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非糖尿病脑梗死二级预防患者服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调控血脂时血糖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5组各30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20 mg、40 mg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20 mg,口服,每晚1次.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血糖(fasting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阿托伐他汀10 mg组、20 mg组、40 mg组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0 mg组TG、TC、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20 mg组HbA1c较治疗前升高,阿托伐他汀40 mg组FBG和HbA1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20mg组、40 mg组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0 mg组TG、TC、LDL-C低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阿托伐他汀40 mg组TG、TC、LDL-C又低于20 mg组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瑞舒伐他汀20 mg组低于10 mg组(P<0.05),阿托伐他汀40 mg组HbA1c高于阿托伐他汀10 mg组、20 mg组和瑞舒伐他汀10 mg组、20 mg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与阿托伐他汀相同时对FBG和HbA1c影响较小.
作者:陈梅;郭明升;武华;刘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脓毒性休克兔模型,初步观察在不同致病因素打击下内皮多糖包被的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CLP对照组、CLP 30 mL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LPS对照组、LPS 30 mL组各6只,分别复制CLP及LPS动物模型后,记录成模时间及临床指标,CLP 30 mL组和LPS 30 mL组给予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联合30 mL/kg液体复苏.并于模型建立后早期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浆多糖包被标志物浓度,成模6h后活杀动物留取肾脏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糖包被表达情况.结果 2种动物模型成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和乳酸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PS组和CLP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低于LPS对照组和CLP对照组,LPS组高于CL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多糖包被标志物syndecan-1均明显升高,且CLP组高于LPS组(P<0.05).HE染色观察发现2种动物模型LPS组肾组织损伤低于CLP组,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LPS组syndecan-1染色深,其程度大于CLP组.应用Western blot对2种模型及液体复苏后的syndecan-1蛋白在肾组织表达量进行比较,LPS各组syndecan-1表达量明显高于CLP组.结论 LPS和CLP均可导致内皮多糖包被的损伤.前者的内皮多糖包被的损伤程度较后者轻.经适当液体复苏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后,短期内多糖包被在LPS部分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武新慧;胡振杰;陈蕾;李勇;张涛;韩雅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ESI-MS/MS)方法同时测定白蒲黄胶囊中β-蜕皮甾酮、筋骨草甾酮C、常春藤皂苷C、刺人参皂苷S、白头翁皂苷C、C47H76O17、白头翁皂苷B4、常春藤皂苷B、白头翁皂苷A3、α-常春藤皂苷、23-羟基白桦脂酸和常春藤皂苷元12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C18色谱柱(100×3 mm,2.6 m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进行正、负离子模式进行检测,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测定.离子源温度(Source Temp)为150℃,毛细管(Capillary)电压为2.0 kV,离子源补偿电压(Source Offset)为50 V,脱溶剂气温度(Desolvation Temp)为500℃,雾化气(Nebuliser)压力7.0Bar,接口处加热.结果 在6.5 min内白蒲黄胶囊中12种有效成分β-蜕皮甾酮、筋骨草甾酮C、常春藤皂苷C、刺人参皂苷S、白头翁皂苷C、C47H76O17、白头翁皂苷B4、常春藤皂苷B、白头翁皂苷A3、α-常春藤皂苷、23-羟基白桦脂酸和常春藤皂苷元被完全分离;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7.13%~101.2%,相对标准差为1.2%~4.1%.结论 该测定方法经验证分析时间短、专属性高,可为白蒲黄胶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作者:魏婷婷;金苗苗;甘晓若;马梦含;杨国珍;许慧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MRI表现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成人TCS的MRI表现.结果 17例TCS中,终丝增粗11例,横轴位T2WI上呈类圆形4例、扁卵圆形7例,在T1WI、T2 WI及压脂像呈稍高信号;17例圆锥低位,圆锥位于L2~L5椎间隙层面,呈短T1、稍长T2信号;终丝紧张15例,表现为终丝拉直或受压局部折曲,向后紧贴椎管内后缘.圆锥部及其下方脂肪瘤12例,呈典型的脂肪信号,压脂后信号降低.TCS还可伴有蛛网膜下腔扩大、蛛网膜囊肿、脊椎裂、脊髓空洞等征象.结论 成人TCS的MRI表现复杂多样,MRI常规序列是该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柴华;朱振东;温勇坚;黄榕;彭明群;单世航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治疗有效性、安全性的区别.方法 将2型糖尿病M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格列汀组、阿卡波糖组和瑞格列奈组各40例.阿格列汀组加用阿格列汀,阿卡波糖组加用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组加用瑞格列奈.疗程24周.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 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d glucose,2 hP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记录所有低血糖事件、胃肠道反应及HbA1c达标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3组HbA1c、FPG、2 hPBG均显著下降(P<0.01),TG、TC无显著变化(P>0.05).同一时间点各组间HbA1c、FPG、2 hPBG、TG和T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阿格列汀组血糖达标率高74.36%(x2 =6.496,P<0.0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0.00%(x2=37.853,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2.56%(x2=16.955,P<0.01).结论 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MCI患者,降糖效果不劣于阿卡波糖和瑞格列奈,低血糖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王静;刘璠;董闪闪;冯红云;杨爱格;周慧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在水疗训练后步行能力及腓总神经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腓总神经损伤患者20例,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10例、实验组1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除常规训练外加入水中运动训练,2组训练总时长均为40 min(对照组陆地训练40 min,实验组陆地训练20 min+水中训练20min),每周5次,共8周.