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中,如何合理地选择供肝,以提高此类供体肝移植术后的存活率.方法实验分为3组,在供肝获取前分别经历供体心脏停搏(NHBD)15、30或45min(NHBD-15、NHBD-30和NHBD-45组),而后各行18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依据开腹时和冷灌洗后的表现将供肝分为Ⅰ、Ⅱ、Ⅲ级,并于冷灌洗后固定取供肝尾叶作病理观察.结果NHBD-15、NHBD-30和NHBD-45组的肝移植大鼠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61.1%(11/18)、44.4%(8/18)和11.1%(2/18),其中Ⅰ、Ⅱ级供肝合计的1周存活率分别为78.6%(11/14)、66.7%(8/12)和28.6%(2/7),而各组Ⅲ级供肝肝移植大鼠均无存活超过48小时.结论植入前合理地选择心脏停搏供体的供肝,有助于提高此类供体肝移植的存活率.
作者:严佶祺;蔡伟耀;张明钧;杨卫平;李宏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正常肝细胞、大细胞性改变肝细胞、肝癌和癌旁改变肝细胞的DNA含量和形态特点.方法采用DNA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细胞分析术.结果10例癌旁改变(PC)组DNA指数(1.99±0.34)分别高于4例正常肝细胞(NH)组(0.98±0.12)和8例肝细胞的大细胞性改变(LCC)组(1.46±0.19)(P<0.01),DNA倍体分布与NH、LCC和肝细胞癌(HCC)组存在差异(P<0.05),核面积和核周长(74.0±52.3,63.9±33.9)低于26例HCC组(95.6±95.2,76.3±62.9)(P<0.01).PC组中80%(8/10)为非整倍体DNA直方图表型,高于HCC组的53%(14/26),而多倍体占20%(2/10)低于HCC组26.92%(7/26)(P<0.05).PC肝细胞核异型,核质浓缩,胞质嗜酸性或嗜碱性与HCC有过渡,置换性生长方式又与HCC相同.结论呈片块状分布或腺瘤样排列的PC肝细胞,其异常DI、非整倍体分布和DNA直方图表型应作为癌前状态.
作者:陆良勇;陈成伟;傅爱芬;刘尚廉;顾康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预防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10例肝细胞癌患者于根治性切除术后2~8周经肝动脉导管行栓塞化疗.化疗后皮下注射重组α干扰素2a(罗扰素),第1~4周自100万单位渐增至450万单位维持12周.每周3次,4~6周后重复栓塞化疗一次.结果9例患者随访超过1年,1例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肝内复发.结论罗扰素可能有助于减少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复发.
作者:邱双健;叶胜龙;汤钊猷;吴志全;樊嘉;周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Fas抗原及bcl-2蛋白在肝癌中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6例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及相应硬变肝组织,以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Fas抗原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上述3种组织中均测到Fa5抗原和bcl-2蛋白.HCC组织中Fas明显高于硬变肝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与正常肝组织F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肝癌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表达(P<0.05),与硬变肝组织相比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中Fas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r=0.351,P>0.05).结论Fas和bcl-2在上述3种组织的表达,表明3种组织均有细胞凋亡存在,Fas介导的凋亡异常可能在肝硬化、肝癌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作者:贺青卿;单礼成;范西红;许圣献;朱江帆;王晨龙;尹格平;崔玉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斑点杂交法在检测肝病患者TT病毒(TTV)感染状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提抽患者血清中DNA,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斑点杂交技术检测其中的TTV病毒DNA.结果在30份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CR方法检出11份为TTV阳性,检出率为36.7%.采用斑点杂交法检出3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10%.制备的探针具有TTV特异性,可检出相当于106拷贝的病毒DNA.结论以地高辛标记的TTV探针用于斑点杂交可以检出血清病毒滴度较高的TTV,其敏感度低于PCR方法.
作者:张俊;赵西平;王宝菊;杨燕;李方和;杨东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内毒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澄清造成肝病的细胞因子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鲎试剂三肽基质显色法,对89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检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乳果糖分为2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内毒素浓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肝硬化内毒素水平为(69.3±23.6)pg/ml,高于急性肝炎的(44.6±14.3)pg/ml及慢性肝炎的(28.4±7.9)pg/ml内毒素浓度,与TNF-α、IL-6、IL-8及G-CSF呈正相关,它们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5、0.531、0.44及0.44,统计学有意义,但于IL-2无关(r=0.101),口服乳果糖治疗20天后,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平行下降.结论血清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呈正相关,肝病时内毒素可能在致细胞因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口服乳果糖可降低细胞因子及内毒素,因而对肝病有益.
