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夏枯消癖汤加微波照射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疗效.方法:92例经彩超确诊为乳腺增生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应用夏枯消癖汤加微波照射治疗,功率10 W,每次20 min,每日1次.对照组45例,口服乳癖消加逍遥丸治疗.均10天为1疗程,3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2.98%,明显优于对照组46.7%(P<0.01).结论:夏枯消癖汤加微波照射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
作者:王尊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清肝活血排石汤对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信封法将9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清肝活血排石汤和胆维他胶囊(茴三硫),均以30天为1疗程,2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肝活血排石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肯定.
作者:方志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对39例病人采用小样本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随访1年,基本恢复24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当归四逆汤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疗效肯定.
作者:苏巧珍;杨志敏;连新福;雒晓东;孙玉芝;曾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慢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自拟的慢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患者75例,A组:慢盆汤口服加中药灌肠组30例;B组:慢盆汤口服组30例;C组:中药灌肠组15例.同时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局部体征与中医证候的评分.结果:3组局部体征与中医证候的评分均明显降低,但A组明显优于B组,B组优于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慢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显著,能改善局部体征及全身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伍朝霞;李春娣;姚引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前列安通片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符合Ⅲ型前列腺炎诊断标准患者2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2例和对照组122例.治疗组予前列安通片治疗,5片/次,3次/日,对照组予普适泰片治疗,1片/次,2次/日,两组均3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行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前列腺炎常规镜检白细胞计数(EPS-WBC)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61%,对照组总有效率72.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P<0.05).前列安通片在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评分和降低EPS-WBC明显优于普适泰片(t值分别为4.96、4.62,P值分别<0.001和<0.05).结论:前列安通片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疗效可靠,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作者:杨才弟;熊国兵;邱明星;龚百生;王久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不稳定性新鲜闭合性前臂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72例不稳定性新鲜闭合性前臂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并配合中药治疗.结果:172例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优158例,占91.9%,良14例,占8.1%.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该病效果良好.
作者:张银良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中医用加味四妙勇安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并外敷中药消瘀止痛散;西医治疗为尿激酶25万u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每日1次皮下注射,华法林钠片2.5 mg口服,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3~6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49例,治愈30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3.7%,总有效率98.0%;对照组40例,治愈19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愈显率为62.5%,总有效率87.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愈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作者:张淑琴;张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通过MELD评分系统,判定人工肝系统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按预后(存活或死亡)进行分组,进行MELD评分,分析人工肝系统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前后MELD分值的变化并比较其预后差异.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浆白蛋白回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临床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结论:①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②人工肝系统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肯定.
作者:梁瑞敏;杨海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1)中药以枇杷清肺饮合五味清毒饮加减治疗;(2)西药内服罗红霉素、维生素B6、西咪替丁胶囊,外用夫西地酸、维A酸霜等;疗程1个月.结果:150例中,痊愈117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7%.结论: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痤疮疗效肯定,可供临床医师借鉴.
作者:朱子凤;王正书;余光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断管开窗对口引流挂线术和术后中药治疗.结果:创面愈合时间19~33天,平均26天,一次治愈占88.78%,二次手术占3.06%,肛门皮肤缺损占5.1%,肛门畸形占2.04%,功能异常占1.02%.结论:该治疗方法疗效满意,具有损伤小、疗程短、痛苦小、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刘首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腔隙性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发生在中老年以上人群,老年尤多.笔者对该病的治疗略有体会,举例介绍如下.例1 韩某某,女,73岁,2006年12月11日入院.主因左侧肢体无力8年,加重7天,非急诊入院.症见面色少华,左侧上下肢无力不能独立行走,口流涎,言语欠流利,睡眠差,食欲欠佳,口干苦,大便干,小便黄,舌体胖大、质黯有瘀点、苔白,脉沉细无力,有高血压病史20年.查体:神志清楚,反应略迟钝,血压140/90 mmHg,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偏向左侧,左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高,左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左膝腱反射(+++),双侧巴彬斯基征(+).实验室检查:头颅核磁共振提示,全血黏度双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作者:戴红;李宝玲;赵菊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甚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临床灵活应用该方治疗多种病证,常获效验,举隅如下.
作者:南瑞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过敏性紫癜肾炎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是过敏性血管炎,是由含IGA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病,迄今为止发病机理尚不明了.笔者根据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中医辨治规律,以自拟凉血消斑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进行治疗,常有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梁钢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郭长青教授擅长运用梅药针配合毫针及灸法治疗面神经疾病.其治疗面肌痉挛与面神经麻痹均参照中医口僻一病的治法,遵循经络辨证而施治,诸法随证组合,发挥协同作用.
