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糖尿病杂志

实用糖尿病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辽宁省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9191
  • 国内刊号:21-1523/R
  • 影响因子:0.43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0年4期文献
  • PGE1对糖尿病尿白蛋白的影响

    60例糖尿病患者按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大量蛋白尿组和微量蛋白尿组,应用PGE1疗程21天,治疗前后测定UAER.结果:PGE1可降低尿蛋白,尤其是微量白蛋白的排泄(P<0.05).结论:PGE1可降低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侯凤英;李红;高栓庄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苦瓜含片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我院应用苦瓜含片治疗Ⅱ型糖尿病3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福庆;张光珍;黄秉统;白洁;于晓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肺结核32例临床分析

    现将我院1988年以来收治的32例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①临床资料:收治肺结核348例,合并糖尿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6~69岁,60岁以上16例.起病急聚20例,临床表现以咯血、咳嗽为主,伴消瘦,乏力、发热及盗汗.22例痰查抗酸杆菌阳性6例,测血沉20例均增高.

    作者:蒋成霞;陈强;熊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硬膜外置管注药治疗糖尿病足观察

    在综合治疗同时,应用硬膜外置管注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足(DF)21例,取得良好效果.资料与方法根据DF标准确诊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61.2±5.6岁,病程9.6±3.2年,其中Wagner分级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9例,Ⅳ级1例;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2.4±4.7岁,病程8.9±3.6年,Ⅰ级3例,Ⅱ级7例;Ⅲ级10例.

    作者:于凤泉;邱云霞;徐方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脉络宁并维生素B1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从1997年3月到1999年3月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的72例Ⅱ型糖尿病和并周围神经病变者予脉络宁+维生素B1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艳梅;李宪春;吕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呼吸停止为主要表现的DKA报告

    张××,男,50岁.因恶心呕吐、腹泻1天于99年11月11日8点入院.患者糖尿病史10年,96年因恶心、呕吐、腹泻住我科,查尿酮体2+,诊为糖尿病酮症,改用胰岛素治疗.

    作者:吴胜利;黄雪芳;肖翠兰;解红连;李农;张军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PGE1治疗糖尿病急性心梗疗效观察

    本研究旨在探讨PGE1治疗DM-AMI的近期疗效.研究对象 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心梗诊断标准.其中DM-AMI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7~85岁;NDM-AMI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3~83岁.DM诊断符合WHO(1985)糖尿病诊断标准.

    作者:戴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01例糖尿病病人依从性调查分析

    对象 101例确诊Ⅱ型糖尿病老干部病人,病例符合WH0糖尿病诊断标准,男58人,女33人,年龄60~82(68.3)岁.病程3个月~26年.

    作者:杨红菊;陈孜慧;莫艳萍;朱崇昭;赵旭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胰岛素程序化调整体会

    近年我们对Ins替代治疗的172例DM患者采用程序化剂量调整,现将点滴临床体会与同道们交流.

    作者:周生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二甲双胍对糖耐量低减的干预观察

    如何对IGT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防止其转化为DM,甚至使IGT逆转正常的研究是DM预防中的重要一环.为此,我校医院与301医院联合,从1996年对52例IGT患者进行为期三年的二甲双胍干预及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雯;许志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并肝硬化44例治疗体会

    临床资料 44例中男38例,女6例,年龄26~70岁,糖尿病1~10年,Ⅱ型糖尿病39例,1型5例.肝硬化史3~10余年不等.肝炎后肝硬化33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不明原因2例,均为失代偿期肝硬化.酮症者6例,肺部感染11例,自发性腹膜炎4例.

    作者:陈春燕;余宗法;宁珠;常艳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病44例分析

    我院1971年1月~1998年3月收治了44例糖尿病伴甲状腺疾病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窦维先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教育的体会

    糖尿病教育为糖尿病治疗中的首要原则.我科医护两人在接受了世界健康基金会(HOPE)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的专业教员培训后,在我市和我院科开展了糖尿病教育工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方向明;刘云;乔天凤;任琳莉;赖小娅;冯晓静;邓春萌;蒲小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达标的新认识与评价--从DCCT和UKPDS后续作用谈起

    具有全球轰动效应和对糖尿病防治与研究有深远影响的DCCT和UKPDS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虽然分别于1993年及1998年宣布结束,但是,它们的影响和效应还在继续和扩大;计划还在不断地延伸.无论其成功的经验或遗留未解决的纷争,以及计划实施中遇到的未能料及并未能克服的困难,皆是对人类馈赠的宝贵财富和启迪对糖尿病防治新思考的源泉.

