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散光对患者远立体视觉的影响,为散光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准分子激光门诊的近视散光患者222例,分别检查其矫正球镜和矫正球柱镜后的立体视觉,研究散光大小、轴向及双眼柱镜差值等因素对其远立体视造成的影响。结果 柱镜矫正后186例(83.8%)患者远立体视锐度显著提高;双眼柱镜差值较小者及双眼呈对称散光者的立体视觉较好。结论 散光度数的大小不影响成年人屈光不正矫正后的立体视觉;双眼散光度数差值越小、双眼散光轴向越趋于对称,立体视功能形成就越好。
作者:郑广瑛;郭静君;杜君;刘苏冰;唐秀侠;张卫霞;张金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数字化训练系统对集合功能不足型视疲劳的疗效。方法 18位集合不足型视疲劳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数字化训练系统和笔尖训练法进行12周的视觉训练,训练前后均进行CISS集合不足型视疲劳问卷评分并检测辐辏近点和正融像辐辏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对集合功能不足性视疲劳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种训练方法对治疗集合不足性视疲劳后辐辏近点均明显变近,正融像辐辏能力均明显加强,数字化训练法治疗效果较笔尖训练法效果更为明显。数字化训练组CISS评分视疲劳症状明显改善,而笔尖训练组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不论主观评价还是集合功能检测,数字化训练的治疗集合不足性视疲劳均较笔尖训练法更有效。
作者:陈彬彬;孙朝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明视条件不同遮眼法下的单眼视力值和双视视力值比较,探讨毛玻璃透光遮眼法测定单眼视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来眼科体检的人员随机收集247人,用不透明和毛玻璃两种遮眼板检查的单眼视力值,与受试者本人的双眼视力值三者之间比较,同时测量不同检查条件下的瞳孔直径,与视力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用不透明完全遮盖条件下所测单眼视力值低于另两种视力值,毛玻璃透光遮盖条件下的单眼视力与双眼视力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q =2.05 P>0.05)。(2)不同遮盖法的瞳孔变化和视力差异相关。结论 毛玻璃透光遮眼法所测单眼视力值更真实自然,更稳定,并接近双眼视力值。
作者:卢海龙;章鲁新;段承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圆锥角膜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形态(Q值)的改变以及SimK值的改变。方法 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25人43只眼,选配合适的RGP,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其矫正视力,并进行OPD-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采集角膜中央散光值、SimK值、Q值等参数,分析Q值及SimK值随配戴时间的变化,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无相关性。结果 患者配戴RGP前,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6.03±2.66、50.12±5.65、-2.29±1.17。配戴RGP 3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分别为-4.07±1.97、49.47±5.55、-1.62±0.95。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在配戴RGP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K值改变与角膜Q值改变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8。配戴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为圆锥角膜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视力矫正,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角膜前表面的形态,从而控制圆锥角膜病情的发展。这种改变在配戴后3个月较为明显。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角膜散光值,Simk值,Q值趋于稳定。
作者:张立华;贾丁;王文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证明提上睑肌短缩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可行性及疗效,并与其他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合理手术方法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 将32例已施行上睑下垂手术的病人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提上睑肌短缩术组24例、额肌瓣悬吊术组8例。通过上睑下垂矫正术后上睑缘位置、眼睑闭合程度、上睑迟滞现象及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情况,对病人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各组的手术疗效。结果 提上睑肌短缩术组治愈率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其上睑迟滞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组(P<0.05)。结论 对于肌弹性15 mm以上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短缩术效果优于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的手术方法,能达到既符合眼睑生理功能,又改善美观的效果。
作者:朴荣利;赵自然;张可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病程10年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发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44例病程10年及以上的2型DM患者,分为P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群特征、生活行为习惯、既往病史、糖尿病家族史、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因素中与发展成PDR相关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轻(OR=0.25,P =0.000)、教育程度低(OR=2.42,P=0.013)、糖尿病肾病(OR=2.80,P=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OR=2.56,P=0.008)、运动少(OR=2.55,P=0.006)、高血压(OR=2.31,P=0.014)及吸烟(OR=3.96,P =0.001)与PDR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轻(OR=0.92,P=0.000)、教育程度低(OR=2.64,P =0.021)、DPN (OR=2.36,P=0.036)及吸烟(OR=3.27,P=0.013)与PDR相关。结论 年龄轻、教育程度低、吸烟及DPN是广东地区病程10年及以上的2型DM患者发生PDR的危险因素。眼科医生应加大对年龄轻、教育程度低、吸烟及有DPN病史的DM患者的随访密度,并教育患者重视生活习惯。
