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慧;王晖
患者,男性,51岁.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冠心病2年,一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可;曾有静脉药瘾史,已戒断10年余,有纹身史,否认输血史.2015年9月患者因乏力查肝功:Alb 38.6 g/L、ALT 238 U/L、AST 211 U/L;HCV RNA3.06206×105 IU/mL;予保肝降酶等综合治疗好转.后于2015年10月在国内某医院开始单用sofosbuvir 400 mg、1次/d抗病毒治疗,间断服药2月余后停药,治疗期间未行相关检查监测疗效.2015年12月患者因双下肢水肿查肝功能:Alb 41.0 g/L、ALT 183 U/L、AST 150 U/L;HCV RNA62230 IU/mL;HCV基因分型3型;肝硬度扫描值29.1 kPa;上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密度前段增强,后段减弱,门静脉主干前后径1.2 cm;脾厚约1.2 cm,长径约12.9 cm,脾静脉约0.7 cm,提示脂肪肝、脾大;再予保肝降酶等治疗,建议应用Sofosbuvir+ Daclatasvir抗病毒治疗,患者拒绝.
作者:高晓红;景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酗酒是世界范围内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重型酒精性肝炎30 d的死亡率高达30%,1~6个月的死亡率为20%~40%,重型酒精性肝炎90d死亡率有的可高达75%.糖皮质激素是目前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仅对部分患者有效,且仅提高短期生存率.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除了早期肝移植,目前尚无其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种致死性疾病寻找新的靶点.当前的研究聚焦以下几点:(1)肠屏障功能破坏后导致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如抗脂多糖抗体、益生菌和锌);(2)肝细胞凋亡、坏死、损伤(caspase抑制剂和白介素IL-22);(3)肝脏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的激活(白介素IL-1受体拮抗剂).
作者:徐刚;陆伦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对肝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NAFLD患者34例,健康对照者20名.收集两组血清样本,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酞转肽酶(GGT)、三酰甘油(TG)、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物-1(TIMP-1)、透明质酸(HA)、M30及M65的水平,比较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对NAFLD肝损伤的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ALT、AST、TG、TIMP-1、HA、M30、M65表达明显增高(P<0.05);HA与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M30与NAFLD患者小叶内炎症、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HA结合M30或可作为NAFLD患者临床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肝损伤生化指标.
作者:柴伟;彭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和生存时间.结果 4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按基础肝病分为慢性肝炎组(chronic hepatitis B,CHB)20例和肝硬化组(liver cirrhosis,LC)20例,ACLF患者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在2012、2013年高,此后比例逐渐下降.<35岁年龄组是CHB高发年龄段(12/20,60.0%),35~60岁是LC组的高发年龄段(17/20,85.0%),各年龄段CHB组与L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男女比例、起病时间、住院时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AST/ALT、胆碱酯酶、HBeAg滴度、HBV DNA定量、胆汁淤积比例这几个指标,CHB组与L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球比上,CHB组与LC组比较,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在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ALT、AST、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抗HBc滴度(S/CO)、AFP等指标上,CHB组与L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多在2个月内终发生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 控制好乙型肝炎病毒,才能从根本上避免ACLF的发生.基础疾病为CHB的患者肝脏急性损害炎症反应较重,黄疸升高更快,胆汁淤积更明显.虽然ACLLF患者的AFP均有所升高,但ACLF肝细胞的坏死与再生速度远赶不上肝功能衰竭的进度,预后均差.
作者:胡大山;胡建强;刘欢;刘春艳;宣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获得母婴配对垂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概率,并分析其与肝功能转氨酶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的母婴HCV患者共321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CV RNA;采用速率法,用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Cobas 6000及配套试剂检测ALT、AS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入的34例孕妇HCV RNA为(5.20±0.88) lgIU/mL,34例产妇中有3例HCV RNA阴性,其余31例HCVRNA均为阳性;婴儿中HCV RNA阳性2例(龙凤胎,病毒载量分别为4.70×103 IU/mL和7.60×104 IU/mL),其余33例均为阴性.孕妇ALT及AST异常率为14.71%(5/34),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约为2.94%(1/34).结论 本研究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约为2.94%,垂直传播给婴儿的概率极小;多数产妇的病毒载量为106~107 IU/mL,且肝功能正常者居多,提示孕妇可能发生免疫耐受.
