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陈坚伟;徐康清;黄文起;吴晓丹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加例,性别不限,年龄52~80岁,体重67~9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20).Ⅰ组在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下肢神经阻滞,然后在喉罩下行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和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期间维持HR 50~100次/min,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阿托品、艾司洛尔、麻黄碱、乌拉地尔或拉贝洛尔).术后采用曲马多和氯诺昔康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维持VAS评分≤2分.记录术中和PACU停留期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记录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PCA药物用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术中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期间艾司洛尔、乌拉地尔和拉贝洛尔的使用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缩短,PCA药物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下全麻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少,优于气管插管下全麻.
作者:赵霖霖;王爱忠;江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硬膜外注射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对兔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0~2.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随机分为2组(n=12):对照组和治疗组,在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置管后24 h注入消毒滑石粉0.5 mg/kg,制备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模型.给予滑石粉后3 d,治疗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倍他米松0.25mg/kg+利多卡因2.5 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予倍他米松+利多卡因后21 d,取脊髓和脊神经根,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神经根和硬膜的病理学结果,并进行硬膜炎性细胞计数.结果 对照组神经根炎性反应和硬膜外粘连明显.治疗组未见明显和神经根炎性反应硬膜外粘连.治疗组硬膜炎性细胞计数(21±12)明显少于对照组(250±43)(P<0.01).结论 硬膜外注射倍他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可减轻兔神经根炎症及硬膜外粘连.
作者:张光明;朱明;钱刚;陈俊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孕妇在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约增加30%~45%,血容量平均增加约1500 ml.妊娠期间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下肢静脉血通过椎管内静脉、椎管旁静脉和奇静脉回流,引起椎管内静脉丛充血扩张,硬膜外间隙变窄,硬膜外置管时误入血管的发生概率达:10%~20%[1-2].剖宫产术中椎管内麻醉时需调节麻醉平面,且术后常常需要硬膜外镇痛,而置管误入血管是麻醉与镇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准确的硬膜外置管至关重要.本研究拟探讨硬膜外预先注射生理盐水对剖宫产术患者硬膜外置管误入血管的影响.
作者:陈亮;于铁英;董有静;孟凌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七氟醚预处理联合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p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o组)和七氟醚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组(Spr+po组).I/R组、Spr组、Spo组和Spr+po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时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Spr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于缺血前30 min吸入2.5%七氟醚15 min,洗脱15 min;Spo组进行七氟醚后处理:再灌注前1 min开始吸入2.5%七氟醚,持续5 min;Spr+po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和后处理.再灌注2 h时取动脉血样,测定血MB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和血小板大聚集率,并计算TXB2与6-keto-PGF1α的比值(TXB2/6-keto-PGF1α).取心肌组织,电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进行线粒体损伤评分,并测定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血CK-MB、LDH、cTnI、TXB2、6-keto-PGF1α的水平、TXB2/6-keto-PGF1α血小板大聚集率及线粒体损伤评分升高,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降低(P<0.05或0.01);与I/R组比较,Spr组和Spo组血CK-MB、LDH、cTnI的水平、TXB2/6-keto-PGF1α和线粒体损伤评分降低,血6-keto-PGF1α浓度、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升高(P<0.05或0.01);与Spr组和Spo组比较,Spr+po组血CK-MB、LDH、cTnI、TXB2的水平、TXB2/6-keto-PGF1α血小板大聚集率和线粒体损伤评分降低,血6-keto-PGF1α浓度、线粒体的比表面和面数密度升高(P<0.05).Spr+po组心肌损伤程度轻于Spr组和Spo组.结论 与七氟醚预处理或后处理比较,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血栓素A2的释放和促进前列腺素I2的释放,从而进一步减轻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刘悦;任建军;刘雅;李旭泽;董振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i-gel喉罩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1~64岁,体重45~90 kg,Mallampatti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i-gel喉罩组(I组)和Supreme喉罩组(S组).根据体重选择喉罩型号,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经引流管放置胃管,行机械通气.记录喉罩置入时间、置入次数、胃管置入次数、喉罩密封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通气指标、麻醉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拔除喉罩后咽喉痛、吞咽痛和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喉罩置入时间、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分级、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和通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喉罩和胃管置入成功率均为100%.与S组比较,I组喉罩密封压升高,咽喉痛和吞咽痛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结论 i-gel喉罩气道密封性可靠,并发症少,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气道管理.
