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PLT)的比值(APRI)、Fibrosis-4(Fib-4)及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联合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确诊,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无纤维化组(=S0)35例,轻度肝纤维化组(<S2)30例,明显肝纤维化组(≥S2)35例.分别计算APRI与Fib-4,并行FibroScan肝硬度检查(LSM).分析不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下APRI、Fib-4、FibroScan值,评估这3种指标单独或联合使用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 无纤维化组APRI、Fib-4、FibroScan值均明显低于轻度肝纤维化组与明显肝纤维化组(P<0.05),轻度肝纤维化组又明显低于明显肝纤维化组(P<0.05);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APRI、Fib-4、FibroScan值明显上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RI、Fib-4、FibroScan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475、0.502、0.764,P<0.05).3种诊断方法单用时对于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度、特异度,但对于轻度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差;不过APRI、Fib-4、FibroScan联合使用时则可有效提高轻度肝纤维化与明显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 APRI、Fib-4及FibroScan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度,与3项指标单独诊断相比,轻度肝纤维化与明显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更高.
作者:安红杰;徐金凤;赵崇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近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HBsAg阳性情况,为制定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至2016年我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初筛者相关资料,统计HBsAg阳性率,并对HBsAg阳性献血者按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5 615例无偿献血者中,总不合格率为7.08%,其中HBsAg阳性率0.83%.2016年HBsAg阳性率为0.68%,较2014年下降了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阳性在性别、献血形式、年龄、献血季度、献血者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因素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京地区近3年HBsAg阳性率持续下降,应在鼓励较高文化程度的年轻人或学生成为固定献血者同时,加强对男性、街头献血、30~40岁、文化程度较低、农民等人群献血前咨询和评估.
作者:钱雅;陈晓琴;张佳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Gilbert综合征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提高对该病基因分型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症状轻微;均有皮肤巩膜黄染,乏力3例,肝区不适1例;诱发因素为劳累2例,感染3例;均为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7.1~102.6 μmol/L,其他肝功能指标均正常;饥饿试验阳性;均经基因检测到UGT1A1基因不同位点的突变.结论 Gilbert综合征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黄疸,以慢性、间歇性、非溶血性、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特征,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目前认为UGT1 A1基因检测是Gilbert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
作者:戚宇琪;郭晓霞;孙元培;廉晓晓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住院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的患者(特利加压素组),同时入选同期因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住院接受奥曲肽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奥曲肽组),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共107例,特利加压素组患者41例,血钠水平从(138.6±6.4)mmol/L降低至(127±7.8) mmol/L,血钠下降值为(11.9±9.4) mmol/L.其中39例(95.1%)出现血钠水平下降,20例(48.8%)出现显著血钠下降(≥10 mmol/ L),包括5例(5/20,25%)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因血钠迅速上升而出现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奥曲肽组患者66例,其中26例(39.4%)出现血钠水平下降,3例(4.5%)出现显著血钠下降,血钠下降值为(0.7±4.0) mmol/L.多因素分析发现,较高基线的血钠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发生显著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率与低钠血症发生无关.结论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比较普遍,尤其是基线血钠和白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测.
