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SJWT)对短暂电击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并探讨ESJWT防治PTSD的可能性.方法 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舍曲林(15 mg·kg-1)和ESJWT(25 mg·kg-1)治疗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2 d给予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0.8 mA,持续10 s,间隔10 s,每天15次),实验前1 h药物处理组小鼠分别ig给予盐酸舍曲林和ESJWT,每天1次,持续18 d.第3,8和15天测量小鼠僵住时间百分比和粪便量,于第16,17和18天依次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爬梯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僵住时间百分比和粪便量显著增加(P<0.01),进入旷场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爬梯实验中小鼠爬梯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站立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PTSD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舍曲林和ESJWT均能有效改善上述模型小鼠PTSD样行为(P<0.05,P<0.01),其中ESJWT治疗组小鼠在条件恐惧环境下粪便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各组小鼠血清NE和5-HT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SJWT可有效改善PTSD模型小鼠的恐惧和焦虑等行为,有可能用于PTSD治疗.
作者:文浩;刘谦东;李硕硕;周陆军;樊双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黄独素B(DIOB)在大鼠体内的血浆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并比较DIOB单体和黄药子醇提物(EEDB)给药后DIOB血浆和组织暴露以及消除的差异.方法 建立并验证了定量分析血浆和组织样品DIOB的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SD大鼠ig给予DIOB 1.3 mg·kg-1和EEDB 1.0 g·kg-1,不同时间点采样,测定血浆和组织样品中的DIOB浓度.快速平衡透析法测定DIOB在血浆和组织的蛋白结合率.采用WinNonlin 6.4软件拟合并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给予DIOB单体和EEDB后,血浆DIOB的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312±67和(131±84)μg·L-1(P<0.01)以及0.12±0.07和(0.23±0.17)h;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17±0.28和(2.34±0.83)h(P<0.05).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DIOB在肺的分布浓度高,其次是肝和肾.DIOB单体组DIOB在肺、肝和肾组织的AUC(0-24 h)分别为4527.0±557.7,183.0± 51.1和(64.4±22.4)ng·h·g-1,EEDB组分别为6507.9±424.3(P<0.01),467.5±202.7(P<0.05)和(238.6± 70.0)ng·h·g-1(P<0.01).DIOB的血浆、肝和肺组织的蛋白结合率为38.7%~43.6%,61.3%~66.9%和61.4%~64.7%.DIOB肺/血浆游离浓度AUC比值>48.结论 DIOB以单体和EEDB 2种形式给药后,大鼠血浆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DIOB在肺组织的分布具有较强的靶向性.在黄药子和DIOB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应关注上述特征和差异.
作者:许玉凤;阳海鹰;原梅;李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国际植物药市场所占有的份额仍然微不足道,难以提交符合欧美等国家的药品申报注册资料是其原因之一.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就植物药国际药品申报注册要求中毒理学的要求做一简要介绍,即植物药国际申报现状、美国和欧盟中药注册申报要求中对毒理研究的规定、中美非临床毒理研究的差异及国际注册中毒理研究的关注点.
作者:李旻;李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综述了国际天然药物的研发历史和研究现状,以及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植物药的监管和注册申报要求、新药申报关注的问题和美国FDA批准的首个植物药处方药的研究案例等,期望能为我国植物药研究者以及我国中药和天然药物监管政策和新药申报要求的制定者提供参考.
