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16
  • 国内刊号:13-1073/R
  • 影响因子:1.23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河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18-49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先后荣获历届河北省优秀期刊奖、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优质产品奖及中华医学会银奖
  • 外科学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年2期文献
  • 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p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和七氟醚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组(Spr+po组).I/R组、Spr组、Spo组和Spr+po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时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Spr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于缺血前30 min吸入2.5%七氟醚15 min,洗脱15 min;Spo组进行七氟醚后处理:再灌注前1 min开始吸入2.5%七氟醚,持续5 min;Spr+po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再灌注2 h时取动脉血样,测定血MB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和血小板大聚集率,并计算TXB2与6-keto-PGF1α的比值(TXB2/6-keto-PGF1α).取心肌组织,电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线粒体损伤评分,并测定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血CK-MB、LDH、cTnI、TXB2、6-keto-PGF1α的水平、TXB2/6-keto-PGF1α血小板大聚集率及线粒体损伤评分升高,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降低(P<0.05或0.01);与I/R组比较,Spr组和Spo组血CK-MB、LDH、cTnI的水平、TXB2/6-keto-PGF1α和线粒体损伤评分降低,血6-keto-PGF1α浓度、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升高(P<0.05或0.01);与Spr组和Spo组比较,Spr+po组血CK-MB、LDH、cTnI、TXB2的水平、TXB2/6-keto-PGF1α血小板大聚集率和线粒体损伤评分降低,血6-keto-PGF1α浓度、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升高(P<0.05).Spr+po组心肌损伤程度轻于Spr组和Spo组.结论 与七氟醚预处理或后处理比较,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血栓素A2的释放和促进前列腺素I2的释放,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悦;任建军;刘雅;李旭泽;董振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混合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混合去甲肾上腺素(NE)对大鼠心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260~280 g,急性分离其心肌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ICa-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心肌细胞随机分为3组(n=6):CGRP组用含CGRP 1×10-7mol/L的台氏液灌流;NE组用含NE 1×10-6mol/L的台氏液灌流;CGRP+NE组(CN组)用含NE 1×10-6mol/L+CGRP 1×10-7mol/L的台氏液灌流.各组均灌流1 min,流速2 ml/min;然后用台氏液洗脱1 min.于灌流前1 min、灌流1 min和洗脱1 min时,记录ICa-L峰值,并绘制CGRP或NE灌流后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结果 CGRP可抑制心肌细胞ICa-L(P<0.05).NE可促进心肌细胞ICa-L(P<0.05).与CN组比较,灌流1 min时CGRP组ICa-L降低,NE组ICa-L升高(P<0.05).CGRP使心肌细胞ICa-L的电流-电压曲线明显上移;NE使心肌细胞ICa-L的电流一电压曲线明显下移.结论 CGRP可削弱NE对大鼠心肌细胞ICa-L的促进作用.