作者:李维正;吴坚;吴柳;孙琳;薛冬英;张洁;叶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索拉菲尼是晚期肝细胞癌(HCC)的标准一线治疗.手足皮肤反应(HFSR)是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索拉菲尼的治疗.然而,HFSR是否影响索拉菲尼在HCC患者的疗效未知.方法 检索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在内的数据库.Meta分析采用ReviewManager 5.3软件,Newcastle Ottawa Scale评估队列研究的偏倚和GRADEprofiler软件评估从Meta分析获得的结果.结果 共查阅1478篇文章,共有1017例参与者的12项队列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生存期的风险比(HR)为0.45(95% CI:0.36~0.55,P<0.00001;I2=35%).疾病进展时间的HR为0.41(95% CI:0.28~0.60,P<0.00001;I2=0%).Meta分析显示用索拉菲尼治疗出现HFSR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没有出现HFSR的患者.结论 HFSR是索拉菲尼治疗HCC患者的有益指标,索拉菲尼诱导的HFSR分子机制仍然影响总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
作者:朱明鑫;谭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血清GP73和HMGB1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意义.方法 HCC组167例,良性肝病组137例,两组患者清晨空腹抽血检测GP73、HMGB1水平.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类型、肝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AST、ALT水平高于肝病组(t=13.45、12.66,P<0.05);HCC组GP73、HMGB1水平明显高于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19.25,P<0.05);GP73、HMGB1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包膜形态、临床分期、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45、26.43、7.99、7.64、6.98、9.76、23.1、8.43、7.87、7.01,P<0.05);GP73+ HMGB1联合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GP73、HMGB1单独筛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P73、HMGB1单独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测HCC时,GP73+ HMGB1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GP73、HMGB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78、18.90,P<0.05).结论 GP73、HMGB1阳性率与HCC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GP73+ HMGB1联合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AUC均高于GP73、HMGB1单独筛查,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华;相祎;王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和生存时间.结果 4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按基础肝病分为慢性肝炎组(chronic hepatitis B,CHB)20例和肝硬化组(liver cirrhosis,LC)20例,ACLF患者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在2012、2013年高,此后比例逐渐下降.<35岁年龄组是CHB高发年龄段(12/20,60.0%),35~60岁是LC组的高发年龄段(17/20,85.0%),各年龄段CHB组与L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男女比例、起病时间、住院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AST/ALT、胆碱酯酶、HBeAg滴度、HBV DNA定量、胆汁淤积比例这几个指标,CHB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球比上,CHB组与LC组比较,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在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抗HBc滴度(S/CO)、AFP等指标上,CHB组与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多在2个月内终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 控制好乙型肝炎病毒,才能从根本上避免ACLF的发生.基础疾病为CHB的患者肝脏急性损害炎症反应较重,黄疸升高更快,胆汁淤积更明显.虽然ACLLF患者的AFP均有所升高,但ACLF肝细胞的坏死与再生速度远赶不上肝功能衰竭的进度,预后均差.
作者:胡大山;胡建强;刘欢;刘春艳;宣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基因1b型HCV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评估DAAs治疗诱导肿瘤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至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基因1b型慢性HCV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索菲布韦(SOF)+达卡他韦(DCV)组和SOF+雷迪帕韦(LDV)组.两组患者均接受DAAs无干扰素方案,药物为患者自购,疗程均为24周,随访24周.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定量HCV RNA,比较两组DAAs无干扰素方案的抗病毒作用,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结束治疗当天、持续病毒学应答(SVR)4和SVR12,采集研究组患者血清,使用Randox仪器精确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结果 SOF+ DCV组SVR24率为96.7%,SOF+LDV组SVR24率96.4%,且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开始后4周时,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一直维持至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时降低至治疗前水平,而后较治疗前再次升高(P<0.05).结论 两组DAAs无干扰素方案治疗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均取得良好疗效,安全性较高.DAAs给药诱导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增加,可能是DAAs治疗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鲍丽静;焦志云;蔡炜;刘克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4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三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片治疗6个月,观察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HBeAg阳性、HBsAg阳性、HBV DNA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D3+ CD4+数量、CD3+/CD4+、CD4+ CD25+ Foxp3+水平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高水平组CD3+ CD4+数量及CD4+ CD25+ Foxp3+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及中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治疗后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治疗后HBeAg转阴率、HBs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P<0.05).结论 维生素D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能力较好.
作者:李冰;黄辉红;江自成;朱凤;王玮;王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对肝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34例,健康对照者20名.收集两组血清样本,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酞转肽酶(GGT)、三酰甘油(TG)、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物-1(TIMP-1)、透明质酸(HA)、M30及M65的水平,比较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对NAFLD肝损伤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ALT、AST、TG、TIMP-1、HA、M30、M65表达明显增高(P<0.05);HA与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M30与NAFLD患者小叶内炎症、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A结合M30或可作为NAFLD患者临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肝损伤生化指标.