作者:汪巨峰;杨威;郭健敏;韩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在piggyBac(PB)转座子介导下,探索在HepG2细胞中实现多个药物代谢酶稳定共表达的策略,为建立体外药物代谢和肝毒性研究的理想细胞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选择3种目前针对大片段DNA使用较广的转染方法:Lipofectamine?LTX,GenJetTM(Ver.Ⅱ)和Neon?Transfection System,分别转染N端标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N2)和2A串联重组细胞色素3A4(CYP3A4)和CYP2C19的PB转座子质粒(pPB-CYP3A4-2A-2C19)至HepG2细胞,48 h后比较不同方法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确立高效低毒的HepG2细胞转染方法.然后选择该法进行转染,将设计的3组PB重组转座子:单基因转座子(PB-CYP3A4)、2A串联多基因转座子(PB-CYP3A4-2A-2C19)、多个单基因转座子混合物〔PB-CYP3A4, PB-CYP2C8,PB-CYP2A6,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的PB转座子(PB-OATP1B1)〕分别转染HepG2细胞,利用嘌呤霉素和GFP进行单克隆细胞筛选:挑选具有抗性且表达GFP的细胞单克隆并进行扩大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蛋白质印迹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分别检测各组药物代谢酶mRNA、蛋白质水平及酶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转染方法比较发现,GenJetTM法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其他2种(P<0.01),介导Pegfp-N2和Ppb-CYP3A4-2A-2C19的转染效率分别高达(94.2±2.5)%和(89.3±3.3)%,且该法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因此选择GenJetTM法进行后续PB转座子转染.分别转染3组PB重组转座子发现,单个转座子PB-CYP3A4和PB-CYP3A4-2A-2C19转染后,筛选获得的抗性细胞克隆中各个药物代谢酶在Mrna、蛋白质及活性水平均显著提高,其中2A可实现CYP3A4和CYP2C19药物代谢酶协同稳定表达;而多个转座子混合共转染细胞中,仅有随机几个基因表达;且各药物代谢酶基因的表达不均衡,仅CYP3A4药物代谢酶基因在单克隆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GenJetTM法可成为PB重组转座子转染HepG2细胞的有效方法.PB转座子可介导基因稳定表达;但在实现多基因共表达时,与病毒载体法不同,理论上可行的PB多转座子共转染方法其基因表达效率下降,且各基因表达不均衡.相比之下,应用2A串联多个基因串联重组PB单转座子可实现各基因稳定表达.
作者:庞士慧;钟国瑞;谢水林;李浩健;邹淑香;贾英;戴仁科;黄黎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以柴胡的主要药效/毒性成分柴胡皂苷(SS)及代谢产物(共30种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预测并验证部分靶点蛋白.方法 ①通过PharmMapper反向分子对接法和Sybyl X正向分子对接预测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并预测了柴胡皂苷a(SSa)与潜在靶点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A2(GST A2)间的结合模式.②体外实验:用SSa 0,0.03,0.06,0.13,0.25和0.50 mmol·L-1处理HepaRG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epaRG细胞用SSa 0,0.03,0.13和0.50 mmol·L-1处理24 h,GST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GST酶活性.结果 ①PharmMapper和Sybyl X预测SS及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包括:GST A2、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腺苷激酶、胸苷酸合成酶、雌激素受体、雌二醇17-β-脱氢酶1、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m1、胆汁酸受体和维A酸结合蛋白2.预测结果显示,SSa与GST A2之间对接得分高,二者匹配良好,很可能存在相互作用.②体外实验:SSa能抑制HepaRG细胞存活,呈一定的量效关系(R 2=0.8848,P<0.05);随着SSa浓度升高,细胞内GST活性升高(P<0.01).结论 SS及其代谢产物的潜在靶点蛋白为GST和磷脂酰胆碱转移蛋白等,GST可能是SSa的靶点蛋白之一.
作者:钟倩雯;朱安;王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EPS)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与醛糖还原酶(AR)表达的关系.方法 组织块贴壁法制备PASMC,PDGF 30 mg·L-1诱导细胞增殖,用Lipofectamin 3000将AR小干扰RNA(ARsiRNA)干扰片段转入PASMC细胞, 24 h后,检测AR的mRNA和蛋白水平.另取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PDGF 30 mg·L-1组, PDGF+EPS 1,10和100 μmol·L-1组,EPS 100 μmol·L-1组,定量PCR法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胶原蛋白Ⅰ和A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BrdU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检测PCNA、胶原蛋白Ⅰ和AR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PDGF 30 μg·L-1处理48 h后,PASMC增殖显著增加(P<0.01),PCNA和胶原蛋白Ⅰ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PDGF组相比,ARsiRNA干扰组细胞增殖显著减少(P<0.01),PCNA和胶原蛋白Ⅰ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PDGF组相比,EPS 1,10和100 μmol·L-1组增殖显著减少(P<0.05,P<0.01),PCNA和胶原蛋白Ⅰ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P<0.01).