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1年1期文献
  •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诊断治疗的探讨

    目的:为探讨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IHP)的诊断治疗。方法:报道6例IHP,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提示IHP与免疫有关,手足抽搐、低血钙高血磷、脑内钙化等是IHP的特点,同时以低钙为高血磷比值小于1.55诊断IHP。结论:对反复抽搐者应查血钙磷镁及头部CT,用活性维生素D3和钙剂可控制IHP的症状。

    作者:魏枫;雒文田;冀黎明;王云枝;李桂云;焦彦湘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尿道气化电切加TURP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256例报告

    经尿道气化电切术(TUEVAP)是近年来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新方法,经临床研究表明,疗效显著,并发症少。1997年4月~1999年8月,我院采用TUEVAP加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联合治疗BPH 25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杨忠新;谭毅;朱文胜;杨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同期胆肠及胃肠转流术治疗胰头癌效果分析

    目的:对63例晚期胰头癌病人同期行胆肠及胃肠吻合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手术适应症为剖腹见肿瘤不能切除(44例)、胃流出道受阻(14例)、混合型(5例)。胆肠、胃肠同时转流者59例,仅行胆肠吻合3例,仅行胃肠吻合术者1例。胃肠吻合的选择为:有梗阻症状者14例(23%),预防性手术46例(77%)。结果:17%的病人术后出现局部并发症。延迟性胃排空者14%;术后30 d死亡率1.5%,总住院死亡率为3%。中位住院期17 d(5~80 d)。术后中位生存190 d(14~830 d)。后期胃肠梗阻症状7例(11%)。手术后出现时间141 d(21~356 d)。结论:胆肠Roux-y吻合与胃肠吻合联合应用对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是一种有效的姑息疗法,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作者:张永杰;冯延昌;崔艳;王保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方法:亚急性甲状腺炎95例,随机分为雷公藤多甙组50例及强的松组45例,雷公藤多甙片剂量20 mg,每日3次,口服,总疗程2个月;强的松片剂量10 mg,每日3次,口服。症状缓解后减量,总疗程2个月。结果:雷公藤多甙组总有效率与强的松组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随访1~6个月,雷公藤多甙组无一例复发;强的松组复发8例(17.8%)。不良反应少。结论:雷公藤多甙片可作为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首选药物之一,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郭向阳;宋亚辉;陈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6及急性期反应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测定

    我们对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定量分析,以探讨其检测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对象与方法 以50例收住入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1997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规范标准),平均年龄(59.7±8.3)岁,不合并肺炎等。所有患者入院后予吸氧、扩张支气管、抗感染等治疗,且予入院初及治疗5~7d病情改善后测定血清IL-、SAA、CRP及肺功能。以门诊随访且48h前未用过抗生素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缓解期患者20例为对照组,并测定血清SAA、CRP。所有患者予清晨取静脉血,分离血清,-30 ℃备用待测。SAA正常范围≤6.3μg/L,CRP正常范围≤9.2 mg/L。1.2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χ2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

    作者:邱东华;陈杰;戴利成;何建方;陶德莹;胡锡仙;冯学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内镜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价值(附26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估内镜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的治疗价值及应用指征。方法: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内镜技术治疗ASP 26例。按下列指标评估:腹痛消失时间、血淀粉酶复常时间、死亡率、平均住院日。结果:腹痛消失时间内镜治疗组(治疗组)(2.5±1.5) d,而对照组(5.1±2.4) d,P<0.05;血淀粉酶复常时间治疗组(2.8±1.3) d,对照组为(4.8±1.8) d,P<0.05;病死率治疗组1/26(3.85%),对照组5/30(16.67%),P<0.05;平均住院日治疗组(17.2±5.2) d,对照组(26.2±18.2) d,P<0.05。结论:ENBD加EST治疗以微小创伤达到满意外科引流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内压,缓解胰腺病变,起到治疗作用,不失为ASP治疗手段和方法上的一个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邢国平;张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骶尾、腹腔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我科自1995-1998年,共行经骶尾、腹腔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5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3~74岁,平均56.7岁。其中低位直肠癌3例,复发性直肠癌3例,全部病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诊断证实。Ducks分期B期21例;C1期10例,C2期4例。1.2 手术方法 选用硬膜外麻醉辅加全身麻醉术,患者取俯卧位、头低臀高似折刀位。骶尾部操作,以尾骨尖、双侧坐骨结节为连线,以肛门为中心,菱形切口显露,结扎直肠下动、静脉,切断肛尾韧带,切除末2节尾骨,沿盆壁切断肛提肌,显露直肠固有系膜,沿骶前间隙剥离直肠固有系膜达骶骨岬,直肠前方剥离在直肠前列腺间隙或直肠子宫阴道间隙的Denonvilliers筋膜层进行,剥离达Douglas窝。其后,于双侧盆壁,结扎直肠中动、静脉,清楚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至此完成骶部剥离。其后仔细止血,防治引流一枚,关闭切口。转换体位呈平卧位,腹部操作切口选择下腹绕脐正中切口。入腹探查后,打开乙状结肠侧方腹膜及盆腹膜,将直肠由盆腔内拉出,然后清楚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将其动脉结扎切断。切除直肠及乙状结肠,沿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进行淋巴结廓清,以及闭孔部淋巴结廓清,保留盆腔植物神经丛,仔细止血。乙状结肠造口,放置腹腔引流,关闭盆腹膜,关闭切口,结束手术。

