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药学会
  • 主办单位: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
  • 国际刊号:0253-2670
  • 国内刊号:12-1108/R
  • 影响因子:1.63
  • 创刊:197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77
  • 全年订价:15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国际药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剑桥科学文摘,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国家期刊奖提名奖(05 第三届)
  • 中药学
中草药杂志   2006年11期文献
  • 枇杷叶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枇杷叶系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的干燥叶,是一味常用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供临床使用.枇杷叶归肺、胃经,具清肺止咳、降逆止呕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气、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作者:陈剑;李维林;吴菊兰;张涵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思茅蛇菰的化学成分研究(Ⅲ)

    目的 对蛇菰科植物思茅蛇菰的极性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以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思茅蛇菰乙醇提取物的极性部分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甲基松柏苷(Ⅰ)、丁基松柏苷(Ⅱ)、4-O-β-D-glucopyranosyl coniferyl aldehyde(Ⅲ)、短叶苏木酚(Ⅳ).结论 化合物Ⅱ为一新化合物.

    作者:戴忠;王钢力;林瑞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红车轴草异黄酮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红车轴草Trifolium pratense L.为豆科车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红三叶、红花苜蓿、红菽草、红荷兰翘摇、金雀菜、三叶草.红车轴草原产于小亚西亚和西南欧,在欧洲各国及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海洋性气候地区广泛栽培.

    作者:陈寒青;金征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蜀葵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Ⅱ)——黄酮类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蜀葵Althaea rosea花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解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云英苷(astragalin,Ⅰ)、山柰酚(kaempferol,Ⅱ)、洋芹素(apigenin,Ⅲ)、香橙素(aromadendrin,Ⅳ)、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Ⅴ)、南酸枣苷(choerospondin,Ⅵ)、虎耳草苷(saxifragin,Ⅶ)、4',5,7,8-tetrahydroxy-3-methoxyflavone(Ⅷ)、芦丁(rutin,Ⅸ).结论 其中化合物Ⅲ~Ⅷ为首次从蜀葵属中得到,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作者:冯育林;李云秋;徐丽珍;杨世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紫丁香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紫丁香树皮中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紫丁香树皮的醋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确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鉴定为:羽扇豆酸(lupanic acid,Ⅰ)、齐墩果酸(oleandic acid,Ⅱ)、对羟基苯乙醇(p-hydroxy phenylethanol,Ⅲ)、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 phenylethanol,Ⅳ)、橄榄苦苷(eleuropein,Ⅴ)、(8E)-gstroside(Ⅵ)、2-(3,4-二羟基)苯乙醇乙酸酯[2-(3,4-dihydroxy)phenyl ethyl acetate,Ⅶ]、七叶内酯(esculetin,Ⅷ).结论 化合物Ⅰ、Ⅱ、Ⅷ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Ⅲ、Ⅳ、Ⅵ、Ⅶ首次从该植物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

    作者:张树军;张军锋;王金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黄杨宁原料中生物碱的分离与鉴定

    目的 分离鉴定黄杨宁原料中的生物碱,为黄杨宁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并分离纯化黄杨宁中各主要生物碱成分,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黄杨宁中主要含环维黄杨星D,另外两个次要成分分别为环黄杨碱D和环常绿黄杨碱C.结论 经色谱分析、分离和光谱鉴定,确证黄杨宁主要由具有相同骨架结构的同系生物碱组成.环维黄杨星D单体不易由传统的柱色谱或重结晶分离等方法制得.

    作者:刘洁;杭太俊;张正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红藻海头红脂溶性成分研究

    红藻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 Harv.系红藻门杉藻目海头红科海头红属海藻,多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海岸,我国南北方沿海均有分布.

    作者:张翼;陈昌祥;李晓明;王斌贵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鸡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ls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其成分,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羽扇豆醇(Ⅱ)、原儿茶酸乙酯(Ⅲ)、胡萝卜苷(Ⅳ)、原儿茶酸(Ⅴ)、肌醇甲醚(Ⅵ)、7,3',4'-三羟基-黄酮(Ⅶ)、腺嘌呤(Ⅷ)、腺嘌呤核苷(Ⅸ)、biflorin(Ⅹ)、isobiflorin(Ⅺ)、相思子碱(Ⅻ)、N,N,N--三甲基-色氨酸(ⅩⅢ)、大豆皂苷I(ⅩⅣ)、槐花皂苷Ⅲ(ⅩⅤ)、去氢大豆皂苷Ⅰ(ⅩⅥ)、abrisaponin So1(ⅩⅦ)、白桦酸(ⅩⅧ).结论 Ⅲ、Ⅴ、Ⅶ~Ⅺ和ⅩⅧ皆为首次从本属中得到.除Ⅰ、ⅩⅡ、ⅩⅣ~ⅩⅥ外,其余13个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作者:史海明;温晶;屠鹏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Ⅱ)