作者:胡安娣娜;李涛;罗燕;丁小燕;朱晓波;李士清;余洪华;唐仕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状态与泪膜参数的改变。方法 白内障患者102例146只眼分成两组,A组为透明角膜切口组,B组为巩膜切口组。分别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进行角膜地形图,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记录角膜离心指数CEI(Central Eccentricity Index,e),BUT值,荧光素试验分值与干眼症状眼数。结果 (1)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d(8.500±3.477)s、1周(10.966±3.970)s、1月(13.418±3.898)s与术前(15.0±4.318)s比较有明显缩短(P<0.05),两切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荧光素试验与干眼症状术后1周内变化明显,术后3月基本恢复正常。(2)所有患者角膜CEI值手术后1d、1周与1月与术前比较P<0.05;角膜切口组与巩膜切口组间对应观察点比较: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角膜非球面参数与泪膜参数的相关性:术后第1d角膜CEI值改变(-0.15±0.19)与泪膜破裂时间变化(-6.49±2.12)s Pearson相关分析,无相关性。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非球面形态与泪膜参数早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切口的愈合渐趋恢复;二者的变化无相关性。
作者:高云霞;吴欣怡;刘方毅;王强;郑开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V1SX S4准分子激光不同角膜切削模式联合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在120例(216只眼)超高度近视LASIK矫正,运用VISX S4准分子激光,根据不同的切削模式联合分为ESB组(M Ellipse+M Sphere+M Blend)74眼、ART( Advanced Refractive Treatment)组(M Ellipse-APA+M Sphere Zone1-APA+M Sphere Zone2-APA )70眼、ESS组(M Ellipse+ Multizone M Sphere Zonel+ Multizone M Sphere Zone2)组72眼,分析各组的角膜切削、术后视力与屈光以及并发症。结果 (1)角膜平面屈光改变等效球镜ID,ESB组需切削角膜(13.32±1.42)μm,ART组切削角膜(7.66±1.10)μm,ESS模式组切削角膜(12.27±0.48)μm。(2)随访1年,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个月内均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或以上;术后3个月视力趋于稳定;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无丢失两行以上;术后3个月屈光等效球镜均在±0.50 D内。(3)术后眩光发生率:ESB组2只眼(2.7%),ART组4只眼(5.7%),ESS组2只眼(2.8%),均在术后6个月后缓解;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均未发现偏中心切削;术后3个月屈光回退率:ESB组3只眼(4.1%),ART组3只眼(4.3%),ESS组2只眼(2.7%)。结论 VISX S4准分子激光能根据不同的屈光度与角膜厚度自动选择联合不同的切削模式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可预测性、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其中ART模式节省角膜组织有利于薄角膜超高度近视的屈光矫正,但视觉质量值得商榷。
作者:李定章;邱新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氪离子激光联合药物迈之灵治疗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对随机选取的30例确诊为缺血型CRVO的病人,以氪离子激光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并予以口服药物迈之灵进行治疗。对照组:对另外随机选取的30例确诊为缺血型CRVO的病人,予以单纯行氪离子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后眼底出血、水肿、渗出、新生血管和视力的变化情况等。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激光治疗的同时给予口服药物迈之灵治疗后一月复查眼底,其出血、水肿及渗出吸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月后复查眼底及FFA,两组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的吸收及新生血管的消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迈之灵的联合应用可以相对缩短眼底出血、水肿和渗出的吸收时间。
作者:胡秋明;周平;李梦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用于检查儿童弱视拥挤视力的合适的视标间距。方法 经眼科门诊的73名5~11岁儿童,平均年龄(7.34±1.416)岁,应用单个视标、1/4倍、1/2倍、1倍、2倍间距拥挤视力表分别检查弱视、弱视治愈后及正常儿童的视力。并比较使用五种视标间距视力表所得检查结果在正常眼、弱视眼及弱视治愈眼中的差异。结果 (1)弱视患儿的1/2和1/4倍间距视力与单个视标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儿童和弱视治愈后儿童的1/4倍间距视力均与单个视标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弱视治愈后及正常儿童均存在拥挤现象,但弱视患儿更明显。1/2倍间距视力与单个视标视力是否有差异,可以作为儿童弱视诊断和治愈的一个评价指标。
作者:陈镇国;王强;徐进;钱卫亮;林思思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泪小管置管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伴泪小管阻塞的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103例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了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103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术中,治愈9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无效者在泪道内窥镜下进一步处理后治愈。结论 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泪小管置管术成功率高,是目前治疗慢性泪囊炎尤其是泪囊囊肿的较好手术方法。
