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1432
  • 国内刊号:31-1367/R
  • 影响因子:1.72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291
  • 全年订价:3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消化杂志   2002年6期文献
  • 增殖细胞核抗原、CDK4、P16在毫米波照射肝肿瘤大鼠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毫米波照射对实验性肝肿瘤大鼠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4组.第1至3组为诱导肝肿瘤组,二乙基亚硝胺(DEN)喂养14周,第1组为肿瘤对照组;第2、3组分别用毫米波照射大鼠肝区10周和5周;第4组为正常大鼠毫米波照射组.检测肝肿瘤演变过程中肝匀浆的酶学改变,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学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K4和P16.结果肿瘤对照组有肝结节形成,诱导肝肿瘤毫米波照射组大鼠组织匀浆中γ-GT 10周组为13.75±2.41,低于肿瘤对照组的18.44±4.88(P<0.05);而5周组为16 43±2.12,与肿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诱导肝肿瘤照射组仅见嗜酸性和嗜碱性结节.毫米波照射后肝肿瘤大鼠PCNA、cDK4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16蛋白表达较肿瘤对照组增多.结论毫米波照射可调节抑制细胞的增殖,对诱导大鼠肝肿瘤有延缓作用.

    作者:戎兰;孙大裕;梅玲;周秉达;陆玮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芒果甙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和凋亡的诱导

    目的观察芒果甙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的毒性和诱导凋亡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探讨芒果甙作为肿瘤化学预防药物的可能性.方法用MTT法观察芒果甙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芒果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芒果甙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和对细胞周期的干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芒果甙在不同时间对肝癌细胞株均有毒性作用,并随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毒性作用增强,凋亡也随之增加,芒果甙阻滞肝癌细胞周期于Gv,/M期,20 μmol/L芒果甙作用24 h后上述效果开始明显.结论芒果甙对肝癌细胞株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黄华艺;农朝赞;郭凌霄;孟刚;查锡良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奥曲肽对人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甲胎蛋白合成及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研究奥曲肽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对肝癌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生长曲线观察奥曲肽对肝癌细胞HepG2生长增殖的影响,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甲胎蛋白(AFP)含量,并用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奥曲肽在0 005~80μg/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增殖,并能显著减少肝癌细胞AFP合成.奥曲肽(0.25~4.0μG/ml)作用48 h后,荧光染色与透射电镜可见部分HepG2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奥曲肽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望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一个有效药物.

    作者:霍立;刘海林;王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回顾分析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瘤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手术和病理确诊的消化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CD3,CD5,CD1o,CD20,CD23,CD45RO,Kappa,Lamda,Cyclin1,Ki67,TUNEL)重新作出病理学评价.同时观察Hp感染情况.结果①MALT瘤共21例,其中胃MALT瘤16例,小肠1例,结肠4例.②胃MALT瘤中,除3例因切片均为癌组织无法判定有无Hp感染以外,余13例Hp均为阳性.③胃MALT瘤中,I,期2例,Ⅱ1期5例,ⅡE期9例.④内镜误判为胃癌者3例,误判为巨大肥厚性胃炎者1例,误判为萎缩性胃炎者1例,诊断为慢性胃炎者5例,6例患者系胃镜活检确诊.⑤1例经3个疗程抗Hp治疗,病变完全消退,Hp转阴,经内镜及病理检查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①胃MALT瘤与Hp感染关系密切.②抗Hp治疗可治愈早期MALT瘤.

    作者:盛剑秋;李世荣;王鲁平;皋兰香;赵晓军;田玉旺;邓永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和启动子甲基化与基因不稳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hMLH1突变和甲基化异常与微卫星不稳(MSI)的关系.方法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6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3例,突变率为4.4%.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高甲基化.6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11例,占16.2%,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8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9例和MSI阴性(MSS)51例三组,结果3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H组,而MSI-L和MSS组未见有突变者.MSI-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L和MSS组(P<0.01~0 001).结论hMLH1突变和高甲基化可能参与了MSI病理途径.

