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是近年发现体内强的血管舒缩活性肽.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时血浆CGRP和AⅡ含量的变化对心脏有影响.本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临床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全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岁~12岁,平均(6.38±2.68)岁;体重(12~29)kg,平均(16.26±4.78)kg.疾病: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11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使用美国百特膜式氧合器及宁波NAF-2型微栓过滤器.中度血液稀释(HCT 0.18~0.20),中度低温CPB,转流时间长78分26秒,短38分46秒,平均53分±11分25秒.二、方法全组病例分别于术前(平卧)、心停跳、心复跳、术毕、术后24小时,抽静脉血3ml,即置于含35U 1%EDTA二钠和400kU抑肽酶的预冷试管中,全血混匀迅速离心(300r/min,10分钟),分离血浆置-20℃保存待测,CGRP和AⅡ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由天津洁瑞公司提供.
作者:徐洪军;徐永根;朱锦祥;邱小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是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常见病因.治疗高胆的目的是预防核黄疸的产生和防止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我科对G-6-PD缺陷的高胆患儿分别进行了换血和光疗的不同处理,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为1996年1月~6月在我科NICU住院的20例新生儿,所有病例均为G-6-PD缺陷、血清胆红素大于342μmol/L者.光疗组(单纯光疗)11例,男7例,女4例;换血组(光疗+换血)9例,男6例,女3例.两组患儿入院时日龄、体重、G-6-PD值(四氮唑蓝法)、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浓度见表1,两组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
作者:杨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改进儿童膳食,预防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分析比较沪港两地儿童的血脂水平与体格生长、膳食状况、活动情况的关系,对上海儿童140名(男66名,女74名;平均年龄7.4岁±0.12岁)进行体格测量、膳食调查以及血脂测定,并与在香港随机选择的125名儿童(男70名,女55名;平均年龄7.0岁±0.10岁)的相关资料作比较.另外,记录上海儿童每天的各项活动情况,分析儿童血脂与体格生长、膳食、运动的关系.结果发现香港儿童的总胆固醇水平(4.59±0.91)mmol/L已超过美国推荐的儿童正常水平标准,其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上海儿童,尤其是香港男童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上海男童.上海儿童的体块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于香港儿童,香港女童的BMI(14.7±2.7)明显低下.两地儿童都存在着膳食中蛋白质、脂肪所产热能占总热能偏高以及碳水化合物热能偏低的问题.上海儿童中,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的儿童,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较高而活动水平则相对较低.提示应加强健康宣教,注意避免儿童形成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注重儿童的运动锻炼;必要时应对部分超重、肥胖儿童的血脂水平进行监测.
作者:黄红;薛敏波;洪昭毅;盛晓阳;沈理笑;梁淑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不同出生体重对新生儿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采用间接能量测定仪(DeltatracTMⅡ,芬兰产)成功检测180例健康新生儿,其中男孩95例,女孩85例,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即<3000g组,3000g~3999g组,和≥4000g组.结果显示:体重<3000g的新生儿能量消耗与体重在3000g~3999g之间的新生儿能量消耗无差异,而体重≥4000g的新生儿能量消耗与他们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静息能量消耗明显低于体重在4000g以下的新生儿.