作者:娄斌;袁鹂;柯秀峰;张晓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单纯双内直肌后徙与双内直肌后徙联合Faden术在矫正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中的作用。方法 28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远近斜视角相差在15△以上,AC/A值〈6,看近斜视角为45~80△,看远25~45△,一组12例行单纯双内直肌后徙,另一组16例行双内直肌后徙联合Faden术。结果 12例行单纯双内直肌后徙组中9例视近仍残余>10△内斜视。16例行双内直肌后徙联合Faden术组14例视近时基本正位,2例视近仍残余>10△内斜视,2例视远过矫。结论 双内直肌后徙联合Faden术较单纯双内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集合过强型内斜视,但需要注意防止过矫。
作者:张伟;赵堪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角膜层间烧灼联合错位角膜神经根切断及羊膜覆盖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有明显眼痛且视功能差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28人(28只眼),其中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6只眼,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后2只眼,白内障针拨术后1只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3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2只眼,闭角型青光眼绝对期1只眼,眼外伤2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1只眼。对28只眼均行角膜板层切开,层间烧灼,错位角膜神经根切断及羊膜覆盖术。术后随诊观察6~ 32个月,平均18月。结果 术后28只眼中25只眼(89.3%)术后疼痛感消失,3只眼(10.7%)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月8只眼(28.6%)视力提高,20只眼(71.4%)视力同术前。羊膜于术后5 ~45天脱落或溶解,平均28.8天。 术后26只眼(92.9%)角膜上皮在1月内愈合,角膜大泡完全消失,2只眼(7.1%)角膜大泡范围明显缩小。28只眼角膜基质水肿均减轻。随访6~ 32个月均未发现症状复发,角膜大泡复发或其他并发症出现,患者原有残存视力保留或提高。结论 角膜层间烧灼联合角膜错位神经根切断及羊膜覆盖术是缓解视功能差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疼痛症状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荣蓓;白静;吴元;杨松霖;李海丽;晏晓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甘油保存角膜的小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偏心性角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期间因偏心性角膜穿孔在温州眼视光医院应用甘油保存角膜行小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连续病例12例(12只眼)。随访观察视力变化、术后角膜地形图和角膜内皮细胞数,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和转归。结果 所有患眼均获得临床治愈,眼球完整性得以保持。末次随访裂隙灯检查示3例(25%)植片透明,其它患者的植片轻度混浊。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P =0.002),术后佳矫正视力大于0.8者占50%。术后角膜散光平均为(-2.12±1.27)D。末次随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平均为(2570±495)cells/mm2。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甘油保存角膜的小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偏心性角膜穿孔,提高视力,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甘油角膜满足了角膜穿孔急诊手术的需要,也缓解了新鲜角膜缺乏的现状。
作者:余乐初;马慧香;陈俊;邓姿峰;孙莉;陈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用异体巩膜移植修补大范围巩膜溶解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巩膜扣带术后巩膜大范围缺血性坏死溶解2例(2只眼)和上半部角巩膜葡萄肿穿孔伴眼内炎1例(1只眼)施行同种异体巩膜瓣移植,随访5~12个月。观察患者视力、巩膜植片、视网膜、眼压及其并发症等。结果 2例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术前相同。巩膜植片无溶解,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略呈弧形隆起,并有新生血管长入,形成加厚的“新巩膜”。视网膜在位,眼压正常。结论 用异体巩膜移植修补大范围巩膜溶解,较大的植片能与宿眼的巩膜相融合且无排斥反应,能有效维持眼压、眼球外观,尽可能挽救患者的视力。
作者:陈少军;李世迎;吴楠;刘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葡萄膜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例(9只眼)葡萄膜转移癌病例的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8例脉络膜转移癌,1例虹膜转移癌。结果 脉络膜转移癌者A超扫描为中-高强度反射且波峰不规则;B超检查为眼球后极部或视盘周围呈扁平状隆起的内回声不均病灶并伴有病灶周围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表现为无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暗区,而后逐渐显现斑点状高荧光,晚期荧光融合增强呈斑驳样。虹膜转移癌者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见虹膜实质层的广泛增厚隆起,边缘较整齐,内回声较均匀呈中等强度。结论 超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葡萄膜转移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对于不典型病例,与其他脉络膜占位性病变难区分的时候,应注意其眼底典型的表现以及影像学的特点,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刘敏;赵华;强军;赵骏;刘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討出血偏多的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光凝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Zeiss Lumenis NOVUS OMNI多波长激光仪,利用红光、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对视网膜出血偏多的缺血型分支、半侧或中央静脉阻塞并黄斑水肿患者49人52只眼实施局部或全视网膜光凝。