    作者:原大江;郭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4mRNA和Toll样受体2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索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LPS组和低、中、高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P1组~P3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LPS组腹腔注射LPS 8mg/kg;P1组~P3组分别腹腔注射LPS 8 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3、1.0和3.0 mg/kg.给药结束后6 h时开胸,心室取血,并取肺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b-6的浓度,RT-PCR法测定肺组织TLR4 mRNA和TLR2 mRNA 的表达水平,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P1组~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P2组和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1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1组比较,P2组和P1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2组和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组和P3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轻于LPS组.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可通过下调肺组织TLR4 mRNA和耵JR2 mRNA的表达,降低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作者:王娜;郑晖;苏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姜黄素预先给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先给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44只,体重200~250 g,月龄2~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36):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姜黄素组(Cur组)于缺血前1 h腹腔注射姜黄素200 mg/kg;溶媒对照组(VC组)给予等容量姜黄素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于再灌注12 h、1、3.7 d时取9只大鼠,取脑,分离海马,采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生长停止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l5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2(caspase-1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VC组凋亡指数升高,GRP78和caspase-12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Cur组凋亡指数降低,GRP78表达上调,caspase-12表达下调(P<0.05).I/R组、VC组和Cur组间GADD1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预先给药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海马GRP78表达上调和caspase-12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叶莉莎;孟波;革炜;曹红;连庆泉;李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凋亡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3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SH)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凋亡及c-Jun 氨基末端激酶3(JNK3)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与雄性WKY同源的SH大鼠135只和雄性WKY大鼠90只,清洁级,体重275~3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KY大鼠随机分为2组(n=45):假手术组(W-S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组(W-I/R组),将SH大鼠随机分为3组(n=45):假手术组(S-S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S-I/R组)及姜黄素组(S-C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W-S组和S-S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W-I/R组和S-I/R组于再灌注30 min时腹腔注射玉米油10 ml/kg,S-C组于再灌注30 min时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于再灌注2 h,6 h、1 d、3 d和7d时进行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并测定海马JNK3和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W-S组比较,S-S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增加(P<0.05),JNK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S组比较,S-I/R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增加,JNK3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S-I/R组比较,S-C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减少,JNK3蛋白表达下调(P<0.05).各组海马PSD95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SH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元凋亡,其机制与下调海马JNK3蛋白表达有关,姜黄素下调海马JNK3蛋白表达可能与PSD95途径无关.

    作者:陈春茹;郭慧娟;欧国昆;曹红;姬斌;叶克平;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硬膜外预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置管误入血管的影响

    孕妇在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血容量平均增加约1500 ml.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下肢静脉血通过椎管内静脉、椎管旁静脉和奇静脉回流,引起椎管内静脉丛充血扩张,硬膜外间隙变窄,硬膜外置管时误入血管的发生概率达:10%~20%[1-2].剖宫产术中椎管内麻醉时需调节麻醉平面,且术后常常需要硬膜外镇痛,而置管误入血管是麻醉与镇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的硬膜外置管至关重要.本研究拟探讨硬膜外预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置管误入血管的影响.

    作者:陈亮;于铁英;董有静;孟凌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顺铂联合加热对体外血液中肝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及对红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顺铂(DDP)联合加热对体外血液中肝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及对红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肝肿瘤细胞2 ml加入10 ml红细胞悬液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取2 ml于离心管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30):A组、D组各加入2 ml生理盐水,B组、E组各加入2 mlDDP(终浓度为100 μg/ml),C组和F组各加入2 ml DDP(终浓度为200 μg/ml).充分混匀后,A组、B组和C组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其余3组放入42℃恒温水浴箱中进行加热处理,处理时间均为30min.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肿瘤细胞和红细胞,测定肝肿瘤细胞抑制率及克隆形成率,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结果 随温度和DDP浓度的升高,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升高,克隆形成率降低(P<0.01).F组肿瘤细胞抑制率达98%以上,且未出现克隆形成.处理前后F组红细胞2,3-DP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F组红细胞在0.68%NaCl溶液中的溶血率<1%.结论 200 μg/ml DDP联合42 ℃加热30 min,可使体外血液中肝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而对红细胞膜的影响轻微,对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无影响.

    作者:周金锋;王朋;类维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孕期吸入异氟醚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期吸入异氟醚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孕14 d的SD大鼠10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5只.对照组大鼠每天单纯机械通气2 h,异氟醚组大鼠每天吸入1.3%异氟醚2 h,至大鼠分娩.子代大鼠出生后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认知功能,测定结束后处死子代大鼠取脑,分离海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计数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测定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氟醚组子代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减少,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降低(P<0.05).结论 孕期吸入异氟醚可通过抑制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而降低其认知功能.

