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阳气的传统,历代医家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上都十分重视胸痹心痛发病过程中阳气的作用,五脏阳虚均可致胸痹心痛;由于阳虚在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治疗心绞痛,必须重视扶阳,根据临床症状可采取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宣阳解郁等具体治法.
作者:李柳骥;严季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索Ⅱ致大鼠内皮损伤模型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通心络保护(TXL)组、对照(假手术)组,每组18只.每组分别于7、14、28d取材.Ang Ⅱ组和TxL组分别于皮下埋置不同缓释终点的Ang Ⅱ缓释泵,TXL组每天予以通心络(0.8g·kg-1·d-1)灌胃.测量颈总动脉血压,血浆AngⅡ、内皮素(ET-1)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的病理损伤,检测凋亡基因Bax、Bcl-2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氧化酶亚基p22phox基因的表达.结果:3组血压都未升高,但AngⅡ组和TXL组的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电镜显示TxL组血管壁上内皮细胞的剥脱面积明显较同时间点AngⅡ组少.TxL组血浆ET-1在14d较AngⅡ组降低(P<0.05),6-Keto-PGFl1a水平以及Bax和p22phox基因表达在14、28d与AngⅡ组明显不同(P<0.05),Bcl-2/Bax比值在7、14、28d 3时间点上较AngⅡ组升高(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抑制NADPH氧化酶 p22phox基因表达,抑制Bax基因表达,使Bcl-2/Bax比值明显增高,减少ET-1并增加6-Keto-PGF1a分泌,显示出对内皮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郝颖;周京敏;王克强;张红旗;贾剑国;徐丹令;袁凌燕;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从纤溶系统活性探讨心病血瘀证及其不同证型的病理机制.方法:随机选择72例心病血瘀证患者、20例心病非血瘀证患者与20例健康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抑制物(PAI-1).结果:①心病血瘀证组的t.PA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心病非血瘀证组(P<0.01),PAI-1、PAI-1/t-P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心病非血瘀证组(P<0.01).②心病血瘀证不同证型组的t-PA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PAI-I、PAI-1/t-PA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是心病血瘀证形成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t-PA、PAI-1、PAI-1/t-PA的水平对心病血瘀证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林雪娟;陈群;莫传伟;刘梅;武哲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比较超微归脾丸与普通归脾丸对气血双虚大鼠的影响.方法:以放血与环磷酰胺并用致大鼠气血双虚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模型组、超微归脾丸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及普通归脾丸剂组(中剂量),另设完全空白对照组,造模同时给药,连续14d;实验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液中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血清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结果:超微归脾丸可显著提高气血双虚大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GM-CSF水平,与普通归脾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超微归脾丸对气血双虚大鼠的药理作用优于普通归脾丸.
作者:桂卉;肖锦仁;邹龙;蔡光先;刘东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流感病毒亚甲型鼠肺适应株(FM1)感染小鼠的抗病毒的作用.方法:采用流感病毒FM1制备小鼠肺感染模型,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FM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肺组织匀浆中流感病毒血凝滴度、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以及肺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的FM1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显著,而且还对肺组织匀浆中流感病毒血凝滴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痰热清注射液还能显著增强FM1感染小鼠T淋巴细胞的功能,显著提高小鼠肺组织匀浆中IFN-γ含量.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能改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痰热清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郑金粟;顾立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常通口服液(CTOL)对体外培养的正常腹膜成纤维细胞(NF)及粘连腹膜成纤维细胞(AF)周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正常血清组、CTOL中、高剂量组.大鼠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7d后采血,分离药物血清;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本实验所用细胞为第3-8代;取对数生长期的NF及AF,分别加入正常对照血清,CTOL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培养12、24、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成纤维细胞周期.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CTOL中剂量作用12、24、48h对NF的DNA合成前期(G.期)细胞比例无显著影响,而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的NF的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01);CTOL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的AF在12、24、48h的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而S期及G2期细胞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TOL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NF和AF增殖,调整细胞周期.CTOL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而且,药物血清对AF作用更敏感.
