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影响因子:1.63
  • 创刊:197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7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 中药学
中草药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疏花毛萼香茶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疏花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var.laxiflor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疏花毛萼香茶菜叶经70%丙酮提取,采用硅胶或MCI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及质谱)或直接与标准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疏花毛萼香茶菜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布卢姆醇A(Ⅰ),2-醛基-5-羟甲基呋喃(Ⅱ),3,4-二羟基苯酰乙醇(Ⅲ),咖啡酸(Ⅳ),咖啡酸乙烯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间-羟基苯甲酸(Ⅶ),对-甲基苯甲酸(Ⅷ);3,4-二甲氧基苯酚(Ⅸ),迷迭香酸(Ⅹ),迷迭香酸甲酯(Ⅺ),滨蓟素(ⅩⅡ),8-羟基滨蓟素(ⅩⅢ),乌苏酸(ⅩⅣ)和2α-羟基乌苏酸(ⅩⅤ).结论化合物Ⅰ~Ⅴ,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牛雪梅;黎胜红;纳智;梅双喜;赵勤实;孙汉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天南星化学成分研究(Ⅰ)

    天南星味苦、辛,性温,有毒.是临床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的常用药,用于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眩晕,中风,口眼歪斜,癫痫及破伤风等,外用治疗痈肿及蛇虫咬伤.

    作者:杜树山;徐艳春;魏璐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红花中黄酮醇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红花为一活血化瘀代表性药,其提取物具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抗炎等多方面的心血管药理活性.多年来,国内外对红花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红花中含有黄酮类、脂肪酸等多种成分[1,2],我研究室试验结果表明,多种黄酮醇为红花的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有效成分[3],其中本文报道的杨梅素为我室首次从红花中分离鉴定的成分.

    作者:金鸣;王玉芹;李家实;王秀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盐生肉苁蓉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盐生肉苁蓉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盐生肉苁蓉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香草酸(vanillic acid,Ⅱ)、丁二酰亚胺(succinimide,Ⅲ)、丁二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V)、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2,5-dioxo-4-imidazolidinyl)-carbamic acid,Ⅵ]和半乳糖醇(galactitol,Ⅶ).结论化合物Ⅱ,Ⅲ为肉苁蓉属中首次分得,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作者:雷丽;宋志宏;屠鹏飞;吴立军;陈发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旱生卷柏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目的研究旱生卷柏的化学成分.方法旱生卷柏的乙醇提取物,经水混悬后的不溶物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制备以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得到4种化学成分.结果经理化测试和光谱分析确定了化学结构,分别是:大黄素、银杏双黄酮、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大黄素系首次从卷柏科中分离得到.

    作者:刘海青;林瑞超;马双成;冯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普通鹿蹄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普通鹿蹄草为鹿蹄草科鹿蹄草属Pyrola Linn.植物,为多年生常绿草本.该属植物共30余种,我国产27种,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作者:王军宪;张莉;吕修梅;陈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烈香杜鹃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

    烈香杜鹃Rhodo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别称黄花杜鹃、香材、小枇杷、小叶枇杷、大勒(藏名),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四川等地,且资源丰富.

    作者:张继;马君义;杨永利;姚健;黄爱仑;高黎明;赵文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白叶莓根部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蔷薇科悬钩子属药用植物白叶莓Rubus innominatus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甲醇室温浸提后以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通过多次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并采用NMR,MS等波谱方法及与标准品对照TLC鉴定化学结构,抗菌活性用杯碟法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出10个三萜酸和2个甾体类化合物,抗菌试验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和一些三萜酸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这些成分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明奎;梁健;彭树林;丁立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乌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乌药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的块根,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作用,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

    作者:杜志谦;夏华玲;江海肖;张彬锋;孟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鬼臼毒素的提取及其溶剂加合物的表征