    作者:楼艾飞;谭华;鲁惠顺;徐麟皓;周亮;张晓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吸入七氟醚对不同性别大鼠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吸入七氟醚对不同性别大鼠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42只,雌性大鼠22只(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1):雌性对照组(Fc组)和雌性麻醉组(Fs组),雄性大鼠20只(体重380~4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雄性对照组(Mc组)和雄性麻醉组(Ms组).Fs组和Ms组吸入3%七氟醚2 h,Fc组和Mc组吸入95%氧气2 h,氧流量4 L/min.分别于停止给药后1、30、60、90 d时进行自发活动实验;分别于停止给药后2、30、60、90 d时进行避暗实验;分别于停止给药后3~7 d、31~35 d、61~65 d和91~95d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与Fc组比较,Fs组停止给药后1 d时活动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减慢,停止给药后3、31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与Mc组比较,Ms组停止给药后1 d时活动总路程缩短,平均速度减慢,停止给药后3~6 d、31~34 d、61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与Fs组比较,Ms组停止给药后4~6 d、34 d时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结论 吸入七氟醚可导致大鼠长期认知功能障碍,且对雄性大鼠的影响更明显.

    作者:佘高明;谢红;张力元;王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数量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SGs)移植数量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取出生1~3 d的SD大鼠,制备NSCs悬液.清洁级雄性SD大鼠84只,体重150~180 g,采用右侧坐骨神经半切断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7组(n=12),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切断,鞘内注射细胞培养液30 μl;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于模型制备后3d鞘内注射细胞培养液30 μl;NP+NSCs 103组(N1组)、NP+NSCs 104组(N2组)、NP+NSCs 105组(N3组)、NP+NSCs 106组(N4组)和NP+NSCs 107组(N5组):于模型制备后3 d,鞘内注射相应浓度的NSCs悬液.模型制备前1 d和制备后1、3.7、14和21 d时测右足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模型制备后7和21 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右侧腰膨大脊髓背角及L5背根神经节,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NP组和N1~5组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和DRG 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BDNF阳性细胞数增多,染色加深;与NP组比较,N2~5组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和DRG 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BDNF 阳性细胞数增多,染色加深;模型制备后7 d N1~5组MWT依次升高,TWL依次延长,脊髓背角和DRG BDNF mRNA表达依次上调(P<0.05),BDNF阳性细胞数依次增多,染色逐渐加深;模型制备后14、21d,N1~3组MWT依次升高,TWL依次延长(P<0.05),模型制备后21 d,N1~3组脊髓背角和DRG BDNF mRNA表达依次上调,BDNF阳性细胞数依次增多,染色逐渐加深;N3~5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s移植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适宜移植数量为105个.

    作者:张红;胡益民;张民皓;李伟伟;刘清珍;刘健;李伟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硬膜外注射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对兔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的影响

    目的 评价硬膜外注射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对兔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2.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随机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治疗组,在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置管后24 h注入消毒滑石粉0.5 mg/kg,制备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模型.给予滑石粉后3 d,治疗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倍他米松0.25mg/kg+利多卡因2.5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予倍他米松+利多卡因后21 d,取脊髓和脊神经根,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根和硬膜的病理学结果,并进行硬膜炎性细胞计数.结果 对照组神经根炎性反应和硬膜外粘连明显.治疗组未见明显和神经根炎性反应硬膜外粘连.治疗组硬膜炎性细胞计数(21±12)明显少于对照组(250±43)(P<0.01).结论 硬膜外注射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可减轻兔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

    作者:张光明;朱明;钱刚;陈俊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七氟醚肺泡气低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七氟醚肺泡气低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51例,年龄36~49岁,体重指数≤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9)和氯胺酮组(K组,n=22).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负荷量0.2 mg/kg,随后以14μg·kg-1·min-1维持,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吸入8%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调节七氟醚蒸发罐,使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预定值并至少稳定15 min后开始切皮.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浓度设为1.8%,发生体动反应,则下一例患者浓度增加0.2%,未发生体动反应,则下一例患者浓度降低0.2%.发生体动反应的标准:切皮时和切皮后60 s内患者躯干、四肢及头颈有可见的肌束收缩.计算七氟醚MAC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K组七氟醚MAC为1.51%(95%可信区间为1.45%~1.58%),C组七氟醚MAC为2.49%(95%可信区间为2.40%~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增强七氟醚的麻醉效应.

