扎贝特0.2g,2次/d;硝苯地平30 mg,2次/d,共10 d.治疗第8天,患者出现双下肢肌肉疼痛;第9天疼痛蔓延至双侧肩背部、双上肢及全身.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加剧,双下肢肌肉僵硬,尿液呈棕红色.血生化检查:肌酸激酶21 507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460 U/L,乳酸脱氢酶1517 U/L,丙氨酸转氨酶19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895 U/L,肌酐268 μmol/L.给予血液净化、碱化尿液、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患者好转.

    作者:刘海燕;李婷婷;王雅锋;杨桂萍;刘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奥美拉唑致严重心动过缓4例

    4例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0、40、22和28岁)分别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或胃溃疡服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其中3例单独口服奥美拉唑,1例合并应用奥美拉唑、阿奇霉素和胶体果胶铋.2d后均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气短等症状,心率分别下降为44、46、46和44 次/min.停用奥美拉唑并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3次/d后,4例患者心率均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作者:钟建玲;陈仕珠;谢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卡马西平超敏综合征

    1例59岁男性患者因耳鸣服用卡马西平0.1g,1~2次/d,服药7d后出现双下肢一过性皮疹.停用卡马西平后皮疹消失,但随后耳鸣症状加重,遂入院,给予卡马西平0.1g,2次/d口服;甲钴胺1 mg,3次/d口服.入院第2天患者体温39.2℃;第3天面颊部、躯干及双侧膝关节处出现红色斑丘疹.血生化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35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37 U/L,γ-谷氨酰转移酶506 U/L,乳酸脱氢酶273 U/L.停用卡马西平及甲钴胺,给予甲泼尼龙及抗过敏治疗.2d后体温恢复正常,5d后皮疹、肝功能逐渐好转.入院第9天患者再度发热,体温38.1℃,随后皮疹再次出现,且逐渐增多,遍布全身.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3.78 × 109/L,嗜酸粒细胞0.113;丙氨酸转氨酶18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45 U/L,γ-谷氨酰转移酶374 U/L,乳酸脱氢酶239 U/L.诊断为卡马西平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加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皮疹症状及肝功能逐渐好转.入院第16天患者双下肢再次出现皮疹,经甲泼尼龙及对症治疗后缓解.

    作者:王雪妮;刘泽;王伟;王鲁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相关双上肢震颤

    1例72岁男性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2次/d静脉滴注,共8d;溴己新4 mg,2次/d静脉滴注,共15 d;氨茶碱0.1g,1次/8 h口服,共17 d;孟鲁司特钠咀嚼片2片(每片10 ng),每晚口服1次,共16 d.第17天患者出现双上肢震颤,以手指部为甚,考虑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所致,遂停用该药.停用后未再出现双上肢震颤.

    作者:李婷婷;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头孢硫脒联合美洛西林静脉滴注诱发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l例7岁女童为预防术后感染给予头孢硫脒2.0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美洛西林2.0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用药9d.停药第2天,患儿出现全身瘙痒,伴散在皮疹、低热.之后皮疹进行性加重,呈弥散性紫红色,表面可见水疱、部分糜烂,以躯干为主,伴口腔黏膜、眼结膜糜烂及脓性渗出,遂入院.给予阿奇霉素、夫西地酸、甲泼尼龙、人免疫球蛋白及外用药治疗.患儿皮肤症状逐渐好转,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杨青;李璠;胡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利巴韦林致溶血性贫血

    1例74岁女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给予腺苷钴胺1 mg/d肌内注射3d;维生素B1 10 mg,3次/d口服;利巴韦林0.4g,1次/8h口服.治疗3d后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食欲差;6 d后出现头晕,意识丧失数秒,伴有恶心、心悸.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75 g/L,网织红细胞0.092.考虑贫血与利巴韦林有关,停用该药.停药后1周血常规检查示血红蛋白95 g/L,网织红细胞0.095.停药后37 d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患者症状逐渐好转.