作者:喻震;华震;左明章;时迎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心脏手术中体重低于10kg的小儿多采用经鼻气管插管,该法具有留置时间长、易于固定和清洁口腔、术后较易耐受等特点,有利于围术期气道管理[1].由于小儿困难气道的预测和处理相对困难[2],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使得小儿呼吸可控性强,在小儿麻醉诱导中有独特优势[3].七氟醚是应用较广泛的麻醉诱导药物[4].以往研究表明,单纯吸人高浓度七氟醚诱导可为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提供满意的经口气管插管条件[5].本研究拟探讨单纯吸入七氟醚麻醉诱导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儿经鼻气管插管的效果.
作者:王凯元;王洪武;辛连峰;王永旺;薛玉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顺铂(DDP)联合加热对体外血液中肝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及对红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肝肿瘤细胞2 ml加入10 ml红细胞悬液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取2 ml于离心管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n=30):A组、D组各加入2 ml生理盐水,B组、E组各加入2 mlDDP(终浓度为100 μg/ml),C组和F组各加入2 ml DDP(终浓度为200 μg/ml).充分混匀后,A组、B组和C组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其余3组放入42℃恒温水浴箱中进行加热处理,处理时间均为30min.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肿瘤细胞和红细胞,测定肝肿瘤细胞抑制率及克隆形成率,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结果 随温度和DDP浓度的升高,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升高,克隆形成率降低(P<0.01).F组肿瘤细胞抑制率达98%以上,且未出现克隆形成.处理前后F组红细胞2,3-DPG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F组红细胞在0.68%NaCl溶液中的溶血率<1%.结论 200 μg/ml DDP联合42 ℃加热30 min,可使体外血液中肝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而对红细胞膜的影响轻微,对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无影响.
作者:周金锋;王朋;类维富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小儿和成年患者全麻时瑞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择期全麻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年龄不同分为2组(n=8):成年组(年龄19~60岁,体重45~81 kg)和小儿组(年龄10月~7岁,体重7.2~21.0 kg).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5 μg/kg,于注射后1、2、3、5、7、10、15、20、25、30、45、60 min时分别采集上肢动脉血样1.0 ml,采用液-液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应用3P97药理学程序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与成年组比较,小儿组消除半衰期缩短,表观分布容积和清除率升高(P<0.05),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和成年患者全麻时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存在差异,应用相同剂量后小儿较成年患者血药浓度偏低,应适当增加剂量.
作者:张满和;高金贵;徐凯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啶对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耳鼻喉科手术患儿30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4~7岁,体重16~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10min静脉输注0.5μg/kg右美托咪啶20 ml,C组输注生理盐水20 ml.给药结束后5 min时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吸人2%~ 3%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记录麻醉恢复时间和术后2 h内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麻醉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七氟醚麻醉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发生.
作者:甘秀峰;陈彦青;邹聪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预先给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内质网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44只,体重200~250 g,月龄2~3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36):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姜黄素组(Cur组)于缺血前1 h腹腔注射姜黄素200 mg/kg;溶媒对照组(VC组)给予等容量姜黄素溶媒--0.5%羧甲基纤维素钠.于再灌注12 h、1、3.7 d时取9只大鼠,取脑,分离海马,采用TUNEL法标记凋亡神经元,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生长停止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ADDl5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2(caspase-1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VC组凋亡指数升高,GRP78和caspase-12表达上调(P<0.05);与I/R组比较,Cur组凋亡指数降低,GRP78表达上调,caspase-12表达下调(P<0.05).I/R组、VC组和Cur组间GADD1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预先给药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海马GRP78表达上调和caspase-12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叶莉莎;孟波;革炜;曹红;连庆泉;李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自发性高血压(SH)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海马神经元凋亡及c-Jun 氨基末端激酶3(JNK3)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与雄性WKY同源的SH大鼠135只和雄性WKY大鼠90只,清洁级,体重275~3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KY大鼠随机分为2组(n=45):假手术组(W-S组)及脑缺血再灌注组(W-I/R组),将SH大鼠随机分为3组(n=45):假手术组(S-S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S-I/R组)及姜黄素组(S-C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W-S组和S-S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W-I/R组和S-I/R组于再灌注30 min时腹腔注射玉米油10 ml/kg,S-C组于再灌注30 min时腹腔注射姜黄素100 mg/kg.于再灌注2 h,6 h、1 d、3 d和7d时进行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并测定海马JNK3和PSD9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W-S组比较,S-S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增加(P<0.05),JNK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S组比较,S-I/R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增加,JNK3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S-I/R组比较,S-C组海马凋亡神经元计数减少,JNK3蛋白表达下调(P<0.05).各组海马PSD95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SH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神经元凋亡,其机制与下调海马JNK3蛋白表达有关,姜黄素下调海马JNK3蛋白表达可能与PSD95途径无关.
