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霞;闫杨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反复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两次以上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60例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而对照组60例采用米非司酮口服,12.5 mg/次,1天1次。治疗4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止血安宫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赵柯;曲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舌苔是由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而湿浊痰饮等停聚于舌面则为腻苔,临床多见湿浊、痰饮、顽痰等阳气被阴气所抑的病变。本文从古今文献入手对腻苔的成因和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腻苔的成因主要为脾胃病变,饮食不洁,药物影响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分类主要分为白腻苔、黄腻苔、灰黑腻苔,滑腻见蓝色,厚腻如积粉几种。临床诊病看舌苔要统观全局,参考脉、症、便、溺,否则极易误诊。
作者:李娜;刘群;李晓娟;白晓晖;金钟晔;景玉霞;赵宏波;陈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神经性耳鸣在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殷克敬教授通过多年临证,总结认为神经性耳鸣之症,纯虚纯实不多,而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且病以虚为主,故总结出殷氏聪耳息鸣法,通过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性耳鸣,临床收效显著。殷氏聪耳息鸣针法古法新用,将九六补泻、呼吸吐纳应用其中,启发唤醒蒙昧状态,激发经气,调整气血,以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又妙用聪耳息鸣方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针药并重,终达到疏经通窍、聪耳息鸣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敏;寇久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初步研究不同浓度的柴胡皂苷A( saikosaponin A, SSA)对鼻咽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常规培养人鼻咽癌5-8F细胞,将 SSA溶解于含0.2%二甲基亚砜( dimethyl sulfoxide, DMSO)的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 DMEM)高糖培养基中,分别以0(对照组)、5、10和20μmol/L SSA作用于鼻咽癌细胞48小时,之后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SSA对鼻咽癌细胞总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total extra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t-ERK)及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phosphorylated extrallular signal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p-ERK)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20μmol/L SSA作用48小时,鼻咽癌细胞中ERK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相比,10~20μmol/L SSA处理的鼻咽癌细胞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SSA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也相应增多。结论一定浓度的SSA可引起鼻咽癌细胞凋亡率的上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蛋白磷酸化表达有关。
作者:王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痢疾兼表证,病在少阳,为少阳轻清之气下陷,病不在表,而尚未深陷阴分,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喻嘉言治疗此病,首创“逆流挽舟”法,并以人参败毒散为代表方剂。人参败毒散,原出自宋代《和剂局方》,是一首著名的益气解表方剂。喻嘉言将其引入痢疾门,治疗痢疾兼表证,另出枢机,独辟蹊径,以解表之剂,疏表救里,逆挽下陷之清阳,恢复其升发之机,使邪从表散,不治痢而痢自止。
作者:张会申;赵瑞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和胃降浊汤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1:3随机,纳入60例患者,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5例,常规治疗加口服和胃降浊汤煎服,术前3天开始口服,至术后14天。观察2组在围手术期用药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相关理化检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成43例,对照组完成15例。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73.3%,与对照组手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发症情况(包括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临时血透替代、导管移位、管周漏液、腹膜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降浊汤可明显改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围手术期临床症状、理化指标,减少并发症。
作者:孔令新;王艳云;田朝阳;杨东明;张军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全国名中医曹利平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擅长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症。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辨治分阶段,即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以培补肺脾为法,重在预防复发,常用枳桔六君汤化裁,急性加重期以清肺祛邪为主,解表清里是急性加重期的辨治关键,常用自拟清金化痰汤施治;用药贵在处理三种关系,即“虚实、寒热、清补的关系”;喜用对药,常用的临床对药包括紫苏叶、防风,浙贝母、乌贼骨等。
作者:李耀辉;王向阳;苗文红;张军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该病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猝死的危险。刘如秀教授根据临床30余年的临证经验,认为此病以心阳不足为病之本,肾阴亏虚为病之根,血瘀痰浊为病之标。临证治以温阳益气补肾为法,兼以祛瘀化痰,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刘金凤;关宣可;徐利亚;陈靖;童建霞;汪艳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初步总结并分析蔡光先教授在中医脾胃学术理论与临床经验方面的见解。蔡光先教授提出“生命之树,脾胃为根”、“中土坚,万物生;中土崩,万物灭”、“百病多由脾胃生,其因不离痰瘀虚”、“心神安则脾气健,肝气调则胃气旺”、“顾护脾胃,正气存中”等学术创见,同时在刘炳凡老教授“辨病-辨证-脾胃三位一体”的遣方用药体系基础上,创立了“化痰-祛瘀-补虚三者相统一”的治疗方法体系,发展了“养心调肝,安神理气”的治疗大法,配合中药超微技术的应用,临床收效甚佳,值得推广。