    天麻为传统名贵中药,主治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癫痫抽搐等症.其有效成分为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等酚类成分,为全面阐明天麻的活性成分,前文对天麻的弱极性部位进行了初步研究,本实验继续报道其极性部位成分的结构鉴定工作.

    作者:王莉;王艳萍;肖红斌;徐青;梁鑫淼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龙葵全草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全草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手段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 龙葵全草60%乙醇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柱吸附,获得的60%乙醇洗脱部分再经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及波谱分析确定这些化合物结构分别为uttroside B(Ⅰ)、uttroside A(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Ⅲ)、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L)-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Ⅴ)、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哺半乳糖苷(Ⅵ)、dumoside(Ⅵ)、5α,20S-3β,16β-二醇-孕甾-22-羧酸-(22,1 6)-内酯-3-O-β-D-吡哺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Ⅷ).结论 化合物Ⅲ~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周新兰;何祥久;周光雄;叶文才;姚新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山杨树皮中的一个新酚苷化合物

    目的 研究山杨Populus davidian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山杨树皮的乙醇提取物.结果 分离到一个新的酚苷类化合物(E)-5-羟基-2-[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氧]苯基3-(4-羟基苯基)丙烯酸酯.结论 该化合物是一个新酚苷化合物,命名为山杨苷(davidianoside).

    作者:陈佩东;梁敬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西藏木瓜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西藏木瓜和皱皮木瓜同为蔷薇科木瓜属植物.西藏木瓜Chaenomeles thibetica Yü是我国特有名贵药食两用果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藏、川等省,储量丰富.

    作者:龚复俊;卢笑丛;陈玲;王有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舒宁胶囊对培养皮层神经细胞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率、病残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脑缺血神经元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并寻找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适合中药研究的小鼠S180肿瘤获得性多药耐药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研究

    目的 模拟临床化疗PFC(顺铂、环磷酰胺、5-氟脲嘧啶)方案,诱导小鼠S180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DR)相关生物因子的异常表达,建立获得性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P170(P糖蛋白)、LRP(肺耐药相关蛋白)及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表达小鼠载体模型,并观察模型稳定性,为探讨药物干预MDR的有效途径提供实验模型,同时为临床提供全面定量检测肿瘤耐药程度的方法.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MDR表达产物P170、LRP、TOPO Ⅱ表达情况及S1s0细胞凋亡指标(Fas因子,CD95),同法检测同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上述指标,模型小鼠传代后ig给予苦参碱100 mg/kg,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实验组小鼠白化疗后1周P170、LRP、TOPOⅡ表达逐渐增高,自第4周后显著性增加(P<0.05);而S180细胞凋亡率、细胞杀伤率及Fas因子表达率则随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MDR相关基因表达显著性增加时,S180细胞凋亡率等则显著性降低(P<0.05).第5周时实验组MDR阳性表达小鼠占61.4%.实验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S1s0细胞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传代后模型小鼠MDR相关基因表达稳定,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苦参碱可逆转上述指标的表达.

    作者:陈强;李贵海;孙付军;尹格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血通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心血通胶囊(Xinxuetong Granule,XXTG)是以苦蝶子、葛根、元胡等为主要成分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古籍记载方中君药苦蝶子为长白山特有的中药材,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方中葛根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

    作者:周鸣;谢湘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蛇床子素抑制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蛇床子素(osthole)为从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on果实中提取得到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心律失常、抗诱变、抗肿瘤、抗变态反应以及抑制伴刀豆球蛋白A所致小鼠肝炎等作用.

    作者:汤群芳;孔令军;顾振纶;谢梅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利舒康胶囊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体内氧自由基代谢指标的影响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 polycythemia,HAPC)是慢性高原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也是危害高原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既往研究表明HAPC对机体的影响几乎涉及到每一个脏器,易受累的是心、脑,其次为肺、肝、肾等.

