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彬;彭海生;蓝苑元
红花为一活血化瘀代表性药,其提取物具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抗炎等多方面的心血管药理活性.多年来,国内外对红花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红花中含有黄酮类、脂肪酸等多种成分[1,2],我研究室试验结果表明,多种黄酮醇为红花的抗血小板激活因子有效成分[3],其中本文报道的杨梅素为我室首次从红花中分离鉴定的成分.
作者:金鸣;王玉芹;李家实;王秀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蛤蚧定喘胶囊的药理作用.方法观察平喘、祛痰、止咳、抗炎、免疫、抑菌、抗过敏、急性及长期毒性作用.结果蛤蚧定喘胶囊可对抗豚鼠离体气管的痉挛,延长豚鼠哮喘潜伏期,增加大鼠气管痰液分泌量,促进家鸽气管纤毛运动,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抑制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肉芽肿增生,促进小鼠溶血素生成和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豚鼠过敏反应指数和休克死亡率,具有抑菌作用.大耐受量为临床日用量的500倍,长期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蛤蚧定喘胶囊具有平喘、祛痰、止咳、抗炎、免疫、抑菌和抗过敏等作用,无毒副作用.
作者:邹节明;潘佐静;李美珠;李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利用3种体系,通过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和1,1-二苯基-2-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效率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对@OH、O-2和DPPH@均有很高的清除效率,且效果相近.结论鼠尾藻和海黍子两种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类潜在的海洋生物天然抗氧化剂.
作者:魏玉西;徐祖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中药材石韦的新鉴定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结果通过对3个石韦对照品和17个石韦中药材进行实验、计算分析,获得了石韦的标准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结论表明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法可用于中药材石韦的鉴定.
作者:张莉莉;马林;郑启泰;宋万志;吕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肝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因假小叶的形成,肝内毛细血管扭曲变形,血管床面积减少,肝窦毛细血管化等因素,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造成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王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中草药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THH)有机萃取液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过程的信号传导通道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研究了THH有机萃取液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过程,并应用包含3 000人类基因与EST的基因芯片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结果基因芯片杂交结果显示有16个基因表达发生大于2倍的显著变化,这些基因同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分化,以及压力反应有关.部分基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Caspase 3和Caspase 8.结论THH有机萃取液诱导HL-60细胞凋亡,该过程与NF-κB和线粒体信号传导途径有关.
作者:方志俊;曹佳;敖琳;庄为笕;方宏勋;肖培根;杨梦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素片中灯盏花乙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乙酸溶液(22:78),检测波长:335 nm,柱温:30 C,流速:1.2 mL/min.结果灯盏花乙素线性范围为0~6.0μg,加样回收率为100.43%,RSD为0.58%.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灯盏花素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戚爱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利用SRB法测定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FCM法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亚G1期含量测定和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10μmol/L青蒿素和1μmol/L青蒿琥酯能明显改变MCF-7细胞的细胞周期,使S期细胞显著减少,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青蒿素对MCF-7细胞增殖仅有微弱抑制作用,但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却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为0.31μmol/I.同样,1 μmol/L青蒿琥酯引起MCF-7细胞的凋亡和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强于10μmol/L青蒿素的作用.结论体外研究表明,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青蒿琥酯比青蒿素作用强.
作者:林芳;钱之玉;薛红卫;丁健;林莉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痛经平胶囊由当归、赤芍、元胡等8味中药经提取加工而制成,具有止痛化瘀之功效,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等症.为了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当归、赤芍、元胡进行了定性鉴别,并采用HPLC法对该制剂中的主要成分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满意.
作者:李彤;赵志军;丁里玉;杨彩琴;王静;姚子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平衡和水解平衡.方法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比较了制附子、四逆汤、四逆汤药渣和含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混合对照品体系中的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结果在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溶解并发生水解反应,而脂类生物碱则难溶于水.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水溶性相近,但是次乌头碱在水中的热稳定性更高,C19二萜骨架上C3取代基(-OH或-H)的变化影响生物碱的稳定性.结论四逆汤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由其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共同决定.
作者:王勇;石磊;金东明;宋凤瑞;刘志强;刘淑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染料木素原料药致突变性研究.方法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染料木素原料药各剂量组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株TA97,TA98,TA1100,TA102无诱变性;也无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的作用(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染料木素原料药无致突变作用.
作者:许建宁;王全凯;王四旺;孙纪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草问荆总生物碱(TAEP)对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和纹状体内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揭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波长扫描定量法和豚鼠回肠生物测定法观察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和纹状体内Ach含量.结果TAEP对大鼠脑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无影响,但可显著降低大鼠纹状体内Ach的含量.结论TAEP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与脑内4种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的含量无关,而是通过降低Ach的含量,进而影响多巴胺-2(DA-2)受体达到的.
作者:季宇彬;高世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盐生肉苁蓉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盐生肉苁蓉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香草酸(vanillic acid,Ⅱ)、丁二酰亚胺(succinimide,Ⅲ)、丁二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V)、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2,5-dioxo-4-imidazolidinyl)-carbamic acid,Ⅵ]和半乳糖醇(galactitol,Ⅶ).结论化合物Ⅱ,Ⅲ为肉苁蓉属中首次分得,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作者:雷丽;宋志宏;屠鹏飞;吴立军;陈发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总结近年来中药载体制剂的研究工作和文献报道,综述了有关脂质体、微粒、毫微粒、乳剂等作为载体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作者:贾献慧;刘汉清;郑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秦皮的生药学研究,为该药的鉴定及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HPLC法.结果秦皮正品与混淆品在显微、荧光、薄层、HPLC色谱图方面均有区别.结论为正确鉴定秦皮及混淆品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崔红花;王振月;左月明;刘丽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春血安胶囊为中药复方制剂,由熟地、三七、柴胡、牛膝、茯苓、黄连等13味中药组成,具有益肾固精、调经止血之功效,用于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的月经过多、经期腹痛、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症.
作者:吕曙华;徐刚;吕归宝;寿国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决明子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来源于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1].
作者:朱山寅;徐洪杰;徐木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刺糖为豆科植物骆驼刺Alhagi pseudalhagiDesv.叶中分泌液凝结而成的糖粒,为一味传统维吾尔医药,在<维吾尔医常用药材>中早有记载[1-3],至今临床仍在使用.
作者:阿布来提·阿布都热西提;库尔班江·吾斯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建立动物急性脑缺血模型,股静脉iv伊文思蓝和测脑组织干重的方法观察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刺五加提取物对急性脑缺血大鼠和沙鼠脑毛细血管通透性、脑指数及脑含水量都有非常明显的降低作用.结论刺五加提取物对实验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且明显优于刺五加注射液.
作者:程嘉艺;李降薇;柳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阐述了有关血清化学的由来,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前景展望.长期以来,中药的体外试验不能准确的反应药物的体内活性,体内的药物成分性质与体外试验对照存在诸多不一致现象.忽视中药特点的体外实验方法不能完成药物体内的作用成分的有效检测,经过国内外专家不懈的努力,一种全新可行的方法--血清化学逐渐被认可,尽管值得探讨和操作的问题还很多,但它已展现了在中药研究试验运用中的光明前景.若紧密配合中药化学、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的研究,其必将为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可望在中药质控、药物作用靶位、开发新药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作者:季宇彬;彭海生;蓝苑元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