参数:黄斑区:0.1 ~0.3秒,光斑大小50~100 μm,能量100~200 mW,中心凹1000 μm外开始,Ⅰ级光斑反应;其余区域:0.3~0.7 s,200~500μm,150~300 mw,III级光斑轻-中强度反应,如光斑反应不足,则以增长时间为主,增加能量为辅;分2~4次完成,间隔2~3周。观察视网膜出血水肿消退及视力改变等情况,随访3~30个月。结果 (1)18只眼(34.62%)首次光凝2~3周后视网膜出血水肿明显消退,其中9只眼(17.31%)视力提高,8只眼(15.39%)视力不变,1只眼(1.92%)视力下降。激光后3个月FFA证实治疗有效。(2)31只眼(59.62%)首次光凝2~3周后视网膜出血水肿部分消退,全部光凝完成后3月,眼底出血水肿完全消退,FFA证实治疗有效。其中8只眼(15.38%)视力提高;20只眼(38.46%)视力保持不变;3只眼(5.77%)视力下降。(3)3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病情部分改善稳定。其余患者随访期内未新发生玻璃体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论 对出血偏多的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可选用红光,使用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的光凝方法,获得足够数量和强度的有效光斑,促进视网膜出血水肿吸收,减少病情恶化可能。
作者:张福燕;李志敏;李青;张唯伟;娄雪菲;李建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内异物的治疗方法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收集眼内异物患者80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眼内异物伤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以崩入眼内的异物伤(76.3%)为常见,其次为爆炸伤(15.0%)。位于眼球后段的异物可导致较严重的视力下降。常见并发症包括外伤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铁锈症等。经过适当的手术治疗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Ridit分析,P<0.05)。结论 眼内异物伤严重危害视功能。尽快手术取出异物,大部分病人可获得较好的视功能。但视力预后仍取决于外伤和术后的并发症。陈旧性眼内异物常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
作者:王云霄;姜孝志;姚琳;白海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联合激光治疗非扩张型眼眶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平阳霉素联合Nd:YAG激光治疗的21例非扩张型眼眶静脉畸形,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1例病人平均随访时间1年,所有患者术后眼部形态和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1(4.8%)例于术后6月复发,经再次联合治疗后治愈。结论 激光联合平阳霉素治疗非扩张型眼眶静脉畸形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作者:林明;李瑾;贾仁兵;黄筱玲;范先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作者: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汪瑞娟;叶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出术后眼窝内陷伴结膜囊狭窄的同期整复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10年5月收治35例患者施行Ⅱ期义眼座植入联合结膜囊成形术,其中7例结膜囊轻度缺损采用下、上穹窿结膜划开;23例结膜囊中度缺损采用异体巩膜;5例结膜囊重度缺损采用自体唇粘膜移植。所有病例结膜囊内眼模支撑,轻、中度组行睑缘临时缝合,术后1月拆线,自体唇黏膜移植组行部分睑缘粘连术,术后3个月分开眼睑,试装义眼。观察术后眼窝内陷矫正、结膜囊成形情况。随访3~6月。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眼窝内陷明显改善,结膜囊成形良好,穹窿深浅可,均可配戴适合的义眼,活动度可。结论 Ⅱ期义眼座植入联合结膜囊成形术是治疗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出术后眼窝内陷伴结膜囊狭窄的理想手术。
作者:张向荣;周琼;裴重刚;周荃;高长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辰泽滴眼液在激光虹膜周切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6例(172眼)双眼进行Nd:YAG激光虹膜周切术的患者,在激光治疗前1h滴2%毛果芸香碱滴眼液两次后,分为两组,一眼加滴辰泽滴眼液1滴,在激光手术完成后即刻再次滴入辰泽滴眼液一滴,另一眼不用辰泽滴眼液。术后1h测量双眼的眼压,第二天复诊时观察虹膜周切口的情况并再次测量眼压,术后一周复诊观察虹膜周切口的情况并再次测量眼压。如眼压升高大于22 mm Hg需进行降眼压治疗。结果 辰泽滴眼液能良好的控制行激光虹膜周切术后患者的眼压,仅有5只眼(5.81%)应用辰泽滴眼液患者的眼压略高于22 mm Hg,未予降眼压治疗;而未应用辰泽滴眼液的患眼眼压升高达48只眼(55.81%),术后1h眼压测量比较,所有应用辰泽滴眼液的术眼的眼压升高远较对侧眼为低,且辰泽滴眼液也能较好地改善滴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后球结膜充血。结论 辰泽滴眼液在激光虹膜周切术中能明显减轻手术副反应,降眼压效果确切,建议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包志淑;李明翰;王毓琴;余新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慢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观察,提出治疗建议。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09年收治的4例4眼人工晶状体术后慢性细菌性眼内炎,观察其发生时间、眼部体征。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后囊膜环形撕囊联合眼内注入万古霉素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切除的玻璃体和撕下的晶状体后囊膜进行涂片和培养微生物检查。复发病例联合全身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术后观察其眼部情况、视力。结果 4例平均发病时间是人工晶状体术后8周(5~11周)。其中女性3人、男性1人,年龄平均75岁(67~81岁)。玻璃体切除前视力分别是眼前手动1眼、数指2眼、1眼0.06。丙酸痤疮杆菌感染3跟,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眼。其中两眼分别于术后7周和5周复发。复发的两眼间断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和妥布霉素,联合全身应用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8周,炎症控制。随访16~36月,无复发。后随访眼部无炎症表现,晶状体囊膜清晰和玻璃体腔均清澈,佳矫正视力分别是0.8、0.5、0.2和0.3。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慢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和晶状体后囊膜环形撕除术后,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时间要适当延长以防治复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治疗作用应受到重视。