作者:柴伟;彭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人工肝血浆置换(PE)联合血液滤过(HF)对妊娠中晚期重症肝病患者临床检验指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54例妊娠中晚期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对照组给予护肝、利胆、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人工肝PE联合HF治疗,两组各2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外周静脉血空腹血糖(FBG)、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及总胆红素(TBil)等临床检验指标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及产后6周的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d时FBG和Alb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24、3.19、2.35、2.17,均P<0.05),而SCr和TBil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5.06、4.46、3.11、2.90,均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5.27、2.83、2.63、3.79,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d时APACHEⅡ和MEL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9.07、8.95、2.89、3.24,均P<0.05),且观察组APACHEⅡ和MELD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8.02、8.62,均P<0.05).观察组产后6周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Log-rank=9.22,P<0.01).结论 人工肝PE联合HF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中晚期重症肝病患者的临床指标,提高其产后存活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姜明建;范蔚芳;林淑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血钠浓度的高低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8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钠浓度分为正常组和低钠血症组,而低钠血症组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研究不同浓度的血钠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血钠的浓度越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越高,病死率也越高.正常组、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5.6%、9.1%、29.4%、40.0%,病死率分别为5.6%、18.2%、47.1%、87.5%,重度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轻度组(P<0.05).结论 血钠浓度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一个预测指标来判定患者的预后.
作者:舒梦妮;李树臣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获得母婴配对垂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概率,并分析其与肝功能转氨酶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母婴HCV患者共321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CV RNA;采用速率法,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Cobas 6000及配套试剂检测ALT、AS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的34例孕妇HCV RNA为(5.20±0.88) lgIU/mL,34例产妇中有3例HCV RNA阴性,其余31例HCVRNA均为阳性;婴儿中HCV RNA阳性2例(龙凤胎,病毒载量分别为4.70×103 IU/mL和7.60×104 IU/mL),其余33例均为阴性.孕妇ALT及AST异常率为14.71%(5/34),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约为2.94%(1/34).结论 本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约为2.94%,垂直传播给婴儿的概率极小;多数产妇的病毒载量为106~107 IU/mL,且肝功能正常者居多,提示孕妇可能发生免疫耐受.
作者:倪俊明;丁艳;张红梅;王建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WI序列肝脏信号强度指标(SⅡ值)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 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肝纤维化组,同时选取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入组者行肝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在MR检查后两天内行肝脏穿刺活检,根据病理结果依肝纤维化程度(S),将肝纤维化组分为S1级、S2级、S3级、S4级,在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序列(T2WI)测量肝脏信号强度与右侧竖脊肌信号强度的比值(S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纤维化组与对照组、S1与S4、S2与S4、S3与S4级间S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与S2、S1与S3、S2与S3级间SⅡ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SⅡ值诊断S2及S3级以上肝纤维化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0.646、0.754,敏感度为74.5%、92.1%,特异度为68.2%、79.5%.结论 SⅡ值能定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刘渊;任洪伟;安维民;董景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4例初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观察图像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肝脏肿瘤发病率高的是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影,呈“慢进慢出”特征;肝细胞癌延迟期呈低密度影,包膜呈高密度环状带影,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性肝癌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呈“牛眼征”特征.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与手术病理等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脏肿瘤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率高.
作者:刘月军;刘向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 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2例肝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短期多次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以及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58.1%,对照组近期有效率3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0d、20d、30d的MMP-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00d的MMP-9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Ⅱ级以上肿瘤新生血管例数相比观察组Ⅱ级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半年生存率相比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年生存率相比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肿瘤新生血管抑制效果明显,生存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航;张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影响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79例ICP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基本情况,肝脏损伤,对分娩和胎儿预后的影响.根据胆汁酸水平,将79例患者分为重症与轻症两组,进行临床数据比较.结果 ICP重症患者的怀孕年龄偏高,重症组平均年龄为(31.0±+3.6)岁,轻症组平均年龄为(28.9±4.1)岁,(P=0.034).妊娠周期中起病时间较早,分别为(250.2±26.57)d vs (258.2±13.27)d,(P=0.079).HBV感染在重症患者中常见(33.33% vs 14.55%,P=0.056),后两个变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有边缘性统计学意义(0.05<P<0.10).绝大部分重症患者(92%)采用剖腹产进行分娩,明显高于轻症组患者(58%),(P=0.006),而新生儿的存活率在轻重症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是与ICP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起病时间、HBV感染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有边缘性统计学意义.