    作者:胡祥;沈忠义;张世绵;吴功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呼吸道病原菌及耐药性

    目的:为掌握慢阻肺(COPD)急性加重期致病菌对一些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依据,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经口痰菌培养,用VITEK-ATB和API系统鉴定菌种,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目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群为革兰阴性杆菌(72.9%),其次为球菌感染(27.1%)。药敏结果表明,细菌耐药严重: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依次为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约70%葡萄球菌为苯唑西林耐药株,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去甲万古霉素均敏感;肠杆菌属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增高显著,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不动杆菌属中对优力新、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分离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有上升趋势。明确致病菌、合理应用抗生素剂量及疗程、减少耐药菌株有实际意义。

    作者:朱惠仙;胡家安;黄绍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进展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危重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而糖皮质激素(GCS)是治疗ARF有效药物之一。本文就近年GCS治疗ARF的临床进展作一介绍。1 哮喘状态  虽然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多数主张应用GCS治疗急重症哮喘[1~3]。在一项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中,经β-激动剂和茶碱治疗8 h无效的20例患者,11例首剂静注氢化可的松2 mg/kg,继以0.5 mg/(kg*h),另9例接受安慰剂。治疗24 h后,GCS组1 s用力呼气量(FEV1)平均提高118%,而对照组仅提高36%;FEV1提高>10%GCS组见于全部患者,而对照组仅4例[3]。在另一研究中,经3种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无效的15例患者,随机静注甲基强的松龙1 mg/kg,每6 h 1次或安慰剂,24 h后治疗组临床呼吸指标和呼气中期流率(FEF 25%~7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另一随机研究还显示,治疗组使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治疗后PaO2从58.5 mmHg上升至78.1 mmHg,而对照组仅从57.9 mmHg上升至64.4 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不同种类GCS的疗效无显著差异[1,2]。  也有GCS治疗急重症哮喘未取得显著疗效的报告。这可能是部分观察的时间过短,因为GCS发挥作用至少需要6 h,以实现GCS对β2受体的作用,包括合成新的β2受体,增加受体密度,逆转处于失敏或下调状态的β2受体,从而推迟投用GCS后的肺功能改善。在另一研究中, 3组患者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10 mg/kg、2 mg/kg或安慰剂治疗,每4 h观察肺功能变化,直至48 h时仍未发现显著差异,这与各组中有些患者在研究前一直接受GCS维持治疗有关。GCS未取得疗效的原因可归纳为:(1)气道重塑导致气道结构不可逆性狭窄;(2)观察对象中包括了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从而导致GCS疗效降低;(3)患者病情严重,病程较长,需要延长GCS疗程才能取得疗效;(4)激素抵抗型哮喘。 治疗哮喘状态的GCS剂量尚不统一。有人采用甲基强的松龙3种不同剂量15 mg、40 mg或125 mg,每6 h 1次,以双盲方式进行观察3 d,出现显著改善的时间大剂量组为第1天,中量组为第2天,而小剂量组无显著改善。另一些研究发现甲基强的松龙1 mg/kg和6 mg/kg剂量的FEV1改善水平无明显差异;甲基强的松龙口服80 mg或160 mg,每日2次,或静注125~250 mg,每日1次,PEFR和FEV1的改善相近[2]。各种GCS制剂的疗效并无明显差异[1,2]。

    作者:任少华;胡华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男性甲亢患者血清垂体—性腺轴功能变化的研究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临床工作中注意到甲亢患者常常伴有性功能的改变,男性可有阳痿、性欲减低和不育,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和不孕。提示这些患者可能存在性腺轴功能紊乱,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正常对照组34例,年龄21~60岁,平均39岁,均系我院干部及学生体检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无内分泌及重要脏器疾病的健康者。甲亢组46例为我院就诊有明显甲亢症状、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者,年龄18~58岁,平均40岁,于抗甲状腺药物他巴唑治疗前和治疗60d后采静脉血分离血清,-20 ℃保存待测。1.2 方法 血清T3、T4、TSH、T、E2、LH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由北京福瑞生物公司和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测量仪器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生产的SN-682型r免疫计数器带微机自动处理数据。每份血标本均一批测定。并由专人负责询问甲亢患者性功能情况。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数值比较采用t检验。

    作者:王卫民;王秀民;王福玉;魏舒拉;郭永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丹参、川芎联合强的松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目的:丹参、川芎嗪治疗大白鼠肺纤维化模型获良好疗效,应用于临床。方法:将确诊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者分为两组:联合组为丹参、川芎联合强的松治疗,对照组单用强的松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6个月随访,呼吸困难、咳嗽两组都有明显好转。胸部X线阴影、肺功能联合组20%有轻微吸收与改善,对照组为10%。呼吸道感染对照组较多。随访24个月联合组稳定73%,恶化27%,无死亡。对照组稳定60%,恶化30%,死亡10%。结论:丹参、川芎联合强的松治疗IPF,24个月后观察长期疗效,病情稳定,感染次数减少,免疫功能增加,病死率降低优于单纯强的松组。