    作者:陈瑞海;周辉;杨晓雅;庄晓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加例,性别不限,年龄52~80岁,体重67~9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0).Ⅰ组在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下肢神经阻滞,然后在喉罩下行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和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期间维持HR 50~100次/min,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阿托品、艾司洛尔、麻黄碱、乌拉地尔或拉贝洛尔).术后采用曲马多和氯诺昔康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VAS评分≤2分.记录术中和PACU停留期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PCA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期间艾司洛尔、乌拉地尔和拉贝洛尔的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缩短,PCA药物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少,优于气管插管下全麻.

    作者:赵霖霖;王爱忠;江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不同阶段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变化

    目的 评价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腹不同阶段伤害性刺激强度的变化.方法 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5例,年龄25~3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指数18~23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15):Ⅰ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6ng/ml)和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 μg/ml)维持麻醉,根据BP和HR变化调整药物浓度,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Ⅱ组和Ⅲ组均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1%~2%),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4 ng/ml),两组分别于气腹前5 min、腹腔快速充气结束后5 min时停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醚(呼气末浓度1%~2%)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分别于麻醉前(T0)、气腹前5 min(T1)、气腹5 min(T2)和气腹15 min(T3)时监测HR和MAP,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Ⅱ组T2,3时HR和MAP、血浆NE和E浓度、T3时cor浓度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2,3时HR和MAP、血浆NE和E浓度、T3时Cor浓度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T2,3时HR和MAP、血浆NE和E浓度、T3时Cor浓度降低(P<0.05).结论 妇科腹腔镜术患者气腹不同阶段中,腹腔快速充气阶段的伤害性刺激强,应注意调控麻醉深度.

    作者:张瑾;刘荣军;高金贵;郭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术患儿30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4~7岁,体重16~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10min静脉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啶20 ml,C组输注生理盐水20 ml.给药结束后5 min时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人2%~ 3%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记录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2 h内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

    作者:甘秀峰;陈彦青;邹聪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69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2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23):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R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和异丙酚-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SR组).麻醉诱导:PR组和PS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SR组吸入8%七氟醚;3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mg/kg和阿曲库铵0.5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2~35 mm Hg.麻醉维持: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3.5/μg/ml,SR组吸入1.5%~2.5%七氟醚,PS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5~3.0 μg/ml)复合吸入1%七氟醚,3组均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0~4.5 ng/ml),静脉输注阿曲库铵6 μg·kg-1·min-1,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40~4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打开颅骨前即刻(T2)及开始缝皮时(T3)记录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于相应时点压迫一侧颈总动脉7 s,计算脑短暂充血反应率(THRR),以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结果 与T0时比较,PR组T2时THRR升高,SR组T2,3时THRR降低(P<0.05),PSR组TH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R组比较,SR组和PSR组THRR降低(P<0.05);与SR组比较,PSR组THRR升高(P<0.05).结论 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提高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降低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丙酚-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无影响.

    作者:孟春;张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普伐他丁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评价普伐他丁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体重46~63 kg,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5):对照组(C组)、普伐他丁10 mg组(P1组)、普伐他丁20 mg组(P2组)和普伐他丁40 mg组(P3组).C组和P1-3组于术前第7天开始每晚分别口服安慰剂1片、普伐他丁10 mg、普伐他丁20·mg、普伐他丁40 mg,连续7 d.于停体外循环~术毕(D1)、术毕~术后12 h(D2)、术后12~24 h(D3)和术后24~48 h(D4)各时段,记录多巴胺(≥5μg·kg-1·min-1)和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于术前第7天晨、麻醉诱导前、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 h、术后24 h和48 h时,检测血浆cTnI和CK-MB的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P1组和P2组各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各时点血浆CK-MB和cTnI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3组D2-4时段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使用率和主动脉开放后2、24、48 h时血浆CK-MB和cTnI浓度降低(P<0.05).结论 口服普伐他丁加mg/d,连续7 d行预处理可减轻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齐;张野;宋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单纯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

