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 国际刊号:1674-1749
  • 国内刊号:11-5652/R
  • 影响因子:1.55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726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环球中医药杂志   2014年8期文献
  • 柴胡皂苷A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初步研究不同浓度的柴胡皂苷A( saikosaponin A, SSA)对鼻咽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鼻咽癌5-8F细胞,将 SSA溶解于含0.2%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 DMSO)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高糖培养基中,分别以0(对照组)、5、10和20μmol/L SSA作用于鼻咽癌细胞48小时,之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SSA对鼻咽癌细胞总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total extra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t-ERK)及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phosphorylated extra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p-ERK)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20μmol/L SSA作用48小时,鼻咽癌细胞中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相比,10~20μmol/L SSA处理的鼻咽癌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SSA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也相应增多。结论一定浓度的SSA可引起鼻咽癌细胞凋亡率的上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蛋白磷酸化表达有关。

    作者:王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针刺介入时机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点介入针刺治疗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和对缺血脑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wkmia-2, 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机制及介入时机。方法将2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小时针刺组、72小时针刺组和168小时针刺组5组,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在术后1、3、7、14天,4个时间点采用Garcia复合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探查缺血脑组织中的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并在显微镜下记录阳性细胞数目进行比较。结果针刺各组缺血性中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改善,优于模型组(P<0.001);2小时针刺组分别优于72小时、168小时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中风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Bcl-2,Bax表达均增高,1天达到高峰,随后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术后2小时与模型组、72小时、168小时针刺组比较,可明显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2小时与168小时针刺组比较可明显提高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针刺可明显提高缺血性中风大鼠的Garcia评分,改善其运动、感觉和协调功能;针刺可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表达来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功能,而且在缺血性中风后越早介入针刺治疗疗效越好,存在一个佳治疗时间窗。

    作者:刘勇;王洪;赵军;付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脾胃分治思想的源流与临床应用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连,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中焦枢纽,调节气机。脾胃分治的思想不仅能有效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志威;管佳畅;沈正先;徐庆武;毛宇湘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北京中医药》杂志2015年征订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伤寒论》实践教学的尝试与体会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研组将实践教学引入中医本科生《伤寒论》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伤寒论》理论授课以原文讲解为中心,阐发《伤寒论》的重点、难点;以六经辨证为纲,选择历代医家或授课教师的典型医案、疑难病证(患者照片或临床实时录像),师生互动,培养和煅炼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跟随授课教师到临床诊治疾病,参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所举案例和临床所见病例为对象,查阅文献资料,联系《伤寒论》方证和条文,得出诊断和治疗结果,并由学生以幻灯片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解。通过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要求学生撰写跟诊体会,评估教学效果。《伤寒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提前介入临床实践的环节,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这一不足的好途径,是经典理论教学的深化和优化。

    作者:耿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腻苔成因与辨证的文献研究

    舌苔是由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而湿浊痰饮等停聚于舌面则为腻苔,临床多见湿浊、痰饮、顽痰等阳气被阴气所抑的病变。本文从古今文献入手对腻苔的成因和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腻苔的成因主要为脾胃病变,饮食不洁,药物影响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分类主要分为白腻苔、黄腻苔、灰黑腻苔,滑腻见蓝色,厚腻如积粉几种。临床诊病看舌苔要统观全局,参考脉、症、便、溺,否则极易误诊。

    作者:李娜;刘群;李晓娟;白晓晖;金钟晔;景玉霞;赵宏波;陈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学习喻嘉言之“逆流挽舟”

    痢疾兼表证,病在少阳,为少阳轻清之气下陷,病不在表,而尚未深陷阴分,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喻嘉言治疗此病,首创“逆流挽舟”法,并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原出自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将其引入痢疾门,治疗痢疾兼表证,另出枢机,独辟蹊径,以解表之剂,疏表救里,逆挽下陷之清阳,恢复其升发之机,使邪从表散,不治痢而痢自止。

    作者:张会申;赵瑞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蔡光先教授中医脾胃学术理念与临床经验浅析

    初步总结并分析蔡光先教授在中医脾胃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的见解。蔡光先教授提出“生命之树,脾胃为根”、“中土坚,万物生;中土崩,万物灭”、“百病多由脾胃生,其因不离痰瘀虚”、“心神安则脾气健,肝气调则胃气旺”、“顾护脾胃,正气存中”等学术创见,同时在刘炳凡老教授“辨病-辨证-脾胃三位一体”的遣方用药体系基础上,创立了“化痰-祛瘀-补虚三者相统一”的治疗方法体系,发展了“养心调肝,安神理气”的治疗大法,配合中药超微技术的应用,临床收效甚佳,值得推广。

    作者:毛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曹利平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

    全国名中医曹利平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辨治分阶段,即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以培补肺脾为法,重在预防复发,常用枳桔六君汤化裁,急性加重期以清肺祛邪为主,解表清里是急性加重期的辨治关键,常用自拟清金化痰汤施治;用药贵在处理三种关系,即“虚实、寒热、清补的关系”;喜用对药,常用的临床对药包括紫苏叶、防风,浙贝母、乌贼骨等。