作者:沈建芳;祝亚平;谷雷雷;张欣欣;孔晓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ETV)早期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疗效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HBV-ACLF患者235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ETV,0.5 mg/d治疗113例,拉米夫定(LAM),100 mg/d治疗122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治疗1、2、4、12周时血清生化、凝血功能及HBV DNA载量,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 ETV组和LAM组患者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年龄:49.4比45.7岁,ALT:1170比1172 U/mL,AST:932比904 U/mL,HBVDNA:5.27×107比5.8×107 IU/mL(均P>0.05).治疗结束生化指标及HBV DNA下降率(HBV DNA:2.96比2.95 lg拷贝/mL,P>0.0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 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发现,MELD评分>20分或并发症多于2种的患者治疗1周时,ETV组与LAM组相比,生存率显著升高(95.7%比81.7%,P<0.05).治疗4周、12周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比65.2%0,36.6%比46.4%,均P>0.05).基线PTA及有无肝硬化对两组生存率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V组和LAM组在治疗终点时的有效率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比40.2%,P>0.05).结论 ETV对HBV-ACLF患者的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早期生存率的提高.
作者:戴金津;朱传武;蔡伟;陈璐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ACLF合并SBP患者AKI的发生率,对患者的一般情况、ACLF病因、实验室指标、有无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370例ACLF合并SBP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41.4%(153/370).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发生AKI的患者相比,发生AKI患者年龄、血WBC计数、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增高,分别为(51.5±41.6岁)比(48±11.1岁);(12.4±7.3)×109/L比(8.8±5.3)×102/L;(375.4±136.9)μmol/L比(347.8±121.2) μmol/L;(2.3±0.9)比(2.0±0.6);(37.1±32.8) μg/L比(23.0±19.2) μg/L,(均P<0.05),而平均动脉压(MA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Na+水平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的有效率均明显降低(86.9±13.8) mmHg比(90.6±9.9) mmHg;(26.6±5.6) g/L比(28.7±8.3) g/L;(130.3±5.4) μmol/L比(133.5±4.5) μmol/L;57.0%比75.7%,(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WBC计数、血清Na+、CRP水平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是影响ACLF合并SBP患者发生AKI的重要因素.发生AKI的患者治疗无效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者(60.1%比39.2%,P< 0.05).结论 ACLF合并SBP患者易发生AKI.患者年龄较大、WBC计数、CRP水平升高、血清Na+降低以及早期抗感染无效是发生AKI的高危因素.
作者:苏海滨;刘晓燕;陈婧;李晨;童晶晶;徐祥;关崇丹;严立龙;彭宇辉;宁鹏;李会;胡瑾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在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85例CHB患者临床转归及相关因素等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评估CHB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0岁、未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程度、高HBV DNA水平、有HCC家族史在CHB患者HCC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3.318,P=0.019)、未抗病毒治疗(OR=2.709,P=0.002)、有HCC家族史(OR=2.096,P=0.037)、肝硬化程度为CHB患者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C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A级与无肝硬化相比,HCC发生风险均显著升高(OR值分别为18.453、13.395、6.970,P=0.000).结论 年龄>40岁、肝硬化程度、未抗病毒治疗和有HCC家族史是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并加强随访工作.
作者:蒋蒙;刘亚允;孙双双;陈尚军;梁雪松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估我国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5家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561例临床资料,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评分,应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MELD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生存组的MELD分值为(22.25±4.35),死亡组MELD分值为(28.94±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均衡的条件下,MELD分值每增加1,死亡的可能性增加至1.182倍,MELD评分的Logistic回归方程预测预后总的正确率为68.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评分的AUC为0.759,95%置信区间为(0.720~0.798),MELD界值为27,其诊断的正确度为中等.结论 MELD评分系统预测我国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效能中等.
