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443
  • 国内刊号:21-1348/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83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6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7年4期文献
  • HLA-B27相关的前葡萄膜炎眼后节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HLA-B27阳性的前葡萄膜炎眼后节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就诊的前葡萄膜炎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HLA-B27的检测,筛选出71例82眼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眼后节受累的患者24例31眼,对照组为眼后节未受累的患者47例51眼.另有HLA-B27阴性前葡萄膜炎患者74例116眼作参考.所有患者均进行裂隙灯、眼底镜等常规眼科查体,部分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了HLA-B27相关的前葡萄膜炎眼后节并发症的临床特点.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82眼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中有24例31眼占37.8%出现眼后节并发症者,包括:黄斑囊样水肿12例15眼占48.4%,视乳头水肿7例8眼占25.8%,而玻璃体炎多见为21例27眼占87.1%,8例10眼占32.3%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眼后节表现.74例116眼HLA-B27阴性者有8例12眼占10.3%有眼后节表现.实验组中发生前房成型纤维素渗出31眼中18眼占58.06%和积脓31眼中9眼占29.03%明显高于对照组(前房纤维素渗出51眼中3眼,5.88%,χ2=27.56,P<0.01;前房积脓51眼中1眼,1.96%,χ2=13.20,P<0.01);实验组中伴发相关全身性疾病24例中有16例占66.67%的几率高于对照组(47例中有17例,31.66%,χ2=5.94,P<0.05).出现眼后节并发症的患者经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1眼中有11眼佳矫正视力≥1.0.结论 HLA-B27阳性前葡萄膜炎易出现眼后节并发症,HLA-B27相关的前葡萄膜炎眼后节受累的患者发生相关全身性疾病和前房纤维素渗出与积脓的几率较高.

    作者:李竑;庞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矫正50名青少年近视的3年纵向分析

    目的 观察长期使用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RGP)对青少年近视的实际作用及对眼球组织的相关影响.方法 50名(100眼)青少年近视(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15±1.26)岁,在实验配戴RGP始末分别测定屈光度、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半径和眼轴长度等;要求RGP配戴周期大于150w,且与同期50名近视条件相同的青少年近视框架镜验配者作对照.结果 至3y随访结束,角膜曲率半径分析,框架镜组无显著变化,而RGP组增大(0.11±0.03)mm(P<0.05);近视屈光度比较,框架镜组加深平均为平均为(0.95±0.55)Ds;RGP组为(0.62±0.16)Ds(P<0.05);然而与实验前比较,框架镜组和RGP组的近视者眼轴都呈延长表现,团体t-检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近视者日戴RGP 3y,可使近视屈光度加深的速度减缓,但不能停止近视屈光度的加深.

    作者:李元元;杨灵萍;卢奕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黄斑裂孔手术有无内界膜剥除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我院5年内一组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无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手术的结果.方法 所有病例均施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有/无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气,术后头俯位,无其他辅助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只少6个月以上,13眼有ILM剥除的黄斑裂孔术后均已闭合,比较17眼黄斑裂孔无ILM剥除者中14眼术后裂孔闭合(P>0.05).5眼2期黄斑裂孔全闭合(100%),3、4期黄斑裂孔术后闭合率各为93%和80%.未发现有何严重的并发症,后视力多有进步、特别在2期黄斑裂孔之眼.结论 对选择性病例,施行玻璃体切除并用ILM剥除是一有用且有效的治疗黄斑裂孔手术.