    鬼臼毒素,俗名鬼臼素、足叶草素、鬼臼脂素,是小檗科植物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di Ying、窝儿七Diphylleia sinensis Li中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以鬼臼毒素为原料进行修饰改性,还可以合成数十种新的抗肿瘤新药[1~2],所以,大量而有效的提取鬼臼毒素,对新的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晓玲;杨伯伦;刘谦光;张尊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均匀设计优选微波辅助萃取何首乌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微波辅助萃取何首乌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蒽醌和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二苯乙烯苷)的含量为指标,通过均匀设计的方法,采用连续微波辐射方法进行微波萃取工艺的优化.结果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溶剂浓度、溶剂用量、原料浸泡时间对何首乌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具有交互作用,优选出的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40 W、微波辐射时间10 min、溶剂乙醇浓度95%、固液比为1:5、浸泡时间1 h.结论通过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作者:王娟;沈平孃;沈永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春血安胶囊中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春血安胶囊为中药复方制剂,由熟地、三七、柴胡、牛膝、茯苓、黄连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肾固精、调经止血之功效,用于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的月经过多、经期腹痛、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症.

    作者:吕曙华;徐刚;吕归宝;寿国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四逆汤煎煮过程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和水解平衡

    目的研究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平衡和水解平衡.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比较了制附子、四逆汤、四逆汤药渣和含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混合对照品体系中的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结果在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溶解并发生水解反应,而脂类生物碱则难溶于水.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水溶性相近,但是次乌头碱在水中的热稳定性更高,C19二萜骨架上C3取代基(-OH或-H)的变化影响生物碱的稳定性.结论四逆汤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由其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共同决定.

    作者:王勇;石磊;金东明;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刺糖中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刺糖为豆科植物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Desv.叶中分泌液凝结而成的糖粒,为一味传统维吾尔医药,在<维吾尔医常用药材>中早有记载[1-3],至今临床仍在使用.

    作者:阿布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库尔班江·吾斯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不同用量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后成分的比较

    目的考察不同用量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对小檗碱的影响以及萸黄连中吸收吴茱萸成分的情况.方法以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吴茱萸,10%,20%,30%,40%,50%萸黄连中的成分含量.结果黄连用吴茱萸炮制后小檗碱的含量减少,20%,30%萸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较高;萸黄连中确实吸收了吴茱萸中的成分.结论吴茱萸炮制黄连的用量以20%为宜.

    作者:修彦凤;徐德生;冯怡;林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乙酸溶液(22:78),检测波长:335 nm,柱温:30 C,流速:1.2 mL/min.结果灯盏花乙素线性范围为0~6.0μg,加样回收率为100.43%,RSD为0.5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灯盏花素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戚爱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益肾降压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益肾降压颗粒由桑寄生、淫羊藿、葛根、丹参等药物组成,具有燮补阴阳、活血通脉、清心宁神的功效,用于肾虚血瘀、心神不宁之高血压病患者.为控制本品的质量,本研究对方中的桑寄生、葛根、丹参进行了薄层色谱定性鉴别,并采用RP-HPLC法测定了方中淫羊藿苷的含量.

    作者:何伟;容蓉;肖振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痛经平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痛经平胶囊由当归、赤芍、元胡等8味中药经提取加工而制成,具有止痛化瘀之功效,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等症.为了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当归、赤芍、元胡进行了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对该制剂中的主要成分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李彤;赵志军;丁里玉;杨彩琴;王静;姚子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评价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利用3种体系,通过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1,1-二苯基-2-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效率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对@OH、O-2和DPPH@均有很高的清除效率,且效果相近.结论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类潜在的海洋生物天然抗氧化剂.

