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在长学制医学生培养模式方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模式,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通过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药理学主讲课程相结合,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将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医学科技内容的需要;突出实践教学,开设综合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参与科研与科技开发的能力.
作者:金增亮;熊杰;李晓蓉;许焕丽;郑元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学时锐减,给医学生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亟须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医学生36学时的有机化学课程,文章主要讨论了在课程内容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外需下的功夫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李丽红;李宁波;贾斌;张建;吕俊杰;王宁;卫建琮;孙体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日新月异的医疗环境对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型教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便捷有效的方式之一.文章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课外科研活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对研究型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旨在推进研究型教学在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实践.
作者:魏美丽;鲍明升;唐宝定;李蕾娜;付应霄;刘长青;廖亚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说课,是教师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文章以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乙型肝炎病毒为例,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及教育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教学,提高质量.
作者:饶朗毓;吕刚;陈锦龙;牛莉娜;李丽花;伍丽娴;崔秀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特性为培育创新医学人才的科研素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通过将诺贝尔奖的故事引入课堂、加强教师自身科研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以及增加实验课比例、开展设计性实验等方法,可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育其科研素养,更好地满足当前医药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陈琳;袁国兴;许敬;郭瑞;王玲;唐娟娟;魏飞;李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随着教学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文章主要从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出发,在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同时对教学效果和混合教学模式效价进行分析.
作者:郑鸿燕;周雅萍;黄艳;朱汉卿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基础.文章以精神医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课程知识体系选取部分内容开展三明治教学法.学生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三明治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路博;宫婷;白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利用SjFx的计分核查和专业试卷分析功能、SPSS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及Excel数据整理分选优势,构建一套生理学试卷质量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学生成绩和试卷出题质量,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可靠客观的信息.并以此分析了2005年春-2018年春合计89套、16907份生理学试卷,难易度(0.72±0.05),区分度(0.47±0.14),信度(0.81±0.06),57套(64%)试卷为正态分布.该体系可满足不同的试卷分析要求;生理学试卷整体质量较高,但成绩的正态性还有待改善.
作者:张金虎;文锦琼;聂莉;朱敏佳;何亚萍;岳利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形式,通过文献评阅,对流行病学研究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公共卫生机构专家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从实战角度介绍流行病学思维及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研究生流行病学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流行病学思维、逻辑推理和研究设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作者:杨翌;姚振江;陈思东;王德全;许雅;曾转萍;刘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前庭蜗器体积较小、结构复杂精细、功能重要,要彻底看清其结构并了解其功能相对较难.为此,将联系思维引入前庭蜗器实验教学,以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三维解剖结构为基础,将与前庭蜗器毗邻的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神经支配的连接及位置关系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其解剖结构的空间影像;进而理清毗邻器官结构、生物学功能与临床相关疾病的关系以及前庭蜗器自我保护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全面拓展学生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及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作者:刘希伟;刘洪付;胡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存在可感染操作者的危险生物因子,重视医学生培养中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是人才培养中师生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是长远之计.本科在校阶段是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佳时期.影响提升医学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提升管理层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强化理论和实验教学,提升医学生生物安全防范意识;结合现代数字化技术,建设相关资料库,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硬件和管理体系建设;重视培养医学生对意外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关注其他医学学科领域的生物安全问题等.
作者:韩俭;景涛;郭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综合性实验有基础章节性实验课比拟不了的优势,因生物化学实验是所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上课学生较多,又苦于教师人数、教室数量、经费有限等问题,综合性实验难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为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化学实验在教学内容和实验设置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生物化学实验在良好有序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能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大限度的受益并获得实际锻炼.
作者:张博;刘阳;李晓琼;刘喜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对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进行探讨,结合护理岗位的工作需要,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课程中的循环、呼吸、泌尿三个系统的相关章节进行重组整合,开设基础医学综合课程,在16级3班开展试点教学,通过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整合课程成绩与未整合内容分科成绩进行分析,整合课程成绩优于未整合课程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效果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整合课程教学的评价较好.
作者:李楠;李香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了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医学图像学教研室结合自身脑功能成像的研究方向,将现有的科研课题精心设计并移植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与处理第二课堂教学中.该次教学探索和实践为解决当前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静娜;王莉;粘永健;张晔;桑林琼;李鹏岳;邱明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调查上海市医学生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采用自编问卷对上海市3所医学院校1956名医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不同群体的差异比较(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结果显示,上海市医学生总体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价为(3.890±0.776)分,学生总体对16项具体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F=74.415,P<0.001),医学生满意度高的是教员授课的认真程度,为4.16,其次是校风、教学水平、学风,分别为4.05,4.05和4.04;教学管理与改革是否尊重学生学习选择的满意度分值低,为3.47,其次是考核方式和住宿条件,分别为3.64和3.62,不同院校类型、性别、专业、年级医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均有差异(t/F=6.282,1.698,23.120,5.505,P均<0.05).
作者:鲁娟;任凤云;张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文章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形势,介绍了基础医学信息化建设的内涵,详细阐述了信息化平台、信息化资源、信息化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及应用,并建立了经费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通过努力,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已成为基础医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推动教学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袁艺标;刘晓燕;苏川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为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形成性评价的生理学教学效果,选取河北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采用传统终结性评价,另2个班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形成性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的班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显著高于采用终结性评价的班级,且前者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后者.问卷调查显示,90% 的学生赞同此种评价方式.基于互联网+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作者:金胜;李嘉;代婧;滕旭;武宇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复习高频呼吸机的研究成果,阅读有关研究论文和综述,分小组做多媒体课件,围绕主题讲解生理学相关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及辩论,教师对复杂问题进行指导.通过结合医学科研成果的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结合实际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在了解专家研究成果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刘双梅;余克花;李桂林;高云;梁尚栋 刊期: 2019年第02期
药理学作为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纪影实;靳英丽;魏征人;张明;石卓 刊期: 2019年第02期
针对学生生物学基础较弱、课程难度相对较大等特点,探讨适合中西医专业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调整理论部分内容、引入新教学方法,在实验中采用多模式教学,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并采用多元化、阶段性考核方式,以提升中西医专业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胡丽丽;蔡东晖;吴娜;王珏 刊期: 2019年第02期
文章构建了分段化、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将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反馈给学生,协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上的漏洞,敦促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进而不断修正教学方案.形成性评价能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医学生构建扎实完整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
作者:张艳;王丽影;黄海艳;张春翌;徐莺莺 刊期: 2019年第02期
军队院校为适应我军新时期后勤变革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作为军事预防医学营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教研室针对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张磊;王晓慧;徐孝娜;刘寒强;王枫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