作者:王春霞;曾煦欣;霍启录;侯连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五味子水煎物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为确定其药效物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建立五味子水煎物给药后大鼠血中移行组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体内、体外两种色谱指纹图比较分析,确定五味子水煎液血中移行成分及其来源.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五味子水煎物给药后产生了5个血中移形成分,分别为1、2、3、4、5号峰.4、5号峰为原形成分(其中1个是五味子醇甲)进入体内,1、2、3号峰可能是原型成分的代谢产物.结论:5个血中移行成分可能成为五味子的体内作片I物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五味子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药效机制.
作者:黄莉莉;刘晶;李延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优化方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性脑出血3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2种院内制剂(血肿消合剂/中风防治灵丸)+综合康复(现代康复+针灸)+内科基础治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有手术适应症者)治疗;对照组予以2种中成药(脑血康口服液/脑安胶囊)+现代康复+内科基础治疗+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有手术适应症者)治疗;疗程28天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试验组在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恢复、肢体康复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方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较好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王伟民;张社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以浊毒理论为指导的活血通脉灵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的抗炎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正常的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消心痛组及活血通脉灵高、低剂量治疗组).空白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形成高脂血症模型,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形成心肌缺血的复合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分别灌消心痛、活血通脉灵高、低剂量进行治疗.采用血清学方法、放射免疫法等研究方法来观察各组心肌酶、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各组的差别.结果:活血通脉灵高、低剂量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心肌酶的含量(P<0.01).且能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6的水平(P<0.01).结论:活血通脉灵对大鼠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有一定抗炎作用.
作者:范冀湘;高绍芳;刘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及糖络宁组给药,共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黏附分子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糖尿病大鼠单个核细胞表面CD54、CD62p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糖络宁组大鼠CD54、CD62表达显著下降(P<0.01),糖络宁组与西药组比较也有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糖络宁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黏附分子CD54、CD62p的表达,这可能是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彦彬;张涛静;周晖;关崧;谢培凤;商学征;易文明;盛彤;张清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中性味药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进行拆方,测定各配比组合对正常对照、小肠运动抑制模型、小肠运动亢进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基于BP神经网络,针对实验数据建立药味与药效指标的非线性映射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固定各药组中药物的用量比例,进而分别筛选各药组在全方背景下的量效关系.结果:在半夏泻心汤及其2个类方中,半夏和干姜对小鼠肠运动抑制及亢进模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干姜对正常小鼠的肠运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半夏的作用不明显.结论:在肠运动模型.半夏的药效学作用与半夏泻心汤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提示半夏可能为半夏泻心汤之君药;但仅从小肠推进率的药效作用,尚难归纳出生姜和甘草的配伍角色.
作者:杨学智;郭宙;司银楚;李海燕;杜红;朱庆文;宋小莉;高艳青;刘晓霓;牛欣;宋一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并测定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来评价药材质量.方法:采用岛津SHIMADZU VP-ODS柱(250mm × 4.6mm,5μm),以0.1%枸橼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76nm及200nm-400nm,应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所得不同样品的指纹图谱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17个共有峰,建立了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但各主要成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沂源县的扦插黄芩中的黄芩苷含量高.高达18.32%;东北野生黄芩中的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高,分别为2.31%和0.73%.结论:此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峰的分离度较好,可作为黄芩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周永妍;程秀民;于海英;王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经脂多糖(LPS)刺激正常人子宫内膜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谱改变.方法:实验分LPS组与空白组,抽提空白组和LPS组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扫描分析空白组和LPS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LPS组出现表达差异基因共290条,其中ratio≥2的上调基因181条,而ratio≤0.05的下调基因109条,涉及细胞因子、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相关基.结论:LPS作用子宫内膜细胞影响了细胞内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为从分子水平探讨炎性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作者:秦莉花;王若光;李晟;方艳琳;李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水蛭素对体外人增生性瘢痕模型的收缩能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胶原分泌等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建立含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网架系统(FPCL),用1、10、50U/ml的水蛭素溶液干预该模型,测定凝胶块收缩指数,利用MTT染色计数活细胞,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浓度为10U/ml和50U/ml水蛭素溶液能够抑制HSFB的活力,使FPCL收缩指数降低,抑制FPCL中HSFB 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P<0.05).结论:水蛭素溶液可抑制体外人增生性瘢痕三维模型的收缩功能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泌胶原功能.