    作者:魏玉西;徐祖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板蓝根新研究进展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症.随着国际上应用天然药物的热潮,板蓝根的药理活性及其有效成分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2000年以来有关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晗;方建国;刘云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药载体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结近年来中药载体制剂的研究工作和文献报道,综述了有关脂质体、微粒、毫微粒、乳剂等作为载体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作者:贾献慧;刘汉清;郑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天然产物中的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综述了天然产物中对HIV-1逆转录酶具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的来源和分类.重点介绍了几种HIV-1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性质、特点、抗HIV-1活性及其构效关系.从天然资源和传统中草药发现具有新结构、新作用机制的天然NNRTIs是开发研制抗HIV-1药物的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作者:王茜;杨柳萌;郑永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清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阐述了有关血清化学的由来,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前景展望.长期以来,中药的体外试验不能准确的反应药物的体内活性,体内的药物成分性质与体外试验对照存在诸多不一致现象.忽视中药特点的体外实验方法不能完成药物体内的作用成分的有效检测,经过国内外专家不懈的努力,一种全新可行的方法--血清化学逐渐被认可,尽管值得探讨和操作的问题还很多,但它已展现了在中药研究试验运用中的光明前景.若紧密配合中药化学、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的研究,其必将为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可望在中药质控、药物作用靶位、开发新药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作者:季宇彬;彭海生;蓝苑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主要对苦马豆素的研究简史、生化特性、来源、毒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作者:吴达;师彦平;梁冰;王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利用SRB法测定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FCM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亚G1期含量测定和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10μmol/L青蒿素和1μmol/L青蒿琥酯能明显改变MCF-7细胞的细胞周期,使S期细胞显著减少,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青蒿素对MCF-7细胞增殖仅有微弱抑制作用,但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却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为0.31μmol/I.同样,1 μmol/L青蒿琥酯引起MCF-7细胞的凋亡和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强于10μmol/L青蒿素的作用.结论体外研究表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青蒿琥酯比青蒿素作用强.

    作者:林芳;钱之玉;薛红卫;丁健;林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刺五加提取物对实验性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动物急性脑缺血模型,股静脉iv伊文思蓝和测脑组织干重的方法观察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都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刺五加提取物对实验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刺五加注射液.

    作者:程嘉艺;李降薇;柳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注射用血塞通(络泰)抗肝纤维化及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肝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因假小叶的形成,肝内毛细血管扭曲变形,血管床面积减少,肝窦毛细血管化等因素,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王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山豆根碱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山豆根碱(dauricine,DRC)的抗炎作用研究.方法采用组胺、醋酸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二甲苯引起小鼠的炎性水肿;棉球植入大鼠皮下组织致肉芽组织增生和角叉菜胶致大鼠后爪水肿,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测定方法.结果DRC 50,100mg/kg对上述炎症模型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肾上腺切除的大鼠,也具有同样的抗炎作用.相同剂量的DRC对正常大鼠的抗炎作用强于切除肾上腺大鼠.DRC也降低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结论提示DRC既有直接抗炎作用,又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间接抗炎作用.

    作者:谢世荣;黄彩云;黄胜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天一止咳糖浆的祛痰平喘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天一止咳糖浆的祛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酚红法和大鼠毛细管法祛痰试验、喷雾致喘法和气管螺旋条法平喘试验,观察天一止咳糖浆不同剂量组相应作用.结果天一止咳糖浆能明显增加小鼠的酚红排出量和大鼠的排痰量,增加豚鼠的哮喘潜伏期和显著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结论天一止咳糖浆具有显著的祛痰、平喘作用.

    作者:吕圭源;来平凡;范春雷;沈康克;石森林;葛卫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染料木素原料药的致突变性研究

    目的染料木素原料药致突变性研究.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染料木素原料药各剂量组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97,TA98,TA1100,TA102无诱变性;也无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的作用(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染料木素原料药无致突变作用.

    作者:许建宁;王全凯;王四旺;孙纪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草问荆总生物碱对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纹状体内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草问荆总生物碱(TAEP)对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纹状体内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揭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波长扫描定量法和豚鼠回肠生物测定法观察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和纹状体内Ach含量.结果TAEP对大鼠脑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无影响,但可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内Ach的含量.结论TAEP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与脑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的含量无关,而是通过降低Ach的含量,进而影响多巴胺-2(DA-2)受体达到的.