作者:毛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火针疗法在《内经》时期已经成型,并广泛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时至今日火针疗法得到了极大发展,临床中不仅用于对内科、外科疾病的治疗,而且急症也多有应用。笔者在临床学习期间认识到黄教授在先贤的基础之上有所发挥,如用火针在病灶局部及周围点刺治疗乳癖,火针点刺阿是穴治疗痛风,火针破甲治疗甲癣等,均获良效。
作者:王磊;曹丽翠;金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柴胡主升,可升阳举陷,柴胡配参芪已成为补中气的定式,但笔者浅尝《内经》,同时参考诸多中医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本文从对“升阳”的认识入手,阐述了对柴胡“升阳”的新观点,即柴胡升阳,名为升阳,实为发散;同时认为柴胡“引清气上升”属于“以降引升”,并对柴胡“主通降”的观点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证,即柴胡举陷与《内经》理论存在矛盾,而柴胡主通降则与《内经》不悖,并与阴阳升降理论契合,同时认为柴胡可升可降这种骑墙论不可取,柴胡配参芪作为补中气的定式用法不符合辨证论治。通过系统的探讨与考证,笔者认为柴胡非但不能升阳举陷,反而具有通降的作用。
作者:张桐;李今垣;王园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医学认为咳嗽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咳嗽的分类历代医家立论纷纭,名称甚多。何明教授从医40年,临床工作中总结了关于咳嗽的诸多经验,尤其对咳嗽的分类和辨证论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了按病因分类的九分类法,认为咳嗽按病因可分为九种咳嗽,即寒咳、热咳、燥咳、风咳、湿咳、郁咳、食咳、痹咳、虚咳共九类。“九咳”分类法,不再拘泥于外感和内伤两端,开阔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刘秀茹;郝素英;关珊;高晓辉;郭嘉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研组将实践教学引入中医本科生《伤寒论》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伤寒论》理论授课以原文讲解为中心,阐发《伤寒论》的重点、难点;以六经辨证为纲,选择历代医家或授课教师的典型医案、疑难病证(患者照片或临床实时录像),师生互动,培养和煅炼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跟随授课教师到临床诊治疾病,参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所举案例和临床所见病例为对象,查阅文献资料,联系《伤寒论》方证和条文,得出诊断和治疗结果,并由学生以幻灯片形式在课堂展示和讲解。通过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要求学生撰写跟诊体会,评估教学效果。《伤寒论》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提前介入临床实践的环节,是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这一不足的好途径,是经典理论教学的深化和优化。
作者:耿建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上发现对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肝进行论治,经常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辨证明确,方药变化多样。本文在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中肝的经络归属、肝的生理功能及特性、临床常用从肝论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方药及实验研究方面展开论述,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从肝论治的现状进行评述,希望在临床上对于治疗本病有所帮助。
作者:丁劲;闫博;商建伟;张耀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复方三七愈疮散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压疮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4例压疮患者作为治疗组,除使用翻身床垫、做好皮肤保洁、实施心理、饮食等常规护理外,给予复方三七愈疮散外用。将64例压疮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辨证施护,并且压疮处采用碘酊涂擦,渗液多时给予红外线灯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对照比较1个疗程(15天)的愈合例数、愈合率及有效率和3个疗程的愈合时间,并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压疮患者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有效率95.31%,对照组有效率73.44%,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压疮患者治疗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压疮患者治疗1个疗程(15天)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复方三七愈疮散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压疮疗效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赵瑞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徐慧媛教授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认为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只要具有气虚证之一表现者,即“不必悉具”,均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本文例举发热者,兼有乏力、气短、易汗等气虚之症,即投补中益气汤加减获效;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气虚症状不明显,抓住患者舌体胖大之脾虚辨证要点,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治之;某些肝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脂肪肝,又本着“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原则,施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燥湿;口腔溃疡患者虽以阴虚症状为主诉,但滋阴治疗无效时,当尝用补中益气汤治之。
作者:吴海柱;刘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通过复习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的文章,分析其辨证过程、治疗方法、评价指标、治疗效果等,总结出中药治疗骨转移癌的研究进展。发现骨转移癌的病机多为肾虚、痰凝、血瘀及阴毒,临床上多采用补肾、化痰、祛瘀、解毒为法治疗。治疗手段多采用内服、外敷、针灸、静脉输注等。中医药对于减轻骨转移的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有明确的疗效,与西药联合应用可减少西药的应用量,但机制仍不明确。有少数医家发现中药有恢复骨质作用,有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论证。
作者:冯宇;崔艺馨;徐睿鑫;姜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连,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中焦枢纽,调节气机。脾胃分治的思想不仅能有效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张志威;管佳畅;沈正先;徐庆武;毛宇湘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