    作者:李耀辉;王向阳;苗文红;张军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殷克敬教授聪耳息鸣疗法治疗神经性耳鸣验案举隅

    神经性耳鸣在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殷克敬教授通过多年临证,总结认为神经性耳鸣之症,纯虚纯实不多,而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且病以虚为主,故总结出殷氏聪耳息鸣法,通过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收效显著。殷氏聪耳息鸣针法古法新用,将九六补泻、呼吸吐纳应用其中,启发唤醒蒙昧状态,激发经气,调整气血,以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又妙用聪耳息鸣方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针药并重,终达到疏经通窍、聪耳息鸣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敏;寇久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花宝金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胃癌经验

    花宝金教授认为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肿瘤治疗,可以使湿、痰、瘀、毒等肿瘤病理产物逆转为正常的津液,以达到防治肿瘤的发生及复发转移,因而临床上十分重视气机升降理论在肿瘤中的应用。花宝金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与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上不仅要重视恢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还要根据患者体质制定升清与降浊的比例,促使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作者:刘瑞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刘如秀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解析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该病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猝死的危险。刘如秀教授根据临床30余年的临证经验,认为此病以心阳不足为病之本,肾阴亏虚为病之根,血瘀痰浊为病之标。临证治以温阳益气补肾为法,兼以祛瘀化痰,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刘金凤;关宣可;徐利亚;陈靖;童建霞;汪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何明教授的九咳分类法及辨治经验

    中医学认为咳嗽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咳嗽的分类历代医家立论纷纭,名称甚多。何明教授从医40年,临床工作中总结了关于咳嗽的诸多经验,尤其对咳嗽的分类和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按病因分类的九分类法,认为咳嗽按病因可分为九种咳嗽,即寒咳、热咳、燥咳、风咳、湿咳、郁咳、食咳、痹咳、虚咳共九类。“九咳”分类法,不再拘泥于外感和内伤两端,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刘秀茹;郝素英;关珊;高晓辉;郭嘉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国中药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疗骨性关节炎实验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骨性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克服了西药价格昂贵、副作用大、难以长期服用、依从性较差、治疗效果不佳的特点,开发应用前景广阔,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文通过对近五年的中医药治疗骨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从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基质金属蛋白酶及炎症介质等相关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软骨细胞凋亡、软骨下骨重塑等多方面概述了中医药治疗OA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勇凯;梁桂洪;黄宇新;孙赫;梁祖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研究进展

    通过复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的文章,分析其辨证过程、治疗方法、评价指标、治疗效果等,总结出中药治疗骨转移癌的研究进展。发现骨转移癌的病机多为肾虚、痰凝、血瘀及阴毒,临床上多采用补肾、化痰、祛瘀、解毒为法治疗。治疗手段多采用内服、外敷、针灸、静脉输注等。中医药对于减轻骨转移的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联合应用可减少西药的应用量,但机制仍不明确。有少数医家发现中药有恢复骨质作用,有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论证。

    作者:冯宇;崔艺馨;徐睿鑫;姜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肝论治之文献回顾与探讨

    临床上发现对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肝进行论治,经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辨证明确,方药变化多样。本文在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中肝的经络归属、肝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临床常用从肝论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方药及实验研究方面展开论述,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肝论治的现状进行评述,希望在临床上对于治疗本病有所帮助。

    作者:丁劲;闫博;商建伟;张耀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益气聪明汤临证验案举隅

    益气聪明汤广泛应用治疗神经内科杂症,如眩晕、偏头痛、耳鸣、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性痴呆、脑鸣等,疗效确切,本文介绍临证时应用此方诊治验案并附上分析,以更好的理解学习益气聪明汤的组方原则和方义,以便于临床更准确的应用此方。

    作者:杨春霞;闫杨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徐慧媛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

    徐慧媛教授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认为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只要具有气虚证之一表现者,即“不必悉具”,均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本文例举发热者,兼有乏力、气短、易汗等气虚之症,即投补中益气汤加减获效;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气虚症状不明显,抓住患者舌体胖大之脾虚辨证要点,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治之;某些肝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脂肪肝,又本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原则,施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燥湿;口腔溃疡患者虽以阴虚症状为主诉,但滋阴治疗无效时,当尝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作者:吴海柱;刘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黄银兰教授火针治验举隅

    火针疗法在《内经》时期已经成型,并广泛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时至今日火针疗法得到了极大发展,临床中不仅用于对内科、外科疾病的治疗,而且急症也多有应用。笔者在临床学习期间认识到黄教授在先贤的基础之上有所发挥,如用火针在病灶局部及周围点刺治疗乳癖,火针点刺阿是穴治疗痛风,火针破甲治疗甲癣等,均获良效。