    作者:姜熔光;黄红深;胡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角膜中期保存液的基础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研制一种配方简单、适合我国国情的角膜中期保存液.方法 人角膜27片、23片分别保存于角膜中期保存液与Optisol GS液,保存结束取周边角膜行苔盼兰和茜素红联合染色,计算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率,比较两组数据,保存7d和14d各取2片角膜进行扫描电镜检查.取8片角膜保存于中期保存液,所保存角膜用于临床角膜移植,对患者定期进行裂隙灯检查,角膜内皮照相.结果 角膜中期保存液组平均保存时间(8.39±0.72)d,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2743.48±366.54)个/mm2;Optisol GS液组平均保存时间(7.58±0.34)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68.95±245.47)/m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期保存液组的内皮细胞平均活性率(96.65±2.59)%高于Optisol GS液组(93.4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角膜中期保存液所保存角膜用于临床,4例病人术后随访4d~11m,角膜平均内皮细胞计数(2285.75±534.05)个/mm2.结论 角膜中期保存液可活性保存人角膜片长达2w,其保存效果与Optisol GS液相似,初步临床使用显示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邹文进;刘祖国;梁凌毅;王智崇;陈龙山;黄挺;许传超;许丽英;陈家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有晶体眼虹膜支撑型Verisyse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有晶体眼Verisyse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方法 15例(25眼)高度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为-8.25D~-26.25D)植入Verisyse人工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前及术后3m使用主观像差仪和自动眩光对比敏感度检查仪对受试者进行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测.结果 术后3m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5,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者占64%(16/25);佳矫正视力≥0.8者占88%(22/25),48%(12/25)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总波前像差均方根值由术前(1.52±1.50)μm降为(1.27±0.86)μm(P>0.05),高阶像差由术前(0.50±0.22)μm轻度增加至(0.79±0.42)μm(P<0.05),其中除7阶外3-6各分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尤其是低、中频段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 有晶体眼虹膜支撑型Verisyse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效果显著,没有明显引起高阶像差的增加,大大提高患者的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显著改善视觉质量.

    作者:王开杰;朱思泉;王宁利;董喆;翟长斌;郝晓琳;王俊;宋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央角膜厚度对Goldmann眼压计与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CCT)对Goldmann眼压计与非接触式眼压计(NCT)眼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Goldmann眼压计与NCT测量83例(83只眼)正常人的眼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C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Goldmann眼压计与NCT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两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CCT对两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影响.结果 Goldmann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平均值为(13.46±2.93)mmHg,NCT测得的平均值为(12.29±3.47)mmHg,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5.831,P<0.001);两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呈正相关(r=0.852,P<0.001).Goldmann眼压计眼压测量值和NCT眼压测量值均与CC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4(P<0.001)和0.568(P<0.001).Goldmann眼压计眼压测量值与NCT眼压测量值的差值与CCT呈负相关(r=-0.402,P<0.001).去除CCT因素影响后,两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残差差异无显著性(t=-0.272,P=0.787).结论 Goldmann眼压计与NCT眼压计眼压测量值均受CCT的影响,CCT对NCT眼压测量值的影响更大;两种眼压计眼压测量值的差异可能来源于个体CCT的差异.

    作者:曾阳发;刘杏;黄晶晶;蔡小于;钟毅敏;毛真;王涛;肖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脱离术后OCT的对比观察

    目的 观察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OCT的变化.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4例34眼根据病情分为2组,A组22例22眼行巩膜扣带术.B组12例(12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惰性气体充填.术后1m、3m、6m、12m行眼部全面检查和OCT检查,平均随访12m.比较两组术后OCT形态变化,中心凹厚度及佳矫正视力,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术后1月间接眼底镜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成功复位.(2)OCT观察到A组术后有神经上皮下积液、色素上皮局限脱离两种形态.其中神经上皮下积液包括中心凹处和旁中心凹处,术后1m12例占55%,3m9例占41%,6m6例占28%,12m2例占9%.2例色素上皮脱离发生在术后1m,分别于术后6m,15m消失.B组仅有1例术后1m时发现中心凹处神经上皮下积液,术后2m复查时消失.(3)OCT测量术后1m时的中心凹厚度值平均为A组(282.27±87.65)μm,B组(171.33±17.00)μ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A组随时间延长,中心凹厚度逐渐减小,至12m时恢复正常.B组随时间延长,厚度值无明显变化.(4)术后1mA组矫正视力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随时间延长矫正视力逐渐缓慢提高.B组术后3m就达佳矫正视力,6m后有下降趋势.(5)A组术后并发硅胶海绵脱出并感染2例,结膜下血肿2例.B组并发白内障5例.结论 OCT显示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黄斑区形态即恢复正常,而巩膜扣带术后部分患者黄斑下亚临床积液可以持续存在数月之久.残余黄斑下积液可能是巩膜扣带术后视力延迟恢复的部分原因.