    作者:阿祥仁;张鑫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β1整合素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的影响

    目的 研究β1整合素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姜黄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β1整合素表达的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细胞、Daudi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β1整合素表达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和RT-PCR方法检测姜黄素对Raji细胞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β1整合素在Raji细胞中高表达,Daudi细胞及正常B淋巴细胞中β1整合素表达水平很低;T细胞淋巴瘤淋巴结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β1整合素表达显著低于B细胞淋巴瘤淋巴结;低浓度姜黄素即能显著抑制β1整合素的表达.结论 β1整合素在Raji细胞中高表达,在正常人淋巴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低表达,且β1整合素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作用不同,姜黄素能显著抑制β1整合素的表达,有希望成为抑制淋巴瘤侵袭、转移的新药.

    作者:吴秋玲;陈燕;张纯;何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痛泻要方对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内脏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结肠慢性刺激法制作内脏高敏感性的IBS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得舒特)组,痛泻要方低、高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肠道内扩张引起腹部抬起和背部拱起的容量阈值和大鼠肠道内不同容量下扩张期间腹壁收缩次数,检测5-羟色胺(5-HT)、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和电生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各治疗组模型大鼠5-HT、SP水平明显下降,CGRP水平增加,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 痛泻药方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IBS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增加CGRP水平,大剂量痛泻药方疗效优于得舒特.痛泻药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模型大鼠血清5-HT、血浆SP水平,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李佃贵;赵玉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槐定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目的 观察槐定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槐定碱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及对阈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潜伏期和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观察槐定碱与阈下剂量戊四氮、烟碱、士的宁、印防己毒素、异烟肼致惊厥的协同作用.结果 小鼠ip给予槐定碱10、20 mg/kg,小鼠自主活动抑制率分别为66.9%、76.6%,延长小鼠ip戊巴比妥钠40 mg/kg的入睡潜伏期,缩短入睡时间(P<0.01).每只小鼠icy给予槐定碱2.5 μg,能协同士的宁、印防己毒素、异烟肼致惊厥作用,但对戊四氮、烟碱致惊厥无协同作用.小鼠ip槐定碱20 mg/kg,对其被动运动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槐定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作者:余建强;蒋袁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三七总皂苷抗大鼠心肌肥大作用

    目的 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及在体大鼠心肌肥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心肌细胞,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刺激制备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分别采用Lowry法、3H-亮氨酸掺入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蛋白质的量、蛋白质合成速率和游离钙荧光强度.ip去甲肾上腺素法诱导大鼠心肌肥大,计算心脏指数和左心室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0.05、0.10、0.15 g/LPNS可显著降低细胞内蛋白质的量和3H-亮氨酸掺入量,减弱细胞内Ca2+荧光信号.25、50、75 mg/kg PNS可显著降低心肌肥大大鼠左心室指数.结论 PNS对Ang Ⅱ诱导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和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在体大鼠心肌肥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海港;李晓辉;唐渊;周见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不同部位、不同产地南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比较

    南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心悸失眠等症.

    作者:徐丽华;梁春霞;孙萌;李桂凤;余伯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茯苓灭活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原生质体融合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近30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比基因工程法和原生质体转化法简便易行,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法中细胞壁和交配系统对育种的障碍,实现种间、属间以至远缘的杂交.

    作者:梁清乐;王秋颖;曾念开;王怀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稀土微肥对铁皮石斛试管苗壮苗的影响

    目的 研究稀土微肥对铁皮石斛试管苗壮苗的影响.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以石斛小苗为外植体,培养在附加了3种不同稀土元素组合的1/2MS+20%的香蕉提取物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 3种稀土元素中的镧(La)对试管苗增质量、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石斛多糖的量都有显著的影响;3种稀土元素都对试管苗的叶片数、根数、分蘖数以及叶绿素a的量影响不显著.结论 为铁皮石斛试管苗的壮苗以及品质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周伟;沈亚芳;刘材材;戴黎鸣;陈军峰;开国银;周根余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玉竹及其掺伪品的RAPD鉴定

    目的 探索鉴别玉竹及其掺伪品热河黄精、黄精等药用植物的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鉴定和RAPD技术进行药材鉴别.结果 通过所选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获得特异性的谱带,将玉竹及其主要掺伪品热河黄精、黄精区分开.结论 建立的该分析方法可用作区分玉竹及其掺伪品的依据.