提示PDGF诱导细胞增殖与其上调AR的表达有关,提示EPS抑制细胞增殖与其下调AR的表达有关.结论 EPS对PDGF诱导的PASMC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DGF诱导AR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倩;俞婷婷;蒋莉莉;左东泽;李先伟;洪宗元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为改善依托泊苷(VP-16)水溶性差和活性较低的问题,将VP-16制备成纳米颗粒(NP)悬浊液(VP-16 NP),以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通过体外血脑屏障(BBB)模型评价其穿透性.方法 利用反溶液交换法将VP-16制备为VP-16 NP,扫描电镜(SEM)观察形态,透射电镜(TEM)观察内部结构,动态光散射(DLS)测定粒径大小.通过测定VP-16粉末和VP-16 NP的药物释放曲线比较两者的释放率.采用MTT比色法检测VP-16 NP对KB细胞存活的影响.采用2周龄SD大鼠的第1~2代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体外BBB模型.依据经典的4 h渗漏实验、跨内皮电阻(TEER)实验和荧光素钠(FLU)穿透性实验,验证体外BBB模型,评价VP-16 NP的BBB穿透性.结果 TEM,SEM和DLS观察可见,制备的VP-16 NP为实心结构的球形,粒径约为140 nm.药物释放曲线结果显示,VP-16 NP的药物累积释放率是VP-16粉末的3倍.MTT比色法检测结果表明,VP-16粉末对KB细胞存活无抑制作用,而VP-16 NP能有效地抑制KB细胞存活.4 h渗漏实验中,Transwell细胞模型上室与下室能维持>0.5 cm的液面差,说明体外BBB模型初步形成.TEER实验有效电阻值为223 Ω·cm2,表明体外BBB模型基本建成.FLU穿透性实验结果显示,在15,30和60 min时,穿透系数分别为(0.33±0.04)×10-3,(0.42±0.07)×10-3和(0.52± 0.06)×10-3cm·min-1,说明模型的通透性低.体外BBB模型VP-16 NP穿透性结果显示,其在30 min的穿透系数为(1.87±0.03)×10-3cm·min-1,显示出较高的穿透性,表明VP-16 NP对BBB有较好的穿透效果.结论 VP-16 NP可提高药物的释放率,并有较好的BBB穿透性.
作者:孟凡荣;王甲朋;范丽雪;刘梅梅;李万华;刘大伟;隋昕;骆媛;杨军;王永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丹参总酚酸(Tsa)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Tsa 0.01,0.1和1.0 μg·L-1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对氧糖剥夺(OGD)损伤后细胞的修复作用;计数PC12细胞突起数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质2(MAP-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MEK1/2)及p-MEK1/2的表达,并观察MEK抑制剂U0126对Tsa 1.0 μg·L-1作用PC12细胞后p-ERK1/2与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sa 0.01和0.1 μg·L-1对PC12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Tsa 1.0 μg·L-1能促进PC12细胞增殖,存活率升高90%(P<0.01);与OGD损伤细胞组相比,OGD+Tsa 0.1,1.0 μg·L-1细胞存活率分别上升至(47.7±1.8)%和(63.2±13.0)%(P<0.05,P<0.01).PC12细胞突起数量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sa 0.01,0.1和1.0 μg·L-1均能促进细胞突起生长(P<0.01);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Tsa可促进MAP-2,p-ERK1/2和p-MEK1/2蛋白的表达(P<0.05,P<0.01),并且这种作用可被U0126抑制剂阻断(P<0.01).结论 Tsa能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MEK及p-ERK1/2来促进PC12细胞分化有关.
作者:沈杨;张琦;赵佳奇;田雅娟;李钦青;楚世峰;贺文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水凝胶(ZnO NP-gel)高分子材料对梭曼染毒的洗消的效果.方法 化学沉淀法制备ZnO NP后,制备ZnO NP-戊烯酸,后制备ZnO NP-gel.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形貌表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内部结构表征,粒度分布仪测定zeta电位,红外光谱(IR)分析其化学键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其衍射图谱.通过梭曼的联苯胺显色反应测定体外梭曼的残余量.10 mL梭曼52.2 mg·L-1分别与ZnO NP 1 g·L-1和ZnO NP-gel 1 g·L-1混匀(V:V=3:1)静置30 min,过滤,小鼠sc给予滤出液40 μL·g-1,观察小鼠的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结果 SEM和TEM下见ZnO NP-gel均为块状结构;ZnO NP-gel zeta电位为(-7.89±0.04)mV;IR分析显示,ZnO NP-gel的波数在754和618 cm-1处出现较强吸收峰;XRD图谱显示,合成的ZnO NP-gel在2θ=8.06738°可见明显尖峰.在相同浓度的ZnO NP-gel和ZnO NP,ZnO NP-gel体外洗消效率均显著高于ZnO NP组(n=3,P<0.05);洗消50%梭曼的时间缩短了4倍.皮下注射梭曼经ZnO NP-gel洗消后的过滤液的小鼠均未出现惊厥和死亡.结论 ZnO NP-gel对梭曼具有快速的吸附和催化双重功能的复合洗消效果,高分子修饰后能提高ZnO NP的洗消能力.