作者:张顺财;贺伯明;戴茜;王吉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的临床资料与病理分级、分期的符合度.方法复习我院123例慢性肝炎患者肝穿刺标本的病理分类与其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AST、γ-球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与病毒复制水平4项指标的平均值在不同级别组中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结论AST、γ-球蛋白、γ-GT与病毒复制水平4项指标能帮助我们评估患者的肝脏病理分级.
作者:李缨;翟为溶;张清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色素P4502E1在实验性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方法8只Wistar大鼠,建立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肝细胞色素P4502E1.结果正常肝组织内,CYP2E1表达仅见于中央静脉周围区,主要表达于肝腺泡Ⅲ区,2~3层细胞厚,肝细胞浆和细胞膜可见CYP2E1表达.在CCl4模型肝组织中,CYP2E1表达的强度增加,分布的方式亦发生改变,可见于肝腺泡Ⅰ和Ⅱ区,与肝细胞脂肪变分布相一致,在假小叶的肝细胞中不见其表达.CYP2E1在肝细胞内分布以胞浆型为主,亦可见膜型和核型.8只实验动物肝纤维化组织中,2只强阳性,3只中等程度阳性,3只弱阳性.结论CYP2E1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动物个体间存在CYP2E1多态性.
作者:戴军;陆伦根;曾民德;李继强;华静;茅益民;范竹萍;彭延申;邱德凯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复合α干扰素(C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以及重叠TTV感染对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8例)给予CIFN15μg,B组(10例)给予CIFNμg,C组(11例,对照组)给予IFN-α2a,3MU,均为3次/周×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于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评价ALT及HCVRNA应答.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合并TTV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A、B两组治疗结束时及停药24周时的ALT复常率、血清HCVRNA阴转率均较对照组高,因样本量少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综合比较CIFN和IPN-α2a的疗效,则前者随访结束时的持久应答率显著高于后者.2种剂量CIFN组间应答反应无明显区别.治疗前血清病毒含量与干扰素应答有关,CIFN对于高病毒负荷组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2a组.合并TTV感染者(8/22,36.4%),重叠感染患者与非重叠感染者对干扰素应答反应无显著差别,8例TTV感染者CIFN治疗后6例血清TTVDNA阴转.结论C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远期疗效及高病毒负荷患者的疗效较好;重叠TT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无明显影响.TTV似对CIFN较敏感.
作者:郝连杰;沈汉馨;赵西平;齐俊英;汪由坤;郑昕;杨道锋;魏镜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E)水平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改变与作用机制.方法用2-FAA制备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观察其肝组织学、肝总RNA水平及血清VitE含量的动态改变,并对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VitE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鼠血清中VitE含量呈逐渐降低,而鼠肝总RNA水平逐渐增加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中VitE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肝癌组血清VitE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组(P<0.001).结论肝脏癌变过程中VitE量显著减少而总RNA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体内氧化/氧化系统失衡有关.
作者:陆建新;姚登福;邱历伟;吴信华;吴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TTV为1997年底日本学者在输血后非甲~非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单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3739个核苷酸.由于该病毒的存在与血清ALT升高密切相关,而被认为可能是继庚型肝炎病毒(HGV)之后发现的又一新型肝炎相关病毒.有报道,在供血员、不明原因的暴发性肝炎和急、慢性肝炎患者中均存在TTV感染.为了解徐州地区TTV感染状况,我们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技术对部分人群血清进行了TTV DNA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潘修成;魏来;吴文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几年新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推出,为评估血小板功能提供了可靠而简单的方法.本文对46例肝炎后肝硬化(PHC)脾功能亢进行门腔分流术患者,采用美国Coulter Ony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计数(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分析参数进行测定,进一步了解肝硬化患者门腔分流术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建方;项爱英;施柏年;张国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对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为了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γ-GT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近2年来168例重型肝炎和有重型肝炎倾向患者进行了血清γ-GT含量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翟德芳;张锁才;何杰;李文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内镜下结扎(EVL)和硬化剂(EV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已日益普及.通过EVL和EVS治疗,可控制食管静脉曲张活动性出血,同时预防再出血,达到治疗目的.为了观察内镜下单纯结扎,结扎与硬化同步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及优缺点,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2年时间内,我院将30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应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惠珍;田良;罗惠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般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脏损害是由于免疫引起免疫损伤和免疫紊乱所致.为探讨一些重要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作用,本文对69例不同临床类型CHB患者血清联合进行TNF-α、IL-Lb、IL-2、IL-4和IL-6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练祥;章丽影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亦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我们对经内镜检查的192例肝硬化并PHG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邢同京;甘天福;张光曙;丁明权;杨得利;阎承玉;严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HBV血清标志(HBVM)是应用多年判断HBV感染的指标.近年来斑点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定性及定量检测的运用,使人们以往从HBVM中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本文同时检测了66例HBV感染者以及2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VM、斑点杂交和HBV DNA定量测定,初步探讨上述指标在反映HBV感染和复制状态,以及观察抗病毒疗效的意义.