训练后比较2组患侧小腿围度、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10 m步行速度以及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和波幅.结果 治疗后2组小腿围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小腿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10 m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实验组增加幅度更大;治疗后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10 m步行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大于治疗前(P<0.05),而波幅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大于治疗前,波幅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波幅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周水中运动训练可提高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恢复能力,改善步行能力.
作者:王菲;王轶钊;赵骅;尹苗苗;董娜;张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寄生于黏膜表面的微生物与宿主细胞共同构成“超级生物体”,过去普遍认为人体内细菌与自身细胞数量比约为10∶1,但近来有研究根据粪便细菌含量及结肠体积,重新估计人体结肠细菌数量约为3.8×1013个,比身体内其他部位细菌总量高至少2个数量级,故可以将结肠的细菌数量近似看做人体细菌的总量;对红细胞、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血小板及骨髓细胞(共占细胞总数约97%)进行估计,人体自身细胞约有3.0×1013个,所以对于70 kg、20~30岁、身高170 cm的男性,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细菌总质量约为0.2kg[1].
作者:唐伟俊;高翔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人体骨骼是动态变化的.无论在骨骼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还是在成人骨骼成熟后,骨骼形态(径线、曲度等)均会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为张氏骨动态形变定律.本团队对人体各部位骨骼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不仅阐述了各部位骨骼动态形变规律,而且发现骨骼动态形变与骨骼肌肉系统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骨骼动态形变是骨骼肌肉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并且具有选择佳治疗方案的价值.
作者:陈伟;侯志勇;吕红芝;蔚建鲁;王娟;叶丹丹;张英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在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按照整群抽样法选取急诊护士32名.采用PBL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知识得分、患者对护士院前急救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急诊护士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知识得分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L用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培训,有利于提升护士的知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倩;赫晓慈;武鹏;孙柯聘;王艳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骨盆骨折是创伤医师面临的复杂疾病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3%[J].骨盆骨折的出血包括动脉、静脉和松质骨失血3种情况.急性失血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伤后24 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可高达40%[2].因此,尽早明确出血情况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对于此类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同时,治疗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需要组建一个多学科的创伤急救团队,急诊综合救治策略包括抢救性手术、损伤控制复苏、早期稳定骨盆等关键性措施.现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既往相关诊治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解读.
作者:尹英超;张瑞鹏;李石伦;侯志勇;张英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肝切除术是目前肝胆外科常规开展的手术之一,是治疗肝胆疾患的主要手段.自德国外科医生Langenbuch报道首次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肝切除术以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包括医学影像学、医学解剖学、外科手术器械、计算机科学及医学检测仪器的快速更新,手术模式逐步转向精准外科切除,肝切除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不规则肝切除转变为规则肝切除术,再转变为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作者:陈圣雄;王文斌;吕海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校正性对比剂浓度(corrected coronary opacification,CCO)在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及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5例左前降支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患者临床均已行TIMI评分,通过25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经CT图形工作站分别测量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段前后管腔内的CCO值及其狭窄段前后的CCO差值,患者均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尿酸、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γ-谷氨酰转移酶、同型半胱氨酸、载脂蛋白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及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检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CCO差值与CAG冠状动脉狭窄率、IVUS狭窄率、IVUS测量的斑块负荷及TIM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CCO差值与CAG测量的冠状动脉狭窄率、IVUS狭窄率、IVUS测量的斑块负荷及TIMI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6,0.464,0.656及0.72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测量CAG冠状动脉狭窄率、IVUS狭窄率、IVUS测量的斑块负荷及TIMI评分与CCO差值的决定系数为0.537.结论 CCO差值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及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它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快速、无创及方便的冠心病的评价指标.