    作者:房殿春;罗元辉;李小安;凌贤龙;杨仕明;方丽;汪荣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31例胃癌及非癌组织手术标本中VEGF16s mRNA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研究.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t6smRNA表达的平均相对量(1.125±0.356)明显高于非癌组织的表达量(0.760±0.278,P<0.0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1.219±0.377)和Ⅲ、Ⅳ期组(1.262±0 386)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927±0.205)和I、Ⅱ期组(0.934±0.194,P均<0.05).VEGF高表达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83.3%,Ⅲ和Ⅳ期占77.8%,均明显高于VEGF低表达者的46.2%和33 8%(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有VEGF的高表达,VEGF的表达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宋震亚;闻树群;徐荣臻;钱可大;单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舒林酸诱导人肝细胞癌凋亡及对环氧合酶-2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林酸在肝细胞癌化学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作为研究对象.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和作用时间的舒林酸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分别用Hoechst 33258细胞核荧光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舒林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并计算相应的细胞凋亡指数(AI);应用Western斑点印迹法观察不同浓度舒林酸作用后细胞内环氧合酶-2(COX-2)和凋亡抑制蛋白Bc1-2表达程度的变化.结果舒林酸对人肝细胞癌细胞sMMC7721、HepG2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并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舒林酸对不同类型细胞的杀伤率和凋亡诱导效应有显著差异.经舒林酸2 mmol/L和4 mmol/L作用24 h后,细胞内COX-2和Bc1-2蛋白的表达比未经舒林酸作用的细胞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舒林酸在体外对人肝细胞癌细胞株sMMc 7721和HepG2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且与其抑制细胞内COX-2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孙波;吴云林;王升年;张学军;贺恒益;乔敏敏;钟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慢性胰腺炎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在慢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作用,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91~2000年间确诊的慢性胰腺炎患者129例,分析体外超声(US)、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超声内镜(EUS)及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在诊断慢性胰腺炎中的作用.结果①EUS和MRCP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高,与ERCP的一致性较好.②ERCP的敏感性显著高于US与CT(P<0.05).③US对胰管扩张检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59.4%与93 8%,CT分别为60.0%与95.7%.④胰管病变重度组ERCP与BT-PABA的一致率(87.5%)较轻-中度组(66.7%)高.⑤慢性胰腺炎并发症越多,胰管病变程度越重.结论在传统检查中,ERCP诊断慢性胰腺炎的敏感性高;新近开展的EUS和MRCP敏感性高,且与ERCP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很有前途的检查方法.

    作者:郭涛;钱家鸣;杨爱明;李景南;陆星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对(口恶)唑酮诱导小鼠肠炎模型脾淋巴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小鼠肠炎模型体外实验中,雷公藤多甙(MGT)对唑酮(oxazolone,OXZ)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中脾脏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类型的影响,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MGT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JL/J小鼠,经直肠注入OXZ制成IBD模型;3d后将小鼠处死,即刻取出脾脏,收集脾细胞,将MGT(0.1和0.01 mg/ml两个浓度)分别加入培养的淋巴细胞液中,行FILISA检测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1.MGT对IFN-γ生成的影响:(1)正常对照组: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的IFN-γ为(1 24±0 13)pg/ml;0.01mg MGT组为(0.97±0 26)pg/ml;0.1mg MGT组为(0 87±0 18)pg/ml;(P<0.02);(2)OXZ肠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IFN-γ显著降低[(0 65±0 08)pg/ml比(1.24±0.13)pg/ml,P<0.01],0.01mg MGT组和0.1mg MGT组IFN-γ均低于空白对照[分别为(0.47±0.05)pg/ml;(0 46±0 09)pg/ml],但差异无显著性.2.MGT对IL-4生成的影响:(1)正常对照组: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的IL4为(5.65±0.48)pg/ml;MGT有显著抑制作用[0.01 mg/ml MGT组为(4.97±0.38)pg/ml;0.1 mgMGT组为(3.98±0.32)pg/ml;P<0.01];(2)0XZ肠炎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加入MGT组(空白对照)IL-4显著升高[(7.83±0.69)pg/ml比(5.65±0.48)pg/ml,P<0.01];0.01mg MGT组(7.07±0.47)pg/ml和0.1 mg MGT组(6.35±0.48)pg/m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雷公藤既可抑制IFN-γ(Th1)生成,亦可抑制IL-4(Th2)分泌.由于OXZ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模型系以1L-4过量生成为主的Th2型免疫反应,由此可以推测:MGT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L-4(Th2)生成有关.