    作者:侯杰;戴令娟;母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前列腺肉瘤12例报告

    我院自1979-1992年共收治前列腺肉瘤(PS)12例,占同期前列腺恶性肿瘤的3.85%,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PS 12例,年龄13~50岁(平均29岁)。病史5~16周,平均9.2周。1.2 临床表现 8例首发症状为排尿困难,3例肛周坠胀、疼痛就诊,继之出现排尿困难,1例以血尿为第一症状,后亦出现排尿困难。肛诊:10例前列腺均呈无压痛巨大肿块,表面光滑,软至中等硬度;2例有压痛且质地较硬。就诊时有2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3 实验室检查 镜下血尿5例。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均正常,1例曾误诊为急性前列腺炎。术前活检9例为前列腺肉瘤,3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其中平滑肌肉瘤6例,横纹肌肉瘤4例,纤维肉瘤3例,均为原发性。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6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加回肠膀胱加结肠造瘘术(术后15~25个月死亡),3例行单纯前列腺摘除术(术后3~10个月死亡),2例行前列腺活检(后失访),1例膀胱造瘘加放疗加化疗(13个月死亡)。

    作者:朱朝阳;李铁强;姜鸿胥;杜信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胰岛素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05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66年7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105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人的血糖均<2.75 mmol/L,60例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均>25 mU/L,平均65 mU/L,术前B超检查45例,2例发现肿瘤,CT检查35例,10例发现肿瘤。行肿瘤摘除60例,包括肿瘤在内的胰体尾脾切除35例,单纯胰体尾切除8例,活检2例。结论:Whipple三联征及胰岛素释放指数(IRI/G)>0.3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对少数血糖在2.75 mmol/L以上者,可结合饥饿试验进行诊断。胰岛素瘤多数直径较小,术前定位不易,术中探查及术中B超是发现肿瘤的主要手段;二者互为补充。对良性胰岛素瘤应力争行肿瘤摘除术,对肿瘤位于胰体尾较大且深或为多发肿瘤者应行胰体尾切除术。

    作者:冯留顺;马秀现;叶学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双侧自发性气胸26例分析

    气胸是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并发双侧气胸则临床症状凶险,若诊断不及时,处理不得当,则病死率极高。现将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双侧自发性气胸26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6例中男性20例,女性6例,男∶女=3.33∶1。年龄60~81岁,平均68岁。住院时间5~40d。肺部基础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7例,合并肺心病14例。1.2 诱发因素 气胸发作前常有呼吸道感染表现:咳大量白、黄痰18例(69.2%),发热7例(26.5%),肺部闻及湿罗音19例(69.2%),哮鸣音14例(53.9%),末梢血白细胞≥1.5×109/L 15例(57.8%),中性粒细胞>0.8 18例(69.2%),提示呼吸系统感染是导致双侧气胸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剧烈咳嗽,用力大便共10例(35.46%)。1.3 临床表现 症状为突发或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及紫绀,多有窒息感,端坐呼吸,大汗淋漓,心悸,表情紧张伴濒死感。体征见气管偏移6例(23.2%),胸部局部出现鼓音和呼吸音消失19例(73.2%),双肺广泛哮鸣音7例(27%),为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所产生,皮下气肿11例(42.4%),右心衰9例(34.7%),上消化道出血2例(7.7%)。1.4 实验室检查 11例作血气分析,其中呼吸性酸中毒6例(23.1%),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2例(7.7%)。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动过速15例(57.8%),肺性P波6例(23.1%),频发房早5例(19.3%)。除5例入院时为双侧气胸外,余21例均为治疗过程中发展为双侧气胸。26例中经临床症状、体征和气胸箱测压后诊断交通性气胸13例(50.6%),张力性气胸7例(27%),闭合性气胸6例(23.15%)。合并纵隔气肿5例(19.25%),肺压缩程度20%~80%。

    作者:梅同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6例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1990-1999年外科治疗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6例,并文献复习。结果:5例痊愈,1例因多器官脓肿、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糖尿病合并肾周围脓肿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易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倪颖;曹志萍;江汉群;张正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治

    慢性肺心病和冠心病均为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两者合并存在多见。过去,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ECG检查。由于其症状可相互掩盖,而且ST-T的心电图在两者中均可发生,给诊断增加了难度,使漏诊率和误诊率均较高。近十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介入方法的开展,心脏疾病的诊断手段发展迅速,无创和少创技术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配合应用,改变了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进程。本文就两病并存时的诊断与治疗问题作一复习。1 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拟诊  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应首先确诊肺心病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如遇下述情况应考虑合并冠心病的可能。1.1 有利于诊断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一些症状、体征 (1)50~60岁以上,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猝死;(2)有典型心绞痛或非典型的心绞痛,不随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改善而缓解,含服硝酸甘油5 min内有效;(3)无呼吸道感染或呼吸衰竭等诱因,而突然出现或反复发生左心衰竭、肺水肿;(4)有严重呼吸道感染而心率不快;(5)有主动脉粥样硬化症表现:如收缩压稍高,脉压差大,主动脉区收缩期杂音,主动脉区第二心音大于肺动脉区第二心音;(6)乳头肌功能不全的表现:引起二尖瓣闭锁不全的杂音多变,一般比较柔和,极少伴有收缩期震颤;(7)左心室肥大征象,可除外高血压或心肌病等引起者。

    作者:王瑜;王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减容术

    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IVRS)是近年来用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改善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术技术。Cooper等人于1995年早报告一组成功病例,近年来国内一些医院也相继开展了这一手术。LVRS病例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结合国内外资料,简述如下。1 术前检查  (1)病史;(2)X线片(吸气、呼气):观察肺透亮度,肋间隙宽度及横膈平面等;(3)CT:了解肺气肿程度、范围,有无肺大泡等;(4)肺功能检查;(5)肺灌注扫描:可显示肺上部或周围区域存在明显通气血流不均匀靶区;(6)动脉血气检查。2 术前肺康复  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十分重要。(1)6 min走步试验,希望能超过200 m;(2)上臂锻炼;(3)静止自行车:连续30 min,6.71 m/s速度;(4)踏车训练:连续30 min,0.447 m/s速度。上述(3)、(4)锻炼时间可吸氧6~8 L。

