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 国际刊号:1671-167X
  • 国内刊号:11-4691/R
  • 影响因子:1.68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2-489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2)
  • 医药卫生综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人胃癌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embrane type-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1-MMP)基因mRNA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MT1-MMP基因mRNA在30例胃癌组织、正常粘膜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使用SPSS/PC+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多因素分析.结果:MT1-MMP基因的mRNA在肿瘤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分别有76.7%(23/30)和76.9%(10/13),高于正常组织.按TNM分期,MT1-MMP在Ⅰ、Ⅱ期与Ⅲ、Ⅳ期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经多元回归分析,MT1-MMP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癌栓正相关.结论:MT1-MMP基因参与胃癌的直接浸润和转移,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万远廉;郭源;魏群;刘玉村;高随宽;徐文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的非肥胖、非高血压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目的:研究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微量白蛋白尿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观察381例非肥胖、非高血压的NID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所有病人按是否合并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UAE)分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sensitivity index,ISI)用空腹血糖与空腹胰岛素乘积倒数的自然对数计算,并以Homa model公式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合并mUAE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低于不合并mUAE患者[(-4.460±0.790)与(-4.208±0.729),P=0.005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SI与发生微量白蛋白尿显著负相关(OR 0.6996,95%CI 0.5292~0.9251,P=0.0197),且独立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Homa model公式计算结果与ISI的结果一致.结论:在NIDDM患者出现白蛋白尿时存在胰岛素敏感性减低,胰岛素抵抗有可能是DN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胡肇衡;赵连礼;毛腾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与胃相关疾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空泡形成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A,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 A,CagA)及尿素酶A(urease A,UreA)以及另外3种Hp特异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5×103,26.5×103和35×103)与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及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的关系,了解这6种蛋白在溃疡的存在及发生中的意义.方法:以山东牟平胃癌高发区人群为调查样本,以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清中上述6种Hp特异蛋白的抗体,并以LEICA Q 550 IW软件系统对抗体表达进行定量测定.同时对胃镜下活检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以分析组织的病理学特征.全部标本的Hp诊断以WS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均阳性为金标准.结果:(1) PU组与CSG组中各蛋白抗体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定量研究发现,①CSG组26.5×103蛋白的含量高于PU组[(0.057±0.043) vs(十二指肠球部溃疡:0.040±0.032),(胃溃疡:0.023±0.017),P<0.01];②17例CSG病人在一年后发展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他们1996年血清中35×103蛋白抗体的含量高于同期与之配对的17例未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CSG病人[(0.107±0.026) vs(0.085±0.036),P<0.01].但胃溃疡组无此差别.(2) 26.5×103蛋白的抗体滴度在中、重度炎症组高于轻度炎症组,为[(0.052±0.031)vs( 0.039±0.013),P<0.05].(3) 中、重度炎症检出率在CSG组中明显高于PU组(79.41% vs 51.06%).结论:(1) 在山东胃癌高发区,上述6种Hp特异蛋白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及胃炎组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而35×103蛋白的一定量表达可能在溃疡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2) 高浓度的26.5×103蛋白可能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较重相关.

    作者:杨卫红;林三仁;王立新;丁士刚;金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抢救大出血病人的应用

    目的:研究在外科大出血抢救中应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的效果.方法:统计1996年11月至1999年6月应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抢救的外科大出血病人10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并与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未用血液回收机的7例外科大出血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应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抢救的10例大出血病人全部成活,未用血液回收机抢救的7例大出血病人有4例死亡,3例存活.结论:使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减少异体输血合并症,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明礼;宋乃庆;刘燕;陶凉;吴栋;张仁尧;胡秉忠;陈鸿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在大鼠肺纤维化中的活性和表达及红霉素治疗对它的影响

