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为了解和掌握南平市职业危害基本情况,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与措施.方法 采用现况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南平市工业企业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状况,职业病危害因素监督、监测,企业职业危害防范措施,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与评价等各项工作进行调查、汇总和分析.结果 该次抽查厂矿企业为343家,职业病危害因素门类较为齐全,主要涉及到分布在竹木加工、矿石开采和加工、化工、煤炭、水泥、蓄电池、棉纺、工艺品、制鞋等行业;存在主要问题:(1)对职业病防治宣传工作重视不够;(2)职业病防治措施未到位,职业危害普遍存在;(3)工人职业卫生知识贫乏;(4)2000至2006年每年仅有2个单位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几乎没有.结论 《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对此提出对策及措施如下:(1)加大普法力度,切实把《职业病防治法》落到实处;(2)从源头上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健康发展;(3)加强职防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服务质量;(4)抓住重点,解决职业危害主要问题.
作者:祖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接尘作业对血压及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对6158名煤矿接尘作业人员的血压按工龄、工种分组后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因素对接尘作业人员的血压影响较大,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接尘人群.接尘作业人员的工龄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且各工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种对接尘作业人员的血压也有着很大影响,采掘作业人员的高血压患病率位居各工种之首.结论 接尘作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蔡洁;赵莉莎;朱怡冰;潘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的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 以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的放射作业人员754名为接触组,210名某信用社职工为对照组,用B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8项血细胞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接触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3项参数的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接触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参考值的检出率为5.8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可能会引起放射人员血细胞参数发生某些变化,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护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伟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近年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普遍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职业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职业性多发病也越来越成为危害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主要由于合成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但使接触人数有所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种类与数量极多的职业性变应原或半抗原物质[1].
作者:裘淑华;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在基层开展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置的工作者,往往因为职责不明,给处置工作带来不便.该文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明确生产安全监督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公安、工商、财政、工会等各部门在急性职业中毒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各自职责,方便广大应急处置工作者在处置急性职业中毒时开展工作,及时、有效地做好急性职业中毒的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作者:张付昌;肖培义;娄金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该院2004年及2006年各收治1例急性二氯乙烷中毒病例,均发现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二氯乙烷可否引起腔隙性脑梗塞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施玉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职业性哮喘是在生产环境中吸入致哮喘物后引起的以间歇发作性喘息、哮鸣等为特点的气道狭窄性疾病.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因接触化疗药物引起的职业性哮喘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于群;蒋轶文;王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回顾分析15例刺激性气体致急性中毒性肺水肿病人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及预后.其中中度中毒5例,重度中毒10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死亡1例.总结刺激性气体致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治疗中激素、雾化吸入、BiPAP呼吸机的运用体会和救治经验.
作者:傅绪珍;李思惠;王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光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毒气,属剧毒类,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其毒性极似氯气,但比氯气大10倍,作用持久[1].光气中毒是指人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光气,引起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并致死亡.
作者:叶小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硫化氢中毒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常规治疗同步进行,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争取早期治疗是关键.高压氧护理中要加强心理护理,入舱宣教详细,吸氧时减少压力波动,治疗结束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作者:陈园;高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成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参考值,为诊断职业性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92名健康成人,年龄20~60岁,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各96名).分别检测了正中、尺、腓总、胫后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尺、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分析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NCV在男女性别及肢体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NCV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加、身高的增高出现MCV、SCV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或P<0.01);相对于年龄对NCV的影响,身高对其影响较小.波幅在不同个体间有很大的变异性.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是职业性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正常参考值的确定是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各自的正常参考值,必要时考虑身高因素.潜伏期和传导速度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提出需要对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参考值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建议.
作者:黄丽蓉;林锦明;梁晓阳;杨丽文;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针对有毒气体急性中毒的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国内外风险理论为基础,研究并开发适用于有毒气体急性中毒定量风险分析的内容与程序,对其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举出工程实例并加以阐述.方法 主要运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系统识别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急性中毒事故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对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对应的概率进行评价,定量分析急性中毒事故的后果及严重程度.结果 实例分析中合成氨装置生产工艺存在一氧化碳泄漏并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通过风险分析得出一氧化碳泄漏扩散影响的范围及危害程度,确定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按照风险可接受水平提出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建议.结论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风险分析将有利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是工作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者:黄德寅;刘茂;孙金艳;管树利;陈会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节能灯制造企业在技术改造前后汞作业环境及工人身体健康状况变化,评价技术改造效果.方法 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收集技改前后工作场所中汞浓度和职业接触人群的尿汞资料及健康资料,比较改造前后的变化.结果 技改前后作业场所汞浓度分别为(0.0242±0.00047)和(0.0160±0.0027)mg/m3,工人尿汞合格率分别为50.37%和7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汞齐合金代替金属汞的生产工艺,可改善作业环境,使车间空气中汞浓度降低,工人尿汞值明显下降,汞齐合金取代金属汞可以控制汞的职业危害.