    作者:陈广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较高。同时由于这类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发展中国家COPD是患病率增长快的疾病之一,据推测至2020年在人口各死因中将上升为第三位,因而日渐受到大家关注。  我国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1998年)中对COPD的定义如下:COPD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或(和)肺气肿,其气流阻塞呈进行性发展,但部分具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从COPD的定义中可以看出COPD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疾病。1 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目前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是具有慢性咳嗽、咳痰特征,上述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2 a,并能除外其他原因(如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慢性咳嗽。其实这是一种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标准。根据其肺功能测定结果(主要是FEV1)可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两大类:(1)具备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FEV1/FVC<80%),即阻塞性慢性支气管炎;(2)无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即单纯性慢性支气管炎,前者属于COPD,而后者不属于COPD。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营养治疗

    本世纪80年代以来,营养不良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常见的并发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营养不良可对COPD患者产生有害影响。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改善预后。本文从营养治疗的重要性、方法、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介绍COPD的营养治疗。1 营养不良是COPD常见并发症  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人体测量指标如体质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和上臂肌围(MAMC),身体构成指标体脂(BF)和无脂群(FFM),血清内脏蛋白如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转铁蛋白(TFN)和视黄醛结合蛋白(RBP),肌代谢指标如肌酐-身高指数(CHZ)和尿-甲基组氨酸(3-MH)以及血浆游离氨基酸(PFAA)等营养指标的下降。临床常用的指标为体质量占理想体质量百分比和血清白蛋白。体脂和无脂群的测定较体质量和人体测量指标(TSF,MAMC)更敏感可靠。但测定方法复杂,推广有一定困难。血清白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营养状况,但由于半衰期较长(20 d),不能及时反映营养状况的变化。据文献报道,大约20%~70%的COP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1,2]。由于感染等合并症的存在,急性期特别是机械通气患者较缓解期患者更易发生营养不良。

    作者:顾宇彤;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肺移植

    肺移植是治疗各种晚期肺病的唯一有效方法,1986年以Joel D.Cooper为首的多伦多肺移植组发表在JAMA上的文章标志着真正的临床成功,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开展,现已完成临床肺移植逾万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晚期均表现高度肺气肿,为不可逆性病变,进行性破坏肺功能,终死于呼吸衰竭。现在,肺移植为晚期慢阻肺患者提供了一种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1 一般情况  人类肺移植初的成功得益于选择了佳适应症——弥漫性肺纤维化。由于其肺顺应性低、血管阻力高,单肺移植后通气血流均趋向移植肺,不会出现通气血流比(V/Q)失衡,移植肺能够大程度地发挥功能。而阻塞性肺病初认为不适合行单肺移植,应行双肺移植或心肺移植。因为单肺移植后移植肺会出现V/Q失衡——留下来的自体肺肺气肿,顺应性和血管阻力均较移植肺高,所以术后通气趋向自体肺而血流趋向移植肺,结果自体肺通气多而血流少,移植肺血流多而通气少。此外还会由于自体肺过度通气膨胀,严重时会使纵隔移向移植肺一侧,使移植肺受压,通气减少,进一步加重移植肺V/Q失衡。而且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常常合并一定程度的感染,所以过去都认为是双肺或心肺移植的适应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肺移植技术日益完善,1989年法国人Mal等成功地为2例肺气肿病人做了单肺移植。术后一般情况良好,V/Q扫描并无明显失衡,恢复正常生活。从而打破了慢阻肺不适合单肺移植的疑虑,而且,由于肺气肿患者很多,大大拓宽了肺移植的适应症。现在慢阻肺已取代肺纤维化,成为单肺移植主要的适应症。实践证明,只要病例选择恰当,自体肺过度通气问题并不严重,完全可以不构成对移植肺的压迫,V/Q失衡亦在生理代偿范围之内。患者术后可达到与肺纤维化术后一样的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还证明,慢阻肺病人单肺移植与双肺移植后的肺功能,尤其是运动耐量大体相似。现在多数专家对年龄较大、体质欠佳者行单肺移植,因为手术创伤较双肺移植小得多。当然合并感染者,或年轻患者为达到大程度改善肺功能,在能够获得满意的供体时,仍主张行双肺移植。应当说,双肺移植较单肺移植能够更大程度地改善肺功能。从这个角度讲,优于单肺移植。实际上单肺移植后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体肺过度通气及V/Q失衡,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凤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性酸中毒的诊治