作者:宋美扬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运用磁振热加手法对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50例进行治疗,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并同时进行康复教育.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0例,优良率达82%.结论: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作者:袁淑娟;武永彪;王玺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穴位疗法.方法:将82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针刺加穴位注射组(治疗组)41例,与针刺组(对照组)41例,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100%,对照组87.8%,两组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
作者:戴慧峰;李成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膝关节增生为老年性退行性病变,外伤、慢性劳损或炎症是造成本病的另外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疼痛和运动受限.突出特征是上、下台阶,特别是下台阶困难,而且疼痛加剧,主动或被动活动时可触到砾轧声.笔者自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煎剂外敷与TDP照射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笔者自2006年10月至2008年5月用止嗽定喘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6例患儿均为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年龄为2~11岁;病程短1.5个月,长的2.5个月;家族有过敏史的28例,个人有过敏史的32例;其中有湿疹者12例,过敏性鼻炎者10例,荨麻疹者18例,药物过敏史者8例.所有病例均排除上感、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
作者:王晋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笔者自2005年1月~2008年10月,治疗先兆流产患者1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2~25岁者38例,26~30岁者47例,30岁以上者35例,平均年龄27岁,其中孕期短的为6周,长的为20周.出现阴道少量出血,腰酸或下腹部隐痛.妇检阴道有少量血迹或血丝,或无血.宫颈口未开.宫体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附件正常.化验尿HCG阳性.血β-HCG>3.1 μg/L.盆腔B超测子宫大小与孕月相符,并测得胎心、胎动良好.多普勒超声有时可听到胎心搏动声.
作者:郁正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自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产后肠炎5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年龄17~44岁,平均年龄31岁,其中病程短者1天,长者12天,平均3天.所有病例都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或水样便等临床表现.
作者:杨顺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白虎汤加减灌肠对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传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内毒素静脉注射的方法制作温病气分热证动物模型,比较白虎汤加减灌肠与不同给药组对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传变家兔的血小板数和红细胞参数.结果:白虎汤加减灌肠可能减少家兔血小板(未达显著性差异)和红细胞数量(与非那根组比较,P<0.01).结论:白虎汤加减灌肠可能阻止温病气分热证向营血分的传变.
作者:刘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研究红景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NMDA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制备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VD)模型,观察红景天对VD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NR1表达;以分光光度仪检测脑NOS吸光度,计算NOS活力.结果: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认知能力明显下降(P<0.01),红景天可以抑制VD大鼠海马神经元NR1及NOS活性的升高.结论:红景天可抵抗模型大鼠神经毒性及NO对神经元的损伤.
作者:王文娜;杨发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连桔清热胶囊主要由黄连、桔梗、黄芩、金银花、麦冬等药味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生津除烦的功效,临床上用于上焦热盛所致的发热头晕、心烦易怒、咽干口渴等症.为控制连桔清热胶囊的质量,笔者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黄连、黄芩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报道如下.
作者:贾巧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药罗汉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植物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的干燥果实.具有清热润肺、滑肠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1].近年来,中外不少学者对罗汉果的皂苷等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笔者通过对近20年来罗汉果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概况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罗汉果药材寻找科学依据.
作者:潘海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医药针对亚健康状态的基础和临床诊治经过20多年的摸索取得重要进展,一些阶段性的结论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关于亚健康中医学证治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至今仍存在不同看法,从中医学证治基础入手研究亚健康对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铭隆;陈家旭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然而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主藏神;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调畅情志.故心肝二脏在情志病发病及治疗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者:张皞珺;烟建华;郭霞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医疗体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立适应公众健康需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方便患者就医,减轻患者负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新的医疗体制改革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中医院作为以中医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临床基地面临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冲击,承载了更大的压力.中医院新型诊疗模式的建立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医院、科室的科技竞争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医学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主要是因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许多疑难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但也应注意到,中医药的使用率在不断下降.这除了医院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旧的诊疗模式对中医院发展的束缚.因而在目前医疗市场背景下,笔者试就中医院新型诊疗模式的建立作如下探讨.
作者:郭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肺癌又称原发性支气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目前,肺癌在全世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同样,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及某些工矿区,近30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也在上升,个别大城市肺癌死亡率已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肺积、息贲、咯血等病证的范畴.笔者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该病多例,今将经验与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蒋天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阳痿又称为勃起功能障碍,是男子性功能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四川省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张发荣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年,治疗阳痿的方法较为独特.现就张老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阳痿经验简述如下.
作者:魏锦慧;杨山;张英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笔者自2008年1月至9月,在临床护理中根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鼻衄的发生,收到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兀丽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血浆纤溶系统相关性.方法:对47例肥胖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体格检查,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其体脂含量,测定其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血脂、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水平、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1(PAI-1)活性和D-二聚体(D-D)水平.结果:大量白蛋白尿组肥胖度、HbA1c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分别大于和小于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尿白蛋白正常组(均P<0.05).与正常对照者比较,肥胖T2DM患者血浆PAI-1活性明显升高(均P<0.05),大量白蛋白尿组更明显;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t-PA活性与大量白蛋白尿组D-D水平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I-1活性与BMI、腰围及血压、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结论:肥胖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患者血浆PAI-1活性及D-D水平明显增加,而t-PA活性减低,并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增加,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
作者:李卫青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方法:将74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8例,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36例,以相同方案单纯化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KPS评分变化和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38.89%,差异有显著性(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改善加稳定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毒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孟光丽;李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22 马蛇子能治痫证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谢海洲老师在谈论癲痫的食疗时介绍说,他在吉林民间得知,当地医师以马蛇子(也称马舌子,即蜥蜴)代替蛤蚧,配伍在丸散中,以其化痰之能治疗痰喘,颇有效验.谢老根据痫症多与痰涎相关的中医理论,试用于治疗痫证,果然获效.
作者:王世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以<金匮要略>原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从未病防病、有病早治、已病防传、未盛防盛、病盛防危、病愈防复6个方面,分析了<金匮要略>中治未病思想.
作者:陈晶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