    作者:叶进;王景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患者口服苯妥英钠致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1例16岁女性进行性肌阵挛癫痫患者,口服苯妥英钠0.15 g、1次/12 h治疗1周后出现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呈全导持续性棘慢波节律.7周后入我院,立即将苯妥英钠减量至0.05 g,2次/d,2d后停用,同时给予患者丙戊酸钠0.3g,1次/8h;氯硝西泮1 mg,1次/12 h;左乙拉西坦0.25 g,1次/12 h.治疗第3天患者肌阵挛发作消失,治疗第6天脑电图示散在棘慢波、慢波,住院12d,病情平稳出院.

    作者:高乐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利奈唑胺相关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

    4例早产极低体重儿(1对女性双胞胎,胎龄31周;1对男性双胞胎,胎龄29周)于出生后22~31 d应用利奈唑胺10 mg/kg、1次/8 h静脉泵入抗感染治疗.其中例1、2为单独用药,例3同时联用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例4同时联用利奈唑胺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分别于用药后4、16、8和10 d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低分别为27×109/L、74×109/L、23×109/L、4×109/L.停用利奈唑胺并给予对症治疗,6~17 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作者:黎颖然;卢荣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去乙酰毛花苷和胺碘酮及呋塞米联用相关神志不清

    1例20岁男性患者因心力衰竭给予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4 mg,2次/d静脉滴注,胺碘酮注射液75 mg缓慢静脉注射后以1 mg/min持续泵入,呋塞米注射液20 mg,1次/d静脉滴注.治疗第3天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嗜睡,血压78/36 mm Hg(1 mm Hg =0.133 kPa),立即给予多巴胺、尼可刹米、洛贝林,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当日检测地高辛血药浓度高达7.3μg/L,停用去乙酰毛花苷、胺碘酮、呋塞米.鼻饲苯妥英钠片0.1g,3次/d,治疗5d后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降至0.82 μg/L.

    作者:兰安杰;刘丽宏;罗静;王丹;高文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多态性与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汉族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第1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与抗甲状腺药物(ATD)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到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GD患者(GD组)和同期到体检中心查体的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GD组分为3个亚组:ATD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组、ATD治疗后白细胞正常组和ATD治疗前白细胞减少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非抗凝静脉血血凝块,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定CTLA-4基因第1外显子49位点基因型,抽取部分样本进行测序,并计算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GD组211例患者(ATD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组73例,ATD治疗后白细胞正常组86例,GD合并白细胞减少组52例)、健康对照组85例纳入研究.GD组CTLA-4基因第1外显子49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5例)、38.8%(82例)、58.8%(124例),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1.8%、78.2%;健康对照组AA、AG和GG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3%(13例)、32.9%(28例)和51.8%(44例),A和G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1.8%和68.2%;2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74,P=0.000 1;x2 =6.48,P=0.01).CTLA-4基因第1外显子4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ATD治疗后白细胞减少组、ATD治疗后白细胞正常组和GD合并白细胞减少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中国北方汉族人群GD发病与CTLA-4基因第1外显子49位点A/G多态性相关,而ATD导致的白细胞减少似乎与其多态性无关.

