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验医学杂志

检验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 国际刊号:1673-8640
  • 国内刊号:31-1915/R
  • 影响因子:1.71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307.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Pж(AJ) 文摘杂志(俄),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美国化学文摘(CA)及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临床医学
检验医学杂志   2010年5期文献
  • 血清 GGT、ALT 对 2 型糖尿病早期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2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Roche 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各100例)及20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葡萄糖(Glu)、GGT和ALT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及女性的Glu、GG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则无差异;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GGT浓度超出参考区间的百分率分别是13%和16%,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GGT对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申春梅;王龙武;王妹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其免疫复合物水平

    目的 分析儿童肾病综合征(NS)患儿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其免疫复合物(LDL-IC)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106例活动期儿童NS患儿、42例恢复期儿童NS患儿和155名健康对照者ox-LDL和LDL-IC水平,同时对受检者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恢复期及活动期NS患儿的ox-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活动期高于恢复期(P<0.01);活动期NS患儿LDL-IC水平高于恢复期NS患儿和对照组(P<0.01).NS患儿ox-LDL、LDL-IC分别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尿素(Urea)呈正相关,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活动期NS患儿经类固醇治疗后,Alb水平升高,ox-LDL、LDL-IC、TC、TG和LDL-C水平下降.结论 NS患儿ox-LDL及LDL-IC水平明显升高,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汪俊军;韩爱忠;刘小传;张春妮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瘦素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瘦素在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肌酐(Cr)比值的变化,结合多种临床因素探讨Cys C、瘦素与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名正常对照者,20例普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0例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ys C,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清瘦素;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mAlb,用酶法测定尿Cr,并计算mAlb/Cr比值.结果 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组Cys C、瘦素水平及尿mAlb/Cr比值高于普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组,普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组Cys C、瘦素水平及mAlb/Cr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Cys C、瘦素含量变化趋势与尿中mAlb/Cr的比值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 Cys C、瘦素含量及mAlb/ Cr的比值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转变为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密切相关,并随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逐渐提高.Cys C、瘦素含量及mAlb/Cr比值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形成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较敏感指标之一,对于监测早期高血压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黎勇;马小琴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应用 NCCLS EP10-A2 文件分别对自建和配套生化检测系统进行初步性能评价

    目的 分别对自建生化检测系统(简称自建系统)和配套生化检测系统(简称配套系统)进行初步性能评价.方法 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10-A2文件,使用自建系统(OLYMPUS AU 400生化分析仪、罗氏cfas校准品及国产试剂)和配套系统(OLYMPUS AU 400生化分析仪、OLYMPUS校准品及OLYMPUS原装试剂)测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Glu)、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个项目,计算其偏差、总不精密度及其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并与各项目对应设定值作比较.结果 自建系统:ALT 的低值偏差和Glu的中、高值偏差超出允许范围,ALT的低值总不精密度超出允许范围,其余项目的 偏差和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之内.GGT、ALT的非线性、截距和斜率以及Glu的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的 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套系统:ALT的低值总不精密度超出允许范围,其余项目的 偏差和总不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之内.GGT的截距和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项目的 截距、斜率、非线性、互染率、漂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是使用自建系统测定AST、GGT、ALT,还是使用配套系统检测AST、Glu、GGT、ALT,偏差都在允许范围内,总不精密度小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 能力验证计划中分析质量要求规定的总允许误差的1/3,互染率较低,稳定性较好.自建系统检测Glu的准确度有待加强改善.

    作者:孙宏华;石凌波;康红;胡远明;谢进进;沙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24 h 尿蛋白和尿 NAG 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尿 NAG/肌酐比值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检测24 h尿液样本微量总蛋白(mTP)、微量白蛋白(mAlb)、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肌酐(Cr)在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邻苯三酚红/钼酸盐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比色法和酶法分别测定81例不同肾脏疾病肾功能损伤患者24 h尿液样本中的mTP、mAlb、NAG和Cr水平,分别计算mTP/Cr比值、mAlb/Cr比值、NAG/Cr比值及其相关性.结果 81例患者24 h尿液样本中mTP、mAlb、NAG和Cr水平分别为185.0(40.0~987.5)mg/24 h、29.1(8.0~197.2)mg/24 h、20.3(8.8~37.9)U/24 h、0.83(0.63~1.08)g/24 h;mTP/Cr、mAlb/Cr、NAG/Cr比值分别为154.2(53.5~1 348.8)mg/gCr、60.1(14.8~376.2) mg/gCr、21.6(11.0~47.3)U/gCr,三者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3、0.884和0.718,均呈良好的正相关.结论 24 h尿mTP/Cr比值、mAlb/Cr比值、NAG/Cr比值可为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的正确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邵天波;郭翀;杨兰辉;石洪琼;段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改良缺血修饰白蛋白测定方法(白蛋白-钴结合试验)的建立