作者:蔡威;陆长虹;于黎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病理活检提示小血管处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是嗜酸细胞胞浆颗粒中的主要蛋白之一,是嗜酸细胞活化的标志.本研究旨在通过ECP的检测探讨其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一、对象 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住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患儿45例.疾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其中过敏性紫癜肾炎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5岁~14岁,平均9.5岁.过敏性紫癜无肾脏损害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岁~12岁,平均8.2岁.正常对照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岁~12岁,平均7.9岁.二、方法常规取静脉血3ml,ECP测定应用pharmacia CAP system ECP FEIA荧光酶标法,试剂由瑞典的kabipharmacia公司提供.统计学处理采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
作者:郭艳芳;李维城;杨奎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及缺失(D)多态性与儿童哮喘易感性及病情程度的关联,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确定108例哮喘患儿及56例健康儿童的ACE基因型并结合临床病情程度及总IgE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ACE基因纯合子缺失型(DD)、插入型(II),杂合子插入缺失型(ID)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其中DD型在哮喘组的频率为38%,在对照组为16%,两组比较(DD型与II和ID型)有显著差异(P均<0.05),优势比(OR)分别为2.44和5,D等位基因频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DD基因型的哮喘患儿病情呈中、重度发作的比例和II、ID型比较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提示:ACE基因DD型与中国北方儿童哮喘的遗传易感性有关,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宋丽君;全成实;彭丽;傅文永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是一种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异常网状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诊断困难,大多由死后病理诊断.本文对尸解病理诊断为恶组的1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984年至1998年间白求恩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室尸体解剖病理报告及一院病案室相应的病例,共17例死亡后病理诊断为恶组,男10例,女7例;年龄:3.5个月~14岁,其中≤1岁5例,~3岁5例,~6岁3例,~14岁4例.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10例,相对缓慢7例,发热17例,咳嗽3例,厌食油腻2例,呕吐6例,腹痛、腹泻3例,乏力5例,头痛3例,柏油样便7例,尿色深黄如豆油色10例,嗜睡2例,鼻衄3例,面色苍白9例,皮肤粘膜黄染17例,皮肤出血点、瘀斑4例,淋巴结肿大6例,两肺中小水泡音3例,胸骨叩痛3例,心胸比率>0.50者2例,肝肿大17例,脾肿大15例,胸腔积液2例,血性腹水2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一侧巴氏征阳性2例.病程短者发热3天,6天后死亡;长者乏力1年,皮肤黄染1个月,发热5天就诊,7天后死亡.
作者:刘桂英;孙景辉;张一宁;杨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儿科应用静脉注射硫胺素治疗儿童高阴离子间隙型代谢性酸中毒(以下简称高AG型酸中毒)38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①对象:根据血生化、血气分析检查结果,选择AG>16mmol/L68例高AG型酸中毒儿童,随机设治疗组(Ⅰ组)38例,对照组(Ⅱ组)30例.Ⅰ组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2岁±1.8岁;Ⅱ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2.2岁±1.9岁.②治疗方法:对原发病为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疑有代谢性酸中毒的住院患儿均于正规治疗前、后抽血查血Na+、Cl-、HCO-3、BE、AG含量.2次抽血间隔时间为(4~6)小时,第1次抽血后,Ⅰ组病例即予静脉注射硫胺素30mg/次~50mg/次,然后根据Ⅰ、Ⅱ组病例原发病、脱水性质、脱水程度采用相应治疗措施.③两组治疗前、后血Na+、Cl-、HCO-3、BE、AG含量比较见表1.由表可见,血Na+、Cl-含量变化不显著时,提高碱储备HCO-3含量或减少其消耗,均能有效地提高BE的含量和降低AG含量.
作者:李建国;付鲜丽;马红旗;李秀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95年10月以来,我们通过分组对照观察比较130例高危新生儿静脉和肠道营养的优缺点,来探讨两种营养方式的适宜时机,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72例,女58例;出生体重1300g~2500g 52例,~4000g 65例,>4000g 13例;入院时日龄0小时~6小时54例,~3天68例,~7天8例.原发病包括早产、低体重儿60例,窒息34例,肺炎30例,病理性黄疸1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颅内出血9例,先天性心脏病或消化道畸形8例,肺透明膜病5例,急性坏死性肠炎3例.同一患儿并存2种或2种以上原发病者63例.130例高危儿中病情一般(无需进入NICU者)55例,危重(需进入NICU抢救者)75例.病情一般组施行静脉营养(TPN)20例,肠道营养(EN)35例;危重组给予TPN 42例,EN 33例,观察在两种营养方式下各组患儿的病情变化、痊愈与否及所需时间.TPN适应证和具体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会议制订的常规建议.