作者:颜立群;康建丽;汪国石;王文燕;穆晓丹;董倩波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B蛋白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3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颅内压,对符合标准患者进行入院后24 h内以及发病后第3天、第5天、第7天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监测同时期患者血清NSE、S-100B蛋白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颅内压变化与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发病24 h内病例组颅内压、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入院第3天、第5天、第7天颅内压、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入院24 h,在入院第7天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入院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伴随着血清NSE和S-100B蛋白水平变化,可通过测定血清NSE、S-100B蛋白含量变化间接反映颅内压变化,对临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屈征;石秋艳;王翠兰;孙原;范亚霞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脑动脉瘤患者68例.以发病3 d行介入栓塞治疗为界,将68例患者分为早期组(32例)和晚期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术后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早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mRS评分和术后30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住院时间短于晚期组,住院费用低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勇;杨茜;张博;李伟峰;刘燚隆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不同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献血宣传和制定献血招募政策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收集河北省血液中心2011—2017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初筛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呈反应性并经免疫印迹确认试验呈HIV阳性的献血者,以及ELISA检测呈非反应性但核酸检测HIV-RNA呈反应性并经追溯确认呈HIV阳性的献血者.观察HIV阳性献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7年共检测血液标本1178295例,其中免疫印迹确认HIV阳性标本149例,核酸检测且追溯确认HIV阳性标本2例,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男性(96.03%)为主,其HIV感染率呈增高趋势(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18~25岁(33.11%)和26~35岁(28.48%)为主,18~25岁献血者的HIV感染率呈增高趋势(P<0.05),26~35岁献血者的HIV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HIV阳性献血者以自由职业者(33.11%)和职员(25.83%)为主,职员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而自由职业者HIV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具有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征,且主要献血人群HIV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采供血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献血者HIV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HIV感染率,提高血液安全.
作者:王素玲;王切;马海民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住院肥胖或超重冠心病患者餐后低血压(prognosis for 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的发病率、临床特征、相关影响因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中期预后.方法 152例肥胖或超重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依据PPH诊断标准分为PPH组(n=37)和NPPH组(n=115),对比2组临床特征、PPH相关危险因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26个月全因死亡、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的预后.结果 152例肥胖或超重冠心病患者中发生PPH 37例(24.3%),PPH组合并高血压病史和服用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比例高于NPPH组;三餐中早餐和晚餐后PPH发生率较午餐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收缩压水平、利尿剂与PPH发生呈正相关;2组住院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6个月结果表明,PPH组全因死亡率高于NPPH组.结论 肥胖或超重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PPH发生率为24.3%,早餐和晚餐后容易发生PPH,基础收缩压水平高和口服利尿剂增加PPH的发生,PPH增加患者中期全因死亡.
作者:张亚楠;庞雅湘;陈天磊;谷国强;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MMP-9)信号通路在氧糖剥夺-复糖复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以1×106/mL接种于6孔板(每孔2 mL)或1×104/mL接种于96孔板(每孔200μ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孔样本分为4组,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组(O组),TAK242+氧糖剥夺组(TO组),CCT+氧糖剥夺处理组(MO组),每组6孔.O、TO和MO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受氧糖剥夺6 h后复糖复氧24 h;TO和MO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接受氧糖剥夺前1 h向培养基中分别加入TLR4特异性阻断剂TAK242(10μmol/mL)和MMP-2/MMP-9特异性抑制剂CCT(200μg/mL);对照组(C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正常培养.按照各组处理收集细胞,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法测定细胞凋亡率,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Transwell法检测HUVEC-12细胞电阻值及渗透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NF-α和IL-1β浓度,Western blot法测定MMP-2、MMP-9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O组、TO组和MO组HUVEC-12细胞凋亡率和葡聚糖-FITC荧光强度升高,存活率和电阻值降低,TNF-α、IL-1β、MMP-2和MMP-9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O组比较,TO组HUVEC-12细胞凋亡率和葡聚糖-FITC荧光强度降低,存活率和电阻值升高,TNF-α、IL-1β、MMP-2和MMP-9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O组比较,MO组HUVEC-12细胞凋亡率和葡聚糖-FITC荧光强度降低,存活率和电阻值升高,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TO组比较,MO组HUVEC-12细胞凋亡率和葡聚糖-FITC荧光强度升高,存活率和电阻值降低,TNF-α、IL-1β、MMP-2和MMP-9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氧糖剥夺-复糖复氧诱导 HUVEC-12 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激活 TLR4-MMP-2/MMP-9 信号通路相关.