作者:陈春茹;郭慧娟;欧国昆;曹红;姬斌;叶克平;李军;连庆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七氟醚肺泡气低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51例,年龄36~49岁,体重指数≤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29)和氯胺酮组(K组,n=22).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负荷量0.2 mg/kg,随后以14μg·kg-1·min-1维持,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吸入8%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调节七氟醚蒸发罐,使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达到预定值并至少稳定15 min后开始切皮.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浓度设为1.8%,发生体动反应,则下一例患者浓度增加0.2%,未发生体动反应,则下一例患者浓度降低0.2%.发生体动反应的标准:切皮时和切皮后60 s内患者躯干、四肢及头颈有可见的肌束收缩.计算七氟醚MAC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K组七氟醚MAC为1.51%(95%可信区间为1.45%~1.58%),C组七氟醚MAC为2.49%(95%可信区间为2.40%~2.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小剂量氯胺酮可增强七氟醚的麻醉效应.
作者:陈瑞海;周辉;杨晓雅;庄晓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孕期吸入异氟醚对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孕14 d的SD大鼠10只,体重22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每组5只.对照组大鼠每天单纯机械通气2 h,异氟醚组大鼠每天吸入1.3%异氟醚2 h,至大鼠分娩.子代大鼠出生后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认知功能,测定结束后处死子代大鼠取脑,分离海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计数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测定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异氟醚组子代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减少,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降低(P<0.05).结论 孕期吸入异氟醚可通过抑制子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而降低其认知功能.
作者:楼艾飞;谭华;鲁惠顺;徐麟皓;周亮;张晓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颅脑肿瘤切除术患者69例,ASA分级Ⅱ或Ⅲ级,年龄23~62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n=23):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R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和异丙酚-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PSR组).麻醉诱导:PR组和PS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SR组吸入8%七氟醚;3组均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mg/kg和阿曲库铵0.5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2~35 mm Hg.麻醉维持: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3.5/μg/ml,SR组吸入1.5%~2.5%七氟醚,PS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5~3.0 μg/ml)复合吸入1%七氟醚,3组均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0~4.5 ng/ml),静脉输注阿曲库铵6 μg·kg-1·min-1,维持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值40~4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打开颅骨前即刻(T2)及开始缝皮时(T3)记录大脑中动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于相应时点压迫一侧颈总动脉7 s,计算脑短暂充血反应率(THRR),以反映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结果 与T0时比较,PR组T2时THRR升高,SR组T2,3时THRR降低(P<0.05),PSR组TH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R组比较,SR组和PSR组THRR降低(P<0.05);与SR组比较,PSR组THRR升高(P<0.05).结论 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提高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可降低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异丙酚-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对其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无影响.
作者:孟春;张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对去甲肾上腺素(NE)诱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的影响.方法 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8只,体重250~300 g,每只大鼠取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4段,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分为4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低浓度舒芬太尼组(7×10-11mol/L,S1组)、中浓度舒芬太尼组(2×10-10 mol/L,S2组)和高浓度舒芬太尼组(1×10-9mol/L,S3组).将血管环悬挂于血管张力测量装置,张力稳定后加入60 mmol/L KCl收缩血管环,记录血管环张力.洗脱KCl后分别加入生理盐水及不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各100 μl,20 min后依次加入终浓度为10-8、10-7、10-6、10-5mol/L的NE,使血管充分收缩,记录不同NE终浓度下血管环张力,计算血管环收缩幅度.结果 与NS组比较,S1组、S2组、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5或0.01).与S1组比较,S2组、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1).与S2组比较,S3组血管环收缩幅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舒芬太尼可抑制NE诱发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且与浓度有关.