    目的 建立改良的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测定方法[白蛋白-钴结合(ACB)试验].方法 以1-亚硝基-2-萘酚(NN)代替二硫苏糖醇(DTT)作为显色剂,确定试验的基本条件(佳波长、反应时间、试剂稳定性等),并对该试验的精密度、敏感性、线性等进行评价.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和胸痛患者的IM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ACB试验佳吸收波长为410 nm,反应体系0~25 min时吸光度值变化稳定,试剂在室温和4 ℃ 30 d内性能稳定,反应体系线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CV)为2.67%,批间CV为5.44%.应用显色剂NN对钴离子(Co2+)的低检出限为0.488 mg/L,应用DTT为7.812 mg/L.三酰甘油(TG)<2.02 mmol/L、血红蛋白(Hb)<6.9 g/L、总胆红素(TBil)<66.0 μmol/L时无干扰.AMI组为(1.195±0.320)吸光度单位(ABSU),胸痛组为(0.855±0.068)ABS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NN作为显色剂测定IMA的ACB试验灵敏、方便、简单,适合批量测定.

    作者:陈志晓;王前;郑磊;包杰;曾方银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铁代谢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

    目的 探讨铁代谢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检测CRF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铁代谢相关指标,并对CRF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的铁代谢相关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分析.结果 CRF患者和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铁蛋白(FER)高于对照组(P<0.05),而转铁蛋白受体(sT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铁代谢障碍可能是引起CRF的原因之一;CRF患者发生和发展与铁代谢有关,而FER增高及sTfR的降低有助于监测肾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蒋小红;吕旭军;许德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CD56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上的表达及微小残留病分析

    目的 探讨CD56在非M3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在微小残留病(MRD)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145例非AML-M3 AML患者免疫表型,以CD56、CD19、CD117、CD34、CD33为标志,CD45设门MRD分析.结果 145例AML患者中CD56阳性37例,占25.52%,CD19阳性17例,占11.72%,分布在M1、M2、M4、M5.CD56或/和CD19阳性的AML患者共49例,其中CD56和CD19同时阳性5例,均为M2亚型.P170蛋白阳性36例,占24.83%,其表达率与CD56呈显著正相关(P<0.01).48例AML患者在诱导治疗结束和维持治疗第14、32、56周作MRD检测.单纯CD56+组MRD阳性率93.55%,复发率77.41%,与单纯CD19+组(MRD阳性率25.00%,复发率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56+CD19+组MRD阳性率100.00%,复发率80.00%,与单纯CD5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CD19+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56、CD19在非M3 AML有较高的表达率.用CD45设门以CD56、CD19、CD34、CD117、CD33为组合的MRD方案能有效检测MRD.

    作者:干灵红;陈葆国;颜荣文;李伯利;罗文达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实验评价

    目的 应用免疫印迹法(WB)比较临床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与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符合率.方法 收集7 805份临床检测的血清标本,分别用TPPA和CLIA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应用WB检测确证.结果 7 805份血清标本中,CLIA检测阳性310例,TPPA检测阳性262例.对结果不一致的48例标本应用WB检测验证,结果证实阳性36例,临界阳性8例,阴性4例,而TPPA的结果均为阴性.TPPA检测总符合率为99.44%,CLIA检测总符合率为99.95%.结论 CLIA敏感性优于临床常用的TPPA,且具有结果客观、易分析、重复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个别假阳性和钩状效应,因此应结合TPPA及临床资料确诊.