作者:倪俊明;丁艳;张红梅;王建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ACLF合并SBP患者AKI的发生率,对患者的一般情况、ACLF病因、实验室指标、有无合并其他部位感染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370例ACLF合并SBP患者中,AKI的发生率为41.4%(153/370).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未发生AKI的患者相比,发生AKI患者年龄、血WBC计数、总胆红素(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增高,分别为(51.5±41.6岁)比(48±11.1岁);(12.4±7.3)×109/L比(8.8±5.3)×102/L;(375.4±136.9)μmol/L比(347.8±121.2) μmol/L;(2.3±0.9)比(2.0±0.6);(37.1±32.8) μg/L比(23.0±19.2) μg/L,(均P<0.05),而平均动脉压(MA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Na+水平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的有效率均明显降低(86.9±13.8) mmHg比(90.6±9.9) mmHg;(26.6±5.6) g/L比(28.7±8.3) g/L;(130.3±5.4) μmol/L比(133.5±4.5) μmol/L;57.0%比75.7%,(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WBC计数、血清Na+、CRP水平以及初始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是影响ACLF合并SBP患者发生AKI的重要因素.发生AKI的患者治疗无效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者(60.1%比39.2%,P< 0.05).结论 ACLF合并SBP患者易发生AKI.患者年龄较大、WBC计数、CRP水平升高、血清Na+降低以及早期抗感染无效是发生AKI的高危因素.
作者:苏海滨;刘晓燕;陈婧;李晨;童晶晶;徐祥;关崇丹;严立龙;彭宇辉;宁鹏;李会;胡瑾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治疗的佳时机[1].目前,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单纯行TACE具有复发率较高、病灶坏死率较低等不利结果,临床多采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方案[2].为进一步探讨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本研究对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与单纯行TACE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建立;沙俊峰;韩孝宇;牛洪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4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根据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三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片治疗6个月,观察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HBeAg阳性、HBsAg阳性、HBV DNA水平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D3+ CD4+数量、CD3+/CD4+、CD4+ CD25+ Foxp3+水平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高水平组CD3+ CD4+数量及CD4+ CD25+ Foxp3+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及中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治疗后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P<0.05);高水平组治疗后HBeAg转阴率、HBsAg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和中水平组(P<0.05).结论 维生素D水平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应答能力较好.
作者:李冰;黄辉红;江自成;朱凤;王玮;王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类典型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展性肝病.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和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破坏为主要特征[1].Th17细胞是参与PBC的主要免疫细胞,参与Th 17的分化和调控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23、IL-17和IL-6等[1-2].有研究表明,白介素-35(IL-35)作为抗炎性细胞因子可以有效抑制效应T细胞的功能,释放IL-10[3].目前对于IL-35在PBC中的功能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检测了PBC患者血清中的IL-35、IL-23、IL-17、IL-6、IL-10的表达水平和血清学指标,旨在探究IL-35在PBC患者临床中的表达以及相关意义.
作者:王震;周颖;陈彩云;杨树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rius,HC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1.7亿患者感染HCV,由HCV导致的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ular carcinoma,HCC)等疾病每年导致大量的患者病死[1].从1963年首次成功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LT)手术后,作为较为成熟的异体器官移植方法,目前LT已成为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2].随着外科技术及药物的发展,临床上LT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远期预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另一方面拓展了LT的临床应用.基于大规模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HCV感染及其相关终末期肝病仍是导致患者需要进行LT的首要原因(超过30%)[3].
作者:周代会;唐怡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64例初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观察图像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肝脏肿瘤发病率高的是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肝血管瘤延迟期呈等密度影,呈“慢进慢出”特征;肝细胞癌延迟期呈低密度影,包膜呈高密度环状带影,呈“快进快出”特征;转移性肝癌延迟期边缘强化明显呈“牛眼征”特征.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与手术病理等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脏肿瘤采用双源多排螺旋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辐射量低、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对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率高.