    作者:韩英;宋迎新;陈刚;村田有志;伊东重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分析1975年6月至2000年12月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5 d内行全结肠内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至2个月内复查大肠镜,部分病例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龄为35~84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其中50岁以上3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性炎症型者30例,狭窄型5例,仅有1例坏疽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行结肠镜检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作者:项平;保志军;徐富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美克尔憩室恶性淋巴瘤合并结肠腺癌一例

    患者男,59岁.无明显诱因突感脐周刀割样痛,迅速波及全腹,无恶心呕吐、无寒战高热和黑便.来院就诊,门诊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 1×109/L,中性粒细胞0.40%;尿常规正常;x线检查右膈下见少量游离气体,提示消化道穿孔,收住院.体检:贫血貌,急性痛苦面容,体温38.8℃、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8kPa(1 kPa=7.5 mmHg),仝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肝、脾未发现异常,腹平坦,腹式呼吸减弱,全腹压痛,肌卫明显,呈板状腹,无明显移动性浊音,肠呜音减弱.术中发现结肠起始段有一6 cm×5.5 cm×5.5 cm肿瘤及距回盲部50 cm和2 m处小肠系膜对缘各有直径分别为2 cm和3.5 cm的憩室.后者憩室底部见0.5 cm长的穿孔,并见粪便自穿孔处溢出.

    作者:童淑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患者女,43岁,因发作性脐周疼痛、便血5年,加重1周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平坦,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肝脾未触及,未扪及包块,脐周明显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人院后给予解痉止痛等治疗效果不佳,且出现呕吐.

    作者:王繁荣;孙培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环状胰腺并十二指肠球部扩张畸形乳头癌一例

    患者男,42岁.因右上腹持续性钝痛1周于2002年1月4日人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重呈绞痛.尿色逐渐发黄,大便色浅,皮肤轻度瘙痒.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温37.2℃,全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上腹局限性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肝胆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

    作者:高善玲;孙振华;关景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43例缺血性心脏病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我院自1996年1月~2001年5月将43例缺血性心脏病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应用不同的药物治疗,观察止血效果及心脏缺血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胡勇;沈磊;苏娟;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尿液、唾液与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比较

    自从幽门螺杆菌(Hp)分离成功以来,围绕这种病原体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1].采集体液标本检测抗HpIgG,其中为方便的当属尿液.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对检测尿液抗Hp IgG的实际临床诊断价值作一评价.

    作者:路又可;朱人敏;王琳;王桂玲;胡瑞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癔球症患者咽及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初步研究

    癔球症(globus sensation)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咽部团块样梗阻或异物黏附感.本研究旨在利用固态导管食管测压技术(solid-state esophageal manometry)及x线电视透视检查技术观察上海地区正常人群咽及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运动功能,并通过与癔球症患者比较,探讨口咽部运动功能与癔球症发病间的关系.

    作者:许斌;孙菁;孙星梅;吴达民;陈克敏;袁耀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布-加综合征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分析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为肝静脉或(和)肝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引起肝脏排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而无特征性,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5例BCS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水平.一、一般资料25例BCS均为1992年6月~2001年5月在我院诊断明确的患者,男16例,女9例,发病年龄2~63岁(平均29岁),误诊时间1个月~19年(平均3年).

    作者:刘梅华;赵志新;崇雨田;梅咏予;陈禄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浆K-ras基因突变检测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华北地区普查结果显示结肠癌发病率已达24.31/10万,接近世界中等发病地区水平,且有倍增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结肠癌是多基因相关疾病的观点已被广大学者接受,其中K-ras基因突变发生在结肠腺瘤的早期.我们检测了结肠癌患者血浆DNA中K-ras基因12密码子的突变,对其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意义进行探索.