作者:杨辅直;钟汝玲;李伟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过去十年,有关肺炎发病、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变化[1],今择有关临床重点概述如下.一、小儿肺炎病原学临床估计院外感染的肺炎病原学长期困扰着医师,有人认为48%的门诊和50%~60%的住院肺炎病人不能得到确切的病原学诊断[2],另有作者认为小儿院外感染性肺炎90%为病毒引起.2月~4月小婴儿衣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5岁以上特别是学龄期,支原体肺炎约占25%.自1982年以来我国屡见军团菌肺炎的报道,如在诊为细菌性肺炎的40例中,有10%为军团菌引起.一般而言门诊小儿肺炎属于轻症病人,其病原约90%或以上为病毒[3]、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细菌性肺炎估计不超过10%.目前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仍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3种细菌为主,所不同的是,细菌对常用的抗菌素耐药性日渐增加.住院病人细菌性肺炎的病原尚可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化脓性链球菌和其他G-杆菌等.
作者:范永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婴幼儿哮喘多数人认为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潢兴起,环境污染,许多生物、理化等有害因素的影响,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发病年龄趋于婴幼儿,哮喘持续时间较长,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不尽人意.我们于1998年4月~1999年4月1年间,采用0.5%喘乐宁液压缩雾化吸入佐治婴幼儿哮喘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永泉;祁勇军;何跃兰;罗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儿童上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HI)的携带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取儿童鼻咽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HI,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HI的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检测,所检测抗生素有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氯霉素、四环素和SMZ/TMP.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305例儿童(肺炎97例,对照组208例)入选本研究,Hi在肺炎病人中分离率为50.5%(49/97例),对照组为37.0%(77/208例),两组分离率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共126株Hi菌株中发现3株产β-内酰胺酶,2株耐头孢菌素,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的耐药率是3.2%、1.6%,对氯霉素、四环素、SMZ/TMP的耐药率分别是4.0%、12.7%和40.5%.显示北京儿童医院肺炎患儿上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携带率50.5%,明显高于非呼吸道感染儿童的37.0%,提示Hi在肺炎病原中占一定地位.所分离出的HI抗生素耐药情况与欧美不同,产β-内酰胺酶菌株比率尚处于一较低水平,SMZ/TMP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菌素耐药菌株的出现应引起重视.
作者:胡翼云;俞桑洁;刘钢;李洁;高薇;杨永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病理基础,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东南亚地区[1].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0万人死于哮喘,1.5亿人患哮喘,其中85%为儿童.哮喘发作是突发性的,但气道炎症长期存在,因此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虽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预防和控制,从而提高生命质量.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GCS)是预防与治疗哮喘的首选.本研究旨在对儿童哮喘病人生命质量评估提供一种工具,以制定治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
作者:邱艳红;王根娣;李云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呈肺炎表现的非典型哮喘的诊断及治疗问题,回顾分析26例呈肺炎表现的哮喘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该26例患儿均长期或间歇使用抗生素无效,并发现其与湿疹、过敏性鼻炎、胃食道返流、婴幼儿期毛细支气管炎有关.全部病例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8例于用药第7天症状体征消失,另8例加用东茛菪碱后病情缓解.分析表明,认识非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确立其诊断依据,对治疗和预防该疾病有积极意义.
作者:盛军;董蔚;沈宏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走进新世纪的今天,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CARTIs)依然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抗生素使用频率高、用量大的疾病.欣悉2000年全国小儿肺炎病死率降低1/3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我国儿童基数庞大、小儿肺炎病死数的85%又发生在农村和边缘地区[1],因此要持久而有效地降低肺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任务依然艰巨,这是新世纪我们面对的严峻现实之一.CARTIs管理中忽略病原学检查,盲目和习惯性使用抗生素现象十分普遍,据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资料,门诊就诊患儿用抗生素者达80%~85%,普通感冒者90%~98%使用抗生素,肺炎患儿则达100%[1].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基本药物和医政部主任Quick博士在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北京)上指出:据WHO新统计表明,在中国有1/2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涕症状就使用抗生素,其中真正需要者仅25%.由此可见,CARTIs治疗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客观存在,而细菌耐药的出现及其逐年升高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儿科医师较重视院内感染细菌耐药,对耐药菌既可来自院内也可来自社区、两种途径间又可相互传递的事实认识不足,这也是我们在新世纪面对的又一严峻现实.