    作者:季宇彬;高世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蛤蚧定喘胶囊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蛤蚧定喘胶囊的药理作用.方法观察平喘、祛痰、止咳、抗炎、免疫、抑菌、抗过敏、急性及长期毒性作用.结果蛤蚧定喘胶囊可对抗豚鼠离体气管的痉挛,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增加大鼠气管痰液分泌量,促进家鸽气管纤毛运动,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抑制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肉芽肿增生,促进小鼠溶血素生成和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豚鼠过敏反应指数和休克死亡率,具有抑菌作用.大耐受量为临床日用量的500倍,长期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蛤蚧定喘胶囊具有平喘、祛痰、止咳、抗炎、免疫、抑菌和抗过敏等作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邹节明;潘佐静;李美珠;李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基因芯片分析显示昆明山海棠有机萃取液经NF-κB及线粒体信号传导途径诱导HL-60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中草药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THH)有机萃取液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过程的信号传导通道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THH有机萃取液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过程,并应用包含3 000人类基因与EST的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基因芯片杂交结果显示有16个基因表达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变化,这些基因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以及压力反应有关.部分基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Caspase 3和Caspase 8.结论THH有机萃取液诱导HL-60细胞凋亡,该过程与NF-κB和线粒体信号传导途径有关.

    作者:方志俊;曹佳;敖琳;庄为笕;方宏勋;肖培根;杨梦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秦皮及其3种混淆品的鉴定研究

    目的通过对秦皮的生药学研究,为该药的鉴定及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HPLC法.结果秦皮正品与混淆品在显微、荧光、薄层、HPLC色谱图方面均有区别.结论为正确鉴定秦皮及混淆品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崔红花;王振月;左月明;刘丽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短葶飞蓬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短葶飞蓬总黄酮含量与生长发育和月份变化的关系,环境与遗传因素对总黄酮含量的决定作用.方法测定同一月份不同生长发育期、同一生长发育期不同月份短葶飞蓬的总黄酮含量的器官分布,阳生和阴生生境下短葶飞蓬的总黄酮含量,不同花色短葶飞蓬的总黄酮含量.结果短葶飞蓬的总黄酮主要分布于地上部分,而地上部分的总黄酮含量以盛花期高,谢花期低.4~6月盛花期短葶飞蓬各器官的总黄酮含量月份变化不显著.光照强度对短葶飞蓬总黄酮含量影响不大.短葶飞蓬的花色不能作为总黄酮含量的选择标记,遗传因素对个体间总黄酮含量差异起重要作用.结论通过遗传育种提高短葶飞蓬总黄酮含量的前景是广阔的.

    作者:冯定霞;陈勃;党承林;苏文华;王崇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桃仁蛋白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研究

    电泳作为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手段已是含蛋白中药材鉴定的常用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利用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形成的立体网状物作为载体对不同的带电物质进行分离的电泳方法.

    作者:张波;谭峰;唐金强;黄开颜;张克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决明子与混淆品茳芒决明的比较鉴别

    决明子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来源于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

    作者:朱山寅;徐洪杰;徐木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金丝桃属植物的HPLC指纹谱研究

    目的建立金丝桃属植物的HPLC指纹谱,对该属植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并为该属植物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方法将获得的色谱数据转化为色谱指纹谱,据此对样品进行分析鉴别.结果不同种金丝桃均显示了它们各自的指纹特征.结论HPLC指纹谱可以用来鉴别金丝桃属的不同种植物,该属植物种间的化学成分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各相应的成分含量差异显著.

    作者:郑清明;秦路平;郑汉臣;郭澄;张巧艳;张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石韦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研究

    目的建立中药材石韦的新鉴定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结果通过对3个石韦对照品和17个石韦中药材进行实验、计算分析,获得了石韦的标准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结论表明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可用于中药材石韦的鉴定.

    作者:张莉莉;马林;郑启泰;宋万志;吕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壮大及其对中药类产品的接纳,给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主要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并使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从而为根据我国中药产业自身的实力和所处环境选择合理策略提升我国中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冒巍巍;范莉;王方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