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移植术后肝内胆汁淤积

杨甲梅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 肝内胆汁淤积, 原位肝移植, 常见原因
摘要:原位肝移植(OLT)术后的肝内胆汁淤积很常见,现就其常见原因简述如下.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有限稀释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本文应用有限稀释PCR技术,以已知浓度的DNA为参比标准,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FIB)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浓度,观察其对α-干扰素(IFN)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公忍;汪毅;张桂霞;陈乃玲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加强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研究

    在病毒性肝炎中,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类的危害性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全球受丙型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发展为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或更久的病程,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原发性肝癌.我国人群中丙型肝炎患病率为2.1%,上海<1%,东北某省>5%.丙型肝炎若与乙型肝炎合并或重叠发病,尤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作者:汪伟业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pX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目前已知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致癌过程中,HBV X基因及其产物X蛋白(pX)具有重要意义.虽然X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可诱发肝癌(HCC)的发生[1],pX对多种癌基因均具反式激活作用[2],且pX有与p53蛋白结合的作用,在蛋白水平使靶细胞中抑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功能发生改变,但迄今为止pX的确切致癌机制仍不清楚.由于DNA的复制与转录、蛋白质的翻译和信号的传导等诸多代谢过程都是各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寻找鉴定细胞内能与HBV pX相互作用的X相关蛋白(X-associated protein XAP,或X-interacting protein XIP)成为目前探讨HCC与pX关系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取得初步结果.

    作者:王小众;陶其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手术后黄疸

    手术后黄疸常在病情较重的病人中发生,且变化多样,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择期腹部手术后黄疸发生率低于1%,但危重病人或大手术后发生率升高,特别是心脏手术后黄疸发生率达15%~17%.引起术后黄疸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有关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广顺;杨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对正常及大细胞性改变的肝细胞、肝癌和癌旁改变肝细胞ICM-DNA定量研究

    目的探索正常肝细胞、大细胞性改变肝细胞、肝癌和癌旁改变肝细胞的DNA含量和形态特点.方法采用DNA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细胞分析术.结果10例癌旁改变(PC)组DNA指数(1.99±0.34)分别高于4例正常肝细胞(NH)组(0.98±0.12)和8例肝细胞的大细胞性改变(LCC)组(1.46±0.19)(P<0.01),DNA倍体分布与NH、LCC和肝细胞癌(HCC)组存在差异(P<0.05),核面积和核周长(74.0±52.3,63.9±33.9)低于26例HCC组(95.6±95.2,76.3±62.9)(P<0.01).PC组中80%(8/10)为非整倍体DNA直方图表型,高于HCC组的53%(14/26),而多倍体占20%(2/10)低于HCC组26.92%(7/26)(P<0.05).PC肝细胞核异型,核质浓缩,胞质嗜酸性或嗜碱性与HCC有过渡,置换性生长方式又与HCC相同.结论呈片块状分布或腺瘤样排列的PC肝细胞,其异常DI、非整倍体分布和DNA直方图表型应作为癌前状态.

    作者:陆良勇;陈成伟;傅爱芬;刘尚廉;顾康庭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硬化并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分析

    门脉高压所致的胃粘膜病变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亦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我们对经内镜检查的192例肝硬化并PHG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邢同京;甘天福;张光曙;丁明权;杨得利;阎承玉;严琪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国际肝病学会专题委员会关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分类命名的建议

    背景资料自Trey和Davidson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HF)概念后,有许多文献建议对肝衰竭的分类进行修改和补充.所有的建议集中于修改针对既往无肝病史患者起病后8周内迅速出现肝性脑病这一界定,需要修改的理由如下.

    作者:Tandon B;傅青春;陈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于1959年由Summerskill和Walshe首先提出,其特征是反复发作数周至数月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BRIC呈散发性分布,约50%的病例具有胆汁淤积家族史,遗传学研究证实,BR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损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8q21-22,该基因已命名为FIC(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1.

    作者:王晓今;陈成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近几年新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推出,为评估血小板功能提供了可靠而简单的方法.本文对46例肝炎后肝硬化(PHC)脾功能亢进行门腔分流术患者,采用美国Coulter Ony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计数(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分析参数进行测定,进一步了解肝硬化患者门腔分流术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建方;项爱英;施柏年;张国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维生素E水平改变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E)水平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改变与作用机制.方法用2-FAA制备大鼠肝癌动物模型,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观察其肝组织学、肝总RNA水平及血清VitE含量的动态改变,并对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VitE的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鼠血清中VitE含量呈逐渐降低,而鼠肝总RNA水平逐渐增加趋势;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中VitE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5),而肝癌组血清VitE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组(P<0.001).结论肝脏癌变过程中VitE量显著减少而总RNA水平显著升高,这种改变可能与体内氧化/氧化系统失衡有关.

    作者:陆建新;姚登福;邱历伟;吴信华;吴玮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CD4+T辅助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所引起的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其免疫病理变化主要由T细胞调节,近十年的研究证明,作为T细胞亚群之一的CD4+T辅助细胞(Th)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姬秀;韩絮琳;秦一中;万谟彬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复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迄今为止,α干扰素(IFN-α)仍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各种重组干扰素如IFN-α2a、2b、1b和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大致相同.近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复合α干扰素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独到之处,特别在降低血清病毒负荷和治疗对其他干扰素无效或复发的病人方面,优于其他类型的干扰素.