作者:刘月军;刘向东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肝窦内皮细胞是肝窦结构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肝窦内皮细胞支撑和“分割”才有了正常的肝窦结构,由于肝窦内皮结构的存在,为肝脏与来自肠道的血液之间设置了解剖层面上的屏障,参与了肝脏物质和免疫稳态的维持.曾经我们对肝窦内皮细胞的理解仅限于一群类“毛细血管内皮”样结构,仅在肝窦结构中起骨架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肝窦内皮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其中“窗孑”的存在是肝窦内皮独特的结构,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们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窦内皮窗孔的形态,这是一群直径150~175nm,9~13个/umn2、占据窦内皮表面的6%~8%的小孔结构,在不同的肝脏区域中其直径和密度略有差异.肝窦内皮细胞本身也具有不同于毛细血管内皮的超微结构:部分窦内皮细胞核内含有特殊球状体,核周分布有丰富的微泡囊泡和许多溶酶体样空泡结构,提示其活跃的生物学功能.
作者:李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包括中国的多个亚洲国家的患病率超过25%[1].NAFLD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2].肝活检作为诊断NASH和纤维化分期的“金标准”并不完美,因此,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以及预测模型无创诊断的价值仍引人关注.一、NAFLD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不仅用于描述肝脏病变特征从而准确区分NAFL、NASH以及肝纤维化分期,还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动态肝活检则可以研究NAFLD的自然史和客观评估疗效.美国学者推荐的NAFLD活动性评分(NAS)为半定量评分系统而非诊断程序(表1),用于评估NAFLD患者是否可以诊断为NASH以及临床试验时NASH是否已经缓解,NAS≤3分可排除NASH或NASH缓解,NAS>4分则可诊断NASH,介于两者之间者为NASH可能.再依据肝纤维化的范围和形态将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分为F0~F4.
作者:邵幼林;范建高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酒精性肝病(ALD)是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ALD疾病谱中的重症酒精性肝炎易发展至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短期死亡率高,而现有的药物治疗措施(如激素和己酮可可碱)对改善预后的作用有限.近来发现细胞焦亡(pyroptosis)可能是ALD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一、细胞焦亡的概念细胞焦亡是近年来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依赖于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并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释放.以脂膜微孔形成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结构紊乱并伴有胞浆大量成熟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释放为特点[J],是机体应对细菌入侵的重要先天免疫反应.
作者:孙福荣;王炳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基因1b型HCV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评估DAAs治疗诱导肿瘤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至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基因1b型慢性HCV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索菲布韦(SOF)+达卡他韦(DCV)组和SOF+雷迪帕韦(LDV)组.两组患者均接受DAAs无干扰素方案,药物为患者自购,疗程均为24周,随访24周.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定量HCV RNA,比较两组DAAs无干扰素方案的抗病毒作用,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结束治疗当天、持续病毒学应答(SVR)4和SVR12,采集研究组患者血清,使用Randox仪器精确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变化.结果 SOF+ DCV组SVR24率为96.7%,SOF+LDV组SVR24率96.4%,且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开始后4周时,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一直维持至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周时降低至治疗前水平,而后较治疗前再次升高(P<0.05).结论 两组DAAs无干扰素方案治疗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均取得良好疗效,安全性较高.DAAs给药诱导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增加,可能是DAAs治疗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鲍丽静;焦志云;蔡炜;刘克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住院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的患者(特利加压素组),同时入选同期因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住院接受奥曲肽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奥曲肽组),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患者共107例,特利加压素组患者41例,血钠水平从(138.6±6.4)mmol/L降低至(127±7.8) mmol/L,血钠下降值为(11.9±9.4) mmol/L.其中39例(95.1%)出现血钠水平下降,20例(48.8%)出现显著血钠下降(≥10 mmol/ L),包括5例(5/20,25%)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例患者因血钠迅速上升而出现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奥曲肽组患者66例,其中26例(39.4%)出现血钠水平下降,3例(4.5%)出现显著血钠下降,血钠下降值为(0.7±4.0) mmol/L.多因素分析发现,较高基线的血钠水平和白蛋白水平是发生显著低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死亡率与低钠血症发生无关.结论 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过程中发生低钠血症比较普遍,尤其是基线血钠和白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加强监测.
