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年5期文献
  • 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比较曲美布汀与莫沙必利、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3组,曲美布汀组80例,予曲美布汀100 mg, 3次/d;莫沙必利组60例,予莫沙必利5 mg,3次/d;多潘立酮组60例,予多潘立酮10 mg ,3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症状变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曲美布汀组87.5%,莫沙必利组为90.0%,多潘立酮组为61.7%.曲美布汀、莫沙必利2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曲美布汀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 (P<0.01).不良反应:曲美布汀、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组分别为5.0%、8.0%、6.7%(P>0.05).结论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近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王果;王皓;李红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耐拉米夫定HBV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可以显著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活性,从而抑制HBV DNA复制,迅速降低HBV DNA的水平,改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组织学的病变[1,2],是一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但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故需要长期用药.

    作者:张伟三;丁静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MMP-2和肿瘤DNA含量预测胃癌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3例胃癌组织、25例正常胃组织进行MMP-2表达的测定,同时以经典的Feulgen染色法及图象分析技术对癌细胞DN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与胃癌侵袭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2在正常胃黏膜中呈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阳性,阳性率为78.3%(65/83),MMP-2表达强度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DNA指数在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为1.47±0.23和0.97±0.1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 MMP-2表达和DNA含量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对胃癌病人的转移及预后作出判断.

    作者:汪泳;张方信;刘昕;朱任之;钱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分析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JRA)是指16岁以前发病的以慢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全身多系统损害的儿童关节炎.为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我院儿科1998年5月~2003年5月收治4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艳;闫铭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反应对rhu-EPO治疗剂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及其对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4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血清IL-6和TNF-α水平,计算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100 g/L时所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剂量, 研究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剂量的因素.结果 (1)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2)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剂量的因素是血清IL-6和TNF-α炎症介质.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炎症反应,其炎症介质水平的升高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剂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作者:张爱华;范敏华;朱宁;阿拉塔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目的总结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方法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结果国内报告103例加上本院4例共107例,男23例,女84例,发病年龄26~63岁;肿瘤主要成分为HMB-45阳性的上皮样或肌样细胞及不等量血管和脂肪组织;肿瘤在B超下呈高或低回声光团, CT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T1 WI呈混杂信号,加用脂肪抑制后其高信号下降或消失,T2 WI呈高信号,在动态增强时强化.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血管周细胞分化及鲜明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的良性肿瘤.

    作者:曹桂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判断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判断价值.方法根据门静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25例)、未出血组(25例)与健康对照组(15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血组、未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门脉充血分数分别为:0.126±0.056、0.060±0.020、0.034±0.015,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胃左静脉内径分别为:(0.89±0.26)cm、(0.70±0.24)cm、(0.31±0.07)cm,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食道曲张静脉内径分别为: (0.49±0.12)cm、(0.34±0.11)cm,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食道曲张静脉内血流速度分别为(17.9±7.4)cm/s、(11.1±6.0)cm/s, 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当门脉充血分数截定为0.07时,对出血预测敏感性96%,特异性76%.结论门脉充血分数、胃左静脉内径、食道曲张静脉内径及其血流速度对判断出血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长珠;傅小敏;黄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与放射学破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抗Sa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放射学破坏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2例早期RA患者的抗Sa抗体和AKA,结合手、足X线片的病情分期和改进的Sharp评分分析.结果初诊时及随诊2年后抗Sa抗体、AKA阳性组X线分期较阴性组高.随诊2年后抗Sa抗体、AKA阳性组Sharp评分较阴性组为高.随诊2年后与初诊时相比较,抗Sa抗体、AKA阳性组X线分期、Sharp评分明显增高,抗Sa抗体阴性组增高.两种抗体同时阳性患者随诊2年后Sharp评分明显增高.结论抗Sa抗体、AKA可作为早期RA患者放射学破坏的预测指标.

