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 国际刊号:1674-1749
  • 国内刊号:11-5652/R
  • 影响因子:1.55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726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环球中医药杂志   2016年4期文献
  • 星点-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制备工艺

    目的: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芍药苷醇质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芍药苷醇质体。以磷脂与胆固醇比例(X1)、磷脂浓度(X2)、芍药苷浓度(X3)为考察因素,包封率( Y)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佳处方为磷脂与胆固醇比例(mg/mg)=5.0,磷脂浓度(mg/mL)=18.0 mg/mL,芍药苷浓度(mg/mL)=5.2 mg/mL。包封率为(44.27±0.27)%,标准偏差均小于10%;粒径为(167.77±14.91)nm,多分散系数为(0.41±0.20)(n=3),变形性良好。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对芍药苷醇质体处方进行优化是可行和有效的。

    作者:冯健男;杜守颖;白洁;陆洋;李鹏跃;武慧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拟祛疣颗粒治疗多发性跖疣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自拟祛疣颗粒治疗多发性跖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60例多发性跖疣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祛疣颗粒每天2剂(共4袋),其中1剂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天2次;另1剂加枯矾10 g,加入热水冲化后浸泡患足,每次40分钟,每天1次,2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并判定疗效。对照组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每2周1次,治疗4周后观察并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明显高于对照组(55.2%),经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比较,治疗组对外周血细胞免疫有一定的改善作用,CD4+增高,CD8+降低,CD4+/CD8+增高,而对照组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几乎无影响;两组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7.7%,明显优于对照组(50%)。结论祛疣颗粒内服加外用治疗多发性跖疣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特点,疗效明显优于冷冻治疗。

    作者:孔宇虹;李元文;任琳;孙占学;赵雅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基于酚类特征图谱的人参质量表征关联分析研究

    目的:建立基于酚类特征图谱的人参质量表征关联分析方法与评价模式,为有效精准地评价人参质量奠定基础。方法运用HPLC-PDA法表征人参酚类特征图谱中13个特征峰及其所属化学类型,对16批人参饮片进行质的表征;建立HPLC同时测定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并表征酚类成分和指标;建立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人参饮片中总酚的含量,基于酚类成分及其和指标与总酚的含量对16批人参饮片进行量的表征;对人参中各酚类成分及其和指标与总酚含量的关联性、质量表征规律进行分析,并基于参比饮片(批号16)对16批人参质与量的表征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6批人参酚类特征图谱中均含有13个特征峰,其中酚酸类10个,黄酮类3个;得出酚类有效指标性成分与总酚含量的相关系数范围及各成分含量分布规律,并得出各批次人参饮片中各成分含量与参比饮片比较的总体含量变化趋势及关联度。结论所建立的基于酚类特征图谱的人参质量表征关联分析模式,为关注人参质量整体关联性与应用有效性及有效精准地评价人参饮片质量奠定基础。