    作者:邹江;钱家鸣;李晓毅;徐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端粒酶表达在胃黏膜癌变中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观察并比较了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和不伴肠化)及胃癌(GC)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检测它们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患者血清Hp-(CagA-IgG水平,以分析胃黏膜癌变过程中,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以及CagA阳性Hp与端粒酶表达的关系,从而探讨Hp致胃癌的作用机制.

    作者:顾艳宏;赵志泉;徐顺福;张红杰;郝波;王宏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胆囊切除术前后胃电图、血胃肠激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变化

    胆囊病变及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常同时存在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我们对1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进行了观察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胆囊切除术前、后10 d胃电节律、血胃肠激素、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作者:范一宏;吕宾;黄斌;杜卫东;孟立娜;项柏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价值探讨

    诱发电位对诊断亚临床肝性脑病(subclmical hepatm en-cephlopathy,sHE)有重要的价值[1].但有关sHE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mls,ERP)研究甚少.我们拟对39例肝硬化患者进行ERP P300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ln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ml,BAEP)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波;胡乐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近来的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病人存在高凝状态,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在这一病理变化中,血小板不仅参与了血液凝固的各个环节,还与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了解UC病人的血小板活性和内皮损伤情况,我们采用ELIsA法和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8例病人和3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vwF:Ag)水平,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采用丹参治疗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以了解该病活动期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变化及丹参对两者的影响.

    作者:张连峰;刘继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道较少,易被忽视、漏诊或误诊而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我院近15年来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报道如下,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郑松柏;项平;徐富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消化性溃疡复发

    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Hp)可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但是否能有效替代长期抗酸治疗尚不能肯定.本研究对42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Hp后随访3年,观察消化性溃疡复发及再出血的情况.

    作者:阳惠湘;张桂英;邹益友;唐丽安;沈守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5-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中心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治疗缺乏特异措施,且有癌变危胁.本研究旨在探讨5-氨基水杨酸(5-AsA,商品名:艾迪莎,Etiasa,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公司)对比柳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治疗UC的临床疗效.

    作者:5-氨基水杨酸疗效观察协作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溃疡性结肠炎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与免疫反应的异常有关.为探讨国人UC免疫调节功能及其在UC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取双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对不同病程、轻中度活动期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UC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巧民;翟志敏;贾勇;戴海明;殷保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急性胰腺炎时可合并肾脏损害,严重损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故又被称为胰性肾病.有报道显示,ARF发生率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达23%,死亡率可达80%[1].本文对我院1996~2000年收治的11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分析,加强对胰性肾病的认识,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作者:王雪梅;郑德权;刘玉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与肝硬化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mⅡ,A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cnm angiotensm system,RAS)的主要活性物质,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多种病理生理作用.随着对局部RAS的深入研究,AⅡ的重要性更为显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ACEI)和AⅡ的I型受体(angiotensinⅡreceptor type I,ATlR)拮抗剂的应用也为防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张晶;魏红山;李定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荟萃分析及其在消化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荟萃分析(meta-分析)由Glass于1976年首次命名.Thomas Chalmers首先在消化界推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提出累积性荟萃分析(cumulativemeta-analysis).荟萃分析通过综合多个目的相同的研究结果,以提供量化结果来回答根据临床情况提出的研究问题,这是目前进行系统综述的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荟萃分析的结果常被用作开展循征医学的证据.

    作者:王吉耀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理病因和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以无过量饮酒史(或酒精摄入量<20 g/d)以及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弥散性肝小叶轻度炎症和(或)肝中央静脉、肝窦周围胶原沉积等为临床-病理特征的慢性肝脏疾病.NASH一词提示,肝脏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有炎症表现.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因多种多样,而肝脏病理是从脂肪变性、不伴或伴有炎症,甚至到胶原沉积等变化由少到多,程度由轻到重的渐进过程.因此,NASH被认为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变综合征(non-alcoholic steatosis syndrome)中一种较重的临床类型.在我国,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因此,NASH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作者:王家(马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