    1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呼吸性酸中毒(呼酸)的产生和诊断  正常人体每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约产生CO2 15 000 mmol从肺呼出,而将H+浓度调节在40 nmol/L,由于细胞内蛋白获得或丢失H+时能影响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故正常人体内环境的pH值需维持在狭窄范围即pHa=7.4(7.35~7.45),pH和H+的关系为pH=-logH+9,pH偏离正常范围则将发生病情。体内pH的维持主要依靠H2CO3(PaCO2×0.03)和HCO-3浓度的比值,即按H.H公式pH=pk+log(HCO3)/(0.03PCO2)。患慢阻肺的病人由于通气功能障碍致PaCO2升高[正常PaCO2 40(35~45) mmHg,当>45 mmHg为升高],使pHa降低称为呼酸或高碳酸血症。  呼酸的发生有急慢之分,急性呼酸(发病常在24 h内)时肾小管尚未及回吸收[HCO-3]进行代偿,故PaCO2每升高10 mmHg时[HCO-3]仅升高1 mmol/L;慢性呼酸(发病常在3~5 d以上)时肾小管较充分回吸收[HCO-3]进行代偿,故PaCO2每升高10 mmHg时[HCO-3]升高3.5 mmol/L。[HCO-3]升高进行代偿的程度可按H.H公式,当([HCO-3])/(PaCO2×0.03)的比值达(20)/(1)则pH=7.4,称为完全代偿性呼酸,如([HCO-3])/(PaCO2×0.03)的比值<(20)/(1)则pH<7.4,称为不完全代偿性呼酸。当[HCO-3]升高超过应代偿的范围则称为呼酸并代碱,当[HCO-3]减少或固定酸(AG)升高则称为呼酸并代酸。其判断的依据:(1)合并代碱:实测[HCO-3] mmol/L>预计[HCO-3] mmol/L;或慢性呼酸时实测[HCO-3]>45 mmol/L,急性呼酸时实测[HCO-3]>30 mmol/L;或潜在[HCO-3] mmol/L>预计[HCO-3]mmol/L,潜在[HCO-3]=AG-16+[HCO-3];(2)合并代酸:AG>16 mmol/L,AG mmol/L=[Na-(Cl+HCO3)]mmol/L;或实测[HCO-3]<预计[HCO-3]mmol/L。关于预计[HCO-3]的公式:急性呼酸时预计[HCO-3]=24.7×PaCO2÷(0.77×PCO2+8)mmol/L,慢性呼酸时预计[HCO-3]=24.7×PCO2÷(0.3×PCO2+26.8)mmol/L。按上述条件可判断出呼酸的酸碱类型:(1)一重性呼酸类型(急性呼酸,慢性呼酸);(2)二重性呼酸类型(急或慢性呼酸并代碱,急或慢性呼酸并代酸);(3)三重性呼酸类型(急或慢性呼酸并代酸、代碱)。文献上呼吸性酸碱类型的判断方法报道甚多,本文不再重复。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尿道扩张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17例

    我院自1996年始,利用尿道探经尿道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17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本组17例,年龄45~73岁,平均49.1岁;均为已婚女性,病程3个月~13 a。主要以临床表现和膀胱镜检查诊断。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憋尿感,少数伴有尿失禁、下腹痛或腰痛。多次尿常规检查正常,尿细菌培养无菌生长。全部病例均经膀胱镜检查,证实膀胱腔内除后尿道、三角区充血,滤泡或苍白等改变外,均无其他病变。尿道外口无息肉生长及狭窄。各项检查证实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疾病。全部病例均经口服或注射多种抗菌药物治疗而无效。  方法:患者平卧位,会阴部及尿道外口常规消毒,取8号(直径8 mm或直径8.5 mm)金属尿道探,无菌下经尿道扩入膀胱内,放置30 min,每周1次每疗程3~10次。2 结果 本组17例全部经过3次以上治疗,其中3次治疗11例,5次治疗4例,10次治疗2例,治疗后第1次大多数患者均有好转,连续治疗3次,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经过10次治疗后症状虽然缓解,但每年冬季症状仍然复发,再次治疗只需2~3次,症状即可消失并可维持1 a,全部病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及副作用。3 讨论 1923年,Steven首先描述了女性患者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膀胱里急后重、排尿困难等症状,而尿常规正常,中段尿培养阴性,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尿道综合征,迄今病因仍未彻底阐明。  我们利用尿道扩张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体会是:多次治疗(至少3次以上)其效果明显,虽有复发但仍可再次治疗而且症状消失可维持1 a以上。在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采用尿道扩张进行治疗,实为一种易于推广的方法。至于每疗程中,治疗次数和间隔时间应根据患者症状决定。如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治疗2次以上,以此巩固治疗效果。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选用粗的尿道探进行治疗,治疗中发现只有将尿道全部扩开后,症状消失明显。选用较粗尿道探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治疗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其治疗效果明显且方法简单,费用低,确是一种收效快、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的方法。

    作者:殷积斌;谭炜;郭宏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TURP术后复发高龄患者的网状支架处理8例报告

    早期开展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的少部分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时隔10 a以上复发,患者已进入高龄行列,年龄超过80岁。由于高龄,经TUR手术后,若再行TURP或改开放手术均有难度,我们利用网状支架植入处理了8例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8例,年龄81~85岁,行TURP术后12~15 a,以尿潴留入院。肛诊:前列腺Ⅰ度~Ⅱ度增生,“B”超提示:前列腺轻、中度增生。均可通过18F尿道探子。均并有其他老年性疾患,其中高血压6例,冠心病5例,肺气肿7例。治疗:术前经“B”超测定前列腺部尿道长度,取相应长度的镍钛合金网状支架,硬膜外麻醉,经尿道植入。3例植入困难病例,行耻骨上小切口,示指进入膀胱经尿道引导植入器。结果:本组均一次植入成功,术后从尿道插入8F导尿管,2~3 d拔除,可自行排尿,测Qmax11~19 ml/s,残余尿量30~56 ml。手术时间:30~45 min,无输血,病人均很好地耐受手术。2 讨 论  早期开展TURP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能少部分因切不干净,一段时间后出现复发。采用网状支架治疗时,需确定排尿困难为复发所致,而非后尿道狭窄或膀胱颈挛缩等所致。本组病人肛诊,“B”超均提示有前列腺组织增生,可顺利插入18F的尿道探子,我们考虑为复发所致。若为尿道狭窄或膀胱颈挛缩,以内切开为宜。曾有网状支架治疗后尿道狭窄成功的报道。  近来有人注意到TURP术的效果不良,与老年逼尿肌功能障碍有关,这确是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有怀疑者,应尽量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除外这类疾患,网状支架对治疗这类病人不适宜。  电切术后复发,有时已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患者相应进入高龄,手术的安全性应充分考虑。本组年龄已达81~85岁,均有一些老年合并症。网状支架植入微创有效,且远期效果亦不错,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作者:颜醒愚;苏学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乙醇灌注加空肠Roux-y吻合治疗胰腺假性囊肿