    作者:陈唯;杨元;张芳;李焕娟;孔静;申立峰;王亚利;谭立;赵博;刘璐;张元元;姜艳艳;石任兵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熏洗加四妙勇安汤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70例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熏洗加四妙勇安汤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21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在常规糖尿病足治疗方法基础上随机平均分为3组,其中A组行中药熏洗加四妙勇安汤联合高压氧治疗,B组行中药熏洗加四妙勇安汤治疗,C组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尿病足坏死创面数及跟腱反射减弱例数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评估结果显示,A组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率明显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加四妙勇安汤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丽;李文静;刘鹏;刘敬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 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 MMP-13)表达的影响,探讨在慢性应激下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血管的保护效应。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慢性应激结合孤养方法造模28天,电针组和氟西汀组分别于造模前1小时进行电针干预和药物治疗。运用生物素标记蛋白抗体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蛋白 VEGF、VEGF-C、MMP-8和MMP-13。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VEGF、VEGF-C、MMP-8、MMP-13蛋白表达上升(fold change=1.20,1.34,1.25,1.3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氟西汀组:VEGF蛋白表达水平下降(fold change=0.73,0.70);VEGF-C蛋白表达水平下降(fold change=0.66,0.59),MMP-8表达水平下降(fold change=0.70,0.58),MMP-13表达水平下降(fold change=0.74,0.63)。结论电针能够减轻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的影响,对神经和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于淼;张丹妹;邬继红;图娅;史榕荇;许明敏;郭郁;张旭辉;王瑜;张春涛;赵冰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三组分对青蒿素在疟疾小鼠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究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三组分在疟疾小鼠体内对青蒿素抗疟增效作用在药物动力学方面可能的影响及其规律,为开发新型基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联合治疗方案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对疟疾小鼠灌胃给予青蒿素(100 mg/kg)和青蒿素、青蒿酸、青蒿乙素和东莨菪内酯联用(每种组分各100 mg/kg),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HPLC-MS/MS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与青蒿素单用比较,青蒿素、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联用组青蒿素的大血药浓度由924 ng/mL 增加到1065 ng/mL,AUC(0-t)(1893 h×ng/mL)明显高于青蒿素单用组(661 h×ng/mL),半衰期延长,血浆清除率下降了65%。结论青蒿乙素、青蒿酸和东莨菪内酯可显著影响青蒿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作者:张超;仇峰;李静;王满元;龚慕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二苯乙烯苷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明确影响二苯乙烯苷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因素。方法以β-环糊精与二苯乙烯苷用量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为影响因素,按L9(34)正交实验筛选包合条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二苯乙烯苷含量为指标,分别考察了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醋酸-醋酸钠缓冲液、氨-氯化铵缓冲液、光照对二苯乙烯苷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根据正交实验结果,确定佳包合条件为:8倍量的β-环糊精,包合时间为2小时,包合温度为35℃;(2)12小时内,二苯乙烯苷未包合物的含量在人工胃液中由100%下降至79.7%,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由100%下降至15.9%;β-环糊精包合物中二苯乙烯苷含量在人工胃液中1小时达到100%,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液中2小时达到100%,随后受酸度影响逐渐下降。二苯乙烯苷未包合物在人工肠液及氨-氯化铵缓冲液中的稳定性差,几乎无法存在;其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有所改善,在肠液中0.5小时含量达95.8%,之后未检出;在碱性缓冲液中4小时达到峰值,6小时后未检出。光照条件下,48小时后二苯乙烯苷的含量由100%下降至50.2%;β-环糊精包合物的含量在实验条件下明显得到改善,48小时后含量仍可达90.5%。结论二苯乙烯苷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在酸性环境下较碱性条件下稳定;在酸性溶液中,随着溶液酸性增强,其稳定性变差;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明显强于未包合物,说明利用β-环糊精对二苯乙烯苷进行包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稳定。

    作者:王文静;刘冬丽;王葳;魏泽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地黄和胃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黄和胃口服液对大鼠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地黄和胃口服液低剂量组(1.3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16.88倍)、地黄和胃口服液中剂量组(2.6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33.76倍)、地黄和胃口服液高剂量组(5.2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67.52倍),每组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灌胃给药(生理盐水),各剂量组大鼠分别于每天上午8点至10点、下午14点至16点灌胃,每周定时给药7天,并称重1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量,连续给药3个月。各组于给药结束后取10只进行检查,剩余10只大鼠作恢复期观察2周。结果地黄和胃口服液各剂量组(1.3 g/kg、2.6 g/kg、5.2 g/kg)大鼠在3个月试验期及恢复期内,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对大鼠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其他各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黄和胃口服液对大鼠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作者:宋志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MMP-2、MMP-9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试验组联合参苓白术散,1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yo评分表对疾病活动度进行评价。检测外周静脉血浆MMP-2、MMP-9,计算乳果糖/甘露醇比值( LMR)。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5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χ2=6.877,P=0.032)。治疗后两组的Mayo评分均小于治疗前(t=12.584,t=14.641,P均<0.001),试验组治疗后的Mayo评分小于对照组(t=3.306,P=0.001)。血浆MMP-2、MMP-9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3.039,P=0.003;t=4.669,P<0.001)。尿液LMR均小于治疗前(t=8.478,t=10.333, P均<0.001),试验组治疗后的尿液LMR小于对照组(t=2.834,P=0.006)。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Mayo得分;UC患者血浆MMP-2、MMP-9水平下调,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善,可能是参苓白术散治疗本病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从“名医工作室”建设及代际转移谈中医团队学习机制