    作者:毕宏生;张建华;温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预后的干预研究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青光眼视野的改变.方法 挑选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下降超过50%的原发性青光眼80例110眼,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32例5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CACG)48例60眼.利用改良的HPA国际视野分期法(附表)根据术前视野将青光眼分为早、中、晚期后,追踪观察两型三期青光眼术后2年内三次检查的眼压、视野的变化;分析术前、术后眼压与视野的相关性;比较手术对两型不同时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结果 ①两型早、中期青光眼术后视野好转,各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型晚期青光眼术后视野稳定,各指数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型青光眼术前、术后眼压与视野指数呈正相关(P<0.05);③术后第1次视野改变在早、中、晚期青光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视野改变在两型青光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的眼压控制对青光眼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而尽早手术更有利于青光眼视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扬;袁援生;张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圆锥角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缝线相关的角膜规则程度的动态变化

    目的 分析圆锥角膜(KC)手术前后角膜规则程度的变化,以及角膜缝线拆除对角膜规则程度的影响,对激光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在KC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了236例圆锥角膜使用激光环钻技术进行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手术,使用角膜曲率计(Ophthalmometer,Type-H,190071 Zeiss,Jena,Germany)对手术前后的角膜规则程度进行检测,并结合所测出的角膜曲率(K)值和角膜映光图像分成4组:(0)规则组,K<50D;(1)轻度不规则组,K<60;(2)中度不规则组,K≥60;(3)重度不规则组,K值不能读出,共4组.手术后第12、18个月依次拆除连续缝线,并同时随访记录各组别角膜规则程度,动态分析以上三个时间点角膜规则程度的变化特点.结果 在三个时间点,规则组比例的递增趋势为4%-37%-61%;轻度不规则组的变化趋势为12%-51%-33%;中度不规则组的递减趋势为38%-10%-4%;重度不规则组的变化趋势为46%-2%-2%.结论 使用激光环钻和16针双线连续缝合的圆锥角膜手术病例中,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角膜表面规则程度,与缝线拆除相关的角膜规则程度呈动态变化,该变化主要发生在轻、中度组,缝线拆除本身并不会导致术后角膜规则程度下降.

    作者:刘毅;Berthold Seitz;Achim Langenbucher;Nhung X.Nguyen;Gottfried O.H.Naumann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改良器官培养法保存人角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的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供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角膜培养瓶保存人供体角膜13个.供体植片在保存25天内分别应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对照组是在同期应用甘油保存的供体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术的16例患眼.分别在术后第3m,第6m和第12m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内皮细胞质量、角膜透明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比试验组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1.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术前与术后3m差异有统计意义(t=2.12,P<0.05),术后6m的内皮细胞数与术后3m的差异无统计意义(t=1.774,P>0.05).术后12m的内皮细胞数与术后6m的差异有统计意义(t=2.65,P<0.05);2.试验组角膜植片透明度好于对照组(Wilcoxon频数表资料的两样本比较法),术后并发症比对照组少.结论 1.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效果好于甘油保存法;2.器官培养法是一种有效的长期保存角膜的方法,应用新型角膜培养瓶保存角膜经济适用,适合在各级医院进行推广.

    作者:王旭;张华;张华;张玉光;叶思勇;韩旭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共焦显微镜诊断疑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一例

    患者 男 49岁 因左眼视物模糊3年、加重1年余,于2006年7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感左耳听力下降3年.无既往眼病及眼病家族史.左耳粗测听力下降,全身检查余无明显异常.

    作者:胡蓉蓉;李修义;王剑勇;顾扬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昆虫蛰刺眼球致眼内炎二例

    飞虫蛰刺眼球并残留异物,引发眼内炎实属少见.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例1 王××男 45岁在野外工作时,小虫飞入右眼,自行取出马蜂样飞虫一只,回家后自点消炎类眼药水,未引起重视.

    作者:韩广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毒蛇唾液溅入眼部致角膜炎一例

    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偏远郊外仍有不少蛇类出没,其中不乏一些毒蛇,但目前对毒蛇唾液喷溅入眼内病例实属罕见.我院前不久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额肌瓣悬吊治疗重度上睑下垂42例分析

    上睑下垂是眼部较常见的畸形,因上睑部分或全部遮挡瞳孔,既影响美观,又影响视觉功能,固主张尽早手术.

    作者:马俊;徐学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幼儿泪腺混合瘤一例

    阿×男 3岁 以左眼眶缘发现肿物2月,伴眼痛1月为主诉来就医,以左眼眶肿物收入院.因患儿不合作,准确视力无法了解.左眼外上方眶内可触及约0.8cm×0.8cm大小的肿物,其表面皮肤未见发红,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有轻度触痛,边界尚清,眼睑活动及眼球活动未受限制.