    我院从1995年1月~1999年8月采用乙醇灌注加空肠Roux-y吻合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共1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6~62岁,平均42岁。单个囊肿的9例,多个囊肿的3例。急性胰腺炎后并发囊肿7例,外伤后并发囊肿5例。1.2 方法 胰腺假性囊肿在6周内有20%~40%病例能自然消退,且囊壁在6周后才可成熟易吻合。因此本组病人均在外伤或急性胰腺炎后3个月以上,且病情已稳定,经治疗感染控制后择期手术。手术方法:上腹正中进腹,分离胃结肠韧带,在囊肿低位置做与胰腺平行的切口,长约4~6 cm。若有多个分隔的可将隔膜切开,成为单个囊腔,吸净液体,清除坏死组织,纱布擦干(疑为囊性肿瘤的,切取囊壁冰冻切片确认,另行处理)。无水乙醇囊腔内灌注,保留5~10 min后吸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然后游离空肠与囊肿侧侧吻合。2 结果 本组12例术后恢复顺利,2周后B超检查囊腔消失。随访6个月~5 a未发现复发,也没有继发感染表现。3 讨论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以往有采用外引流及胃或空肠内引流的,有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的。但由于不能完全清除囊腔中的积液和坏死组织,与主胰管相通的囊肿由于不能控制压力而怕伤及胰管而不敢用乙醇。因此有一定复发率和逆行感染率。我们在术中直视下切开囊壁及隔膜,清除囊内的坏死组织和液体。在没有压力下灌注乙醇,不会伤及主胰管,且能破坏与主胰管相通的小管道的上皮及囊壁内层。同时又有杀菌作用,使囊腔术后一定时间后闭塞。  灌注后尤其是与主胰管相通的囊肿,近期内仍有液体产生。单纯外引流可能会引起继发感染,引流时间长,病人痛苦,囊内导管的异物又有可能使囊腔难以闭塞。因此,在灌注后再行空肠内引流,解决了近期引流问题,囊腔内又无异物反应,使囊腔粘连闭塞而愈合,手术比较简单。

    作者:李明主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亚急性甲状腺炎12例误诊分析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临床很易误诊。收集本院1980-1999年资料,误诊12例,其中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甲状腺腺瘤3例,甲亢3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现结合临床病例予以分析,并探讨防止误诊的对策。  例1,女性,35岁。因发热、多汗、全身酸痛10 d入院。T 37.4 ℃,P 98次/min,咽红,WBC 11.0×109/L,N 0.75。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1周无效。进一步检查发现双侧甲状腺弥漫性Ⅰ度肿大,触痛,血沉增快,血T3、T4增高,甲状腺吸131碘率明显降低。随修正诊断为亚甲炎,经用强的松、消炎痛等治疗,病情迅速好转。  分析:亚甲炎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多汗、乏力等症状。如甲状腺局部症状、体征不明显或被忽视时,易误诊为上感,但亚甲炎时甲状腺常肿痛、触痛,可有一过性甲亢症状,血沉增快,T3、T4与131碘摄取率出现分离现象,不难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  例2,男,38岁,2周前感冒后发现右颈部一小结节,后渐增大如蚕豆,触痛,伴有精神紧张、心悸多汗。B超检查提示右甲状腺有一约1.0 cm×1.5 cm大小肿块,遂以甲状腺腺瘤收住外科。经肿块穿刺活检为非化脓性、局灶性炎症,查血沉增快,T3、T4增高,甲状腺吸131I率降低,以亚甲炎转内科。经用强的松等治疗,症状缓解,甲状腺肿块基本消失。  分析:亚甲炎可出现甲状腺部位肿块,易与甲状腺瘤或甲状腺癌混淆。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肿块疼痛、触痛,血沉增快,T3、T4增高,131碘摄取率降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支持亚甲炎。甲状腺穿刺活检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合并肺吸虫病13例误诊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者,如果感染了肺吸虫,临床上极易误、漏诊。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收集13例病例,对其误诊原因作如下探讨。1 临床资料1.1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2例,女1例。年龄13~34岁。学生5例,职工1例,农民7例。12例在2~4个月内有进食生、醉、腌石蟹史,另1例常有饮溪、涧生水史。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病史7~25 a。1.2 临床表现 13例均有咳嗽、咳痰、哮喘等。哮喘呈持续性。其中7例时有血痰及咯血,略呈铁锈色。8例伴有胸痛,3例伴有头痛,全部病例肺部可闻及少至中等量哮鸣音。13例血常规检查:WBC(32.5~18.3)×109/L;DC:E 0.87~0.13。ESR检查10例为37~55 mm/h。肝功能检查13例,异常4例;锌浊15~50单位、麝浊10~30单位,ALT 105~245单位;γ-球蛋白27%~55%。13例X线共同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均提示为支气管炎性反应,其中伴胸膜炎性反应5例,伴左下肺炎及胸腔少量积液2例,伴右上肺炎2例。1.3 误诊误治情况 全部患者均误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支喘)及哮喘持续状态。后又误为支喘伴结核性胸膜炎7例;支喘伴肺炎4例;支喘伴支气管内膜结核8例;支喘合并肝炎4例。按哮喘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后又分别抗结核、抗炎、保肝等治疗,亦无好转,误诊时间为3~6个月。1.4 确诊及转归 全部病例均经痰卵检查及皮内抗原试验而确诊。以吡喹酮治疗1~2个疗程后,与肺吸虫病相关症状如血痰及咯血、头痛、胸痛及X线上的肺炎、胸膜炎性反应、胸腔积液等表现消失;所谓的“哮喘持续状态”经综合治疗后痊愈,肺部哮鸣音亦消失,回复至原先那种季节性及规律性反复发作的状态,咳嗽、咳痰明显缓解。