    作者:李秀钧;张磊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的防治从IGT起步的新认识与评价

    2型糖尿病(DM)在我国近10年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在中老人群中患病率已高达10%左右[1].由于DM人群大血管并发症和高血压较非DM人群高2~4倍,且大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是DM人群的重要死亡原因,因此2型DM的防治成为目前慢病防治的重要疾病.

    作者:杨文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新进展

    在美国大约有30%~40%的2型DM病人使用胰岛素治疗.即使如此,由于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仍然偏高,故可能有更多的病人需要用胰岛素(Fening等,NIH出版文献1955).限于篇幅,本文将讨论近年来有关DM胰岛素治疗的几个问题.

    作者:邓尚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新认识与评价

    研究证实餐后高血糖的危害要比空腹血糖更明显.如仅仅使空腹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每餐餐后血糖控制不好,同样会加重胰岛功能障碍,导致DM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监测、纠正餐后高血糖达正常水平,是延缓阻止糖尿病进程的重要目标.

    作者:杨明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现代诊治要领的新认识与评价

    一、糖尿病的定义及新认识糖尿病(DM)是一组多病因的非传染性慢性流行病,是以慢性高血糖和伴有微血管及心、脑大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失调.其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与该病相关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伴随因胰岛素(Ins)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严重者乃至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作者:赵晓娟;齐今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的过氧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确切机理氧化修饰而形成的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键步骤.本文就糖尿病、氧代应激状态、ox-LDL及AS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倪海祥;罗苏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1概述糖尿病骨质疏松是一种继发性骨质疏松.关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国内外报道为9.8%~66%.差别很大可能与测定方法(X光、单光子、DEXA等),选择对象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

    作者:赵莉娟;张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胰岛素分泌的调节与β细胞ATP敏感性K+通道(KATP)基因的分子生物学

    1.β细胞ATP敏感姓K通道的分子生物学胰岛素的分泌受多种物质的调节,其中葡萄糖是重要的刺激因素.已得到十分深入的研究.除通过葡萄糖激酶调控β细跑分泌胰岛素机制外,胰岛β细胞中糖代谢的产物ATP介导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机制亦在近年内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作者:纪立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WHO专家咨询报告:糖尿病的定义、诊断、分型与糖尿病并发症(摘登)

    世界卫生组织非传染性疾病监测部(日内瓦,1999)一、糖尿病定义糖尿病(DM)一词是描述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紊(INS)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对IDDM和NIDDM的再认识

    自从199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取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以来,人们的模糊认识正逐渐被澄清.

    作者:马中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LADA若干问题的现代认识

    成人晚发性自发免疫性糖尿病即LADA指非肥胖成人起病,开始表现为2型糖尿病的特点,之后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出现无诱因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一种特殊糖尿病.人们发现本病既不完全符合1型,也不符合2型,因此称其为1.5型DM,1993年澳大利亚学者Tuomi等人对一组2型DM患者进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的检测后,正式命名为LADA.并阐明其特点:①属自身免疫性.②起病晚,成人方出现.③起病方式缓慢,经非胰岛素依赖到胰岛素依赖两个阶段.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LADA与1型DM具有相同的免疫学指标,并明确本质属1型DM.

    作者:赵通洲;赵月英;张旁宁;安明;张建钢;胡守琪;方利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对磺脲类降糖药的反思

    目前已公认,随着DM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因此,在DM漫长的用药过程中,注重延缓β细胞功能的衰退,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将是非常重要的,这应是今后2型DM用药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作者:杨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有调查报告显示,约70.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普查之前均未被诊断[1].因此重视老年人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新药-曲格列酮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具有直接增强胰岛索敏感性药物,本文重点介绍该类化合物中在人类研究多,临床应用较成熟的曲格列酮.

    作者:叶山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新型磺脲药格列美脲

    格列美脲(Glimepiride,GMD)于八十年代由德国赫司特(Hoechst AG)药厂研制成功,1995年获美国FDA批准并上市.一般认为它属于第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与其他磺脲类药比较,它具有高效(用药量小)、长效(每日一次)、副作用少等优点.因此,该药获准上市后,得到迅速、广泛的应用.本文就GMD的临床应用作一小结,并将它与其他常用磺脲类药作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GMD的特点.

    作者:李启富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