    作者:程秀峰;谭魁麟;谭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源性一氧化氮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及意义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检测76例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EV)患者的一氧化氮(NO)、内毒素(LPS)水平,分析了轻、中、重度EV时NO、LPS的水平及意义.并对NO与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LPS的相关性以及LPS血症的发生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NO、LPS显著升高,并与EV的轻重有显著相关性;高NO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NO与LPS呈明显相关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随EV的加重而增加.结论 NO的升高与EV互为因果,降低NO、LPS治疗对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有益.

    作者:吴剑华;马晓军;郑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中晚期肝癌48例

    原发性肝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通过普查发现早期HCC的患者,进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显著提高.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目前治疗中晚期HCC的有效手段[1]. 我们采用5-FU、丝裂霉素(MMC)、顺铂与碘化油充分混合行TACE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宝凤;韩玉山;杨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氯沙坦治疗慢性肾衰竭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及其24 h尿蛋白、血尿酸、血清钾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病人随机分为A、B 2组,研究(A)组服用氯沙坦,对照(B)组服用硝苯地平,共治疗8周.定期检测动脉血压、24 h尿蛋白、血尿酸、血清钾、肾功能及肝功能.结果 2组治疗8周后血压均下降明显(P<0.05),2组比较其降压作用相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用药后尿蛋白、血尿酸降低均明显(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研究组治疗后血肌酐下降,肌酐清除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肝功能恶化、干咳等不良反应.结论 氯沙坦降压效果好,副作用少,且对患者的肾功能有保护作用,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病人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作者:李士新;郭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对结肠癌分期诊断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对结肠癌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3例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诊断结肠癌并有无淋巴结转移,并对经肠镜及(或)术后病理确诊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23例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诊断结肠癌的符合率100%,浸润深度符合率93%,淋巴结转移符合率91%.结论高频超声下灌肠造影对结肠癌分期与淋巴结转移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魏达友;梁玉婷;谭小燕;刘思怡;巫朝君;蔡永秋;李梁瑜;彭鸿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365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过敏性紫癜(henoch schonlem purpura,HSP)又称舒-亨综合征,是儿童常见的结缔组织病,该病90年代以来一直为儿科界讨论的热点,为探讨HSP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肾脏损害的发病率以及首发症状与肾损害的关系,我们对HSP患者3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申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变化及意义

    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两种血管活性物质[1,2],本实验测定了急性轻型胰腺炎(MAP)患者和急性重型胰腺炎(SAP)患者血浆ET和NO水平,观察二者在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姜虹;刘丽娜;谷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拉米夫定与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联合治疗慢乙肝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3-TC)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抗HB-iRNA)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作用,探讨联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慢乙肝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和3-TC组.联合组采用3- TC和抗HB-iRNA同时治疗,另一组单用3- TC治疗,疗程均6个月,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12周、16周、20周、26周分别检测HBV标志、肝功能、血清学指标、肾功能,并记录治疗期间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发生的一切不良事件.结果治疗26周后联合组HBeAg阴转率66.7%(12/18),明显高于单用3-TC组18.2%(4/22)(P<0.005).联合组和3-TC组分别有5例(27.8%)和2例(9.1%)实现HBeAg血清转换(P>0.05).HBVDNA转阴例数分别为24(96.0%)和23(92.0%)(P>0.05),其中2组共10例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阳性患者,HBVDNA全部转阴.生化指标复常率联合组稍优于3- TC组(P>0.05).结论采用3- TC和抗HB-iRNA联合治疗慢乙肝,疗效更佳.

    作者:蒋亦明;汪瑶君;曹立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尿毒症患者铁状态的观察

    自1989年以来,由于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的应用,使尿毒症患者的贫血明显得以改善.但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尽管给予足量的rHuEPO,其肾性贫血仍然不能纠正,使学者们再次关注尿毒症患者铁状态问题.但至今肾性贫血患者体内铁状态如何,国内报告甚少,并且对反映铁状态的指标,如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与尿毒症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关系亦未见报告,本文对此进行观察及分析如下.

    作者:张怡玲;何晓琳;吴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少量肝性腹水患者诊断性腹穿部位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提高对少量肝性腹水患者诊断性腹穿的成功率.方法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成功率达72.6%,对照组成功率仅55.1%和5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后的腹穿部位,右锁骨中线与腹股沟韧带交点上方3 cm处进行腹穿,能提高对少量肝性腹水患者诊断性腹穿的成功率.

