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2.1×10 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作者:王君;李宝民;李生;曹向宇;郭梅;龚海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具典型特征的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42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及血清病毒学、脑电图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2例中38例(26.76%)为非急性起病,受损部位除常见的额、颞叶外,还可侵及脑干.50例(35.21%)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而非淋巴细胞占优势.69例行脑脊液特异性1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者12例(17.39%),余57例(82.61%)均呈阴性.17例行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标本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其中恢复期标本1型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水平增高4倍以上者5例,无明显变化者9例,恢复期抗体水平降低4倍者3例.68例中65例(95.59%)脑电图未见典型的局灶性尖、棘波.52例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MRI检查10例,CT检查42例),其中28例未见典型影像学改变,分别占受检者的30.00%(3/10)和59.52%(25/42).结论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起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呈不典型表现,明确诊断有赖于对各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于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患者,建议检测双份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的特异性1型单纯疱疹病毒IgG抗体,以对病毒抗体水平进行连续和动态观察.
作者:李伟荣;冯子敬;王佳伟;王得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3年3月收治的158例脑卒中非急性期患者,其中脑梗死135例,脑出血23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检测,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画钟测验(CDT)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ADL>26分视为存在生活活动能力障碍,MMSE评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分值越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CDT≤3分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SDS、SAS总分>50分为抑郁、焦虑状态,>60分,为中度抑郁、焦虑.结果158例脑卒中患者中轻度抑郁17例(10.76%),中、重度抑郁12例(7.60%);轻度焦虑28例(17.72%),抑郁与焦虑并存者21例(13.29%).57例存在抑郁和焦虑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画钟测验存在障碍的比例(57.89%、42.11%、66.67%)明显高于非焦虑、抑郁者(35.64%、29.70%、46.53%).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次数无关,而与卒中后是否存在肢体活动障碍有关,且对患者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两种状态并存,对患者病死率、生存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有较大影响,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磊;牛俊英;尹世敏;钟琪;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量化关系.方法对病程为2周以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入院时和1周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入院时C-反应蛋白测定值为CRP1,1周后检测值为CRP2;根据入院时C-反应蛋白测定值进行分组.A组:CRP1≤2.00mg/L,B组:2.00mg/L<CRP1≤9.50mg/L,C组:CRP1>9.50mg/L.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1指数(BI)记分法,对入院时90例患者(NIHSS1及B11)和随访的58例患者(NIHSS2及BI2)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入院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发病时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呈显著相关(P≤0.001),且这种相关性存在量化关系:CRP1≤2.00mg/L时,NIHSS1中位数为5.00分,BI2中位数为100.00分;2.00mg/L<CRP1≤9.50mg/L,NIHSS1中位数为7.00分,BI2中位数为85.00分;CRP1>9.50mg/L时,NIHSS1中位数为13.00分,BI2中位数为47.50分.入院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恢复期水平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01).血清CRP2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作者:曹红;孙长凯;赵耿毅;汪秋艳;刘新胜;许晶;陶定波;唐树良;黄爱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 cm,骨窗范围长约3.5 cm,宽2.5 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入路.
作者:岳树源;张大建;张建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转移瘤在神经内科较少见,其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化,常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腰椎穿刺作为神经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以及脊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广泛使用,但较少用于脑转移瘤的诊断,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易被忽略.本文3例非典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通过腰椎穿刺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得以明确诊断,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詹剑;杨丽;张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枕大孔肿瘤的病变部位和性质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我院自1992年4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枕大孔区肿瘤患者30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0.61%(30/4918),其中接受手术治疗者26例,均获得了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尹绍雅;焦德让;唐一平;张国福;王宏;刘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68岁.主因头痛3d、意识障碍1 d,于2004年6月23日入院.体格检查:浅昏迷,颈抵抗阳性,刺激肢体屈曲.头部CT平扫显示,左侧裂池高密度影,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影像(图1).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动脉瘤.于入院后第2天行右侧脑室外引流术.手术后患者神志逐渐清醒,入院第8天再次昏迷,复查CT显示左颞叶脑实质内血肿.紧急行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术,术毕完整拔除脑室外引流管.
作者:王宏;尹绍雅;许吉利;韩华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为常见的肿瘤,占成年人颅内肿瘤的30%~50%,而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往往是患者肿瘤复发、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脑胶质瘤的生长和侵袭性与肿瘤间质新生血管的大量形成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降解在间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在分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类中具重要作用的一类.
作者:周宏旭;于士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自1995年10月-2004年3月期间,以翼点入路行颅脑创伤开颅手术48例,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作者:李占勇;王守军;郭发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桥梗死临床并不少见,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有交叉体征者多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表现酷似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即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者尚鲜有报道.现将所收集的19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征象报告如下.
作者:李梅笑;蒙巍;孙秀艳;陈天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全脑室出血患者临床表现凶险,保守治疗效果差,病死率及病残率均较高[1,2].我院自1990年12月-2003年12月共收治全脑室出血患者64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引流及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全岗山;王华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8年1月-2003年7月我院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62例,以入院时GCS≤8分为诊断标准,出院时GOS分级评价治疗结果.