    心脏手术中体重低于10kg的小儿多采用经鼻气管插管,该法具有留置时间长、易于固定和清洁口腔、术后较易耐受等特点,有利于围术期气道管理[1].由于小儿困难气道的预测和处理相对困难[2],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使得小儿呼吸可控性强,在小儿麻醉诱导中有独特优势[3].七氟醚是应用较广泛的麻醉诱导药物[4].以往研究表明,单纯吸人高浓度七氟醚诱导可为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提供满意的经口气管插管条件[5].本研究拟探讨单纯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

    作者:王凯元;王洪武;辛连峰;王永旺;薛玉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214例,ASA分级Ⅰ~Ⅲ级,NYHA分级Ⅰ~Ⅲ级,稳定性心绞痛分级Ⅰ~Ⅲ级,左室射血分数≥30%.于麻醉诱导后10 min时至关胸骨后10min时,每隔1 h取动脉血样1 ml,测定血糖,计算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即术中血糖高值与低值之差.记录预后各指标的发生情况,包括监护室内滞留(在监护室内停留时间≥24 h)、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机械通气时间≥12 h)、术后并发症(包括新发的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呼吸功能不全、脑卒中、感染、胸腔积液、外科出血,发生其中一项即为发生了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术后住院时间≥7 d).以术中血糖波动水平400 mg/L作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2组:<400 mg/L组(L组)和≥400 mg/L组(H组).绘制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预后各指标发生率之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以此评估术中血糖波动水平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术中血糖水平波动预测监护室内滞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04(0.739~0.869)、0.604(0.415~0.793)、0.801(0.720~0.882)、0.615(0.523~0.707).与L组比较,H组监护室内滞留时间延长,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发生率升高(P<0.01),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可较好地预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短期预后;血糖波动水平≥400 mg/L的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穆东亮;敖虎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啶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效应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效应.方法 选择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43~76岁,体重52~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 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负荷剂量1μg/kg,继之以0.4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术中维持BIS值40~49.于麻醉诱导前和术毕时取血样,测定血清IL-6、TNF-α、cTnI和糖原磷酸化酶BB(GP-BB)的浓度,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血清IL-6、,TNF-α、cTnI及GP-BB水平明显降低,心动过缓发生率升高,心动过速和心肌缺血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对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期间可产生心肌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作者:宫丽荣;余剑波;张圆;王曼;高宝来;刘志学;张兰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人肺腺癌A549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1.7%七氟醚组(S1组)、3.4%七氟醚组(S2组)和5.1%七氟醚组(S3组),每组18孔.S1-3组人肺腺癌A549细胞分别经1.7%、3.4%、5.1%七氟醚孵育2、4、6 h,C组通入95%O2-5%CO2混合气体2 L/min,每个时点随机取6孔,继续培养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经七氟醚孵育4 h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组、S1~3组入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依次升高,Survivin蛋白表达依次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可通过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作者:梁桦;杨承祥;文先杰;周桥灵;古妙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舒芬太尼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去甲肾上腺素(NE)诱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影响.方法 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8只,体重250~300 g,每只大鼠取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4段,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4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低浓度舒芬太尼组(7×10-11mol/L,S1组)、中浓度舒芬太尼组(2×10-10 mol/L,S2组)和高浓度舒芬太尼组(1×10-9mol/L,S3组).将血管环悬挂于血管张力测量装置,张力稳定后加入60 mmol/L KCl收缩血管环,记录血管环张力.洗脱KCl后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及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各100 μl,20 min后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8、10-7、10-6、10-5mol/L的NE,使血管充分收缩,记录不同NE终浓度下血管环张力,计算血管环收缩幅度.结果 与NS组比较,S1组、S2组、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5或0.01).与S1组比较,S2组、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1).与S2组比较,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舒芬太尼可抑制NE诱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且与浓度有关.

    作者:曹志萍;刘保江;李岩;张彦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小儿和成年患者全麻时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的比较

    目的 比较小儿和成年患者全麻时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择期全麻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年龄不同分为2组(n=8):成年组(年龄19~60岁,体重45~81 kg)和小儿组(年龄10月~7岁,体重7.2~21.0 kg).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5 μg/kg,于注射后1、2、3、5、7、10、15、20、25、30、45、60 min时分别采集上肢动脉血样1.0 ml,采用液-液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应用3P97药理学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成年组比较,小儿组消除半衰期缩短,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升高(P<0.05),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和成年患者全麻时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应用相同剂量后小儿较成年患者血药浓度偏低,应适当增加剂量.

