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利用其特异性分子标志,将其分离、纯化、体外培养,可使其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具有成血管活性,在缺血性疾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造血干细胞与血管新生研究的进展.
作者:邵琴;王长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清道夫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泡沫细胞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清道夫受体包括很多种,本文主要是对清道夫受体A(SR-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贾庆哲;葛均波;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脑利钠肽(BNP)是左心室分泌的氨基酸多肽,其释放受心室壁张力的调控,本文主要介绍BNP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焦昌安;郑柏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继基因组之后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检查蛋白质组的变化可深入理解基因组分析不能明确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蛋白质组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心血管疾病在分子机制上更全面的研究.本文概述了蛋白质组技术及其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辉;韩福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纤溶酶原,不易引起系统性纤溶状态,是一种理想的溶栓药物.现将有关tPA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治疗心血管血栓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陈勇兵;蔡巍巍;陈如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现代起搏器可对起搏、感知或其他功能涉及到的诸多参数和状态进行自动、合理的调整,而该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自动化的诊断功能.现就起搏器几项重要的自动化诊断功能作一简单阐述.
作者:魏子秀;孙晓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设计成功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今后更深入地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本文就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龚平;王菊梅;王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氯离子通道是心肌细胞膜上主要的阴离子通道,在心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对氯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壮可;程龙献;廖玉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根治术临床应用至今已40余年,在术后远期并发症中,右室功能不全、运动能力下降、心律失常性猝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1],而以上并发症都与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肺动脉狭窄的解除、右室-肺动脉流出道的重建有密切关系.经典的右室流出道重建方式在远期发生肺动脉返流(pulmonary regurgitation,PR)的比率很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本文就TOF根治术后远期PR的后果及如何大限度地减少PR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崔勇;梅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心肌声学造影剂的应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在国外已经成为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常规方法,它通过向冠状动脉间隔支内注入酒精导致心肌坏死,造成室间隔心肌萎缩,使狭窄的左室流出道扩张,中短期疗效可靠.
作者:史浩颖;孙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炎症、免疫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的某些血清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已与其它传统危险因素一起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危险分层,抗炎策略开始应用于ACS病人的治疗,但临床评价不一.
作者:贾锋鹏;雷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IPSA)是介入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既往的处理方法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许多非外科手术性的处理方法不断出现,其中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法(UGTTI)在治疗IPSA中具有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UGTI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覃军;黄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使患者发生多发性机会性感染,各系统脏器均可受累.而艾滋病的心血管损害发现较晚,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可以引起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内膜炎、恶性肿瘤、心脏功能损害及心律失常等.
作者:罗丰;王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Rho GTP酶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组装、细胞粘附、细胞运动、胞质分裂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与临床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Rho激酶抑制剂对多种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因此,对Rho GTP酶的研究可能为当前心血管病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孟子敏;韩雅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通过对超声原理及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超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超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结果,以期进一步推广超声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陈剑飞;晋军;黄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一氧化氮(NO)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递质,有广泛的生理及病生理作用谱.本文旨在对NO的全身作用及相关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准确性及局限性. 方法:20例患者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 结果:在20例患者的136个节段(血管直径≥2m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有122个节段(占89.7%).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96.6%.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77.7%. 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局限性是时间分辨率较低,伪影的影响不可避免.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王鸣鹏;丁其勇;葛虓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补给硫酸镁对再灌注时心肌顿抑及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n=42)和对照组(n=40),干预组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前30min静脉给予25%硫酸镁20m1,两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再灌注成功的病例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E)检测顿抑心肌的发生,并测定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镁干预组的顿抑心肌节段和梗死心肌节段较少(P<0.05),左室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AMI再灌注治疗同时早期补镁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佳;金惠根;陈万春;汪蔚青;林银康;欧少君;尚孝堂;江蓓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基因及其蛋白对兔冠状动脉血管结构的影响. 方法:66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心肌内注射基因组、心肌内注射蛋白组、心肌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及静脉内注射蛋白组.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缺血心肌内分别注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bFGF、rhbFGF蛋白、生理盐水及静脉内注射rhbFGF蛋白,观察兔冠状动脉血管结构的变化及血管重塑情况.结果:术后12周,心肌内注射基因组、心肌内注射蛋白组、心肌内注射生理盐水组及静脉内注射蛋白组平均管壁厚度分别为:(39.21±10.46)μm、(29.87±12.96)μm、(18.13±11.33)μm、(20.25±9.56)μm;管壁/管腔比值分别为0.35±0.12、0.33±0.14、0.24±0.09、0.25±0.09.结论:缺血心肌内注射rhbFGF基因及其蛋白均能引起兔冠状动脉血管重塑,而基因的作用更显著,静脉内注射蛋白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血管重塑.
作者:孙林;李易;马雁冰;光雪峰;谭强;张小勇;冮宏映;张光明;徐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