    目的:以“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下简称名医工作室)为背景,通过分析“名医工作室”学习的内在机制来研究中医知识的有效转移。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释中医知识传承转移过程中的学习机制,研究团队学习中医知识的内在模式和动力来源。结果中医知识传承转移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知识转移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交互、反馈,共同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与发展。结论中医知识转移中学习的发生源于知识势差和知识接受方的需求与期待,但知识转移的根本动力在于环境的压力或激励以及系统内部适应性机制和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协同作用。

    作者:徐颖;申俊龙;高山;魏鲁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的不良反应之中医辨治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其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规范化治疗的完成率。中医药在改善他莫昔芬不良反应上有独特优势。笔者在总结导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与理论知识,认识到该病的辨证特点为肾虚、肝郁、心肾不交,治疗上应从肾、肝、心三脏入手,采取补肾、疏肝、宁心、协理阴阳的治则治法,拟“疏肝宁心调阴阳方”用于临床实践,临证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陈绪;刘婕;卞卫和;姚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北京市门头沟区975例中医体质辨识的调查分析

    目的:对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院治未病科接诊服务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了解门头沟地区人群中医体质状况。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占23.7%,偏颇体质占76.3%。偏颇体质中,气虚质人数比例多(16.7%),其次依次为阳虚质(14.0%)、痰湿质(10.6%)、湿热质(9.6%)、阴虚质(9.1%)、瘀血质(6.9%)、气郁质(6.7%)、特禀质(3.1%)。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门头沟区中青年人群中医体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客观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质状况,发现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体质状况有差异性,有助于针对门头沟区居民体质状况调整体质调养方案,提高门头沟区居民健康状况。

    作者:梁頔;孙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论张仲景手足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手足的多达50余处,手足乃阴经与阳经交接之处,为诸阳之本,为脾所主。探究手足辨证规律对深刻理解仲景思想,提高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手足温、手足厥冷、手足濈然汗出、手足不仁”进行归纳辨析,以找出手足辨证规律,发现手足异常多以脾胃功能异常为主,总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作者:刘倩倩;钟相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宋代含药食方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与探讨

    为整理宋代含药食方,分析其临床应用特点,本文选取《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食治”专卷中所载食方,采取共时分析及古今观照的研究方法,统计并分析宋代“食治”方的膳食类型、用药情况和应用范围。经统计,两书625首食方中235首含药(37.60%);含药食方以米面食品、菜肴和羹为主要膳食类型,粥尤多;含药食方去除重复后共用药81味,以植物药为主(72.84%);含药食方除1首用于产后调理外,均为治病而设且以虚劳和脾胃病证为多。分析后指出宋代含药食方增加有其文化科技背景,专为治病而设的食方需辨证实施。

    作者:范宁;奚茜;林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与思考

    本文介绍现有中医诊疗仪器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建议:首先应该重视应用于临床,可应用的领域包括健康体检、健康辨识、疗效评价、辅助辨证、疗效预测以及辨病应用。其次应重视相关标准的制定,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带动企业协同共进。中医诊疗仪器相关标准的建立,是加快中医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任务,同时也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产品流通具有深远意义。后,要统一各方正确认识、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诊疗仪器发展,通过更正以往错误观念、明确中医诊疗仪器应用发展必要性、培养专业人才、尽快制定相关标准、加快企业发展、提高技术手段、建立产研医联盟,协同共进,才能加快推动中医诊疗仪器的发展。

    作者:朱琳;陆小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失疏泄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探讨