    作者:王润玲;唐铖;周晔;刘奇;安适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进化及其在淫羊藿中的研究展望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大多数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具有相同的步骤,其合成途径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保守代谢途径.迄今已经克隆、鉴定了多种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酶的结构基因,并进行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研究.结合本实验室研究实践,综述了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进化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比较研究了淫羊藿与其他植物的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提出了研究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比较基因组学和比较代谢组学方法,指出应当从保守的代谢中间产物和结构酶人手,结合淫羊藿种间和种内黄酮类化合物水平的比较,研究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

    作者:张华峰;王瑛;黄宏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白及的研究概述及其资源利用对策

    白及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中药,其药用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采挖和天然生境的破坏,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对白及的本草考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并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大宗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药物研发、道地药材的选育、药材质量的评估、生产管理及GAP规范化种植过程中SOP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作者:李嵘;王喆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丹皮酚的制备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皮酚(paeonol,简称Pae),又称牡丹酚,主要是从萝摩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Bunge)Kitagawa 干燥根或全草及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 Andr.、芍药P.lactlflora Pall.

    作者:邢国胜;房德敏;周咏梅;陈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植物中抑制5α-还原酶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5α-还原酶活性筛选是抑制前列腺增生和抑制前列腺癌药物筛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综述了近10年来植物中抑制5α-还原酶的活性成分研究概况,结果发现具有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其中脂溶性成分以苯丙素类、萜类、醌类、三萜及甾体类为主,水溶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鞣质类、黄酮类化合物.不同类别的5α-还原酶抑制剂的活性参差不齐,其中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和鞣质类化合物的活性相对较强.

    作者:孔德云;李永辉;杨义芳;KONG De-yun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没药的研究进展

    中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生物技术在中药方面的应用(酶技术、蛋白技术等)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纳米中药、中药药动学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出现则使中药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化.

    作者:宋凡波;朱元元;张京玲;刘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基因调控技术提高药用植物细胞有效成分产量的研究进展

    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中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目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低产问题一直困扰着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克服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优化培养条件、筛选高产细胞株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上述途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低产问题.

    作者:江湖;苏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远志蜜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远志蜜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方法 采用梯度洗脱法,分别对生远志及相应的10批蜜远志进行HPLC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记录时间为100 min.采用中南大学出版的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软件进行比较.结果 10批蜜远志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5;生远志与蜜远志建立的共有模式的相似度均小于0.9.结论 蜜炙对远志化学成分种类影响不大,但改变了成分间的比例关系;蜜炙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作者:夏厚林;董敏;吴希;盛燕;王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秦艽中龙胆苦苷

    秦艽是龙胆科龙胆属草本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dahurica Fisch.

    作者:蔺建新;李茂星;张汝学;贾正平;高德玉;许永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仙人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目的 分离、纯化具有降血糖作用的仙人掌多糖组分.方法 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dex G系列凝胶滤过色谱纯化得到5种仙人掌多糖组分.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检测多糖纯度,凝胶色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糖的组成.结果 5种多糖都已达到电泳纯.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2.0×103、1.0×106、4.0×103、9.2×105、5.0×103.ODP1由鼠李糖组成,ODP2可能由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ODP4可能由鼠李糖和D-半乳糖组成.ODP3和ODP5分别由鼠李糖和一未知糖组分组成.结论 仙人掌多糖的提取没有必要采用脱蛋白、脱色素步骤,本实验所提取的仙人掌多糖是均一的.

    作者:陶美华;曾富华;章卫民;梁伊丽;卢向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百合不同炮制品中多糖的测定

    百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尔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brownii F.E.Brown var.viridulum Baker或细叶百合L.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鳞叶.

    作者:张慧芳;蔡宝昌;张志杰;李伟东;李林;杨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粉化对制何首乌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的影响

    制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干燥块根的炮制品,具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临床上以6~12 g饮片煎服,但制何首乌饮片常为不规则皱缩块片,厚约1 cm,质坚硬,以常规饮片形式煎煮其有效成分不能充分溶出.