作者:丁剑波;李秀惠;勾春燕;汪晓军;郝新洁;王宪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儿童慢性肝炎常见的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儿童中NAFLD检出率可以高达40%左右,因此儿童NAFLD的防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但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2].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肝病安全性好,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是由益生菌组成的微生态制剂,儿童使用安全性好[3-4].本研究观察了培菲康辅助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儿童NAFLD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游海星;张余转;郑雪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病死率位居前列[1].并且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及术后的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预后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来看,热量的摄入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较明显的相关性[4-6].而高热量饮食可促进血糖的增高并产生较多的耗氧量及代谢产物[7].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低热量饮食对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杨广胜;龚剑峰;闻兆章;黄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癌是近年来复发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长期预后难度也非常大,因此肝癌的诊断及分期评分是预后的关键.但文献调研表明,CLIP评分与多层螺旋CT结合的报道较少,且未见关于CLIP评分与多层螺旋CT结合对肝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研究[1].为此选择本院行影像学检查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5例肝癌患者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结合CLIP评分系统对肝癌患者预后风险评估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吴玉芳;王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治疗的佳时机[1].目前,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单纯行TACE具有复发率较高、病灶坏死率较低等不利结果,临床多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方案[2].为进一步探讨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本研究对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与单纯行TACE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建立;沙俊峰;韩孝宇;牛洪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类典型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展性肝病.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和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破坏为主要特征[1].Th17细胞是参与PBC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Th 17的分化和调控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23、IL-17和IL-6等[1-2].有研究表明,白介素-35(IL-35)作为抗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有效抑制效应T细胞的功能,释放IL-10[3].目前对于IL-35在PBC中的功能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检测了PBC患者血清中的IL-35、IL-23、IL-17、IL-6、IL-10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学指标,旨在探究IL-35在PBC患者临床中的表达以及相关意义.
作者:王震;周颖;陈彩云;杨树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细胞癌(HCC)早期无特异性体征,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佳时机[1].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治疗各种原因失去手术机会的HCC的佳选择之一[2].传统的甲胎蛋白(AFP)检测对于HCC的早期诊断、治疗评估和预后监测等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是一种与肿瘤相伴的物质,是机体细胞在理化因素刺激后高效表达的一组应激蛋白,已于2013年研制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肝癌标志物检测试剂,为HCC等肝脏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病情评估等提供理论依据[3].近年来我们对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采用HSP90α进行动态监测,探讨HSP90α与HCC治疗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
作者:吴兴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ri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1.7亿患者感染HCV,由HCV导致的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ular carcinoma,HCC)等疾病每年导致大量的患者病死[1].从1963年首次成功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LT)手术后,作为较为成熟的异体器官移植方法,目前LT已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2].随着外科技术及药物的发展,临床上LT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远期预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另一方面拓展了LT的临床应用.基于大规模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CV感染及其相关终末期肝病仍是导致患者需要进行LT的首要原因(超过30%)[3].
作者:周代会;唐怡 刊期: 2018年第10期
Dickkopf(DKK)蛋白家族共有DKK-1、DKK-2、DKK-3、DKK4及一个独特的DKK-3相关蛋白(DKKL1/SGY-1)5个成员,且均为分泌性糖蛋白.DKK-1,DKK-2和DKK4的分子量在25kDr和29kDr之间,DKK-3的分子量为38kDr,除SGY-1外,其他家族成员在结构上均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和两个保守的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RD),即Cys1和Cys2,但这些成员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1].Cys1和Cys2被一个不同长度的连接区域隔开,这一连接区域在DKK-1、DKK-2和DKK4之间较为接近,是有51到56个氨基酸组成,而在DKK-3中仅有13个氨基酸组成,故其他成员间的相似性要高于DKK-3.DKK-1、DKK-2和DKK4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为46%到50%,然而DKK-3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为37%到40%[2].目前还没有确定SGY-1相关的功能结构,其相关的生物学作用也知之甚少.