作者:李旋;刘达恩;张国佑;席庆春;牛占国;贾宇博;易成刚;夏炜;郭树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子宫雌激素受体(ER)α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去势后灌服不同剂量葛根素、倍美力溶液30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血清雌二醇(E2)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子宫ER α的表达.结果:大鼠去势后血清E2下降(P<0.01),给药30d后,给药各组血清E2水平及子宫ER α阳性表达明显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通过影响ERα的表达调节去卵巢大鼠生殖内分泌的功能.
作者:叶平;王香桂;黄臣;许淑怡;叶骞;张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测定墨旱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Phenomene×C18柱(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90:10),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 μl.结果:齐墩果酸在0.569-3.414μ g内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0%(RSD=2.4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墨旱莲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
作者:邵振中;贾晓斌;施峰;陈彦;金晓勇;宋师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系体外诱导分化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苦参碱体外作用于Bel.7404细胞,噻唑蓝比色法(MTT法)绘制生长曲线,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别以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细胞黏附试验、运动试验、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0.5-1.0g/L苦参碱作用于Bel-7404细胞后,明显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向正常转化,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细胞黏附力明显上升,运动力和侵袭力则显著下降.细胞周期分析G1期细胞堆积,G2和S期细胞显著降低.结论:一定浓度的苦参碱具有抑制Bel-7404细胞生长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
作者:王涌;吴育连;刘颖斌;唐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对雷公藤生药整体固态生物转化后的分段提取物进行小鼠脏器系数、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初步判断生物转化产物与原药材之间毒性的大小.方法:小鼠脏器重量测定、测定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转化后的产物依据菌种的不同,对毒性的影响也有差异.曲霉菌转化产物毒性降低较为明显.而单一的根霉菌,以及酵母与毛霉菌混合(复合菌)的转化产物其毒性对不同的指标表现不一,有降低的,也有增强的.与原药相比TW-2号样品毒性与其相似,Tw-1号毒性小于原药,TW-3号毒性小.结论:转化后样品与未转化的对照品(原药)在小鼠脏器系数,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示转化产物的毒性有所降低,所含的活性物质基础有所改变.
作者:马伟光;毕云;黄之镨;叶建州;张超;赵云丽;钱如贵;张小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牛磺酸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开颅热凝闭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牛磺酸组,采用腹腔注射每天给予牛磺酸,采用5-溴脱氧尿苷(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后3,7,14d与21d 4个不同时相Brdu阳性细胞表达的数量.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和纹状体均有Brdu阳性细胞表达,其中7d时各区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分别为(18.65±4.38)、(25.63±3.58)、(19.46±2.9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相牛磺酸组Brdu阳性细胞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牛磺酸可促进缺血后脑区Brdu阳性细胞数量的增加,提示牛磺酸对治疗脑缺血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建平;司银楚;刘大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从基因及蛋白水平探讨中药槐耳调节T辅助淋巴细胞(Th)平衡的机制,为槐耳在临床上治疗缓解期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哮喘缓解期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3组,即空白组、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分别与不同浓度的槐耳菌质配液(6g/L)及培养液作用48h;然后测定细胞培养沉淀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γ)mRNA的表达和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及IFN-γ的量.结果:在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中,IL-4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IFN-γ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IFN-γ/IL-4比值的基凶及蛋白水平表达均高于空白组;然而,对于以上4个指标的检测,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槐耳菌质能够明显增加IFN-γ及减少IL-4mRNA的表达,可调节哮喘儿童缓解期IFN-γ/IL-4比值的失衡,平衡Th1/Th2比值的漂移.