    肝主疏泄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而得出的理论,对于临床治疗疾病有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指导认识和治疗糖尿病方面,颇为重要。肝主疏泄之情志调节、脾胃运化、津血运行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糖尿病的基本病机可以高度概括为肝失疏泄。近年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用疏肝、清肝、养肝之法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析此三种治法的实质是调肝,调理肝的疏泄功能才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大法。

    作者:何雷;唐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浅析“退黄以大黄为专功”

    明代医家吴又可指出“黄因小便不利……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后世医家总结为“退黄以大黄为专功”思想。本文通过阐述黄疸病因病机,结合大黄泻下通腑、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简要剖析大黄退黄之机理,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大黄治疗黄疸病证。

    作者:张芳;孙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养正积自除”为易水老人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之一,张元素依法立方,创制了枳术丸。“养正”主要指通过补益脾胃来增强人体正气;“积”应当包括如积聚、便秘等脾胃系病证。养正除积的同时注意辨证论治,消补结合。张元素弟子李东垣在“养正积自除”的基础上,独重脾胃虚损,以“养胃气为本”的治疗思想为指导,创立了脾胃论,也使“养正积自除”这一思想在临床上广为应用。

    作者:陈靓;陈东梅;任北大;王泷;郭彦麟;张保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刘景源教授应用经方辨治失眠经验述要

    失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古籍记载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多为3周以上)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可见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后再难入睡,甚至彻夜不眠等睡眠障碍。顽固性失眠临床多反复不愈,迁延日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刘景源教授辨治不寐,临证常分营卫不和、心肾不交、肝郁气滞、痰浊扰心四型,刘师根据病证合理选方用药,临床常获良效。文章归纳总结了刘师论治不寐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潘超;郑丰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魏玮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析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具有组成结构简单、配伍取效特点明确的优势,有着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与丰富的科学内涵,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魏玮教授临证近三十载,继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疾病论治方面“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的学术思想,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学验颇丰,治病用药以培固脾胃阴阳正气为基础,着眼整体,注重调畅气机,顾全润燥,气血并调等,擅用经方化裁,遣方讲求配伍严谨、精简有道、尊古而不泥古,其常用药对体现着其学术思想和用药原则,具有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的特点。

    作者:宋熠林;苏晓兰;郭宇;李依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三七皂甙Rb1对肺系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概述

    三七总皂甙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成分之一,三七皂甙Rb1又是其代表成分。大量研究证实,三七皂甙Rb1表达的高低与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等肺系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多为三七皂甙 Rbl 通过抑制分泌性磷脂酶 A2(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sPLA2)、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PLA2)、细胞色素氧化酶(eytochrome oxi-dase,COX-2)的活性,对呼吸衰竭起到保护作用。三七皂甙Rb1还可以通过保护肺脏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而起到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的作用。同时,有研究显示,三七皂甙Rb1抗肺纤维化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肺组织蛋白酶的活性有关。由此可见,三七皂甙Rb1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便为中医治疗肺系疾病提供更好的临床思路。

    作者:李忆兰;张效东;陈小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枸杞及其提取物在肝病中应用的临床进展

    枸杞是临床上常见的中药,且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多肽等成分,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表明枸杞具有抗衰老、抗氧化、抗肿瘤、降脂、降压、降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同时枸杞也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肝病的治疗中。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益肝肾之功效,通过近几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枸杞作为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物,在临床治疗肝病中具有保肝等作用,并且在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枸杞治疗肝病在临床具有广阔的前景,可进行进一步研究,为中医防治肝病及其并发症提供更好临床思路。

    作者:路宽;杨华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药白及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要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皮肤皲裂等,疗效显著。研究显示,白及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联苄类、二氢菲类、联菲类、联菲醚类、菲并吡喃类、联苄葡萄糖苷类、甾体、三萜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及药理活性主要包括抗菌、止血、抗肿瘤、抗溃疡、抗纤维化、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白及用药历史悠久,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得到不断深入研究,展现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白及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为白及相关的中药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爱静;庞素秋;王国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麻黄在肺系疾病中配伍应用近况