    作者:徐月红;王宁生;陈宝;徐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对蛇床子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蛇床子中有效成分蛇床子素的工艺,考察工艺参数改变后对蛇床子素量的影响规律.方法 保持分离Ⅱ压力为5 MPa,萃取时间为80 min和CO2流速为18 L/h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二次回归连贯设计的方法,对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分离Ⅰ压力、分离Ⅰ温度、分离Ⅱ温度这5个条件进行优选,确定佳工艺参数.结果 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40 C;分离1压力5 MPa,分离Ⅰ温度45C;分离Ⅱ温度46C,此条件下蛇床子素的量可达21.08%.结论 本文采用超临界CO2萃取蛇床子中的有效成分蛇床子素,工艺条件简单、稳定、可行,可为以后进行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作者:宫竹云;张高勇;聂永亮;张晓霞;谷惠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补骨脂炮制前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变化

    目的 比较补骨脂炮制前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雷公法、盐炙法对19个不同来源的补骨脂药材进行了炮制.通过HPLC梯度洗脱测定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量.结果 盐炙法有利于提高脂溶性化合物的总量,而雷公法提高了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量.结论 雷公法和盐炙法使补骨脂中成分的量发生改变.

    作者:郭晏华;罗志冬;贾天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红外二阶导数谱对地黄及其不同提取部位、炮制品的鉴定

    导数光谱也叫微分光谱,是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微分处理而得到的吸光度对波长(或波数)的变化率曲线,实际就是在整个区域内沿原始光谱曲线计算出的每个数据点处的斜率曲线.

    作者:白雁;孙素琴;樊克锋;王东;朱凤云;娄玉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研究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酶法提取工艺.方法 苦荞茎叶粉经纤维素酶处理后用水提取总黄酮,研究酶加酶量、解温度、酶解时间和pH值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 酶法提取的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C,加酶量3.0μL,pH值6.5.酶解90 min,再在90C下提取3次,每次30 min,总黄酮得率可达1.47%.结论 纤维素酶适用于苦荞茎叶粉中总黄酮的辅助提取.

    作者:王敏;高锦明;王军;王丽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雷公藤叶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主产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安徽等地.主要含有二萜、三萜、倍半萜、生物碱及苷类、糖类、醇类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作者:李克;王曙东;陈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天麻的超微粉碎及其性能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的化学组成,还应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

    作者:马晶晶;傅正义;苏艳丽;马培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电致孔条件下不同电学参数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

    目的 探索电致孔条件下不同电学参数(电压、波形、脉冲宽度、脉冲次数)对青藤碱透皮给药的影响.方法 用中药电致孔给药仪产生多种电学参数条件,并以双室扩散池法、HPLC法检测青藤碱透过小鼠腹部皮肤的变化.结果 青藤碱的累积透过量与电参数密切相关,在单因素影响中,4个佳电学参数分别为:600 V电压、正弦波+方波组合波形、500 μs的脉冲宽度、240个脉冲次数.透过量有极显著的增大,与被动扩散相比增加幅度有5~100倍.结论 优化的电致孔条件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透皮给药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岳奇峰;郝保华;邓周虎;李伟泽;郭耀武;张寒;王义潮;刘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HPLC法测定蒺藜提取物中原薯蓣皂苷

    蒺藜,别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全国各地,在长江以北普遍.蒺藜味苦辛,性温,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功能,用于头痛眩晕,目赤多泪,皮肤瘙痒,胸胁胀闷,经闭癥瘕.

    作者:惠玉虎;强妮;寇玉锋;杨建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RP-HPLC法测定丰城鸡血藤提取物中大豆黄酮、染料木素、刺芒柄花素和美皂异黄酮

    目的 研究RP-HPLC法分离丰城鸡血藤提取物的条件并建立其中4种异黄酮活性成分的测定方法.方法 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采用SpherisordODS柱(250 mm×4 mm,5 μm),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260 nm,研究流动相组成和梯度变化对丰城鸡血藤提取物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 大豆黄索、染料木素、刺芒柄花素和美皂异黄酮的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和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6.24~31.2μg/mL、r=0.999 9、99.32%;10.00~130.0μg/mL、r=0.999 7、102.20%;5.99~1 25.9 μg/mL、r=0.999 9、100.08%和6.96~34.8 fμg/mL、r=0.999 3、99.52%.各组分的加样回收率RSD分别为1.79%、1.51%、1.54%和2.01%(n=5).结论 该法可用于丰城鸡血藤提取物中成分的分离及其中4种异黄酮活性成分的测定.

    作者:余燕影;章丽华;曹树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药方剂的组方原理、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从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思想到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学,分子中药组学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通过拆方、药对和化学物质研究来对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过程,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这对中药新药研制、创新药物研发以及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提出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作者:周斌;张铁军;高文远;陈海霞;张家欣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