作者:杨玉珠;刘永民;于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性,55岁。因左眼白内障于2010年5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部检查:右眼为人工晶体眼,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1(矫正不提高),左眼角膜透明,前房常深,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晶体核Ⅱ级,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少量混浊。眼底未见异常改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791.6个/mm2。六角型细胞占69%。眼压:16 mm Hg,全身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史。于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术中后囊膜完整,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
作者:苏敏;杜丽玲;何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54岁。因“突发头痛一周,左眼睑下垂5d”于2010年10月17日收入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一周饮酒后出现头痛,继而出现恶心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无明显肢体乏力、麻木。头痛第三天出现左侧眼睑下垂,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诉平日饮酒后常有头痛,较此次发作轻。入院后查体:T:36C,P:78次/min,R:16次/min,Bp:122/70 mm Hg;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作者:宋林;张丽;许康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42岁。2010年10月22日因“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1月,左眼重于右眼”收住我科。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指数/30 cm,双眼远视均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2mm Hg,左眼8 mm Hg,双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轴深度4CT,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散瞳查眼底:右眼底黄斑区呈半球形隆起,直径约1.5 PD,高度约2 PD,其它部位视网膜平伏;左眼视网膜下方4~8点范围青灰色隆起,卧位时较坐位时隆起稍轻但范围广,可累及黄斑,视网膜前及视网膜下增殖不明显,三面镜下未见视网膜裂孔。
作者:王顺;柯敏;文小凤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性眼病,由于晶状体悬韧带的进行性损害以及难以散大的小瞳孔,使得白内障手术风险明显增加。术后晶状体囊袋的纤维化以及皱缩的发生使囊袋内人工晶体复合物发生偏位和脱位的可能增加。因此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要特别处理。
作者:李弘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眼眶骨折常常形成骨质缺损和眼球内陷,既往通过植入眶壁修复材料修复眶壁骨折及眶内组织填充,存在各种缺点。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制造自体组织来源的组织工程骨来修复骨折的骨质缺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眼眶骨折作为颜面骨骨折的一部分,同样可以利用组织工程骨来进行修复,现就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眼眶骨折修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姚鹏翔;李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飞秒激光(Femtosecond Laser)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波长为1053 nm的远红外线激光,其被应用于LASIK手术中角膜瓣的制作,随着飞秒激光的推广,人们对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创伤愈合反应等基础研究越来越关注,本文从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角膜瓣的精确性、重复性、均一性,以及术后共聚焦显微镜下角膜形态学改变、角膜炎症反应、角膜基质细胞反映、术后角膜瓣粘附力等方面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许寅聪;杜之渝;宾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条件基因敲除是在传统基因敲除技术的基础上,应用重组系统,对目标基因突变的范围和时间加以控制的技术。条件基因敲除技术对于特殊致死基因在成体中的功能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文就条件基因敲除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和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黄倞;胡芳;易敬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4例眼眶病的误诊和漏诊原因,为眼眶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近半年误诊或漏诊的4例住院病人的初诊和后诊断的不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分别误诊为外展神经麻痹和眶尖部炎性假瘤;1例眶尖部炎性假瘤早期诊断为眶上神经痛;1例泪囊癌按泪道阻塞门诊长期治疗;1例眶蜂窝织炎治愈后复查CT发现有黏液囊肿。结论 眼眶病涉及范围错综复杂,详细地询问病史和检查,阳性体征的仔细分析,影像学的合理利用,将会大大提高眼眶病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高宇;韩冬;高占国;刘立民;庄成明;吕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