    目的:观察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致大鼠肺纤维化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活性和表达及红霉素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用Wistar雄性大鼠一次性气管内注射BLM (每千克体重5 mg)制成肺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BLM灌注后每日胃内注入红霉素(每千克体重100mg),对照组气管内、胃内注射生理盐水.3组动物于气管内灌注后第4、7和28天处死,用电泳迁移分析法测定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s,AM)的NF-κB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NF-κB成分p65表达.结果:第4和7天时BLM组肺AM的NF-κB活性和肺组织p65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红霉素治疗组NF-κB活性和p65表达较BLM组显著降低,第28天时3组动物NF-κB活性差异没有显著性.红霉素治疗组伴有肺组织病理的改善:早期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晚期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NF-κB活性和表达增加可能与肺纤维化发病有关系,红霉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起抗炎、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永春;何冰;陈建;王海斌;章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阿克他利免疫调节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阿克他利对免疫增强及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的影响以及对以上两种小鼠T细胞亚型的影响,以期观察阿克他利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造成免疫增强及免疫低下小鼠模型,采用2,4-二硝基氟苯(dinitrofluorobenzene,DNFB)免疫及攻击测定小鼠DTH反应;测定模型小鼠脾T淋巴细胞亚型的改变.结果:阿克他利对由大剂量Cy(致敏前3 d,Cy 250 mg.kg-1,皮下注射)造成的DTH增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Cy(致敏当天,80mg.kg-1,皮下注射)造成的小鼠DTH低下有恢复作用.进一步观察,发现阿克他利可有效调节过高或过低的T细胞亚型水平,对Cy造成的免疫增强小鼠,使Th与Ts数量均有下降,但Th下降比例大于Ts,使Th/ Ts值随剂量增加而降低;对Cy造成的免疫抑制小鼠,阿克他利可使Th、Ts有所回升,而Ts回升更明显,亦使Th/ Ts值下降.结论:阿克他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李卫东;任连生;林志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北京地区尿失禁发病率调查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尿失禁的发病率.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北京地区18周岁以上的正常人群进行有关尿失禁的调查,抽样调查401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202人.结果:尿失禁在北京地区的总发病率为29.4%,女性46.5%,男性12.1%.结论:尿失禁的发病率相当高,应当引起各级医务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以便提高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段继宏;杨勇;吴士良;潘柏年;那彦群;薛兆英;郭应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喂养兔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喂养兔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共28只纯种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B组和C组均先喂以1.5%(质量分数)的高胆固醇饲料4周,之后A组继续喂以1.5%(质量分数)的高胆固醇饲料4周,B组喂以1.5%(质量分数)的高胆固醇饲料加辛伐他汀5 mg.kg-1.d-14周,C组喂以1.5%(质量分数)的高胆固醇饲料加氟伐他汀20mg.kg-1.d-14周,D组喂以普通饲料共8周.8周后取血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麻醉后分离胸主动脉去除脂肪和结缔组织,切成4 mm长的血管环置浴槽中做离体灌流实验,分别观察对乙酰胆碱、硝酸甘油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反应曲线.结果:A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B组和C组则明显下降.A组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减弱,且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收缩功能增强.而B组和C组这些功能接近正常对照的D组,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组血管对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剂硝酸甘油的反应相似.结论: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均可预防高胆固醇喂养兔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张彤;徐成斌;金晓峰;张新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支气管炎大鼠内皮素和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及牛磺酸的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在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肺组织中含量的变化及牛磺酸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慢支组、牛磺酸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大鼠吸入含10-6(体积分数)二氧化硫的混合空气建立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放免法测定ET-1和AdM含量.结果:血浆、BALF和肺组织ET-1含量,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比对照动物分别增加239%、243%和367%(P<0.01),牛磺酸组比慢支组分别降低31.7%、36.7%和62.6%(P值分别小于0.05、0.01和0.01).血浆、BALF和肺组织AdM含量,慢支组大鼠比正常对照大鼠分别增加40%、100%和138%(P<0.01),牛磺酸组大鼠比慢支组分别减少18.6%、28.5%和29.5%(P值分别小于0.05、0.01和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中ET-1和AdM可能发挥一定作用;牛磺酸可能通过阻止ET-1和AdM调节紊乱的发生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方秋红;赵鸣武;顾国忠;任光明;唐朝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容量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复苏犬失血性休克

    目的:研究复合应用高渗氯化钠溶液和琥珀酰明胶对失血性休克犬的血流动力学和氧转运的影响.方法:18只犬麻醉后气管内插管,自主呼吸空气.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为6.7 kPa并维持2 h.分为3组,每组6只.氯化钠溶液组:于5 min内输入失血量10%的75 g.L-1NaCl;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组:于5min内输入失血量10%的75g.L-1NaCl/琥珀酰明胶;乳酸钠林格氏液组:于20min内输入2.5倍失血量的乳酸钠林格氏液.结果:3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治疗后都有显著的改善.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对血流动力学和氧供的作用时间较HSC持久.高渗氯化钠溶液/琥珀酰明胶组的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各组氧摄取率和血浆乳酸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早期应用小容量75 g.L-1NaCl/琥珀酰明胶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平衡.

