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光气中毒的救治与护理

叶小芳

关键词:光气, 中毒, 救治与护理
摘要:光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毒气,属剧毒类,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其毒性极似氯气,但比氯气大10倍,作用持久[1].光气中毒是指人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光气,引起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并致死亡.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南通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近三年来南通市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情况的总结,分析建设项目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中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原因,并对今后进一步做好职业卫生评价工作提出建议.

    作者:周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急性硝基苯中毒事故

    2006年6月9日,青岛某化工厂发生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导致5中毒,10人出现刺激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松泉;孙建岭;高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合成氨装置急性中毒事故风险分析的研究

    目的 针对有毒气体急性中毒的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国内外风险理论为基础,研究并开发适用于有毒气体急性中毒定量风险分析的内容与程序,对其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中的应用举出工程实例并加以阐述.方法 主要运用定性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系统识别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急性中毒事故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对可能导致的后果及对应的概率进行评价,定量分析急性中毒事故的后果及严重程度.结果 实例分析中合成氨装置生产工艺存在一氧化碳泄漏并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通过风险分析得出一氧化碳泄漏扩散影响的范围及危害程度,确定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按照风险可接受水平提出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建议.结论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风险分析将有利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是工作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的一部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有广泛应用价值和前景.

    作者:黄德寅;刘茂;孙金艳;管树利;陈会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硫化氢中毒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体会

    硫化氢中毒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常规治疗同步进行,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争取早期治疗是关键.高压氧护理中要加强心理护理,入舱宣教详细,吸氧时减少压力波动,治疗结束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作者:陈园;高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福建省某市铅锌矿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

    了解铅锌矿企业职业病危害,帮助用人单位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不断提高企业主及职工的防护意识,保持城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李朝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二氯乙烷中毒2例报告

    该院2004年及2006年各收治1例急性二氯乙烷中毒病例,均发现合并腔隙性脑梗塞,二氯乙烷可否引起腔隙性脑梗塞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施玉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急性氯气中毒事故的调查

    2003年8月10日,我中心接到某医院报告,其单位有1名污水处理室职工急性氯气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翟丛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误服防冻液致乙二醇中毒一例

    目的 总结乙二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提高对乙二醇中毒的认识.方法 对一例误服汽车防冻液致乙二醇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37岁,误服防冻液后恶心、呕吐及意识改变为主诉入院,实验室检查示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病为特点.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两次后病情及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一周后治愈出院.结论 临床应认识汽车防冻液中毒的本质和临床表现,血液净化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利;徐贵华;陈永华;李雁;赵晋媛;谢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吸入混合酸雾致中毒死亡事故

    2006年11月14日,我市某铜材有限公司职工李某在进行铜材酸洗时,因吸人高浓度混合酸雾导致发生急性肺水肿,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将事故调查情况初步报告如下:

    作者:秦宏;徐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噪声性听力损伤及防治

    噪声是工业生产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可对听觉器官产生特异性损伤,听力损伤的机制复杂,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有关损伤机制和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多,进行总结以找到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或减轻听力损害.

    作者:刘富英;杨秋玲;姚惠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起违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案分析

    该案是舟山市普陀区首次对违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案处罚的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对某公司拟罚款5万元减轻处罚为罚款3万元,是符合合法、适用、公正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作者:张恩惠;严学峰;忻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急性光气中毒的救治与护理

    光气是一种强烈的窒息性毒气,属剧毒类,经呼吸道吸入中毒,其毒性极似氯气,但比氯气大10倍,作用持久[1].光气中毒是指人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光气,引起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发生肺水肿,并致死亡.

    作者:叶小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三硝基甲苯作业人员肝功能和乙肝五项指标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三硝基甲苯(TNT)对作业人员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在健康监护的基础上,对72名TNT作业人员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指标检验.结果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异常率分别为22.22%和26.39%,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12%,高于对照组,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22.23%,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事TNT作业对肝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同时该群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易感人群,建议对作业人员应进行动态健康监护,建立健康档案,疑有肝功能损害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一次;对这部分易感性较高的职业人群应普及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那向杰;王凡;李杰;段潇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区域内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应急处置发展现状

    该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内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应急处置发展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科学、高效地应对急性职业化学中毒工作设想.

    作者:杨双喜;董红军;张立军;陈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偏方治疗牛皮癣致非职业性铅中毒护理体会

    铅是一种古老且用途广泛的金属毒物,非职业性铅中毒(药物性)时有发生,我院从2006年3月份建院以来,收治了非职业性铅中毒8例,均为过多服用含铅化合物偏方治疗牛皮癣致急性亚急性铅中毒病例[1],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杨萍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舟山市普陀区放射诊疗受检者防护现状调查

    通过对放射诊疗单位为受检者(患者)设置的防护现状调查,针对受检者防护管理不到位问题,提出今后落实受检者防护的相应卫生管理措施和对策.

    作者:陈圣安;严学峰;忻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某节能灯制造厂技改前后汞危害调查

    目的 了解节能灯制造企业在技术改造前后汞作业环境及工人身体健康状况变化,评价技术改造效果.方法 开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收集技改前后工作场所中汞浓度和职业接触人群的尿汞资料及健康资料,比较改造前后的变化.结果 技改前后作业场所汞浓度分别为(0.0242±0.00047)和(0.0160±0.0027)mg/m3,工人尿汞合格率分别为50.37%和78.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汞齐合金代替金属汞的生产工艺,可改善作业环境,使车间空气中汞浓度降低,工人尿汞值明显下降,汞齐合金取代金属汞可以控制汞的职业危害.

    作者:徐健;张明河;范丽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有害作业者职业危害知晓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近年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普遍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职业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职业性多发病也越来越成为危害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主要由于合成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不但使接触人数有所增加,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种类与数量极多的职业性变应原或半抗原物质[1].

    作者:裘淑华;施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郑州市放射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分析

    目的 探讨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的作业人员血细胞参数的变化.方法 以从事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的放射作业人员754名为接触组,210名某信用社职工为对照组,用B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8项血细胞参数,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接触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3项参数的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接触组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参考值的检出率为5.8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放射线可能会引起放射人员血细胞参数发生某些变化,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加强,防护水平应进一步提高.

    作者:刘伟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成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参考值在职业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参考值,为诊断职业性周围神经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92名健康成人,年龄20~60岁,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各96名).分别检测了正中、尺、腓总、胫后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正中、尺、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分析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NCV在男女性别及肢体左右侧间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NCV各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加、身高的增高出现MCV、SCV减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或P<0.01);相对于年龄对NCV的影响,身高对其影响较小.波幅在不同个体间有很大的变异性.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是职业性周围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正常参考值的确定是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各自的正常参考值,必要时考虑身高因素.潜伏期和传导速度为重要的观察指标.提出需要对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参考值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建议.

    作者:黄丽蓉;林锦明;梁晓阳;杨丽文;李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