    作者:米尔沙力;古再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眼球内畸胎瘤致眼球痨一例

    患者 女 15岁 右眼疼痛后失明、眼球萎缩15年,患者于3岁左右时出现右眼红、眼痛、视力下降,当时未诊治,1年后逐渐失明,但再无眼痛情况,患者要求外观,于2005年3月就诊,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好,心肺、肝均无明显异常.

    作者:何宏伟;黎雄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外伤致视神经完全离断及眼球脱出一例

    患者 男 29岁 因酒后驾驶摩托车发生车祸,头部受伤后右眼眶疼痛、血流不止伴视力丧失6小时,于2006年9月25日到我院求治.右眼视力完全丧失,左眼视力1.5.右眼上睑肿胀,下睑从内眦到近外眦部撕脱,眼球完整脱出,视神经完全离断,断端游离于眼眶外,长约2.5cm,下方部分眶组织脱出.

    作者:洪卫;杨雪莉;马麦聪;马海智;李才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熟及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巧与对策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是当今公认的治疗白内障病人的首选术式,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一新技术已越来越为广大的白内障患者所熟知及认可,同时也为同行更多的手术医生所掌握.

    作者:徐国旭;郝丽莉;徐国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LASIK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原因分析和预防及治疗

    本文就LASIK手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和预防作如下探讨.1.常见原因(1)既往有干眼症病人手术前患有干眼症,未详细询问病史,未做详细检查.

    作者:雷琼;王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NF-α和VEGF在羊膜移植治疗兔眼碱烧伤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羊膜移植术在不同手术时期用不同的羊膜治疗兔眼表碱烧伤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形式.方法 建立32只健康实验兔碱烧伤模型,随机分急性期新鲜羊膜移植组、急性期保存羊膜移植组、恢复期新鲜羊膜移植组和恢复期保存羊膜移植组,各组在术后4w取出眼房水、角膜,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测定.结果 TNF-α和VEGF在新鲜羊膜移植组的表达明显低于保存羊膜移植组,急性期手术组的表达也低于恢复期手术.结论 新鲜羊膜具有抑制角膜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碱烧伤急性期较恢复期行羊膜移植有效.

    作者:孔丽萍;吴剑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FK506(他克莫司)滴眼后在兔眼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目的 探讨FK506(他克莫司)滴眼液表面应用后在眼前段组织和房水中的分布.方法 配制0.05%、0.1%、0.2%、0.4%FK506滴眼液.在滴眼后不同的时间点,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房水、角膜、结膜和虹膜中的FK506浓度.结果 0.05%FK506,1h房水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峰值是18.93±6.95 ng/ml.0.1%FK506峰值在2h,房水药物浓度是28.33±9.31 ng/ml.4种不同浓度的滴眼液滴眼后1h,结膜、角膜中的FK506浓度为43.52ng/g~123.35ng/g、虹膜中8.85ng/g~21.76ng/g、房水中18.90~33.55ng/ml.各种浓度滴眼液滴眼后2.5h,角膜中的FK506浓度为41.75ng/g~118.29ng/g,房水中为8.35ng/ml~27.85ng/ml,结膜和虹膜中的含量明显减少.结论 我们配制的FK506滴眼液,具有良好的眼部穿透性,在房水、角膜和结膜中均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可以用来治疗眼表或眼前段免疫相关性疾病.

    作者:刘永民;陈家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丝裂霉素C辅助结膜瓣移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的远期疗效

    海南省三亚市地处热带地区,翼状胬肉是该地区的常见眼病,以往常规手术治疗复发率高达20%~30%.近几年各种结膜瓣移值术的应用使复发率降至10%或更低(6.25%~4.34%)[1],但术后复发再手术的复发率将会更高.

    作者:刘忠鑫;陈炳荣;颜少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7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60例早产儿出生后2w开始检查眼底,连续观察3m.结果 (1)ROP的发病率为46.3%;(2)出生时体重越低、胎龄越短,ROP的发生率越高;(3)ROP的发生与持续吸氧治疗有关;(4)ROP3期视网膜冷凝治疗有效.结论 ROP的发生与患儿的体重、胎龄及持续吸氧有关.