    作者:林廷塔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发热 阴茎溃烂 淋巴结肿大

    患者,男,62岁,渔民。常到南海海域捕鱼,因发热1个多月伴阴茎溃烂入院。发热不规则,无明显寒战。初为龟头红肿,无明显臭味,逐渐烂到冠状沟处。尿液从溃烂处排出,形成尿瘘,整个阴茎肿胀,发硬,但排尿通畅。予氨苄青霉素,灭滴灵抗炎无效,体温不下降,阴茎溃烂未能控制。分泌物培养出念珠菌。阴茎活检示溃疡坏死。HIV抗体阴性。血未找到病原虫。B超示胆囊结石,肝肾脾未见异常。尿常规阴性。  体格检查:T 38.2 ℃,R 20次/min,P 80次/min,Bp 120/60 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颜面潮红,神清,自动体位,检查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感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头颅五官端正,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存在。扁桃体不大,颈软,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min,律齐。腹平软,未见胃肠型,肠鸣正常,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对称,无压痛及叩痛,双侧输尿管行程无压抑,膀胱区无隆。阴茎肿大,龟头红肿,有溃烂,有臭味。脊柱四肢关节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征。第一次查房(入院第1天)  进修医师:(报告病史同上)。患者,男,渔民。尿频、尿急、反复寒战、发热3个月。否认有不洁性交史。无异物插入史。查体除了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主要是阴茎龟头冠状沟右侧溃烂,有窦道形成,尿道外口闭锁,尿液从右侧冠状沟处流出。予抗菌治疗,外用1‰高锰酸钾液浸泡。  住院医师:患者发热,淋巴结肿大,阴茎溃烂,经常规抗菌治疗,未能控制感染。原因未明,请上级医生指示。  主治医师:患者有发热,淋巴结肿大,阴茎溃烂,同意为感染性疾病;但经抗菌效果欠佳,要求考虑致病菌问题,因溃烂主要发生于阴茎,可能与性病有关,作梅毒血清试验进一步检查。同时,要注意有无混合感染,作细菌培养,取阴茎组织作病理检查。  主任医师:同意主治医师意见,目前先要查清病因,是感染,还是其他疾病,是何种病原体感染。在检查结果未报告前,继续抗炎、降温、对症处理。

    作者:王忠;李普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肺炎的处理及其抗生素耐药的对策

    1 90年代细菌耐药的回顾  抗生素的发展是20世纪医学上一大进步。不幸的是耐药菌的产生,使几十年来感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的良好局面不能持续,而近年又有上升趋势,Bernstein等(1999)认为任何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均可缩短其使用年限。当前三代头孢过度使用,诱发了肺炎杆菌和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泰能过多应用导致霉菌及不动杆菌致病的增加。人们一直抱乐观态度的肺炎链球菌肺炎治疗,1997年20届国际化疗会议上报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美国为40%,香港45%,南韩77%,北京协和医院14%,PRSP不仅对β内酰胺类不同程度耐药,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亦有不同程度耐药,只有泰能、万古霉素、利福平及新氟喹诺酮类等尚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仅在人类抗感染应用且在农业畜牧业均应用广泛,亦为导致耐药菌产生的因素之一。  细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有不同的机制,如革兰阳性球菌以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或细菌细胞壁靶位改变而使其抗生素不能奏效。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当前革兰阴性杆菌主要的耐药机制,它不但能分泌菌体,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还可以通过质粒介导分四种方式在微生物间互相转移:(1)转导(transduction):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给敏感的细菌;(2)转化(transformation):耐药菌溶解后释出DNA进入敏感的菌体内;(3)接合(conjugation):耐药菌敏感菌接触后交换耐药因子,如大肠杆菌可与痢疾杆菌,肺炎杆菌接合而造成耐药的传播;(4)易位(translocation):耐药基因从一质粒转移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转移至染色体,后可引起流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也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目前已有20种,分磷酸、乙酰及核苷转移酶等,改变DNA旋转酶靶位及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常为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各种抗菌药、各种细菌耐药机制及其现代和将来的主要矛盾见表1如下。