    作者:张熙哲;杨拔贤;邹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常染色体显性的薄基底膜肾病的基因连锁分析

    目的:应用2号染色体长臂与Ⅳ型胶原α3,α4基因位点连锁的CA11和HaeⅢ RFLP的多态性为遗传标记,对临床诊断为薄基底膜肾病的家系进行基因连锁定位分析.方法:从外周血白细胞分离染色体DNA,用PCR方法扩增两个遗传标记并酶切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产物.用遗传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判定结果.结果:3个薄基底膜肾病家系致病基因与微卫星CA11和HaeⅢ RFLP之间Lods值为2.12(θ=0.00).结论:这3个薄基底膜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与Ⅳ型胶原α3和α4基因连锁.

    作者:侯平;朱世乐;章友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无牙颌剩余牙槽嵴丰满组与非丰满组间下颌骨和髋部骨密度的比较

    目的:观察无牙颌患者剩余牙槽嵴丰满组与非丰满组间下颌骨和髋部骨密度的差别;探讨导致严重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无牙颌患者依据下颌剩余牙槽嵴吸收程度分为丰满组和非丰满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全部研究对象右侧髋部与左侧下颌角的骨密度;在同性别组内对比丰满组和非丰满组间下颌角和髋部骨密度的差别.结果:非丰满组下颌角和髋部骨密度显著低于丰满组和有牙颌对照组;丰满组髋部骨密度与有牙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下颌角骨密度则显著低于有牙颌对照组.结论:严重剩余牙槽嵴吸收患者可能具有全身和局部骨密度降低的危险背景.

    作者:周永胜;周书敏;徐军;李国珍;薛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新生儿肺气肿的X线特征(附200例分析)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肺气肿的各种X线征象的认识,以求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例新生儿肺气肿的X线胸片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20例正常新生儿胸片X线征象对比分析.结果:日龄越小的患儿愈易并发肺气肿,不同类型的肺气肿可有相同的X线征象,也可有不同的X线征象,但它们早期X线征象多为肋间肺膨出.结论:准确认识各型肺气肿征象,特别是早期征象,有助于临床治疗.

    作者:杨开颜;周元春;高玉洁;李松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药关木通中的抗肿瘤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关木通(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用色谱法和光谱解析方法对关木通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共得7个马兜铃菲类化合物:马兜铃次酸Ⅱ(1),马兜铃酸Ⅰ(2)、Ⅱ(3)、Ⅳ(4)、Ⅲa(5)、Ⅳa(6),马兜铃内酰胺Ⅲa(7).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为首次从关木通中获得.

    作者:王瑛;潘竞先;高建军;杜昆;贾忠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3种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分析63例选择性冠脉搭桥术病人,分为冷晶体停跳液组(CC组)、含血停跳液组(BC组)和低温室颤组(HF组),对比其手术进程、心肌酶指标、心电图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CC组、BC组和HF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停跳时间差异无显著性.CK、GOT和LDH术后1 d均高于术前,LDH术后1周仍维持较高水平;3种心肌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表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监护时间均无差异.CC组死亡1例,围术期心肌梗死(心梗)1例,心绞痛复发1例;BC组死亡2例,术后房扑、房颤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各1例;HF组死亡2例,围术期心梗1例,心绞痛1例.结论:3种心肌保护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都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陈彧;王京生;刘传绶;解基严;王新生;陈生龙;张坚;徐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活动性关系的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成年人群(533人)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以组织学W-S染色检查为标准,数据结果均做χ2检验.结果:(1)人群Hp的检出率为64.54%,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9.42%.(2)活动性胃炎中Hp 的检出率为92.43%.(3)Hp阳性组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99.42%,明显高于Hp阴性组.(4)胃窦部及体小弯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高于胃底部;胃窦部高于体小弯.(5)Hp阳性者各活检部位的活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检出率均高.(6)Hp根除后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下降(5.77%),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1)Hp与胃炎活动性密切相关.(2)Hp的检出提示胃内有活动性炎症的存在.