作者:谢兰丰;沈思兰;钱方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性,45岁.主因间断右上腹疼痛1月余,加重10d于2018-01-27入院.既往饮酒10余年,否认糖尿病、肝炎、结核等病史.缘于1月前劳累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持续约10余分钟休息后可缓解,向背部放射,无午后发热,无盗汗,无咳嗽、咳痰,未予重视.10d前饮酒后出现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伴发热、寒战,体温高达39.0℃,于当地医院查胸片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彩超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腹部CT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考虑感染性脓肿,给予抗感染治疗10余天体温较前控制,腹痛缓解不明显,遂转入我院诊治.入院后查血常规提示:WBC 12.5×109/L,N%:85%,PLT128×109/L,Hb 130 g/L.肝功能、肾功能未见异常;AFP、ADA未见异常.
作者:苏振华;魏新亮;魏思忱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性,19岁,汉族,未婚,出生河南潢川县.主因“右上腹痛16d”入院,2018年2月13日无诱因自觉右上腹痛,伴恶心,纳差,无发热,无放射痛,当地行腹部超声:肝多发囊性包块,脾内囊性包块,包虫病,进一步行腹部CT:肝、脾、腹膜后病变,考虑包虫病可能性大.流行病学史:无“肝炎”患者接触史,幼时曾被狗咬伤.既往体健,无毒物接触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个人史:生于河南,17岁前在河南居住,18岁参军,并长期驻河北张家口.家族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2月28日来我院,化验ALT 19 U/L,AST 20 U/L,T/DBil 10.8/4.3 μmol/L,CHE 3860 U/L,AFP 0.76 ng/mL,CEA 1.08(0~3.4) ng/mL,CA19-9 8.99(0~39) ng/mL,CA125 161.30(0~35)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8.03(0~16.3) ng/mL,HBsAg(-),丙肝抗体(-),WBC:9.7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68×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34×109/L,PLT 309×109/L,包虫病特异性抗体阴性.
作者:王钱;孟丽嘉;蔡少平;张文瑾;范振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性,51岁.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冠心病2年,一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可;曾有静脉药瘾史,已戒断10年余,有纹身史,否认输血史.2015年9月患者因乏力查肝功:Alb 38.6 g/L、ALT 238 U/L、AST 211 U/L;HCV RNA3.06206×105 IU/mL;予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好转.后于2015年10月在国内某医院开始单用sofosbuvir 400 mg、1次/d抗病毒治疗,间断服药2月余后停药,治疗期间未行相关检查监测疗效.2015年12月患者因双下肢水肿查肝功能:Alb 41.0 g/L、ALT 183 U/L、AST 150 U/L;HCV RNA62230 IU/mL;HCV基因分型3型;肝硬度扫描值29.1 kPa;上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密度前段增强,后段减弱,门静脉主干前后径1.2 cm;脾厚约1.2 cm,长径约12.9 cm,脾静脉约0.7 cm,提示脂肪肝、脾大;再予保肝降酶等治疗,建议应用Sofosbuvir+ Daclatasvir抗病毒治疗,患者拒绝.
作者:高晓红;景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临床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CHC患者的治疗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临床上DAAs药物的广泛应用,仍有1%~15%的CHC患者治疗效果欠佳.目前研究发现HCV对药物的耐药是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1].NS5A抑制剂在CHC DAAs药物的联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性药物包括达卡他韦(Daclatasvir)、雷迪帕韦(Ledipasvir)、奥比他韦(Ombipasvir)等.2014年以来,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的治疗方案已在基因1b型为主的亚洲得到广泛应用.众所周知,该治疗方案常见的耐药相关位点(RAS)是NS5A-L31M/V和Y93H.但近期研究显示,NS5A-P32位点发生缺失突变的患者中出现了对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失败[2].这一突变引起高度关注.研究结果表明,这一位点的突变比NS5 A-Y93H位点更易对NS5A抑制剂产生耐药性[3].此外,携带NS5A-P32位点突变的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经治的CHC患者再次接受DAAs药物治疗的效果依旧不佳[4].