作者:王甲朋;孟凡荣;范丽雪;李万华;隋昕;骆媛;田萌;全东琴;王永安;张有志;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核酶,其活化参与了肺部炎症性疾病的信号转导过程.本文从PARP-1的结构与功能、参与炎症信号调节、调控肺部炎症疾病及抑制剂研究进展等方面对PARP-1与肺部炎症疾病的调控及其治疗前景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肺部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该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罗超;喻鹏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亢进和糖皮质激素(GC)水平升高是抑郁症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其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调节作用.近年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GR表观遗传学调控并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GR基因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调控方式影响GR表达和HPA轴功能,从而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GR基因甲基化与抑郁症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付治凤;马浩;陈春林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是受关注的人体内介导间接毒物活化及毒作用发挥的酶系,主要亚型包括CYP1A,CYP1B,CYP2A,CYP2B,CYP2C,CYP2E,CYP2W和CYP3A等,其活性受到表观遗传学调控.苯并(a)芘、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己烯雌酚、黄曲霉毒素B1和环磷酰胺等间接致癌物,可通过引起DNA甲基化特异性改变,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或泛素化等修饰以及微RNA表达上调或下调等表观遗传学改变,影响CYP450主要亚型的功能及其对间接致癌物活化的作用.
作者:刘娇凤;胡建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众多新建细胞模型和高通量筛选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肝毒性筛选评价.在应用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之前,重要的是确定哪些毒性终点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以提高对DILI的预测能力.本文结合DILI相关的重要作用机制,介绍了体外肝毒性评价应考虑的检测终点,包括肝细胞毒性、线粒体毒性、胆汁淤积、反应性代谢物导致的肝损伤以及免疫反应相关的肝损伤等,并归纳了这些毒性终点在DILI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及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新药开发早期的体外肝毒性筛选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葛帅;汤纳平;马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2-吲哚啉酮衍生物(PMID)对二氧化硅(SiO2)致小鼠肺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通过肺部喷雾给予SiO2制备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确定SiO2佳剂量后造模,而后分别ig给予PMID(5,15和20 mg·kg-1)或吡非尼酮(PFD)15 mg·kg-1,每天2次,连续28 d.采用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损伤,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中胶原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型胶原A2(ColⅠA2)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炎症细胞标志物〔CD11b,F4/80和CD3〕表达,实时PCR检测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mRNA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病理损伤严重,肺组织发生实变,炎症细胞浸润,炎症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有大量的胶原物质积聚,蓝染部分>80%(P<0.01);肺组织TGF-β,ColⅠA2和α-SMA蛋白表达增加(P<0.01),IL-6 mRN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PMID 5,15和20 mg·kg-1组肺泡结构正常,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0.05),且仅有少量胶原物质积聚,蓝染部分<20%(P<0.05);肺组织TGF-β,ColⅠA2和α-SM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5),IL-6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PMID可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有效预防SiO2所致小鼠肺纤维化.
作者:刘婷;赵珂;高瑞;李小东;詹轶群;高慧英;杨晓明;李长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铝对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3d的斑马鱼幼鱼随机分别暴露于AlCl3(0,50,100和150μg·L-1)48,72或96 h,利用Noldus斑马鱼幼鱼行为学检测系统检测其行为,HE染色检测眼的病理变化,生化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血脑屏障及神经系统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Cl3暴露组斑马鱼幼鱼运动轨迹杂乱无章,部分个体停止活动;暴露48 h,AlCl3150μg·L-1组运动距离和速度显著下降(P<0.01);暴露72和96 h,各浓度组运动距离和速度均显著下降(P<0.01).病理检测结果表明,各组斑马鱼幼鱼无明显的眼组织病理改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暴露48 h,AlCl3100和150μg·L-1组斑马鱼幼鱼体内ROS水平显著升高(P<0.01);暴露72和96 h,AlCl3各浓度组RO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lCl3暴露48 h,50μg·L-1组淀粉样前体蛋白b(appb)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100μg·L-1组早老素1(psen1)和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150μg·L-1组psen1,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gfap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AlCl3暴露72 h,50μg·L-1组gap43和gf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100和150μg·L-1组appb和pse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gap43和gf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暴露96 h,AlCl350μg·L-1组appb和gap4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100μg·L-1组appb和pse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gap43和gf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150μg·L-1组appb和pse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密封蛋白(cldn5a),gap43和gfa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 铝暴露可导致斑马鱼幼鱼运动行为发生变化,其机制可能与体内ROS水平升高,以及cldn5a,appb,psen1,gap43和gfap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关.