    作者:侯晓菁;梁艳;陈洁;孙贞;崔艳芳;仲人前;王皓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复旦大学 2008 至 2009 年新生 HBsAg 及 ALT 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复旦大学2008至2009年新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情况,为学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和丙酮酸氧化酶法对2008至2009年新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血清HBsAg和ALT检测.结果 2008和2009年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3.4%和3.2%;2008和2009年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率(4.3%和4.8%)均分别显著高于本科生(2.4%和1.5%,P均<0.01);2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男性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均<0.01);2009年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1.5%)显著低于2008年(2.4%,P<0.05).2009年研究生新生ALT的异常率显著高于本科生(P<0.05);2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新生男性ALT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均<0.01); 2009年本科生新生ALT的异常率(0.9%)显著低于2008年(2.1%,P<0.01).结论 2008和2009年研究生新生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本科生;本科生新生ALT异常率逐年降低;本科生新生HBsAg阳性率逐年降低,显现了该年龄段新生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效果;大学新生检测ALT有助于学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作者:钱珺莲;吉强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544 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DF)合并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与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544例DF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544例DF患者分泌物样本中培养出病原菌477株,阳性率为87.6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29株,占27.04%(129/477),革兰阳性链球菌(包括肠球菌)47 株,占9.85%(47/477), 革兰阴性杆菌159 株,占33.33%(159/477), 真菌35 株,占7.33%(35/477),类白喉杆菌65株, 占13.63%(65/477).单一菌感染患者162例,占29.78%(162/544),混合菌感染患者144例,占26.47%(144/544),混合菌感染者中Wagner分级≥3级的DF患者为130例,占90.28%(130/144).其中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较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外)及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结论 DF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对抗菌药物耐药率高,早期联合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是DF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金虹飞;蔡少平;顾慧群;王伟灵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耐阿米卡星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及其基因型研究

    目的 了解耐阿米卡星(AMK)铜绿假单胞菌(Pa)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72株多重耐药Pa(其中对AMK耐药Pa组和对AMK敏感Pa组各36株)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9种主要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进行基因型研究.结果在分组研究中AMK耐药Pa组表现为aac(6′)-Ⅰ和aac(3)-Ⅱ基因同时阳性的占42.4%,aac(6′)-Ⅰ和ant(2″)-Ⅰ基因同时阳性的占36.4%,是耐药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AMK敏感Pa组表现为aac(6′)-Ⅰ基因阳性的占50.0%, aac(3)-Ⅱ基因阳性的占33.2%,是敏感组的主要修饰酶基因.2种氨基糖苷耐药基因(RmtA和RmtD)均为阴性.REP-PCR显示耐药菌株可分为A~G 7型,其中AMK耐药Pa组的主要分型为F型(其中尤以F1型为多);AMK敏感Pa组以E型为多见.结论 通过2种或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同时作用于AMK是Pa对AMK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由然;孙立颖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 812 株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院内临床分离菌对各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取纸片扩散法,参照2007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药敏结果.耐药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集首次分离细菌3 8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0.2%,革兰阴性菌占59.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11.1%和86.7%,无万古霉素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3%和35.1%;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低(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6.3%和76.8%;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9.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1.8%和20.4%,共检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2株.结论 患儿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应引起关注.

    作者:黄卫春;张蓓;徐中;傅启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胞外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临床研究进展

    30多年前,研究人员从细胞核中提纯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HMGB1作为核内一种典型的非组蛋白,长期以来一直集中研究其核内功能,包括参与核小体的构建和稳定、调节基因的转录、参与DNA的重组修复和复制等.1999年Wang等[1]发现,HMGB1可以释放到胞外并介导炎症反应,是内毒素血症和脓毒症的重要炎症介质,随后胞外HMGB1的致炎作用引起国际重视.近年许多研究调查显示,胞外HMGB1介导多种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如脓毒症、关节炎、急性胰腺炎、肺炎、脑膜炎、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现就胞外HMGB1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国千;王春新;胡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游离 microRNA 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993年Lee等[1]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在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中发现了第 1 个2 2 个碱基(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lin-4,该分子可以通过部分互补到目的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s),以一种未知方式抑制蛋白质翻译,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随后发现的具有类似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即被称为microRNA (miRNA),从此开始了miRNA对生命过程调控影响的研究.到2006年,在人类发现了超过500种miRNA,计算机分析预测人类基因组中将存在至少1000种.