    作者:张卉;阎胜利;王颜刚;史莎莎;韩立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AIN)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明确诊断为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AI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共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9±6)岁.分别因泌尿系感染(3例)和发热(2例)应用左氧氟沙星(4例)和培氟沙星(1例),疗程1 ~12d.从用药至血清肌酐升高的时间为7~15 d,平均(11±3)d.5例患者分别出现恶心、呕吐、充血性皮疹、发热、寒战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5例患者在治疗后12~60 d出现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水平升高以及不同程度的尿酸化功能异常,并伴血尿(4例)、肾性糖尿(4例)、尿α1-微球蛋白升高(3例)及无菌性白细胞尿(2例).停药后1~2d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但血清肌酐、尿常规、尿沉渣及尿酸化功能未恢复正常.5例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6周后血清肌酐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尿蛋白水平下降,血尿、肾性糖尿和无菌性白细胞尿消失,但部分患者尿α1-微球蛋白及尿酸化功能仍异常.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用药期间应定期做血、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一旦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应及时停药,并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作者:郑茜子;苏涛;王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紫杉醇脂质体(LEP)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万方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1980年至2011年7月31日)以及Cochrane图书馆系统评价和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11年第2期),收集以紫杉醇(PTX)为对照的LET治疗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并进行meta分析,比较LEP与PTX治疗NSCLC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以相对危险系数(RR)、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57篇,经筛选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共有NSCLC患者627例,其中LEP组329例,PTX组2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有效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6,95% CI为0.93~1.46,P=0.19);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以及脱发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皮疹、肌肉痛、周围神经炎和呼吸困难发生率LEP组均低于PTX组,其OR(95% CI)分别为0.48(0.33 ~0.69)、0.17(0.08 ~0.40)、0.23(0.15 ~0.35)、0.41(0.21 ~0.81)和0.18(0.06~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LEP具有与PTX相似的疗效,但较PTX有更好的安全性.

    作者:白瑶;段京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来氟米特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来氟米特为异噁唑类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来氟米特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肝酶升高、高血压、头痛及脱发.近年研究显示,来氟米特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来氟米特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出现的时间约为治疗6个月后.临床表现为肢体对称性麻木、麻刺感、烧灼感,疼痛,肢体末梢发冷及四肢无力.来氟米特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可能和药物的直接神经毒性有关.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有高龄、糖尿病及合并用药.一旦来氟米特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应在30 d内停药.

    作者:赵伟;张江林;黄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的安全性问题

    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具有抑制甲状腺激素生成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见的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有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其不良反应包括药疹、粒细胞缺乏症、严重肝损伤、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并有一定的致畸作用.严重肝损伤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发生多与丙硫氧嘧啶有关,致畸作用主要见于甲巯咪唑.儿童和非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治疗首选甲巯咪唑,妊娠和哺乳期患者首选丙硫氧嘧啶.防治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包括:合理用药、定期监测、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以及对症治疗.

    作者:连小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他汀类药物与出血性卒中

    他汀类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但也有研究发现该类药物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可能与血胆固醇水平、微出血及他汀类药物自身药理作用有关.他汀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性卒中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包括脑叶出血和深部出血.既往用药史是判断相关性的重要依据.治疗措施包括停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作者:宋海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头孢曲松相关假性结石

    头孢曲松是第3代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该药易与胆汁和尿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为头孢曲松钙盐沉淀物,进而形成假性结石.多数头孢曲松相关假性结石患者无临床症状,超声检查是该病诊断的常用方法,询问病史及用药情况有助于确诊.用药剂量、疗程、静脉滴注速度及禁食与脱水状态是头孢曲松相关假性结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假性结石具有可逆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无需手术.必要时应予对症治疗.

    作者:高晨;周颖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服用5-羟色胺能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可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1年7月26日发布药物安全警告:服用5-羟色胺能精神病药物(serotonergic psychiatric medications)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linezolid)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FDA同时也发布了该类患者应用亚甲蓝有相似风险的安全警告.利奈唑胺为唑烷酮类抗生素,通过选择性结合到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核糖核酸上的位点而抑制细菌核糖体的翻译过程,防止形成包含70S核糖体亚单位的起始复合物,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包括肺炎、皮肤感染、耐药菌(如屎肠球菌)感染.FDA已收到服用5-羟色胺能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引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告,包括死亡病例报告.5-羟色胺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意识模糊,活动过度,记忆障碍)、肌肉痉挛、多汗、震颤、腹泻、共济失调和(或)发热,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为利奈唑胺可逆性非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进而抑制5-羟色胺的代谢,导致脑中5-羟色胺浓度增高,引发毒性反应.