    作者:金珠;林三仁;沈祖尧;叶嗣懋;周丽雅;曹世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败血症大鼠肝细胞核Ca2+摄取释放功能的改变

    目的:观察败血症时肝细胞核Ca2+摄取及释放功能的改变.方法:通过结扎并穿刺盲肠制作大鼠败血症模型,差速离心制备细胞核,进行45Ca2+摄取和释放测定.结果:败血症早期组当介质中游离[Ca2+]为200、400、1000 nmol.L-1时,核Ca2+摄取比对照组分别增加35%、95%、160%(P<0.01).晚期组分别只有对照的87%~88%(P<0.05).在10 μmol.L-1三磷酸肌醇作用下,早期组1min内释出其摄入量的76%,而晚期组仅为52%,与对照组的6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败血症时核钙摄取和释放功能呈早期增加,晚期减弱的双向变化.

    作者:郝胜利;唐朝枢;张孙曦;王晓红;安丽芝;符民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2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残留病变

    目的:应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期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并探讨MRD的动态变化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28例具有t(15;17)的APL患者在CR期应用中期分裂相FISH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11例在CR的不同时期检出了不同比例的t(15;17)细胞,其中3例复发.17例在追踪的标本中均未检出异常细胞,目前均持续缓解.观察时间分别为10~33个月和15~44个月.结论:FISH追踪MRD较传统细胞遗传学更加快速和敏感,并具有可定量的优点,可作为APL患者CR期监测MRD的常规手段.FISH检测到MRD有增长趋势时,更有预示复发的价值.

    作者:程淑琴;邱镜滢;陆道培;洪波;刘辉;党辉;何琪;师岩;王德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可摘局部义齿3种固位体类型与基牙牙周健康的关系

    目的:对比3种精密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固位体设计--RPI型卡、RPA远中型卡和RPC型卡(远中支配的圆环形卡)--对患者基牙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运用牙周病常用指数标准及定位根尖片检测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结果有无差异.结果:3种卡环设计对义齿基牙颊侧菌斑附着水平的影响相似,而对基牙舌侧菌斑附着水平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RPA组患者的菌斑水平明显低于RPC组患者,RPI组患者菌斑水平居中;3组间在基牙牙龈炎症、牙周探诊深度、牙齿动度及基牙牙槽骨吸收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PA型卡环同位体更利于患者维护基牙及其牙周组织的健康,而RPC型卡环固位体则应尽量避免使用.

    作者:张仁国;王新知;洪流;李国珍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发病调查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发病现状.方法:调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87所医院1997年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所占的比例及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1951~1997年间住院病人中以上两病构成比变化.结果:全国187所医院1997年泌尿外科住院病人95 74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5 459例(16.1%),前列腺癌1389例(1.5%).所有医院都认为无论良性前列腺增生还是前列腺癌近年都有明显增长.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50年代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分别占住院病人7.6%和0.6%;90年代分别上升至18.5%和3.4%.结论: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已成为泌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前列腺癌的发生虽有增长仍远低于欧美国家.

    作者:顾方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同位素示踪微量法测定白血病细胞DNA-甲基转移酶活性