作者:孙雯;俞建;时毓民;张皓;王莹;吴冰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热补益煎剂治疗放射性直肠炎(A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JAR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清热补益煎剂联合常规方案)和对照组(常规方案)各30例,2周为1疗程.观察血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肝肾功能变化,各症状积分、治愈率、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改善腹痛或不适、排便异常与黏液血便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不良事件.结论:清热补益煎剂联合常规方案治疗ARP安全、有效,可促进受损肠屏障功能恢复,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常规疗法.
作者:王烈;张再重;涂小煌;邹忠东;刘建华;王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在欧洲无论是药品、美容品或保健食品形式的药草类产品是越来越受欢迎.现时欧洲各国对这些产品的品质安全监管情况呈现大幅的差异.近年来欧盟开始制订新一轮法律,目的是使这些产品的监管能趋向一致.面对这些新法律加诸的约束和限制,中小型草药公司可能会感到难于应付.相反地,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大药厂却对投资药草类制品供应欧洲场市场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在可预见的将来.策略性联盟、收购合并及行业重组等活动将会频繁地发生.文章认为中国草药公司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情况下扩展欧洲业务仍然是大有可为的.同时针对一些边缘产品、标签、包装、健康与营养声明等条例和法规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它们皆是中国草药商应特别关注的重要法律问题.
作者:陈鸿基;梁茜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补肾胶囊对雄性去势大鼠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睾丸摘除术造去势大鼠模型.将动物分为5组,分别灌服大、中、小剂量的补肾胶囊混悬液、男宝胶囊混悬液和同体积生理盐水,另设一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测定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扑捉潜伏期和扑捉次数;大鼠阴茎、包皮腺、精囊腺、前列腺、提肛肌称重,相应组织的组织切片和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睾酮、皮质醇含量.结果:大、中、小剂量补肾胶囊组均可显著缩短去势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大、中剂量补肾胶囊组可显著缩短大鼠扑捉潜伏期,大、中剂量补肾胶囊组可显著增加扑捉次数;大、中、剂量补肾胶囊组可明显提高血清皮质醇水平,大、中剂量补肾胶囊组可明显增加提肛肌质量.结论:补肾胶囊组有促进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作用,有促进阴茎海绵体增大及促进提肛肌发育作用.补肾胶囊具有显著的补肾壮阳作用.
作者:苗明三;闫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筛选出由黄芩、秦皮、白头翁和苦参组成的中药抗菌复方Ⅰ,并确定甲氧苄啶对其体外抗菌增 效的优添加剂量.方法:按照正交试验k9(34)设计9个组方,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各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体外抗菌效果;采用平板计的方法,测定中药抗菌复方Ⅰ与甲氧苄啶联用作用于3种细菌1、2、4和8h后的细菌数,并计算杀菌率,并用小二乘法对杀菌率进行拟合.计算甲氧苄啶的优添加剂量.结果:筛选出黄芩、秦皮、白头翁和苦参按照1:4:1:2的比例组成中药抗菌复方Ⅰ,甲氧苄啶对其体外抗菌增效的优添加剂量是2mg/g.结论:甲氧苄啶对由黄芩、秦皮、白头翁和苦参4味中药组成中药抗菌复方Ⅰ的抗菌增效作用显著.