    作者:姚光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初步探讨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难以清除是导致其慢性化和易演变成肝硬化的根本原因,目前临床缺少有效清除HBV的方法.国内外研究显示,高压氧(HBO)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BH),对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结构损伤有一定疗效.为了探讨HBO是否对HBV有抑制作用,我们对30例乙型慢性肝炎患者HBO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和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滕荣宗;刘伟;赵伟;龚希平;罗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Fas抗原和bcl-2蛋白的表达

    目的了解Fas抗原及bcl-2蛋白在肝癌中的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技术对26例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及相应硬变肝组织,以及14例正常肝组织中Fas抗原和bcl-2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上述3种组织中均测到Fa5抗原和bcl-2蛋白.HCC组织中Fas明显高于硬变肝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与正常肝组织F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肝癌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表达(P<0.05),与硬变肝组织相比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癌组织中Fas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r=0.351,P>0.05).结论Fas和bcl-2在上述3种组织的表达,表明3种组织均有细胞凋亡存在,Fas介导的凋亡异常可能在肝硬化、肝癌发病机理上起重要作用.

    作者:贺青卿;单礼成;范西红;许圣献;朱江帆;王晨龙;尹格平;崔玉宏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第六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全国小儿肝病学组主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儿科协办的第六届全国小儿肝病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15日~18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代表135人,来自全国25个省市,收到论文122篇,大会报告27篇,专题交流95篇,我国几位小儿肝病专家应邀作了专题报告,现就会议的主要议题纪要如下.

    作者:郑培君;朱启镕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肥胖、高脂血症性脂肪性肝炎防治的实验研究

    近来日益高发的肥胖、高脂血症等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已被公认为肝硬化前期病变,NASH的有效防治可望阻止慢性肝病进展.然而,至今尚缺乏治疗NASH的有效措施.为此,积极开展NASH防治的研究乃当务之急.

    作者:范建高;钟岚;王国良;徐正婕;张存钧;巫协宁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复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与病毒负荷及合并TTV感染关系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复合α干扰素(C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以及重叠TTV感染对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8例)给予CIFN15μg,B组(10例)给予CIFNμg,C组(11例,对照组)给予IFN-α2a,3MU,均为3次/周×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于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评价ALT及HCVRNA应答.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合并TTV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A、B两组治疗结束时及停药24周时的ALT复常率、血清HCVRNA阴转率均较对照组高,因样本量少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平.综合比较CIFN和IPN-α2a的疗效,则前者随访结束时的持久应答率显著高于后者.2种剂量CIFN组间应答反应无明显区别.治疗前血清病毒含量与干扰素应答有关,CIFN对于高病毒负荷组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2a组.合并TTV感染者(8/22,36.4%),重叠感染患者与非重叠感染者对干扰素应答反应无显著差别,8例TTV感染者CIFN治疗后6例血清TTVDNA阴转.结论C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远期疗效及高病毒负荷患者的疗效较好;重叠TTV感染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无明显影响.TTV似对CIFN较敏感.

    作者:郝连杰;沈汉馨;赵西平;齐俊英;汪由坤;郑昕;杨道锋;魏镜龙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对细胞因子变化的作用

    目的了解内毒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澄清造成肝病的细胞因子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鲎试剂三肽基质显色法,对89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检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乳果糖分为2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内毒素浓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肝硬化内毒素水平为(69.3±23.6)pg/ml,高于急性肝炎的(44.6±14.3)pg/ml及慢性肝炎的(28.4±7.9)pg/ml内毒素浓度,与TNF-α、IL-6、IL-8及G-CSF呈正相关,它们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5、0.531、0.44及0.44,统计学有意义,但于IL-2无关(r=0.101),口服乳果糖治疗20天后,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平行下降.结论血清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呈正相关,肝病时内毒素可能在致细胞因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口服乳果糖可降低细胞因子及内毒素,因而对肝病有益.

    作者:张顺财;贺伯明;戴茜;王吉耀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血清HBV标志与HBV DNA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HBV血清标志(HBVM)是应用多年判断HBV感染的指标.近年来斑点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定性及定量检测的运用,使人们以往从HBVM中形成的观念有所改变.本文同时检测了66例HBV感染者以及2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清HBVM、斑点杂交和HBV DNA定量测定,初步探讨上述指标在反映HBV感染和复制状态,以及观察抗病毒疗效的意义.

    作者:杨伟;焦平华;王勇;马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药物性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是胆汁分泌量减少或胆管阻塞引起胆流减少,其形态学内涵为肝内胆管的胆汁淤积或淤滞.与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不同,胆汁淤积一般以ALP(高于正常3倍以上)、γ-GT和5'核苷酸酶升高为主,反映肝实质损害的转氨酶仅轻度或中度升高(低于正常值的8倍),极少发生暴发性肝衰竭.

    作者:傅青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