    目的:建立3H标记同位素示踪微量分析法用于白血病细胞MTase活性测定,并评价其准确性、敏感性及可靠性;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MTase活性改变的规律.方法:以Poly[d(I-C)d(I-C)]为甲基受体,3H-SAM为甲基供体,测定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系的MTase活性.以细胞裂解蛋白作用2 h所得的每分计数值表示酶活性.每次测定设不加Poly[d(I-C)d(I-C)]的阴性对照,以HL-60细胞MTase活性为100%,所测样本值均和其相比,以相对数表示结果.结果:当细胞裂解蛋白质量在0.25~7.5μg之间时,本法线性良好,Y每分计数=2 864X+142(r=0.998,P<0.01).方法灵敏度为2.4×104Bq,批间变异系数11.4%(n=9),批内变异系数5.9%(n=4).15例急性白血病MTase活性平均值为(9.1±4.6)%,较11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平均(2.1±1.6)%]明显升高.11例缓解期急性白血病MTase活性平均(4.1±2.6)%,和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同位素微量分析法测定MTase活性灵敏度高、重复性好.MTase活性增高是急性白血病的高发现象.急性白血病缓解后MTase活性下降.MTase活性测定可能对监测白血病病情变化有一定意义.

    作者:白志勇;徐国宾;武淑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3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寻找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又适宜我国目前推广、普及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的检测方法.方法:对598份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总抗原ELISA、抗原特异性ELISA (MPO-和PR3-ELISA)等3种方法进行ANCA检测.结果:IIF法为敏感,但IIF法易受抗核抗体的影响,故不宜单独应用.MPO和 PR3-ELISA检测,对于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特异性高,但由于需要价格昂贵的特异性纯化抗原,目前难以在我国普及推广.总抗原-ELISA对于抗MPO和抗PR3抗体阳性血清检测的敏感性可达92%.结论:IIF法与MPO和PR3-ELISA联合应用是较为理想的检测方案;IIF法与总抗原ELISA联合应用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价格便宜,适于现阶段在我国推广应用.

    作者:辛岗;赵明辉;章友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human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blasts,hRIFs)的方法.方法:取人肾乳头组织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右旋缬氨酸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等手段进行细胞鉴定.结果:培养细胞呈梭形、单个核,表达波形蛋白,在选择性培养基内逐渐死亡.结论:该培养方法能获高纯hRIFs.

    作者:程丽静;谌贻璞;高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53例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部分序列的突变分析

    BRCA1和BRCA2是家族性乳腺癌(familial breast cancer,FBC)的主要易感基因,均为抑癌基因.BRCA1的异常与45%的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有关;BRCA2的异常不仅与45%的家族性乳腺癌有关,尚与早发乳癌、男性乳癌关系密切.这两个基因在人群中没有特别集中的突变热点,然而许多国家发现了一些家族性的突变热点,在犹太人Ashkenazi家族中,185delAG的人群携带者占1%,185delAG和188del11在该家族FBC的发生率为16%~30%[1];BRCA2的6174delT占早发乳癌的8%[2].香港和日本均已报道查出BRCA1、BRCA2的基因突变,但突变率低于欧美,也未发现突变热点[3,4].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日趋上升,约5%~10%属家族性.本实验应用PCR-SSCP测序的方法分析53例家族性乳腺癌的BRCA1第2外显子(185delAG 188del11)和BRCA2的第11外显子(6174delT)部分序列,旨在探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情况.

    作者:马怡红;付坚;吴秉铨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喹唑啉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在肿瘤的化疗药物中,经典的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 Ⅰ)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肿瘤细胞对其易产生耐药性.研究表明增大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的脂溶性有可能克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1,2].因此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4-二氨基-5-甲基-6-取代苄氨基喹唑啉类化合物(Ⅱ),并通过定量构效关系法研究其化学结构与抗肿瘤作用的关系,以发现抗肿瘤活性较高且可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性的化合物.

    作者:崔智勇;赵维璋;李仁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腹膜透析病人残余肾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

    对于腹膜透析的病人,保持良好的残余肾功能对保证透析的充分性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6例腹膜透析病人残余肾功能的变化进行追踪,以期发现影响残余肾功能减退的因素.

    作者:韩庆烽;郑丹侠;齐颖;范敏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卵巢癌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依据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1],利用免疫基因修饰肿瘤细胞,使其更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是肿瘤疫苗设计的重要策略之一.近年的研究发现,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在诱发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共刺激作用,在鼠的体内外试验以及人的体外试验中,转染CD80、CD86的肿瘤细胞可诱导出很强的抗肿瘤免疫[2~5].

    作者:曹善津;钱和年;冯捷;付天云;叶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血管内皮是血管病变的直接的标志.我们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试图了解循环内皮细胞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近期预后的可能意义.