作者:刘柯慧;王晖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包括中国的多个亚洲国家的患病率超过25%[1].NAFLD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肝活检作为诊断NASH和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并不完美,因此,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模型无创诊断的价值仍引人关注.一、NAFLD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不仅用于描述肝脏病变特征从而准确区分NAFL、NASH以及肝纤维化分期,还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动态肝活检则可以研究NAFLD的自然史和客观评估疗效.美国学者推荐的NAFLD活动性评分(NAS)为半定量评分系统而非诊断程序(表1),用于评估NAFLD患者是否可以诊断为NASH以及临床试验时NASH是否已经缓解,NAS≤3分可排除NASH或NASH缓解,NAS>4分则可诊断NASH,介于两者之间者为NASH可能.再依据肝纤维化的范围和形态将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分为F0~F4.
作者:邵幼林;范建高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酗酒是世界范围内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酒精性肝炎30 d的死亡率高达30%,1~6个月的死亡率为20%~40%,重型酒精性肝炎90d死亡率有的可高达75%.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且仅提高短期生存率.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除了早期肝移植,目前尚无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种致死性疾病寻找新的靶点.当前的研究聚焦以下几点:(1)肠屏障功能破坏后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如抗脂多糖抗体、益生菌和锌);(2)肝细胞凋亡、坏死、损伤(caspase抑制剂和白介素IL-22);(3)肝脏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的激活(白介素IL-1受体拮抗剂).
作者:徐刚;陆伦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窦内皮细胞是肝窦结构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支撑和“分割”才有了正常的肝窦结构,由于肝窦内皮结构的存在,为肝脏与来自肠道的血液之间设置了解剖层面上的屏障,参与了肝脏物质和免疫稳态的维持.曾经我们对肝窦内皮细胞的理解仅限于一群类“毛细血管内皮”样结构,仅在肝窦结构中起骨架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肝窦内皮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其中“窗孑”的存在是肝窦内皮独特的结构,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窦内皮窗孔的形态,这是一群直径150~175nm,9~13个/umn2、占据窦内皮表面的6%~8%的小孔结构,在不同的肝脏区域中其直径和密度略有差异.肝窦内皮细胞本身也具有不同于毛细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部分窦内皮细胞核内含有特殊球状体,核周分布有丰富的微泡囊泡和许多溶酶体样空泡结构,提示其活跃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李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酒精性肝病(ALD)是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ALD疾病谱中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易发展至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短期死亡率高,而现有的药物治疗措施(如激素和己酮可可碱)对改善预后的作用有限.近来发现细胞焦亡(pyroptosis)可能是ALD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一、细胞焦亡的概念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依赖于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并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释放.以脂膜微孔形成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结构紊乱并伴有胞浆大量成熟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释放为特点[J],是机体应对细菌入侵的重要先天免疫反应.
作者:孙福荣;王炳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DILI发生6个月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仍持续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或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1].随着新药不断上市,药品数目日益庞大,慢性DILI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慢性DILI的发生率在6%左右[2].慢性DILI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往往与其他病因所致慢性肝病相似,且缺乏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因此漏诊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同的药物造成的损伤类型不尽相同.慢性DILI大致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慢性肝细胞性损伤型、慢性胆汁淤积性损伤型、慢性血管损伤型及其他损伤[3].
作者:刘欣瑜;陈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肝硬化临床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特征,常因并发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而死亡.早期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能控制疾病进展,降低病死率.随着对肝纤维化细胞和分子基础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对纤维化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重点介绍了病因治疗,抗纤维化药物,原位肝移植和基于细胞疗法及中医治疗等.肝纤维化持续进展是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关键.慢性肝纤维化从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其特征在于隔膜形成及存活肝细胞结节周围的瘢痕组织环形成.肝硬化在组织学上被定义为以纤维化和正常肝脏结构转变为结构异常结节为特征的弥漫性过程.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肝硬化影响全球数亿人.它占全世界成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的第14位(肝硬化导致每年死亡约103万人).
作者:胡潇;胡光荣;刘思达;徐龙海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