    作者:杨中玫;沈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三种方法对巨大血小板的检测分析

    目的 分析LH750血液分析仪提示巨大血小板(PLT)时,其PLT计数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用LH750血液分析仪法、手工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同时计数PLT,LH750血液分析仪法、手工法计数结果分别和流式细胞仪法计数结果相互比较.结果 当LH750血液分析仪提示巨大PLT但PLT直方图无显示拟合曲线时,LH750血液分析仪法与流式细胞仪法之间PLT计数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工法与流式细胞仪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LH750血液分析仪提示巨大PLT但PLT直方图显示拟合曲线时,LH750血液分析仪法、手工法计数结果分别和流式细胞仪法计数结果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LH750血液分析仪提示巨大PLT,在无拟合曲线时应进行手工复核,而有拟合曲线时可不需复核,其结果可靠.手工法可替代流式细胞仪法进行LH750血液分析仪测定后的复核.

    作者:薛飞平;孙瑞雪;吴礼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输血治疗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8例,筛选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与WM患者相同的红细胞悬液,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配血,同时做患者自身对照,选取凝集小于对照的献血员红细胞,制成洗涤红细胞进行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结果 8例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Hb)值明显高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与同期血液病患者输血后Hb升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溶血指标检测均未显示溶血迹象.结论 本研究实施的方法对具有高粘滞综合征的WM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以供输血工作者参考.

    作者:唐海飞;谢一唯;陈秉宇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红细胞沉降率参考方法、魏氏法和仪器法的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PCV)对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的影响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H2-A4文件参考方法、魏氏法、LDY-CX40型仪器法3种检测ESR方法的可比性.方法 按照CLSI参考方法调整1名健康人PCV后检测ESR;随机选择60例门诊和病房患者,分别采用CLSI参考方法、魏氏法与LDY-CX40型仪器法同时测定ESR.结果 PCV对ESR的影响为一倒抛物曲线:Y=611.81X2-698.12X+200.31,决定系数(r2)=0.994 5;不同检测方法间配对t检验显示P<0.01;参考方法、魏氏法、仪器法3者进行两两线性回归分析,r2均>0.976(P<0.01);魏氏法和仪器法的结果均在CLSI制定的比较参考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可接受范围内.结论 PCV对ESR的影响十分明显,应该将PCV调整在恒定的一个水平,才能获得一个更准确和更有价值的ESR结果;3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该使用不同的参考区间.

    作者:陈林;张莉滟;万泽明;袁丽娜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抗凝剂对肝移植受者 FK506 血药浓度测定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抗凝剂对肝移植受者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测定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肝移植受者静脉全血34份,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枸橼酸钠和肝素锂抗凝剂分别抗凝同一份血样本,在IMx型免疫分析仪上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 测定FK506血药浓度.结果 肝素锂组与 EDT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呈正相关(r=0.982 8).枸橼酸钠组与ED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呈正相关(r=0.961 3).枸橼酸钠组与肝素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呈正相关(r=0.939 8).结论 肝素锂组与 EDTA组几乎无偏差,但是枸橼酸钠组分别与 EDTA组和肝素锂组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偏差.枸橼酸钠对MEIA测定FK506血药浓度有一定的影响,应优先考虑EDTA或肝素锂抗凝剂采集全血样本.

    作者:胡翠华;乔江春;马嵘;刘桂芹;谢洁红;张传宝;郭健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全自动尿沉渣仪分析法与显微镜法判断血尿来源的准确性比较

    目的 对比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分析法和显微镜法判断血尿来源的准确性,为临床参考提供数据资料.方法 206例血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肾小球病变患者101例,非肾小球病变患者105例.分别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简称UF1000i)分析法和显微镜法分析尿液中红细胞(RBC)的形态,判断其来源并统计分析其检测性能的优劣.结果 显微镜法的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74.3%;UF1000i分析法的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82.8%,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发现,显微镜法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UF1000i分析法AUC为0.928.结论 UF1000i分析法在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中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其判断血尿来源的诊断价值优于经典相差显微镜法.

    作者:李莉;陈卫宾;杜玉珍;李莉雅;高锋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马耳他布鲁菌病一例报道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Brucella)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性变态反应疾病.当前该病在我国流行区域甚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疫情与奶牛、羊只等的流动情况关系较大,新发患者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布鲁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鲁菌(马耳他布鲁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鲁菌病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近本实验室在非发病高峰期、非疫区的上海市一位女患者的血培养中分离出1株马耳他布鲁菌.