    作者:李东豪;丘红红;徐晖阳;刘海燕;谭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95例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治疗方法、效果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5年5月-2005年5月诊断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95例住院患者.结果 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49.5%),进一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87%)患者动脉瘤位于基底节或是后交通动脉附近;其次为糖尿病性外周神经麻痹(26.3%);虽然经一系列的检查(如:DSA、MRI、颈内血管超声等)仍有11.5%的患者不能明确致病原因.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预后不佳,有26.3%的患者虽然经过多种治疗方案(如: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糖或血脂等)病情仍然没有改变,51.5%患者经过一定周期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是治愈率仅22.2%.收入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多的三个科室依次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以及内分泌科;而眼科只占到了9.5%,其中绝大多数是外伤患者(5例).结论 引起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多样,而预后除糖尿病性麻痹外一般不佳;仍需临床资料的不断积累才能确定各种病因引起的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佳治疗方案;眼科医生临床遇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应该充分考虑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

    作者:侯豹可;魏世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咽血管纤维瘤手术后致干眼症的探讨

    鼻咽血管纤维瘤(Juvenile Naopharyngeal Ang-iofibroma,JNA)是鼻咽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头颈部肿瘤接近0.5%,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1].病理研究已证实为血管性错构瘤(Vascular hamartoma)[2],病因尚未明确.

    作者:许元腾;徐国兴;林熹;林昶;易自翔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与常规疗法治疗弱视的疗效对比

    目的 评价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和遮盖疗法+精细作业+红光闪烁疗法治疗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二组,一组用国产DV-100 P-VEP分析系统检测患者三条不同刺激信号的P-VEP振幅与潜时,找出合适的刺激信号拷贝成光盘作为患者治疗时的刺激训练信号,以后再根据P-VEP复查情况更换相应的空间频率刺激训练信号.另一组用传统遮盖治疗+精细作业+红光闪烁疗法.二组均观察6m.结果 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总有效率和治愈率、轻中度弱视和重度弱视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3岁-6岁及7岁-15岁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均较遮盖疗法+精细作业+红光闪烁疗法的疗效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自律空间频率刺激疗法对弱视治疗是一种个性化、趣味性、可监测的弱视治疗新方法.

    作者:周丹虹;陆琳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早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早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疗效.方法 17例19眼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早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接受玻璃体内注射40mg/1ml的TA0.1ml治疗,平均随访7m,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视力、眼压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情况.结果 随访3m19眼,除1眼视力无变化外,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视力上升0.21.全部治疗眼临床检查均显示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OCT示治疗前后平均厚度分别为(668.74±212.20)、(527.17±202.58)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06、4.812 P值均<0.01);随访6m,FFA示荧光素渗漏16眼消失或减轻,占84.2%;5眼眼压升高发生于用药后1w至2m,经局部用β受体阻滞剂眼压控制正常.1眼白内障发展.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A)是治疗早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有效手段,可避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作者:李玉涛;白领娣;张怀强;刘淑伟;赵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

    目的 通过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工作,强调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干预.方法 对住院85名出生体重低于或等于2500g,胎龄少于或等于32w的早产儿或患有全身疾病的早产儿进行常规的眼部检查.对于发生ROP的患儿,每2w复查眼底,直至视网膜正常血管化或ROP发生退行性改变;如发现ROP阀值病变的患儿,则立即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85名早产儿发现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者14例,占16.44%,其中ROP Ⅰ期8例,Ⅱ期3例,Ⅱ期+3例.本组资料中,出现ROP的早产儿均为出生体重≤2000g,高浓度氧疗(>40%)持续5d以上.发现早产儿出现ROP,经过调整氧疗的浓度及氧疗的时间,从而控制了ROP病情的发展恶化.结论 严格把握ROP的筛查标准,控制氧疗的浓度和治疗时间,是防治ROP的关键所在.ROP的筛查工作依靠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的密切配合,针对ROP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地控制ROP的发生、发展,防止ROP的致盲.

    作者:杨晖;刘丽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角膜塑型术矫正近视6年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简称为Ortho-K镜),矫正近视的长期疗效及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方法 配戴Ortho-K镜6年后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例16眼,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18岁±3.14岁(17~22)岁,配戴前裸眼视力0.28±0.272(0.06~0.5),平均屈光度(-5.01±4.32)D,观察期(5~7)年,平均观察期(6.5±1.81)年.配戴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等临床指标的系统检测.结果 裸眼视力由配戴前的0.28±0.272上升到0.71±0.581,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屈光度由配戴前的-5.01±4.32 D降低到-2.13±3.62D,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眼轴由配戴前的(25.83±2.81)mm到(26.28±1.65)mm,P>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压由(15.74±4.92)mmHg降低到(10.45±3.10)mmHg,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戴镜期间有7眼发生角膜浅层点状侵润,经治疗后痊愈.tBUT为9.44±13.24s,低于正常水平,但患者没有干眼症状.结论 长期配戴Ortho-K镜具有一定的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