作者:李维正;吴坚;吴柳;孙琳;薛冬英;张洁;叶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Dickkopf(DKK)蛋白家族共有DKK-1、DKK-2、DKK-3、DKK4及一个独特的DKK-3相关蛋白(DKKL1/SGY-1)5个成员,且均为分泌性糖蛋白.DKK-1,DKK-2和DKK4的分子量在25kDr和29kDr之间,DKK-3的分子量为38kDr,除SGY-1外,其他家族成员在结构上均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和两个保守的富含半胱氨酸结构域(CRD),即Cys1和Cys2,但这些成员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1].Cys1和Cys2被一个不同长度的连接区域隔开,这一连接区域在DKK-1、DKK-2和DKK4之间较为接近,是有51到56个氨基酸组成,而在DKK-3中仅有13个氨基酸组成,故其他成员间的相似性要高于DKK-3.DKK-1、DKK-2和DKK4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为46%到50%,然而DKK-3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为37%到40%[2].目前还没有确定SGY-1相关的功能结构,其相关的生物学作用也知之甚少.
作者:谢兰丰;沈思兰;钱方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慢性丙型肝炎(CHC)是临床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出现,CHC患者的治疗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随着临床上DAAs药物的广泛应用,仍有1%~15%的CHC患者治疗效果欠佳.目前研究发现HCV对药物的耐药是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1].NS5A抑制剂在CHC DAAs药物的联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性药物包括达卡他韦(Daclatasvir)、雷迪帕韦(Ledipasvir)、奥比他韦(Ombipasvir)等.2014年以来,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的治疗方案已在基因1b型为主的亚洲得到广泛应用.众所周知,该治疗方案常见的耐药相关位点(RAS)是NS5A-L31M/V和Y93H.但近期研究显示,NS5A-P32位点发生缺失突变的患者中出现了对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治疗的病毒学应答失败[2].这一突变引起高度关注.研究结果表明,这一位点的突变比NS5 A-Y93H位点更易对NS5A抑制剂产生耐药性[3].此外,携带NS5A-P32位点突变的达卡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经治的CHC患者再次接受DAAs药物治疗的效果依旧不佳[4].
作者:刘柯慧;王晖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 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2例肝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短期多次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新生血管生成情况以及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近期有效率为58.1%,对照组近期有效率3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0d、20d、30d的MMP-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100d的MMP-9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Ⅱ级以上肿瘤新生血管例数相比观察组Ⅱ级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半年生存率相比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年生存率相比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肝癌具有较好的疗效,肿瘤新生血管抑制效果明显,生存率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航;张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性,19岁,汉族,未婚,出生河南潢川县.主因“右上腹痛16d”入院,2018年2月13日无诱因自觉右上腹痛,伴恶心,纳差,无发热,无放射痛,当地行腹部超声:肝多发囊性包块,脾内囊性包块,包虫病,进一步行腹部CT:肝、脾、腹膜后病变,考虑包虫病可能性大.流行病学史:无“肝炎”患者接触史,幼时曾被狗咬伤.既往体健,无毒物接触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个人史:生于河南,17岁前在河南居住,18岁参军,并长期驻河北张家口.家族史:父母体健,家族中无传染病及遗传病史.2月28日来我院,化验ALT 19 U/L,AST 20 U/L,T/DBil 10.8/4.3 μmol/L,CHE 3860 U/L,AFP 0.76 ng/mL,CEA 1.08(0~3.4) ng/mL,CA19-9 8.99(0~39) ng/mL,CA125 161.30(0~35) U/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8.03(0~16.3) ng/mL,HBsAg(-),丙肝抗体(-),WBC:9.7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68×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34×109/L,PLT 309×109/L,包虫病特异性抗体阴性.
作者:王钱;孟丽嘉;蔡少平;张文瑾;范振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