    作者:马逸珉;阮斐怡;蒋晓飞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宫颈癌患者血清中 HPV-E7 检测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关系越来越被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所重视,已经明确90%的宫颈癌是由HPV持续感染引起的,而其中高危型HPV-E7蛋白是HPV诱发宫颈癌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74例宫颈癌患者、2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患者及20名正常人血清中HPV-E7蛋白含量,并以血清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癌胚抗原(carcinoembbryonic antigen,CEA)作为对照.

    作者:许晓峰;卢仁泉;沈烨红;郭林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不同允许总误差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规则选择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不同国际标准及生物学变异要求提供的允许总误差(TEa)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分析性能量化的差异,并根据六西格玛(6σ)参数选择和优化质量控制规则.方法 应用6σ方法计算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糖抗原(CA)199、CA125、CA153项目的 σ水平,σ=[TEa-偏倚]/变异系数(CV).CV由2009年6至12月份室内质量控制结果计算,偏倚以参加室间质评的平均偏倚计算.TEa分别引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德国Rilibak质控指南及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学会(RCPA)质量要求和生物学变异数据合成的TEa要求.结果 在罗氏E601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上,AFP、CEA、PSA、CA199、CA125、CA153的σ水平从0.71~9.82不等,在不同TEa要求下分析性能表现不同,可以参照项目的 σ水平选择不同室内质量控制规则.结论 TEa计算的σ水平评价实验室肿瘤标志物的分析性能,采用不同的质量控制规则,可经济、合理的开展室内质量控制.

    作者:张莉;张健;陆银华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自制雌二醇性激素室内免疫质控制品及其性能评价

    目的 自制雌二醇(E2)性激素免疫检测室内质控品,对其临床检验实际应用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收集日常检测标本中E2水平含量较高的患者血清,用正常血清稀释成低和高2种浓度,灭活,离心,加入5‰的叠氮钠,小量分装保存于-80 ℃.结果 保存于-80 ℃的血清标本复融后常规测定,结果显示其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无明显的批内、瓶间差异.结论 通过此方法制备的低、高浓度E2质控血清标本能满足临床E2检测室内质控要求,可以作为日常E2免疫检测的质控品使用.

    作者:姜新华;赵燕飞;吴小明;兰天丽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差值检查法在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随着各种生化检测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标准化及常规室内质量控制的开展,由仪器、试剂、操作等分析中因素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患者的用药情况、样本的采集、混匀、运送、抗凝剂的添加等分析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寻找一种能检出由分析前因素引起的误差的质控方法越来越引起检验同仁的重视,患者数据质控法因为具有上述功能而得到青睐.

    作者:郭洪晨;李慧慧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3 126 例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载脂蛋白状况调查分析

    医学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1].了解血脂水平及其相关指标,分析其变化规律,可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通过对本地各机关事业单位健康人群血脂状况调查分析,指导人们增强健康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从而达到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目的.

    作者:廖联琼;何流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清钠、尿素及血氨检测在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中的评价

    重型肝炎病势凶险,病情复杂且危重,治疗十分困难,预后多不良,病死率为60%~80%[1].我们对61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钠离子(Na+)、尿素(Urea)及血氨水平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谷茂林;徐云芳;管晓芹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天津郊县老年男性高脂血症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乡村人群的第1位死亡原因,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在不断升高.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我国人群的平均血脂水平在过去20~30年里迅速上升.鉴于血脂异常发生率高,危害严重,我们对影响血脂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作者:宁莉;王洪礼;张敬伟;门昆;魏殿军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血浆蛋白 Z 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Prowse等[1]发现血浆蛋白Z(plasma protein Z,PZ)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抗凝辅因子,在凝血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主要是介导凝血酶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结合,发挥抗凝作用.近年文献报道了不同的疾病状态中PZ呈现相互矛盾的学说[2],为此我们选择272例临床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不同患者血浆PZ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汤荣华;杨书才;方芳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矽肺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矽肺是二氧化硅微粒进入肺部引起的病变,其中涉及T淋巴细胞等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1].已有研究表明,矽肺患者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相应变化,但矽肺不同期别T淋巴细胞亚群是否变化一致,长期接触未发病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何变化还有待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矽肺患者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

    作者:黄小琪;陈晶;梁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对 138 例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探讨

    在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中,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e抗体(抗-HBe)产生或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下降或消失,往往代表炎症缓解,传染性小,但有一部分患者仍保持一定水平复制,慢慢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1].本研究选取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8例,通过与10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比,进行临床特点、血清学指标分析.

    作者:应晟;杨美云 刊期: 201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