    作者:刘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剂量氢溴酸西酞普兰可导致心律失常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于2011年8月24日发布药物安全公告[1]:抗抑郁药氢溴酸西酞普兰(citalopram hydrobromide)可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氢溴酸西酞普兰是二环氢化酞类衍生物,为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2],用于治疗抑郁性精神障碍.该药不良反应通常短暂而轻微,治疗初期表现较明显,常见恶心、呕吐、口干、腹泻等,也可引起激素分泌紊乱、躁狂、心动过速及直立性低血压.

    作者:历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孕妇长期大剂量使用氟康唑可能导致婴儿出生缺陷

    2011年8月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发布药物安全公告:孕妇在妊娠早期(前3个月内)长期、大剂量(400~800 mg/d)使用氟康唑(fluconazole),可能引起罕见、明显的婴儿出生缺陷.单次、小剂量(150 mg)使用氟康唑治疗阴道真菌感染(念珠菌病)无此风险[1].

    作者:闫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增加死亡风险待定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11年8月4日发布药物安全公告:尚未确定重组人生长激素可增加死亡风险[1].此次信息是针对FDA于2010年12月22日发布的相关安全信息的更新.重组人生长激素是一种使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与人体自身分泌的生长激素接近的蛋白质.在美国,重组人生长激素被批准用于治疗小儿由于生长激素缺乏而致的身材矮小(包括先天性生长激素缺乏)、特纳综合征、努南综合征、普瑞德威利症候群等[2].

    作者:历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急性海芋中毒救治1例

    1例44岁男性误食海芋块根,数分钟后出现口唇麻木、咽喉疼痛、恶心、呕吐、流涎、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中毒后20 min入院,诊断为急性喉头水肿.给予静脉推注苯海拉明20 mg、地塞米松5mg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ng等处理,并行吸氧、保肝等对症治疗.中毒5h后症状逐渐好转,50 d后痊愈.海芋是天南星科海芋属有毒植物,含有皂素毒苷及草酸钙等.口服后可致神经和胃肠系统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0~30 min,严重者可致死亡;皮肤或者眼接触海芋汁液会导致皮肤瘙痒、结膜炎,甚至失明.吸入含有海芋的粉尘后也可对眼、鼻腔及咽喉黏膜产生强烈刺激而引起相关症状.中毒诊断主要依据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海芋中毒无明确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

    作者:谢立璟;王英伟;龙鑫;孙承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011年台湾药害救济与药品安全国际研讨会简况

    2011年药害救济与药品安全国际研讨会于6月29 -30日在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主办,财团法人药害救济基金会承办.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和日本、新西兰、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跨国药厂的学者围绕“药害救济制度”和“药品优良安全监视规范”两个主要议题进行了交流.《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执行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育琴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进行了专题演讲.

    作者:曾艳;王育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安全用药研讨会纪要

    2011年7月30日,由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主办、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编委)会青年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暨安全用药研讨会在山东荣成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山东、云南、广东等省及直辖市的青年编委,参加安全用药研讨会的与会代表,以及杂志社的专家、教授和编辑工作人员.1 青年编委会会议在上午的开幕式上,《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执行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育琴教授首先代表编委会以及杂志社向与会青年编委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杂志自1999年创刊以来,在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支持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影响因子居药学类期刊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核心期刊,为推动和促进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用药安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讲话中,王育琴执行主编回顾了青年编委会的筹建过程.为了增强杂志发展的活力,2009年11月杂志第三届编委会成立之初提出组织青年编委会的设想,并决定首先在北京试点.经过近半年的筹备,2010年4月青年编委会北京组宣告成立.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北京组青年编委在组稿、撰稿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显示了青年编委的蓬勃朝气.鉴于北京组的成功经验,杂志编委会决定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临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正式组建青年编委会.本次会议就是宣布全国青年编委会的成立.王育琴教授希望各位青年编委都能认真履行职责,齐心协力办好杂志,为提高我国安全用药水平做贡献.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