作者:杨伟;焦平华;王勇;马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线状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7.5kb(7.2~7.6kb),编码2 400~2 533个氨基酸,由5'端非结构区(NS)和3'端结构区(S)组成,3'端带一个由150~200个腺苷酸残基组成的poly A尾巴.HEV基因组含3个开放读码框架(ORFs),ORF1位于5'NS区,长5 079bp(第28~5107nt),编码HEV复制相关蛋白,包括甲基转移酶、木瓜酶样的蛋白酶、解旋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ORF2从ORF1终止密码下游37个bp开始,长1 980bp(第5 147~ 7127nt),编码660个氨基酸,主要包括信号肽和衣壳蛋白;ORF3位于ORF1、ORF2之间(第5 106~5 478nt),与两者均有部分重叠,长369bp,编码一段123个氨基酸的多肽,功能不清.有学者认为ORF3编码的蛋白是一种与细胞骨架有关的磷蛋白,也有认为与转膜元件有关.本文仅就HEV抗原表位及ORF2抗原真核表达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杜珩;庄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迄今为止,α干扰素(IFN-α)仍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各种重组干扰素如IFN-α2a、2b、1b和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大致相同.近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复合α干扰素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独到之处,特别在降低血清病毒负荷和治疗对其他干扰素无效或复发的病人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干扰素.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前已知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致癌过程中,HBV X基因及其产物X蛋白(pX)具有重要意义.虽然X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可诱发肝癌(HCC)的发生[1],pX对多种癌基因均具反式激活作用[2],且pX有与p53蛋白结合的作用,在蛋白水平使靶细胞中抑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发生改变,但迄今为止pX的确切致癌机制仍不清楚.由于DNA的复制与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和信号的传导等诸多代谢过程都是各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寻找鉴定细胞内能与HBV pX相互作用的X相关蛋白(X-associated protein XAP,或X-interacting protein XIP)成为目前探讨HCC与pX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取得初步结果.
作者:王小众;陶其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感染可以引起多种内源性炎性介性的释放,慢性肝病患者合并感染时可见到大量持久的血浆NO、IL-6和TNF-α水平的升高.本文对3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及腹水中NO、IL-6和TNF-α水平进行检测,旨在探讨这3种细胞因子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长健;王晓玲;张燕;王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难以清除是导致其慢性化和易演变成肝硬化的根本原因,目前临床缺少有效清除HBV的方法.国内外研究显示,高压氧(HBO)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BH),对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结构损伤有一定疗效.为了探讨HBO是否对HBV有抑制作用,我们对30例乙型慢性肝炎患者HBO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滕荣宗;刘伟;赵伟;龚希平;罗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本文应用有限稀释PCR技术,以已知浓度的DNA为参比标准,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FIB)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浓度,观察其对α-干扰素(IFN)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公忍;汪毅;张桂霞;陈乃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所引起的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其免疫病理变化主要由T细胞调节,近十年的研究证明,作为T细胞亚群之一的CD4+T辅助细胞(Th)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姬秀;韩絮琳;秦一中;万谟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在病毒性肝炎中,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类的危害性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全球受丙型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发展为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或更久的病程,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原发性肝癌.我国人群中丙型肝炎患病率为2.1%,上海<1%,东北某省>5%.丙型肝炎若与乙型肝炎合并或重叠发病,尤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作者:汪伟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由中华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全国小儿肝病学组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儿科协办的第六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15日~18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代表135人,来自全国25个省市,收到论文122篇,大会报告27篇,专题交流95篇,我国几位小儿肝病专家应邀作了专题报告,现就会议的主要议题纪要如下.
作者:郑培君;朱启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于1959年由Summerskill和Walshe首先提出,其特征是反复发作数周至数月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BRIC呈散发性分布,约50%的病例具有胆汁淤积家族史,遗传学研究证实,BR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损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8q21-22,该基因已命名为FIC(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1.
作者:王晓今;陈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自身免疫性胆管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自身免疫性胆管病(AI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3种疾病.
作者:蔡雄;王俊学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毒血症(sepsis)和败血症(septicemia)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毒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感染后,菌体成份或细菌代谢产物进入血循环,产生严重的全身性炎症反应,血培养可以这阴性,而败血症则是指细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后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简单地可以理解为菌血症和毒血症的相加.本文主要介绍在毒血症基础上发生的肝内胆汁淤积.至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所引起的严重肝功能损害,以及包括肝功能损害在内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在此讨论.