    目的:分析麻黄治疗各种肺系疾病所发挥的不同功效及一般配伍规律,系统梳理近年来麻黄治疗肺系疾病的优势病种。方法查阅麻黄配伍治疗肺系疾病的相关文献,结合当代临床工作者应用经验及临床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麻黄治疗各类外感表证以及内伤肺系咳喘具有确切疗效,麻黄治肺功效不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通滞散结,与诸药配伍则功效发挥灵活,恢复肺之宣降功能。结论麻黄配伍治疗各种肺系疾病具有显著优势,为中医临床更有效地进行临床辨证选药提供依据。

    作者:吴正;樊巧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张燕萍教授用二陈汤异病同治的经验总结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张燕萍教授发现“痰”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痰湿内蕴证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中医理论认为有是证用是方,当不同疾病出现相同证型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即“异病同治”。因此,张燕萍教授在此类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以二陈汤为底方加减用药,以健脾化痰、宣降通利。本文列举张燕萍教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三则病案,以分析张燕萍教授用二陈汤加减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用药特点。

    作者:杨聪宾;张笑栩;樊茂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桂枝汤治疗虚证的思路分析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现代大部分医家将桂枝汤当作调和营卫的和剂或者解肌祛风的祛邪之剂使用,本文结合傅延龄教授的经验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桂枝汤在治虚证方面有独特疗效。理论方面,辛甘酸甘合化,桂枝汤促进阴阳自和,气血化生治疗虚证,同时根据脏腑虚损不同,《伤寒杂病论》中演化出桂枝汤的部分类方;临床方面,选取导师的4则医案,总结出桂枝汤适合于虚证,在形气脉证方面表现为:形气不足,面黄少华,纳谷不馨,舌淡脉缓等虚的特征。

    作者:王博峰;尚倩;陈传蓉;傅延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34例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总结治疗方案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慢性湿疹患者共68例进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患者分为针药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针药联合组加用针刺和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皮疹消退时间、瘙痒消失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及湿疹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皮疹消退时间、瘙痒消失时间对比,针药联合组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在治疗后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评分、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针药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67.65%,针药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湿疹复发情况比较,针药联合组(10.34%)低于对照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自拟活血化瘀煎剂治疗慢性湿疹,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杜晓晖;杨晓丽;付龑;李琳;姜桂仙;肖佳;宫安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慢性失眠36例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中医科门诊慢性失眠患者68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6例予以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对照组32例予以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和8周末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量表进行疗效评估,并运用不良反应量表进行不良反应评估。结果经8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8.76%,治疗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PSQI评分治疗前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第4周末、6周末、8周末治疗组 PSQ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81±2.77 vs 10.53±3.09)、(7.39±2.73 vs 9.38±2.80)、(6.58±2.50 vs 8.72±2.52)(P<0.05);两组经治疗后睡眠因子(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等)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其中治疗组睡眠总时间增加152分钟、睡眠效率提高29%,入睡时间缩短46分钟,觉醒次数减为0~1次,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伴随症状,经治疗后,治疗组大便不调(95%vs31.58%)、纳呆(100%vs43.75%)、急躁易怒(100%vs74.07%)等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8周末两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联合米氮平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超群;李秀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目的:对比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分为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各22例,小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注,标准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均为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剂量为1 mg/( kg·d),3次/天,4疗程结束后观察出血症状和测定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血压、肝肾功、凝血功能等不良反应。结果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患者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以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显著高于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单用治疗组(P<0.05),而与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M含量明显有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血清 IgM 水平(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eiated immunoflobulin,PAIG)阳性血小板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其百分比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P<0.05)。此外,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P<0.05),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小。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作者:杨继翔;刘学永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苦参碱洗剂治疗脂溢性皮炎52例