作者:刘琳琳;魏海婷;郭继锋;任峰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普芦卡必利与伊托必利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 选取拟行结肠镜检查的慢性便秘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普芦卡必利组和伊托必利组,每组80例.普芦卡必利组检查前3 d开始口服普芦卡必利2 mg,1次/d,检查当日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伊托必利组检查前3 d开始口服伊托必利50 mg,3次/d,检查当日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比较2组肠道清洁程度、息肉检出率、到达回盲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普芦卡必利组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评分和息肉检出率高于伊托必利组,到达回盲部时间短于伊托必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芦卡必利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便秘患者肠道准备中的效果优于伊托必利联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作者:纪晨光;刘改芳;吴婧;孟霞;朱新影;杨亮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龙血竭涂膜剂的制作工艺,并评价其治疗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以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药物质量、甘油量作为考察因素,涂膜剂的外观均匀性、柔韧性、耐热、耐寒及离心试验为考察指标,筛选涂膜剂佳配比处方.临床褥疮实验,随机抽取一期褥疮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外用医院敷料,观察组使用龙血竭涂膜剂,观察2组褥疮患者使用药物后创面恢复情况、治愈率和患者的出院时间.结果 正交试验结果处方A1 B3 C3 D3工艺涂膜剂基质评分高,与其他处方相比,此处方亲肤性良好,成膜迅速,易剥离.观察组临床疗效、治愈率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院时间及药物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涂膜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涂膜剂外观颜色均匀,涂布性良好,耐热、耐寒性试验制剂均无变化.临床实验中,龙血竭涂膜剂组对于褥疮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石聪;王东凯;张荣平;耿志辉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喙突旁入路双点注射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拟行上肢肘关节及其远端部位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双点注射组(D组)和单点注射组(S组),每组40例.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S组诱发出目标肌肉运动后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D组需要诱发出2次不同的肌肉运动,每次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注射药物完毕后每隔5 min测试臂丛在前臂终末神经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操作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组总体感觉和总体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S组(P<0.05),D组尺神经和桡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S组(P<0.05),D组桡神经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S组(P<0.05).D组阻滞成功率高于S组(P<0.05).D组操作时间长于S组(P<0.05).2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点注射能缩短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和运作阻滞起效时间,提高阻滞效果,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是需要更长的操作时间.
作者:何文胜;祖玲洁;杨晓春;孙海军;吴振宇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子宫破裂的病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妊娠子宫完全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子宫完全破裂的发生率达0.086%(22/25707);22例子宫破裂的原因有流产史、子宫手术史(包括剖宫产史)及其缺陷愈合、不恰当的外力、不合理应用引产药、多产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及阴道出血,可导致胎儿窘迫、胎儿死亡及母体失血、子宫丢失.结论 重视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子宫破裂风险增加的同时,不能忽视人工流产史后、经产妇、高龄女性再次妊娠导致子宫破裂的风险.
作者:王成书;闫璐;黄向华;贾雯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丙戊酸钠(sodiumvalproate,VPA)、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单药治疗全面性癫痫发作脑电图间期放电数量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多种全面性癫痫发作患儿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VPA治疗,观察组采用LEV治疗,比较2组用药前后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变化、发作控制情况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脑电图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癫痫样放电消失或减少50%以上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V治疗各型全面性癫痫发作患儿均有效,在改善癫痫样放电方面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
作者:杜雅坤;冯宗怀;王丽辉;张静;张晓青;郑华城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