作者:徐健;张明河;范丽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苯及苯系物接触人员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对17个工业企业的1486名接触和不接触苯及苯系物的人员进行白细胞计数,调查其接触水平、职业史等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接触组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为15.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减少的检出率随着苯及苯系物接触水平增高而显著增高(OR=3.236);女性白细胞减少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OR=2.120).结论 接触水平和性别是苯及苯系物接触人员白细胞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徐宏伟;侯淑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TCEMD)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为判断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肝损害的程度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30例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门静脉内径(PVD)、瘀血指数(CI)及血流量(PBF),门静脉血流速度(PBV)、肝静脉内径(HVD);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甘胆酸(CG)的水平,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肝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C-Ⅳ和CG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肝血流动力学参数PVD及CI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与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呈正相关;PBV及HVD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与HA、C-Ⅳ水平呈负相关;而PBF观察组和对照组无差别(P>0.05),与PCⅢ呈负相关.结论 TCEMD患者肝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肝纤维化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能够较好地反映其肝损害程度,都可作为患者肝损害程度的评价指标,也可作为评价其预后和疗效的无创伤性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杨丽文;梁晓阳;李森华;谢国强;黄丽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铅是一种古老且用途广泛的金属毒物,非职业性铅中毒(药物性)时有发生,我院从2006年3月份建院以来,收治了非职业性铅中毒8例,均为过多服用含铅化合物偏方治疗牛皮癣致急性亚急性铅中毒病例[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杨萍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5月19日上午约7时,焦某,余某两名设备安装工进入冲渣房,为设备、管道等进行防水防腐[1]处理,配制、调制和使用含苯胶黏剂与防水涂料,接触苯0.5 h左右后昏倒,上午9时左右被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督查时发现并救出,迅速移至空气新鲜处,约10 min后,被送往镇卫生院,进行了吸氧和输液等基本救治,约1 h后,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救治.
作者:周佑国;张义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通过对放射诊疗单位为受检者(患者)设置的防护现状调查,针对受检者防护管理不到位问题,提出今后落实受检者防护的相应卫生管理措施和对策.
作者:陈圣安;严学峰;忻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乙二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提高对乙二醇中毒的认识.方法 对一例误服汽车防冻液致乙二醇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37岁,误服防冻液后恶心、呕吐及意识改变为主诉入院,实验室检查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病为特点.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两次后病情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一周后治愈出院.结论 临床应认识汽车防冻液中毒的本质和临床表现,血液净化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利;徐贵华;陈永华;李雁;赵晋媛;谢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6月9日,青岛某化工厂发生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导致5中毒,10人出现刺激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松泉;孙建岭;高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1病例介绍患者,黄某某,男性,54岁,务农;自述3 d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头昏、乏力伴恶心、呕吐数次,非喷射状,量不多,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大汗,无腹痛、腹泻,不伴感觉运动障碍,休息后症状略能缓解.
作者:徐敏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6年11月14日,我市某铜材有限公司职工李某在进行铜材酸洗时,因吸人高浓度混合酸雾导致发生急性肺水肿,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将事故调查情况初步报告如下:
作者:秦宏;徐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2003年8月10日,我中心接到某医院报告,其单位有1名污水处理室职工急性氯气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翟丛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了解铅锌矿企业职业病危害,帮助用人单位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企业主及职工的防护意识,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李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通过对近三年来南通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情况的总结,分析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中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原因,并对今后进一步做好职业卫生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周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某药厂一期改造工程是对口服液、注射剂、公用工程及废水处理进行配套工程的改造.职业危害有粉尘、噪声和煤尘.测试项目方法为直读式,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进行采样测定和选择测定点,经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测试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动力车间电焊尘平均值为1.34 mg/m3,输煤廊粉尘高值为6.59 mg/m3,Pi值均小于1;噪声高值为90 dB(A),低值为58 dB(A),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为合格作业点.对该厂车间89人进行了上岗前体检,受检率100%,未发现职业禁忌证,建议定期、定点、定时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定期做好工人健康监护工作,筛除职业禁忌证.
作者:赵方然;路晓萍;吴炳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三硝基甲苯(TNT)对作业人员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健康监护的基础上,对72名TNT作业人员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异常率分别为22.22%和26.39%,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12%,高于对照组,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22.23%,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事TNT作业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同时该群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易感人群,建议对作业人员应进行动态健康监护,建立健康档案,疑有肝功能损害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一次;对这部分易感性较高的职业人群应普及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那向杰;王凡;李杰;段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健康监护是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本地区退伍工程兵定期健康监护工作近年由民政部等部门发文要求组织健康检查,才引起相关单位的重视.
作者:王小林;聂臻;刘期峰;郑钊;朱晓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噪声是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可对听觉器官产生特异性损伤,听力损伤的机制复杂,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有关损伤机制和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多,进行总结以找到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或减轻听力损害.
作者:刘富英;杨秋玲;姚惠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危险化学品气体是指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和加压溶解的气体,符合以下二个条件之一者:一是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汽压力大于294 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二是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 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 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汽压大于275 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作者:孙维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该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内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应急处置发展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科学、高效地应对急性职业化学中毒工作设想.
作者:杨双喜;董红军;张立军;陈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该案是舟山市普陀区首次对违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案处罚的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对某公司拟罚款5万元减轻处罚为罚款3万元,是符合合法、适用、公正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张恩惠;严学峰;忻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