    作者:王冰鸿;潘以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量与立体视觉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立体视觉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量的关系,以提高术后正位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按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例资料,查验其术前有无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情况;另对间歇性外斜视中具有远立体视患者进行手术量调整的研究.结果 回顾性资料中,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其术后正位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术前远立体视的存在与否,调整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量,可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芹;许乐文;张海霞;刘晓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球后及Tenon囊下麻醉致一过性黑朦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球后麻醉与Tenon囊下麻醉一过性黑朦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探讨避免局部麻醉导致一过性黑朦发生的措施.方法 2495例内眼手术患者(2577眼)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后麻醉组和Tenon囊下麻醉组,对发生一过性黑朦的患者进行眼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并对一过性黑朦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球后麻醉组发生一过性黑朦9眼(0.72%),其中常规球后麻醉4眼,双路球后麻醉5眼.Tenon囊下麻醉组发生1眼(0.08%),与球后麻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后麻醉组中常规与双路球后麻醉两种方法一过性黑朦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一过性黑朦的10眼F-VEP检查均见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下降,经及时治疗,无一例失明,8小时后F-VEP潜伏期与波幅均有明显恢复,视力亦恢复或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Tenon囊下麻醉一过性黑朦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眼科局部麻醉方法.眼科局部麻醉中,鼻侧操作可能是导致一过性黑朦的危险因素,应予重视.

    作者:梁涛;李慧;姜孝志;康菊;赵桂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常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

    我们于2001年至2005年采用超常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4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有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periapillary subretinal hemrrhage,PPSRH)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25例(27眼)PPSRH患者的眼部表现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中,平均年龄为30.32岁.2例为双眼.中度以下近视25只眼,远视2只眼.眼底检查仅PPSRH改变的3只眼,PPSRH伴视盘火焰状出血18只眼,除PPSRH和视盘表面出血外,伴少量玻璃体出血6只眼.FFA显示PPSRH为边界清晰的深层遮蔽荧光,其表面的视网膜血管走行及充盈未见异常.17只眼在FFA的后期视盘呈不规则的荧光着色.结论 根据眼部表现和FFA改变,推测PPSRH与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和近视眼有关.

    作者:傅东红;包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对策设计研究及随访观察

    目的 研究探讨不同斜视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 对不同斜视度数的9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斜视角大小和双眼视功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设计治疗对策.结果 A组35例.其中16人斜视角增大伴有不同程度视功能丢失趋势(45.71%),需融合功能训练.8人(22.86%),需手术治疗.B组16例,训练前、后远近斜视角、辐辏性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41例,手术前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融合功能训练后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①正确判断间歇性外斜视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是设计治疗对策的基础.②小度数患者加强随访观察及非手术治疗,部分病例可暂时控制病情.③术后融合功能的建立和巩固可预防眼位回退及提高功能治愈率.

    作者:温佶俐;郭新;包菁;陈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5785例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近年来我院白内障手术前结膜囊细菌的构成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5785眼白内障手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白内障手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2.61%,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占99.32%.以表皮葡萄球菌(66.67%)和微球菌(24.49%)为主.92.2%的结膜囊革兰氏阳性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大多数菌株对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有上升趋势.结论 白内障手术前结膜囊细菌主要由表皮葡萄球菌构成,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耐药;大多数菌株对妥布霉素、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妥布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性有上升趋势.

    作者:刘杰为;张素华;钱军;王瑞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描述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intrapapilary and peripapillary hemorrhage)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出血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视力、屈光及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野检查、B超.结果 18例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年龄14至85岁(平均44±21.45岁).有屈光不正(近视)14例,视盘直径小13例.出血部位在视盘鼻侧9眼,上方5眼,颞侧4眼,视盘出血形态多为裂隙样、扇样,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为新月形.矫正视力无变化13眼,轻度下降5眼,视野检查8眼,正常5眼,局部Ⅰ级暗点3眼.18例均行FFA检查,晚期视盘荧光轻度增强4眼,B超检查4眼,未见玻璃体牵引和视盘隆起.患者随访2-25月,出血吸收时间3周-8月,未见再出血.结论 视盘及盘周视网膜出血多于女性、近视患者,出血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与视盘水肿、Valsalva动作、玻璃体牵引有关,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蔡琴华;沈伟;李龙标;毛惠琴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