作者:陈德;范恒俊;刘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临床多见,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同时合并脑梗死且为MRI早期诊断者较少.笔者对我院2003年6月-2004年2月收治的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陈平;闫洪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颅脑创伤合并颅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较常见,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将碎骨片清除,遗留的颅骨缺损需择期再行人造骨片修补术[1].人造骨片修补存在费用高、组织排异、感染以及移植物对周围组织慢性磨损等问题.笔者自2001年6月-2004年6月对20例颅盖骨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患者完整取下碎骨片,应用EC耳脑胶粘合,牢固可靠.
作者:张国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位于枕大孔前缘、延髓腹侧的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其中61%~76%为脑膜瘤[1].由于此类肿瘤常推移、扭曲延髓及上颈髓,且与重要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治疗难度大、风险高.我院于2002年10月-2004年5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枕大孔区肿瘤3例,结果满意.
作者:唐文国;余定庸;漆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选择我院199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救治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1 862例,筛选出颅脑创伤4项主要体征,采用百分制评分方法(简称百分法),探讨不同类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在百分数线的数据,并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雷具成;李文阁;冯勇;马晓明;田建平;李文忠;赵自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院2001年7月-2003年7月收治16例有机磷中毒患者,现将其脑电图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立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10~40ml)由于其本身生存率较高,一直采用保守治疗.近年来,微侵袭技术的推广应用,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的手术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3月对187例高血压幕上脑内小血肿患者施行钻孔穿刺加置管引流术,与同期保守治疗患者相比,疗效满意.
作者:麻伟兴;王保平;何士科;叶锦平;梅祎民;张翼;林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多体素波谱扫描技术对颞叶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具有明显颞叶癫痫表现,并经脑电图检查定位诊断明确的单侧颞叶癫痫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MRI检查存在颅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症状性癫痫患者.患者均行常规MRI及双侧海马区多体素波谱扫描,完成检查后将以代谢物峰值含量为灰阶的伪彩图与倾斜冠状重度T2WI图像进行融合,测量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峰值含量和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并直观分析双侧海马区两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患侧N-乙酰天冬氨酸峰值含量为(13587.61±3913.99)MRunits,健侧为(17683.10±5610.61)MRunits,患侧低于健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728,P<0.001);患侧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为(1.26±0.11),健侧比值为(1.01±0.14),患侧高于健侧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7.883,P<0.001).将两代谢物含量及比值伪彩图与常规MRI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发现双侧海马区N-乙酰天冬氨酸峰值含量及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磁共振多体素波谱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对某些代谢物含量的定量分析进行癫痫灶的定位、定侧诊断,还可通过常规MRI图像与多体素磁共振波谱图像的融合图像直观评价代谢物分布状态,描记癫痫灶的大致轮廓,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刘力;刘梅丽;崔世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病的75%.其发病原因多由于颅内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使血管腔狭窄,终完全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而且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增加,用于治疗这一疾病的费用也将随之增加;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脑卒中花去的费用高达1 000亿美元,其中脑梗死占很大比例.因此,尽快找出既经济又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迫在眉睫,这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效益.目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溶栓、降纤、抗凝、扩血管以及神经细胞营养等,笔者运用药物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用于治疗脑梗死的4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姜红;王景华;杜红坚;张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脑出血的病理改变1.早期血肿扩大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期血肿扩大是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的观点认为,活动性脑出血一般不超过6h.近年来,通过CT观察发现发病后6h出血仍可继续.在Brott等[1]报告的103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患者中,至少38%的患者在24h内血肿扩大,偶见发病后2~14d病情加重血肿扩大者.血肿继续扩大多发生于高血压未能控制、年龄较轻、急剧过度脱水治疗及发病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等.血肿扩大以壳核、丘脑和脑干等部位多见,亦可继发脑室出血.关于血肿扩大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作者:张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尚无特异性方法,降低升高的颅内压及血压仍是当前主要的、并且常用的治疗措施.正确使用这些措施对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脑出血时颅内压及血压处理的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报道较少,尤其缺乏循证医学提倡的大样本、严格设计与实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因此,目前所发表的脑卒中指南中的有关推荐意见多是基于共识性的意见,而无有力的临床研究证据予以支持.在临床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参考指南的原则,根据个体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笔者对脑出血急性期的脱水治疗与血压处理现状和趋势讨论如下,因证据并不充分,仅供参考.
作者:刘鸣;阳清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受损而引起的出血,其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将非创伤性引致者称为原发性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自从提出重视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观点,尤其是近年对脑梗死分型分期治疗的进一步论述以来,在临床上反应较为强烈,受到普遍关注[1,2].由于脑出血患者多有显著的临床征象,可通过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及时确诊,加之其病死率高,因此发病后及时进行有效的早期救治至关重要[2,3].在我国,脑出血患者在脑卒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欧美,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故更引人关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原发性脑出血的治疗同脑梗死一样,必须遵循个体化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从而提高整体治疗水平.
作者:黄如训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当今,尽管纠纷频发,但在医疗纠纷处理的同时不仅未相应扭转医师维权的被动局面,反而随着医疗法制的逐步完善与推进,使得医师维权工作越显紧迫.
作者:宋儒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内镜多以硬质内镜为主,其在穿刺点定位、镜身与脑室结构的适应性、观察操作的视野角度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应用OLYMPUS CHF TYPE P-20纤维内镜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弥补了硬质神经内镜的上述缺陷.
作者:张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 21.82%;x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 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7%vs 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作者:王文志;刘红梅;李涤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