    目的:观察苦参碱洗剂外用对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12例头部脂溢性皮炎的患者,随机分入苦参碱组与酮康唑对照组各56例,分别给予苦参碱洗剂(浓度3.61 mg/mL,共50 mL)、酮康唑洗剂(1%、50 mL)清洗皮损处,比较两组药物在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和患者皮损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皮损面积的各种症状改善情况和使用安全性。结果比较两组脂溢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苦参碱洗剂组有效率88.46%,酮康唑对照组有效率88.6%,经χ2检验,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对皮损红斑、鳞屑、皮损面积的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脂溢、瘙痒好转程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苦参碱组优于酮康唑组。结论苦参碱洗剂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其综合疗效与酮康唑相当,在改善脂溢、瘙痒方面则优于酮康唑。

    作者:张小静;蔡玲玲;张丰川;李元文;赵凤珠;杨碧莲;李淑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王克穷合参腹诊辨识经方治疗肺癌一案

    腹诊即运用明确的腹部切按方法以获得五脏六腑疾病反映于腹部的客观征象,本文试从合参腹诊角度分析1例肺癌患者主症,并结合中医常规四诊辨识疾病本质,揭示精准运用经方的辨析要点及思路,进一步明确腹诊的诊断意义。

    作者:滕春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西结合治疗鞍区垂体细胞瘤术后不孕症验案1则

    垂体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成人垂体后叶或者垂体柄的实质性局限性低度恶化的星形细胞瘤,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是继发于其在生长过程中占位效应对周围结构的直接压迫。本例患者垂体细胞瘤术后闭经,试孕1年余未孕,西医治以建立人工周期,中医治以调理月经周期、恢复子宫正常大小、调节内分泌,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获得疗效,使患者成功受孕并分娩。

    作者:富宏怡;窦真;夏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从调理阴虚体质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1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疡”范畴,是口腔黏膜病中常见的一种,目前尚无根治性方案,一般采用局部对症治疗,难以痊愈。中医学具有“整体辨治”特色,同时注重调理患者偏颇体质。本文记录辨证治疗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1例,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思维,标本兼顾,在整个过程中尤重健脾护胃,后期选用定制膏方巩固加强,7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定期随访,整体状态良好。

    作者:梁帆;汤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传承创新治则治法理论,提高现代中医临床疗效

    治则与治法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在中医理论研究中属相对薄弱环节,应该重视经典名著有关治则、治法理论的挖掘,重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同时注意结合现代临床实际,参考现代医学相关认识,深入领会中医治则与治法理论,并不断创新,促进中医学术进步。

    作者:王玉光;于智敏;赵进喜;姜苗;王亚红;田元祥;张苍;刘晓峰;刘宁;庞博;黄为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名词翻译词典中的几种误译情况分析

    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稳步推进,收获颇丰,但也仍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选取了几本中医名词翻译词典中病因病机术语及译文进行梳理,归纳出中医术语翻译时仍存在的许多误译现象:(1)隐性逻辑被忽略;(2)漏译;(3)翻译风格不一致;(4)理解偏差。同时,文章还提出了相关修改建议,以期能对接下来的词典修订和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郑超凡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中医术语双语词典对比研究

    中医双语词典与中医英译是互补的,互相促进的,但是中医英译历来各行其是,以至于必须要采取一套标准化方案来规定术语的英译。本文通过对两套标准化方案及两本汉英双语词典,从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方案与中医双语词典的应用对象应根据原文风格区别对待,同时有必要发行一套通用汉英中医词典及与之对照的英汉中医词典,这样,中、西方在中医交流方面才会逐渐消除隔阂。

    作者:刘娜;马珊;付巧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寨卡(Zika)病毒病中医认识初探

    寨卡( Zika)病毒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2016年2月中国通报三例输入型寨卡病毒病例,因其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中国境内也广泛存在,所以,中国也要加强防控工作。根据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中医“瘟疫·疫疹”范畴。本文从中医理论分析,结合有限的病例资料,总结出寨卡病毒的几个特点,供同道参考,籍在更多病例观察中不断完善补充。

    作者:姜良铎;李秀惠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