作者:王新;崔一喆;韩铁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土荆皮酸(PAB)对体外培养的SKOV3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电镜检测体外培养的SKOV3细胞在PAB作用下的增殖抑制及凋亡程度,用RT-PCR法检测P53/Bcl-2/B8x的表达水平.结果:①PAB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强,其IC50约10μmol/L.②流式细胞术证实PAB呈浓度依赖性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一方面降低G0G1期的细胞比例,另一方面增高G2/M期细胞的比例.③RT-PCR法显示SKOV3细胞在10μmol/LPAB作用12、24、48h均显示Bax上调和Bcl-2的下调,P53则未检测到表达.结论:在体外PAB能抑制SKOV3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与Bax的上调和Bcl-2的下调相关.
作者:李克深;胡云;霍贵成;吴效科;侯丽辉;翟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重度脓毒症患者氧输送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收治的52例重度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和常规+参附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7例),观察比较0、6、24、48、72h时两组患者的氧供应(DO2)、氧消耗(VO2)、氧摄取率(ERO2)和乳酸清除率及28d病死率的情况.结果:两组的DO2、VO2、ERO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或降低(P<0.01),治疗组第6、24、48、72h的DO2、VO2和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两组的28d病死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重度脓毒症患者的氧输送,是治疗重度脓毒症的的临床有效药物.
作者:江荣林;雷澍;王灵聪;吴建浓;智屹惠;吴艳春;朱美飞;黄立权;叶雪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散对实验性多发性肌炎湿热证型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采用免疫注射与湿热证造模的方法相结合,制作成豚鼠多发性肌炎湿热证模型.并应用肌电图、血清肌酶谱、病理、电镜检测等手段,应用加味四妙散和泼尼松等药物治疗,进行分组干预对比其疗效.结果:治疗后的肌电图,以中药高剂量组的平均时限、波幅改善程度更优于西药泼尼松组;各治疗组豚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以中西药组能更好的控制血清肌酶的升高;而在肌肉及肝组织病理、超微结构改变,中药高剂量组较泼尼松组改善显著;间质性肺炎情况的改善程度则以中西药组疗效好.结论:加味四妙散对实验性多发性肌炎湿热证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细胞免疫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了炎性细胞浸润,这可能是参与机体整体免疫状态的调节有关.
作者:赖名慧;刘友章;符路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阶段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以了解机体在不同阶段的免疫状况,及其与炎症活动和病毒复制、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慢性乙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对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肝硬化静止型和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活跃组和不活跃组及不同的中医证型之间分别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淋巴细胞计数肝硬化组较慢性活动型肝炎组明显下降(P<0.05),CD4+/CD8+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肝硬化活动型组CD4+/CD8+明显高于静止型组(P<0.01);HBV-DNA活跃组CD4+/CD8+明显低于非活跃组(P<0.05).气虚血瘀型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长期慢性HBV感染会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失调,其炎症活动程度可能与CD4+/CD8+比值升高有关,而病毒的活跃复制与该比值下降密切相关,气虚血瘀型可见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
作者:刘丽花;孙凤霞;刘秀林;夏蓉;车念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复制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扶正抗癌方对大鼠肝癌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采用Walker256癌肉瘤接种于SD大鼠肝脏,制作移植肝癌模型,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扶正抗癌方低、中、高剂量组.记录体质量等生命体征;实验1、2、3w分别检测血清TB、DB、UB;称取瘤重、测量瘤块长短径;取瘤组织、瘤旁组织行病理观察;记录肿瘤转移情况.结果:扶正抗癌方各剂量组大鼠生命体征好于模型组,术后10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加速,可能与腹水产生有关.术后18d高剂量组体质量低于模型组(P<0.05);各剂量中药组胆红素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扶正抗癌方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其中高剂量组肿瘤质量抑制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病理结果示扶正抗癌方可促进癌细胞坏死,抑制其向周围浸润;各剂量组转移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扶正抗癌方具有改善移植性肝癌大鼠生存状态、降低胆红素、促进癌细胞坏死、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效果突出.