    作者:张满和;高金贵;徐凯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者意识消失和伤害性刺激诱发体动反应消失时依托咪酯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者意识消失和伤害性刺激诱发体动反应消失时依托咪酯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患者80例,ASA 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8~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R0组不使用瑞芬太尼;R1~3组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1、2、3ng/ml.麻醉诱导开始时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达设定效应室靶浓度后,再以血浆靶浓度0.6μg/ml为起点开始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此后每分钟增加依托咪酯的血浆靶浓度0.1 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及对伤害性刺激诱发体动反应消失.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及对伤害性刺激诱发体动反应消失时依托咪酯的效应室靶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EC50.结果 随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升高,患者意识消失时和伤害性刺激诱发体动反应消失时依托咪酯的EC50逐渐降低(P<0.05).结论 靶控输注1、2.3 ng/ml的瑞芬太尼可呈浓度依赖性地强化依托咪酯的镇静镇痛作用.

    作者:谭彬彬;高宝柱;于泳浩;王国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i-gel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

    目的 评价i-gel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1~64岁,体重45~90 kg,Mallampatti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i-gel喉罩组(I组)和Supreme喉罩组(S组).根据体重选择喉罩型号,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经引流管放置胃管,行机械通气.记录喉罩置入时间、置入次数、胃管置入次数、喉罩密封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通气指标、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咽喉痛、吞咽痛和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喉罩置入时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和通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喉罩和胃管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与S组比较,I组喉罩密封压升高,咽喉痛和吞咽痛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i-gel喉罩气道密封性可靠,并发症少,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气道管理.

    作者:喻震;华震;左明章;时迎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患儿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患儿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30例,性别不限,年龄12~36月,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9~1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压力控制通气组(P组)和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P组调节麻醉机大吸气压力使潮气量达到12 ml/kg,V组设置潮气量12 ml/kg,维持PETCO235~45mmHg.于气管插管后即刻(T0)、切皮前即刻(T1)、气腹30 min(T2)和气腹结束后15 min (T3)时,记录MAP、HR、PETCO2、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峰压,并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动态顺应性和生理死腔量/潮气量.结果 与V组比较,P组T1,2时PaCO2和PETCO2降低,肺动态顺应性升高,T0~3时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峰压降低(P<0.01),MAP、HR和生理死腔量/潮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容量控制通气相比,压力控制通气可更好地改善腹腔镜手术患儿肺通气效果,有利于气体交换,减少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继峰;郑剑秋;周蜀克;兰江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运动神经阻滞效力的比较

    目的 比较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运动神经阻滞效力.方法 择期脊椎.硬膜外麻醉下拟行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体重46~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0.5%罗哌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按照序贯法进行试验,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阻滞无效,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初始剂量均为4 mg,剂量梯度1 mg,阻滞有效的标准: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或10 min时任一下肢的任一种运动神经阻滞评分>0分.采用序贯法计算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运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运动神经阻滞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6.68(6.27~7.13)mg和4.07(3.56~4.47)mg,效力比为O.61.结论 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运动神经阻滞效力低于布比卡因.

    作者:张涛;陈坚伟;徐康清;黄文起;吴晓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

    目的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50例,年龄19~72岁,体重45~83 ks,身高150~181 cm,ASA分级Ⅰ或Ⅱ级.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30 ml,初始浓度0.50%,浓度变化梯度为O.05%,阻滞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阻滞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e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436%,95%可信区间为0.393%~0.477%.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436%.