    作者:刘昌起;于维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早期网膜囊碟形开放引流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5例体会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1~68岁。术前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HNP)8例,急性胆囊炎与AHNP 8例,急性胆囊炎4例,急性上消化道溃疡穿孔5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AHNP。住院时间为1~3个月,23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均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有胰瘘4例,其中1例伤口3个月基本愈合。遗留窦道至8个月愈合;胃后壁瘘1例;切口疝1例;糖尿病3例。1.2 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 发病48~72 h行手术探查,均行“网膜囊碟形开放引流术”,首先采用右上腹探查切口辅助左肋缘下横切口,即“”型切口,术毕竖切口缝合,将胃结肠韧带上下片缝合固定在横切口皮下,使韧膜囊开放并与腹腔隔离开来。横切口敞开内置10~20根香烟引流管,保障术后充分引流酶性渗液,再手术后换药时清理胰内外坏死组织。并行胆囊或/和胆总管造瘘,行高位空肠营养造瘘。术后1周之内再行1~2次手术,在麻醉下主要行病灶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更换香烟引流管。以后在病房床边换药,每日1次直到伤口愈合。1.3 营养疗法与胰腺外分泌抑制剂 AHNP患者处于高代谢分解状态,为解决机体营养问题目前采取三阶段疗法:(1)术后1~2周完全静脉内营养(TPN)阶段:本组全部病人均行胃肠减压12~14 d,同时经浅静脉串联密闭式输液或上腔静脉插管输液行TPN疗法,主要用25%~50%高张葡萄糖和脂肪乳供能(热量),每日供热量6 276~8 368 J,其余液体以平衡液维持并加钠、钾、钙、镁等电解质;(3)术后3~4周完全胃肠外营养阶段(TEN):经高位空肠造瘘管行TPN疗法,从造瘘管滴入或分次注入空肠内牛奶、砂糖、肉汤、鸡汤、米汤、维生素B与C、蛋黄泥与食盐等。每日量约2 500~3 000 ml[1];(3)第5周以后口服阶段:术后第3周始可少量口服水与米汤等,经观察1~2 d未有明显胃肠道反应,可以每天增加100~300 ml口服量(TEN相应递减),至5~6周完全改为口服饮食。

    作者:沈乃欢;宋振山;高锡明;高岩;王志刚;柴虎林;于跃利;王家宏;董宝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胰腺及壶腹部病变

    作者于1992-1998年开展胰腺及壶腹部病变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共4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女各24例,年龄27~72岁,平均57岁。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表现者46例。1.2 针吸方法 术中探查明确病变后,在直视下左手固定肿物或指引穿刺部位,右手执10~20 ml注射器,连接7号针头,对病变或可疑部位穿刺。刺入病变组织后往往有坚实或韧性感,将注射器抽为负压,继续进针,并可向不同方向多次抽吸,必要时可多点穿刺,穿刺后当即将吸出物全部推出涂片行细胞学检查,若抽出胆汁或胰液可离心后行沉渣细胞学检查。穿刺局部稍加压迫。1.3 结果分析 找到癌细胞者33例,发现可疑癌细胞者8例,未找到癌细胞者5例。术后未发生出血、胰胆瘘及感染等并发症。  经切除标本、转移灶活检及随访证实为恶性肿瘤者45例,41例找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者均为癌瘤。5例未找到癌细胞者4例为癌,其中壶腹癌、胰头癌、胰囊腺癌和胰岛细胞癌各1例,余1例及2例可见炎性细胞者经术中探查及随访结果诊断为慢性胰腺炎。2 讨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系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它通过观察人体实质器官的肿瘤或非肿瘤性组织异常变化的细胞学表现而成为近代肿瘤诊断的一种特殊检查。本组开展的胰腺及壶腹部病变术中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表明:阳性(包括找到癌细胞及可疑癌细胞者)正确诊断率为100%,无假阳性,假阴性率均为8%,总的诊断正确率为92%。出现假阴性率的原因包括:(1)操作失败,如穿刺部位不当、深度不够,或由于病变较小而未能准确穿刺到病变;(2)吸取的细胞成分少、涂片不及时增加阅片难度;(3)对囊性肿瘤和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意义有限,粘液性囊腺癌囊壁大部分呈良性,恶性部分可能仅为小灶性,胰岛细胞癌的病理检查尚缺乏可靠的形态学指标,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对此二种情况往往难以明确诊断。为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降低假阴性结果,作者建议对不能切除的病变穿刺结果阴性时可再行穿刺,对于囊性肿瘤及内分泌肿瘤可根据探查情况与活检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

    作者:范忠林;宋振川;李海平;齐义新;胡瑞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CA19-9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单克隆抗体及ELISA技术的发展,CA19-9作为一种胰腺癌肿瘤标志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病情监测、术后效果及早期诊断都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正常人、52例胰腺炎患者、48例胰腺癌患者血清的CA19-9含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 由意大利SORIN生物技术公司提供。1.2 仪器 由PASTEUR公司生产的酶标仪。1.3 标本 取自正常人80例,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0~80岁。胰腺炎患者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6~78岁。胰腺癌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50~80岁。早空腹抽血,分离血清,-20 ℃冰箱保存待测。1.4 原理 病人血清和标准物分别与定量的抗人CA19-9抗体和酶标抗CA19-9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时标记抗CA19-9的结合量与标本中的CA19-9浓度成正比。通过底物显色,酶标仪检测。根据光密度值换算成CA19-9含量。1.5 操作 见试剂盒说明书。1.6 结果 酶标仪检测,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各孔的CA19-9含量。

    作者:张翠玲;高霞;王衍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