作者:谈勇;许梦川;王远;张芳;李小满;陈豪;赵宝全;汪雪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肌内注射(im)给予金属汞(Hg)对幼龄家兔的局部和全身毒性作用.方法 40日龄雄性新西兰兔分别一次性im给予Hg 700,1400和2800 mg·kg-1,染毒后每天记录各组幼兔精神状态、进食、毛发和尿便性状变化,分别在染毒前和染毒后7,14,21,28和35 d称重、拍摄局部注射部位X线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汞和尿汞水平;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浓度;待Hg在局部无明显扩散时,取注射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染毒后28 d X线片相比,染毒后35 d各组幼兔Hg无明显扩散.染毒后35 d血汞和尿汞水平升高的速度较前28 d减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染Hg 700,1400和2800 mg·kg-1组幼兔血汞水平在染毒后28 d升高多,分别为215.6,345.2和634.8倍,染毒后35 d时均稍下降;尿汞水平在染毒后35 d升高多,分别为272.8,400.0和1095.2倍,但仅略高出染毒后28 d的升高倍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染Hg 700和1400 mg·kg-1组血清NSE在染毒后28 d开始持续升高(P<0.05),2800 mg·kg-1组血清NSE在染毒后21 d开始持续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染Hg 700,1400和2800 mg·kg-1组血清S100B分别在染毒后28,21和14 d开始显著升高(P<0.01),Hg 700和1400 mg·kg-1组血清S100B在染毒后14 d开始显著低于2800 mg·kg-1组(P<0.01),Hg 700 mg·kg-1组血清S100B在染毒后21 d开始显著低于1400 mg·kg-1组(P<0.01).局部注射部位解剖可见脓性包裹形成,组织学观察可见多发散在的汞滴,围绕汞滴见大量多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泡沫细胞浸润,同时亦可见到肉芽组织形成和小血管增生、出血和充血.结论 单次im给予Hg后约28 d局部病理包裹形成,Hg局部扩散明显减慢,Hg吸收速度减慢,局部注射部位符合无菌性炎症变化,同时亦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石笑晴;吴虹林;何玺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槲皮素糖苷衍生物槲皮苷(Que)和异槲皮苷(IQue)在人小肠吸收模型单层Caco-2细胞上的吸收特征,以及葡糖转运蛋白1(GLUT1)和GLUT2在Que和IQue跨膜吸收中的作用,探讨槲皮素糖苷衍生物的跨膜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单层Caco-2细胞,在腔侧或基底侧加入Que或IQue 9.0和18.0 mg·L-1(终浓度,PBS配制),分别于30,60,90,120和150 min,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测定对侧PBS中Que或IQue的透过量及其代谢产物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生成量.为考察GLUT1和GLUT2在Que和IQue跨膜吸收中的作用,在Que或IQue 9.0 mg·L-1(终浓度)腔侧→基底侧转运过程中,在腔侧预先加入GLUT1和GLUT2特异性抑制剂根皮苷(PHL)和根皮素(Pt)2 mmol·L-1孵育15 min,再加入Que或IQue,分别于30,60,90,120和150 min,用HPLC-MS法测定基底侧Que或IQue的透过量.结果 ①在腔侧→基底侧和基底侧→腔侧双向跨膜转运中,Que和Ique 9.0和18.0 mg·L-1孵育30~150 min,均在对侧检测到二者原形,其透过量与孵育时间正相关,且18.0 mg·L-1组透过量>9.0 mg·L-1组(P<0.01).②双向跨膜转运中不同方向之间比较,Que和Ique 9.0和18.0 mg·L-1组腔侧→基底侧的透过量均显著高于基底侧→腔侧(P<0.01).③Que 18.0 mg·L-1从基底侧→腔侧转运孵育90 min时,在腔侧检测到微量的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2μg·L-1),在9.0和18.0 mg·L-1双向转运中,在孵育120和150 min时均在对侧检测到微量槲皮素,但低于定量检测限微量槲皮素.Ique 18.0 mg·L-1组在腔侧→基底侧和基底侧→腔侧转运孵育90 min时,均在对侧检测到微量的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2μg·L-1),Ique 9.0和18.0 mg·L-1组双向转运中槲皮素检测结果与Que相同.④Que和Ique 9.0 mg·L-1腔侧→基底侧转运,在30~150 min内,PHL和Pt对Que和Ique跨膜转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且对Que转运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Ique的抑制率(P<0.01);另外,Pt对Que的抑制作用强于PHL(P<0.01),PHL对Ique的抑制作用强于Pt(P<0.01).结论 Que和Ique均可以完整的分子形式透过单层Caco-2细胞,并在跨膜转运过程中伴有广泛的代谢转化;GLUT1和GLUT2可能同时参与Que和Ique的跨膜转运,且GLUT2在Que跨膜转运中的作用更大,而GLUT1则在Ique跨膜转运中的作用更大.