    作者:顾晨桃;王爱忠;单宇;江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硬膜外阻滞范围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

    硬膜外麻醉时手术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恐惧感,可诱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因此需要辅助适度的镇静.有研究表明,硬膜外阻滞可增强全麻药的镇静效应[1-2].而硬膜外阻滞范围是否影响全麻药的镇静效应有待进一步探讨.异丙酚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本研究拟评价硬膜外阻滞范围对大鼠异丙酚镇静效应的影响,以评价硬膜外阻滞增强全麻药镇静效应是否与阻滞范围有关.

    作者:张宁;马汉祥;刘树鹏;陈学新;孟尽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用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效果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用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效果.方法 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ICU患者24例,ASA分级Ⅱ或Ⅲ级,体重50~80 kg,年龄24~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2),A组术前30 min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 ml,术前5 min经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10 ml,随后按需每15~30 min经纤维支气管镜追加2%利多卡因5 ml,总量控制在20 ml以内;B组术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1.0 μg/kg,随后以0.1~0.5 μg·kg-1·h-1速率维持,表面麻醉方法同A组.记录灌洗时间、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于灌洗前20 min(T1)、灌洗开始后20 min(T2)、灌洗结束后20 min(T3)时采集血样,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皮质醇浓度、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操作时间缩短(P<0.05).与T1时比较,A组T2,3时血清皮质醇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B组T2,3时血清皮质醇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作者:周金萍;蔡璐;陈公锦;王淼;刘冬炎;金原野;马连军;袁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硬膜外注气对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时腰穿的影响

    目的 探讨硬膜外注气对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时腰穿的影响.方法 拟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剖宫产术的足月单胎妊娠患者21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42岁,身高152~170 cm,体重57~8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70):悬滴法组(Ⅰ组)、少量注气组(Ⅱ组)和大量注气组(Ⅲ组).Ⅰ组以悬滴法验证硬膜外腔,Ⅱ组和Ⅲ组以注气试验验证硬膜外腔.Ⅱ组注气量以能感觉到阻力消失为准,Ⅲ组注气量为4 ml.置入腰穿针后见脑脊液回流则为腰穿成功.腰穿失败则改行硬膜外麻醉.记录腰穿成功情况、腰穿失败但硬膜外穿刺成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Ⅱ组和Ⅲ组腰穿成功率分别为91%、93%和79%,Ⅰ组和Ⅱ组高于Ⅲ组(P<0.05),Ⅰ组和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腰穿失败患者均取得了双侧躯体节段性痛觉消失的硬膜外麻醉效果;所有腰穿成功患者也均取得了预期的麻醉效果.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硬膜外注气与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时腰穿成功有关,大量注气可降低腰穿成功机率.

    作者:张雪丰;卢吉灿;贾燕;王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Rh(D)阴性血型病人剖宫产术中成分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

    目的 评价Rh(D)阴性血型病人剖宫产术中成分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拟行剖宫产术的Rh(D)阴性血型病人30例,年龄20~3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7 ml/kg后经桡动脉采血,采血速率60~80 ml/min,采血同时静脉输注与采血等速率的6%羟乙基淀粉130/0.4.采集的自体血经2个循环的直接法分离为富含血小板血浆、贫血小板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每个循环以分离出红细胞后15 s时停止采血.出血量≥全身血容量的20%时立即回输自体血;出血量<全身血容量20%者,在缝合子宫后回输,依次回输富含血小板血浆、输贫血小板血浆和输浓缩红细胞.监测母体生命体征指标和胎儿心率.记录自体血采集过程中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采血前(基础状态)、采血结束时、自体血回输前和术后24 h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Hb、Hct、Plt、PT、APTT、INR和Fib.胎儿娩出后采集脐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于胎儿娩出后1、5min时行Apgar评分.记录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输血情况.结果 自体血采集过程中未见低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胎儿HR维持在正常范围.与基础状态比较,其他时点SpO2、Hb、Hct、Plt、PT、APTT、INR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动脉血pH值、BE和乳酸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胎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分别为(9.0±0.8)、(9.2±0.8)分;术中出血量(405±28)ml,所有病人未输注异体血.结论 Rh(D)阴性血型病人剖宫产术中成分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良好.

    作者:周春波;叶松;严海雅;张檀;黄巧波;陈俊妍;孙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