作者:彭磷基;陆大祥;戚仁斌;张涛;孙勇;王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抑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30只小鼠,每只鼠右侧腋下皮下注射0.2ml的S180瘤细胞悬液,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桂枝茯苓丸(Guizhi Fuling Bolus,GFW)组、环磷酰胺(cyelophosphane,CY)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未荷瘤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每天0.2ml/10g;中药组用GFW给小鼠灌胃,每天0.2ml/10g;环磷酰胺组于小鼠腹腔注射CY,每天20mg/kg.各组小鼠均于接种后次日给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10d后,小鼠脱颈处死,取腋下实体瘤,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测定P21waf/cip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存活素(Survivin)mRNA表达.结果:GFW抑瘤率为38.93%,GFW上调肿瘤细胞P21waf/cip表达,下调Survivin表达.结论:GFW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21waf/cip及下调Survivin mRNA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孙艳;王琪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文章从肿瘤的病因病机以及遣方用药等角度对孙桂芝教授关于肿瘤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在导致肿瘤的各种病邪中,孙桂芝教授认为痰在肿瘤的发病中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关于肿瘤证候的寒热,认为热多寒少;关于肿瘤证候的虚实,认为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期虚实夹杂,而晚期则以虚证为主.在肿瘤的治疗上.应祛邪重痰、热,扶正重顾护胃气,并注重气机的枢机开阖,遣方用药擅用复方大剂.
作者:王振华;孙桂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文章运用中医脏腑辨证,将老年性胃病分为寒邪伤胃、肝胃不和、痰湿内阻、胃热炽盛、胃络瘀阻、胃阴不足6型,并根据其病理特点,结合祛痰化瘀药物治疗,探讨老年性胃病的中医药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棼老年性胃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祛痰化瘀药治疗,其疗效比单纯用药更为显著.
作者:储水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益气升陷法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基本法则,张锡纯首创的升陷汤是治疗大气下陷的经典方剂.笔者跟随曹洪欣教授临证期间,发现曹师应用益气升陷法治疗心律失常、重症肌无力、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排尿困难等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冯玲;曹洪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医家多采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但容易反复发作[1].笔者近年来应用润降利膈丸治疗本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建群;戴剑华;易恒;王建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顽固难愈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以明显的口眼干燥、龋齿、腮腺肿胀及关节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国发病率据统计可达0.29%-0.77%,已上升为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第二位风湿病[1].
作者:王薇萍;史生铭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骨关节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多因扭伤、风湿及骨质退行性病变所致,且病程长,短期难以治愈.笔者自2006年6月-2007年12月应用痹祺胶囊治疗骨关节痛198例,效果尚可,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玉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肠痉挛是小儿的常见临床症状,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阵发性腹部绞痛,部位多在脐周,也可在其他部位,程度轻重不一,间歇期如正常儿,但并无器质性病变.近些年报道此病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中发病率约占10%左右,且有日益增多的现象.对本病的研究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肠道功能异常或体质有关.笔者在近几年的I临床治疗中,采取随机对照实验法,运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小儿肠痉挛34例,收到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丽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李普(1929-),出生于中医世家,为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首届本科毕业生,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他从医60余载,擅治肝胆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肝性胸水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李素领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酒精性肝损伤(ALD)是指长期或大量饮含有乙醇的饮料造成的肝脏疾患,是常见的导致肝硬化的原因.近年来我国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日益引起社会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氧化应激被认为是酒精性肝损伤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在酒精性肝损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许多药用植物中含有抗氧化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因此,从中药抗氧化作用的角度来研究抗酒精性肝损伤药物及阐明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陈慧敏;高南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Berkman研究[1]发现,人体除了健康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又称第3状态、灰色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世界上处于真正健康状态的人仅占5%,被诊断患有疾病的人占20%,其余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2].
作者:周登峰;梁光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文章通过诊断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和治疗思维的内容与主观性之间关系与对临床思维中的主观评价,初步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医者们的主观能动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进而使中医学理论得以创新和发展,又要使之条理规范化,明确系统化,严谨科学化,使之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思维,是中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者:塔衣尔江;王利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