作者:茹素娟;缪晓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50~60年代,已经知道胆汁形成并非流体静压的作用,而是需要能量的主动排泌过程,这个过程有胆酸依赖和胆酸非依赖两种形式.70~90年代,弄清了肝细胞是一种有极性、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分为基底面(血窦面)和顶(腔)面(胆小管面).进一步在胆小管膜中分离和纯化了囊性小泡,并在这些小泡和肝细胞中鉴定出特异性膜转输系统.
作者:陈从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胆管病变(HIV cholangiopathy)是指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HIV/AIDS)并发的以胆管病变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肝脏酶学指标升高,又称艾滋病相关胆管炎(AIDS-related cholangitis).本文其有关基础和临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万谟彬;李成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重要的特征是90%以上的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据估计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为10~20/10万人,男女之比为1:10,多在50岁左右发病.本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自身免疫有关.
作者:贾继东;马红;王宝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妊娠特有的肝内胆汁淤积又称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或IHCP),也称妊娠特发性黄疸、妊娠复发性黄疸和妊娠瘙痒症,是常见的妊娠特有的肝脏疾病,对孕妇和胎儿预后影响较大.
作者:巫善明;李超群;翁福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胆汁淤积是胆汁分泌量减少或胆管阻塞引起胆流减少,其形态学内涵为肝内胆管的胆汁淤积或淤滞.与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不同,胆汁淤积一般以ALP(高于正常3倍以上)、γ-GT和5'核苷酸酶升高为主,反映肝实质损害的转氨酶仅轻度或中度升高(低于正常值的8倍),极少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作者:傅青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的肝内胆汁淤积很常见,现就其常见原因简述如下.
作者:杨甲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手术后黄疸常在病情较重的病人中发生,且变化多样,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择期腹部手术后黄疸发生率低于1%,但危重病人或大手术后发生率升高,特别是心脏手术后黄疸发生率达15%~17%.引起术后黄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有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广顺;杨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和黄疸,淤胆的程度与造血干细胞供体的种类密切相关,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引起淤胆的病因作一阐述.
作者:蔡伟;谢青 刊期: 2000年第01期
酒精性肝病患者常出现临床或组织学胆汁淤积的表现.一、酒精诱导胆汁淤积的机制酒精对胆汁分泌的影响至今尚无定论,可因摄入酒精的浓度和时间不同而分别表现为胆汁分泌增加或减少.既往认为,酒精相关性胆汁淤积可能与肝细胞肿胀、肝内胆汁基团受压或胆小管通透性增加有关.近来研究发现,酒精通过抑制肝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及改变质膜的组成和流动性,从而影响跨膜离子梯度和电位差,导致肝细胞Na+依赖性胆盐摄取过程受损,进而破坏胆汁的正常分泌.
作者:范建高;徐正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背景资料自Trey和Davidson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HF)概念后,有许多文献建议对肝衰竭的分类进行修改和补充.所有的建议集中于修改针对既往无肝病史患者起病后8周内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这一界定,需要修改的理由如下.
作者:Tandon B;傅青春;陈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9年2月26日至28日欧洲肝病学会在巴黎召开了国际丙型肝炎共识研讨会,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作者:倪鎏达;陈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定义初为有症状的肝静脉血栓形成.越来越多的报告认为,该综合征也累及下腔静脉(IVC)肝段闭塞,因而再次定名为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包括下腔静脉的闭塞病变.IVC肝段病变的病理解剖并不一致,可以为腔静脉狭窄,或近乎完全闭塞,或可为中央有孔的膜,膜或薄或厚,或有一长段闭塞,因此产生多种名称,如下腔静脉膜状闭塞(membranous obstruction of IVC,MOVC)、狭窄.许多学者推论这一综合征是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但并不清楚肝静脉血栓形成(经典BCS)和IVC闭塞性病变是同一疾病抑或为两个综合征,MOVC和IVC狭窄与肝静脉血栓形成是否无关.随影像技术的发展已有证据表明MOVC及IVC狭窄是肝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发现原发性IVC闭塞症和BCS不同,临床上这两种病也有区别.本文试图修订这些概念并建议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综合征.
作者:奥田邦雄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来日益高发的肥胖、高脂血症等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被公认为肝硬化前期病变,NASH的有效防治可望阻止慢性肝病进展.然而,至今尚缺乏治疗NASH的有效措施.为此,积极开展NASH防治的研究乃当务之急.
作者:范建高;钟岚;王国良;徐正婕;张存钧;巫协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