作者:李素云;李峥;高薇娜;李敬来;张振清;郭长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白芷冰片方(ADB)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组,分别ig给予溶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正常对照组)、度洛西汀(DLX,20 mg·kg-1,阳性对照组)、ADB低剂量〔(白芷3+冰片0.017)g·kg-1〕或ADB高剂量〔(白芷9+冰片0.05)g·kg-1〕,采用开场实验评价ADB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采用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ADB的抗抑郁活性;采用小鼠5-羟色氨酸(5-HTP)诱导甩头、育亨宾毒性增强和利血平拮抗实验评价ADB对中枢单胺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小鼠获得性无助(LH)模型,以氟西汀(Flu,10 mg·kg-1)为阳性对照,评价ADB低或高剂量连续ig给药4 d对LH模型小鼠穿箱逃避失败(EF)次数和逃避潜伏期(EL)的影响;并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评价ADB对LH模型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B)及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次ig给予ADB低或高剂量均可显著减少小鼠在悬尾(P<0.01)和强迫游泳实验(P<0.05,P<0.01)中的不动时间;对小鼠自发活动运动距离无显著影响;ADB高剂量可显著增加5-HTP诱导小鼠甩头次数(P<0.01);并显著拮抗利血平诱导小鼠眼睑下垂(P<0.05),但对肛温下降和运动不能症状无显著影响;ADB低和高剂量对育亨宾导致的小鼠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在获得性无助实验中,LH模型组小鼠EF次数和E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与LH模型组比较,ADB高剂量在行为检测第1~3天均可显著减少LH模型小鼠的EF次数和EL(P<0.05,P<0.01),ADB低剂量在行为检测第2天亦显著减少EF次数(P<0.05).Western蛋白印迹法结果显示,ADB高剂量可显著逆转LH模型小鼠海马BDNF,TrkB和p-CREB表达水平的下降(P<0.05),ADB低剂量也可显著逆转BDNF表达水平的下降(P<0.05).结论 ADB在多个小鼠行为模型上具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功能,上调海马BDNF/TrkB/p-CREB神经营养通路有关.
作者:丁振春;薛瑞;张亭亭;尚超;原梅;庄笑梅;于能江;李桦;李云峰;张有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致死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受损而致肌肉萎缩,患者后死于呼吸衰竭.2017年5月,美国FDA批准了脑卒中药物依达拉奉用于ALS的治疗,成为继利鲁唑后第二个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为ALS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结合当前ALS病理机制研究,阐述靶向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损伤、基因突变、异常蛋白聚集和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机制的药物研发现状,以及酪氨酸激酶、骨骼肌肌钙蛋白复合物、Sigma1受体、TDP-43和C9ORF72等药物新靶点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ALS治疗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李栩琳;杨婉琪;王贵彬;张建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短,表观分布容积小,毒副作用低,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代谢机制有利于指导其合成与优化.肽类药物常通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是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多肽类一般膜渗透性较低,其跨膜转运受分子大小、极性以及构象等因素的限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潜在的免疫原性都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对药物的定量分析造成干扰.多肽类药物的主要消除机制为代谢酶降解和肾小球过滤消除,还存在基于内体-溶酶体的内吞消除等机制.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其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和难点,为多肽药物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作者:丁海波;金莉莉;王秋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近年来,肿瘤免疫调控机制逐渐清晰,随着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揭开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篇章.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评价过程中,传统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存在较多的限制和缺陷,无法模拟人体内肿瘤微环境,也无法针对免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反映出药物的靶点毒性.近年来,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及干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动物的人源化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总结了目前可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3种人源化动物模型(重建人免疫系统动物模型、重建人免疫系统+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和基因修饰的人源化动物模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希望为研究者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临床前开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宋征;马璟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