    作者:杨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清CA19-9水平升高与良性疾病

    糖类抗原CA19-9是能为人结肠癌细胞系SW16作为免疫原制备的单抗19-9所识别的抗原,是一种类粘蛋白,其结构为唾液酸化的Ι型乳糖系岩藻五糖,即唾液酸化的Lewis a血型抗原,在由内胚层细胞分化而来的多种上皮类恶性肿瘤中可见增高.

    作者:曹淑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病人血液透析的特点与现状

    随着社会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的老龄化日益明显.近十几年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老年透析起步晚,临床资料和经验相对不足,同时老年人又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病情复杂多变,给临床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老年病人的血液透析(HD)给予高度的重视.现就老年患者血液透析的特点及现状进行概述.

    作者:孙延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on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病,CD),是由环境、基因和免疫因子联合影响,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首例UC并发肠癌报道于1925年.IBD通过多步骤介导肿瘤发生,其中UC并发结直肠癌(CRC)比CD常见.

    作者:杨崇美;孙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胃肠病癌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近十几年对消化道癌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认识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分析,有力地阐明了由于细胞生长的畸变牵涉到多个步骤与途径,此外,胃肠恶变的各时期的分子标记也有进展.通过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对胃肠癌发生的许多细胞分子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Barrett 食管的临床特征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为界,在齿状线2 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arrett食管(BE)[1],由于本病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作为癌前病变引起高度关注,目前普遍认为BE是一种癌前病变.

    作者:邹莉萍;罗和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状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的固有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常伴有广泛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异型增生(dyspladsia).

    作者:田字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癌易感状态及其与癌前病变关系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肝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肝炎病毒感染黄曲霉素等化学物质污染、遗传因素、相关疾病及社会因素等作为肝癌的易感状态,这些因素可导致肝癌前病变.

    作者:陆东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出现上腹剧痛1例

    患者,女,53岁.因头昏、乏力、皮肤瘀斑3个月于2002年5月7日住院.血象:Hb 47 g/L,WBC 0.5×109/L,N 0.16,L 0.84,M 0.04,Pt 78×109/L.骨髓涂片:在非红细胞中,早幼粒细胞0.625.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及细胞免疫学检查均符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

    作者:李占全;李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因素和预防

    我科自1991年10月~2002年10月共收治复发性重症急性胰腺炎19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3例,女6例,年龄29~65岁,复发诱因依次为胆源性5例,酒精性8例,高脂饮食4例,原因不明2例,复发时间2个月~6年.首次非手术治疗后复发13例,手术治疗后复发6例.

    作者:赵顺云;吴新民;郭亚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同胞间脐血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晚期植入失败分析

    脐血具有采集方便、对供者无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轻和巨细胞病毒检出率低等优点,脐血移植(UCBT)已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展[1].我们于2000年7月应用HLA 1个位点不相合的同胞间UCB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1例,患者于植入后2个月发生排斥反应,出现晚期植入失败,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如下.

    作者:常英军;王金铠;邢莉民;张金巧;沈柏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疾病36例误诊分析

    我们将1990-2002年临床上遇到的以腹痛为首发表现的疾病36例误诊情况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师借鉴.

    作者:刘吉勇;杨崇美;张安忠;朱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rimary extranodal lymphoma,PENL)是指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或非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与结性淋巴瘤比较,PENL有许多特点,备受人们关注.现将近年来有关PENL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周吉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介入性热化疗治疗肝癌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由于肝癌发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近几年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介入性灌注化疗栓塞术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但我们发现,存活1年以上的中晚期肝癌病人,介入疗效会逐渐降低,终难免复发.究其原因:(1)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和p53功能的异常,使瘤细胞对化疗药产生耐药性.(2)局部缺氧等因素引起的肿瘤新生血管大量形成.而热对上述两种因素均有逆转作用.

    作者:曹玮;王执民;张洪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