    作者:陈源源;徐成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Weber-Cockayne亚型两家系

    1 临床资料家系1来自河南新乡.先证者男,67岁,出生不久即在手足部位发生大疱、糜烂和结痂.皮损有时尚波及腹股沟、臀、窝和肘窝等部位,常因热、摩擦、行走和劳动诱发或加重.家族中连续5代发病,其中患者13人,具以下特点:(1)患者双亲之一患病;(2)患者子女中发病者约占1/2;(3)男、女均可患病,男、女之比约为1∶1;(4)患者正常子女的后代不发病.为典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图1).体检:一般情况好,发育、智力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所见:双手、足可见糜烂、结痂、脱屑,尼氏征阴性 (图2);无瘢痕、萎缩和色素沉着,无粟粒疹,无其它皮肤损害和毛发、甲、粘膜病变.组织病理:表皮基底细胞空泡变性,表皮下水疱裂隙形成,真皮浅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3).透射电镜:基底细胞核周及胞浆内空泡变性,深部胞浆裂隙形成 (图4).

    作者:李冠群;王玮蓁;董慧婷;朱学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HCVⅡ型病毒在EBV转化人PBMC中持续存在的研究

    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不仅可以感染肝细胞,也可以侵入肝外多种组织和器官,尤其其嗜淋巴细胞性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证明,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既有HCV RNA正链存在,也有负链存在,表明HCV可在PBMC中复制.PBMC可能是HCV的潜伏感染库,是病毒复制的一个场所.若使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体外获得长期存活的能力,传代培养后,HCV是否还能在其中继续存在?本文利用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可以在体外使人B淋巴细胞发生转化成为永生性细胞的特性,对体外EB病毒转化的病人PBMC中的HCV复制情况进行了研究.

    作者:程计林;孙秀梅;张毅;马文彬;梁庆华;仝文斌;冯百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输血后丙型肝炎再次前瞻性研究

    为了进一步核实我院现行预防输血后丙型肝炎(丙肝)措施的效果,我们于1997年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资助下进行了第2次前瞻性研究.患者均为1997年3~10月住院、于手术时输血≥400 ml者.输血前肝功能正常、丙肝病毒指标均阴性.输血后追踪检查到2个月以上者共62例,其中1例肝功能异常且抗-HCV及HCV-RNA均阳转,确诊为急性丙肝,经干扰素治疗后好转.本次输血后丙肝的发生率为1.61%,比第一次的1.86%略低.第一次的1.86%明显低于同研究组其他单位的12.2%~17.3%,其原因可能是我们采用了用血前复检措施所致.1996年其他单位也于用血前进行了100%的复检,结果输血后丙肝的发生率确实明显下降到1.9%、6.5%和7.1%,但仍未降到理想水平.我院输血后丙肝发生率低的原因可能为:(1)我院坚持用团体的义务供血员而不用个体商业供血员;(2)我院血库坚持严格管理供血员(包括认真核对身份证),杜绝不合格者混入.输血后丙肝发生率未能压到0的原因可能为:(1)检测抗-HCV试剂盒的敏感性尚不够高;(2)少数供血员血中虽无抗-HCV而HCV-RNA却为阳性,但如对所有的供血员普查HCV-RNA,则不但费时且检测费用贵,尚难为目前情况下我国医疗机构所承受.所以,我院所执行的预防措施,在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下,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傅希贤;张国庆;王勤环;张舒岚;朱玉珍;柴庆波;马明信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非输血途径传播

    已证实输血和血制品为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但约有1/3的丙肝患者并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国内外学者均在探索HCV感染的其他途径.我们在CMB项目基金资助下,于1996~1997年对丙肝病毒非输血传播途径进行了研究,对接受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患者、梅毒患者及丙肝患者的配偶进行了HCV感染的调查,以探讨性接触及仪器介导传播丙肝的可能性,为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张国庆;傅希贤;王勤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神经科学原理>书评

    由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科学原理>已于1999年11月面世.该书实际上是我国第一部神经科学专著--<神经科学纲要>(1993)的第2版,按张香桐教授的建议和许多作者的要求,改名为<神经科学原理>.

    作者:范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