    作者:王磊;曹丽翠;金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自拟中药方内服外洗治疗妇科湿热带下86例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妇科湿热带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方法,分治疗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各86例。治疗组自拟中药方内服和外洗,中药对照组用保妇康栓,西药对照组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5天为1个疗程。观察258例湿热带下患者的症状体征,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35%,中药对照组有效率79.07%,西药对照组有效率67.44%。经X2检验结果显示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不论从综合疗效上,还是对于湿热带下症状、体征上的改善,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朱秀芬;王慧琴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性激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的性激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法。试验组与对照组按2:1设计,90名ED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通心络胶囊组和安慰剂组,试验组服用通心络胶囊,对照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模拟剂,一次4粒,一天3次,疗程6个月。结果总睾酮( total testosterone,TT)和游离睾酮(free testosterone,FT)试验组分别升高3.71 nmol/L 和1.78 ng/L,对照组分别降低0.06 nmol/L和0.04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一氧化氮分别降低7.81μmol/L和0.2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试验组分别下降46.89 ng/L 和5.57 mg/L,对照组分别升高3.31 ng/L和0.79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ED患者的性激素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杨立波;王保群;杨洪乐;兰春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和胃降浊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和胃降浊汤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1:3随机,纳入60例患者,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常规治疗加口服和胃降浊汤煎服,术前3天开始口服,至术后14天。观察2组在围手术期用药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相关理化检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成43例,对照组完成15例。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3.3%,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发症情况(包括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临时血透替代、导管移位、管周漏液、腹膜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降浊汤可明显改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围手术期临床症状、理化指标,减少并发症。

    作者:孔令新;王艳云;田朝阳;杨东明;张军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复方三七愈疮散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压疮64例

    目的:探讨复方三七愈疮散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压疮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4例压疮患者作为治疗组,除使用翻身床垫、做好皮肤保洁、实施心理、饮食等常规护理外,给予复方三七愈疮散外用。将64例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辨证施护,并且压疮处采用碘酊涂擦,渗液多时给予红外线灯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照比较1个疗程(15天)的愈合例数、愈合率及有效率和3个疗程的愈合时间,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压疮患者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有效率95.31%,对照组有效率73.44%,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压疮患者治疗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压疮患者治疗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三七愈疮散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压疮疗效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瑞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0例

    目的:探讨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反复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两次以上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60例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而对照组60例采用米非司酮口服,12.5 mg/次,1天1次。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柯;曲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试论跷脉之“根结”

    “根结理论”首见于《灵枢·根结》篇,论述了足六经肢端腧穴远部主治作用的规律及所治病症的范围。笔者查阅了关于跷脉的相关文献,根据阴阳跷脉与足六经均起于足部且均纵向循行;二者均以所起腧穴为“根”,所终了附近为“结”;治疗方面“根”穴可通调一经,疗效显著等特点认为跷脉亦有“根结”。在此基础上提出阴阳跷脉之“根穴”与二者结部相应的“结穴”。阴跷脉“根穴”:照海;阳跷脉“根穴”:申脉;阴跷脉结部相应的“结穴”为睛明;阳跷脉结部相应的“结穴”为风池。

    作者:王宝凯;赵吉平;付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新议柴胡升降

    柴胡主升,可升阳举陷,柴胡配参芪已成为补中气的定式,但笔者浅尝《内经》,同时参考诸多中医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从对“升阳”的认识入手,阐述了对柴胡“升阳”的新观点,即柴胡升阳,名为升阳,实为发散;同时认为柴胡“引清气上升”属于“以降引升”,并对柴胡“主通降”的观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即柴胡举陷与《内经》理论存在矛盾,而柴胡主通降则与《内经》不悖,并与阴阳升降理论契合,同时认为柴胡可升可降这种骑墙论不可取,柴胡配参芪作为补中气的定式用法不符合辨证论治。通过系统的探讨与考证,笔者认为柴胡非但不能升阳举陷,反而具有通降的作用。

    作者:张桐;李今垣;王园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美国新闻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现状分析与主题词研究

    目的:分析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医药的报道状况和主题。方法以美国主流新闻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于2000~2013年刊登的有关中医药的267篇报道为研究语料,建立中医药媒体报道专题语料库。结果(1)根据具体议题,报道分为针灸(n=92)、中药疗效(n=51)等12类。(2)采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 3.3.5,报道语料呈现五类主题词:治疗对象(如疼痛、癌症)、实施主体(如医生、针灸师)、治疗手段(如针灸、补充剂)、治疗效果(如缓解、安慰剂效应)、研究方法(如假针、试验)。(3)通过文本分析,美国对针灸和中药疗效报道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虽然针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新闻媒体报道一般认为它是相对安全、有效、无创的疗法,已被广大民众和医学工作者接受和认可。但中草药却在多篇报道中,被宣传为有害、受污染、甚至危险的产品,是医药部门检查和研究的对象。结论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医药的报道整体上呈现丰富和深化的趋势,体现了美国社会和民众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在未来,中医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还需要继续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宣传和传播。

    作者:叶青;吴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