作者:曹志萍;刘保江;李岩;张彦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肺腺癌A549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培养24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人肺腺癌A549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1.7%七氟醚组(S1组)、3.4%七氟醚组(S2组)和5.1%七氟醚组(S3组),每组18孔.S1-3组人肺腺癌A549细胞分别经1.7%、3.4%、5.1%七氟醚孵育2、4、6 h,C组通入95%O2-5%CO2混合气体2 L/min,每个时点随机取6孔,继续培养48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经七氟醚孵育4 h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组、S1~3组入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依次升高,Survivin蛋白表达依次下调(P<0.05).结论 七氟醚可通过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抑制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作者:梁桦;杨承祥;文先杰;周桥灵;古妙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运动神经阻滞效力.方法 择期脊椎.硬膜外麻醉下拟行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体重46~75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0.5%罗哌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按照序贯法进行试验,阻滞有效,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阻滞无效,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初始剂量均为4 mg,剂量梯度1 mg,阻滞有效的标准: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或10 min时任一下肢的任一种运动神经阻滞评分>0分.采用序贯法计算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运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其95%置信区间.结果 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运动神经阻滞的ED50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6.68(6.27~7.13)mg和4.07(3.56~4.47)mg,效力比为O.61.结论 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运动神经阻滞效力低于布比卡因.
作者:张涛;陈坚伟;徐康清;黄文起;吴晓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用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效果.方法 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的ICU患者24例,ASA分级Ⅱ或Ⅲ级,体重50~80 kg,年龄24~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2),A组术前30 min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5 ml,术前5 min经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内注入2%利多卡因5~10 ml,随后按需每15~30 min经纤维支气管镜追加2%利多卡因5 ml,总量控制在20 ml以内;B组术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啶0.5~1.0 μg/kg,随后以0.1~0.5 μg·kg-1·h-1速率维持,表面麻醉方法同A组.记录灌洗时间、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于灌洗前20 min(T1)、灌洗开始后20 min(T2)、灌洗结束后20 min(T3)时采集血样,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皮质醇浓度、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操作时间缩短(P<0.05).与T1时比较,A组T2,3时血清皮质醇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B组T2,3时血清皮质醇及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辅助表面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作者:周金萍;蔡璐;陈公锦;王淼;刘冬炎;金原野;马连军;袁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对内毒索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Toll样受体2(TLR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LPS组和低、中、高剂量盐酸戊乙奎醚组(P1组~P3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LPS组腹腔注射LPS 8mg/kg;P1组~P3组分别腹腔注射LPS 8 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3、1.0和3.0 mg/kg.给药结束后6 h时开胸,心室取血,并取肺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和Ib-6的浓度,RT-PCR法测定肺组织TLR4 mRNA和TLR2 mRNA 的表达水平,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LPS组、P1组~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P2组和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1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1组比较,P2组和P1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均降低(P<0.05);P2组和P3组血清TNF-α、IL-6浓度和肺组织TLR4 mRNA、TLR2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组和P3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明显轻于LPS组.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可通过下调肺组织TLR4 mRNA和耵JR2 mRNA的表达,降低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
作者:王娜;郑晖;苏跃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患儿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儿30例,性别不限,年龄12~36月,ASA分级Ⅰ或Ⅱ级,体重9~1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压力控制通气组(P组)和容量控制通气组(V组).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P组调节麻醉机大吸气压力使潮气量达到12 ml/kg,V组设置潮气量12 ml/kg,维持PETCO235~45mmHg.于气管插管后即刻(T0)、切皮前即刻(T1)、气腹30 min(T2)和气腹结束后15 min (T3)时,记录MAP、HR、PETCO2、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峰压,并采集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动态顺应性和生理死腔量/潮气量.结果 与V组比较,P组T1,2时PaCO2和PETCO2降低,肺动态顺应性升高,T0~3时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峰压降低(P<0.01),MAP、HR和生理死腔量/潮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容量控制通气相比,压力控制通气可更好地改善腹腔镜手术患儿肺通气效果,有利于气体交换,减少气腹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继峰;郑剑秋;周蜀克;兰江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