作者:陆权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观察2岁以下婴幼儿肺炎的呼吸道阻力与顺应性的变化,将肺炎组135名,对照组77名儿童,按月龄分为5组(1m~3m、4m~6m、7m~12m、13m~18m、19m~24m),用单阻断法直接测定呼吸道阻力(Rrs ,Rrs/kg)和顺应性(Crs,Crs/kg).结果显示,肺炎组在各月龄中,呼吸道阻力高于对照组,但顺应性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尤其是经过体重校正的Rrs/kg 和Crs/kg,如:1m~3m组,正常小儿气道阻力和顺应性分别为:0.90±0.55(kPa×s/1)/kg 和13.17±4.41(ml/kPa)/kg ,而肺炎组分别为:2.13±2.54(kPa×s/1)/kg和9.27±3.82(ml/kPa)/kg.提示婴幼儿肺炎时呼吸道阻力增高,顺应性下降.
作者:张皓;任慈芳;王立波;蔡映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临床表现为以喘憋为主的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受损.关于毛支对肾功能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多,本文通过检测毛支患儿尿β2-微球蛋白(β2-M)、α1-微球蛋白(α1-M)、白蛋白(Alb)及IgG(以下称尿系列蛋白)来了解毛支时肾功能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国贵;蔡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探讨儿童哮喘诱导痰液中一氧化氮(NO)代谢终产物硝酸盐/亚硝酸盐(NO-3/NO-2)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采用3%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患儿咳痰,0.1%DTT和PBS缓冲液裂解痰液,应用硝酸酶还原法和荧光酶标法分别测定诱导痰液中NO-3/NO-2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含量,便携式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结果表明,稳定期、轻度和中、重度发作期患儿诱导痰液中NO-3/NO-2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EC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不同时期哮喘患儿各组间诱导痰液中NO-3/NO-2含量和EC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NO-3/NO-2和ECP含量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呈显著负相关,r=-0.512,P<0.01;而NO-3/NO-2含量与痰液中EC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7,P<0.01.提示NO参与了儿童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诱导痰液中NO-3/NO-2水平可反映气道炎症的变化,可用于儿童哮喘病情监测及指导药物治疗.
作者:程国强;洪建国;李臻;李晓青;王乃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组系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31例细菌性痢疾死亡病例:男24例,女7例;年龄~3岁22例,~7岁6例,~9岁3例.入院诊断:中毒型9例,其中脑型5例,休克型2例,混合型2例,普通型22例.入院病程:中毒型均在发病的3天以内,普通型中短1周以内,长45天.31例均有腹泻、解粘液脓血便,部分有发热、呕吐、抽搐、昏迷、脱水等表现.并发呼吸、循环衰竭11例,合并Ⅱ度以上营养不良17例,中度以上贫血14例,支气管肺炎10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均增高,高达26.0×109/L;大便培养25例,福氏杆菌生长17例,宋内氏杆菌生长5例,白色念珠菌生长3例;血培养:阳性3例,其中金葡菌2例,四联球菌1例;2例血钠<108mmol/L,血钾太低不能测,代谢性酸中毒1例.结果:入院后均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平均住院5.2天,短2小时,长25天,入院24小时以内死亡共10例.体会:菌痢一般不易死亡,死亡病例大多为中毒型或发生合并症.脑水肿及DIC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婴幼儿无主诉且常因应用镇静剂、东莨菪碱等影响瞳孔观察,并存微循环障碍、低血压、脑水肿时不易发现,所以要早期预防脑水肿及微循环障碍,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作者:张勤;王德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6年~1999年对我院诊断为呼吸道支原体(MP)感染的168例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男91例,女77例;6个月至1岁14例,~3岁51例,~7岁72例,>7岁31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其中符合哮喘诊断者1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26例,作为哮喘组,余130例为非哮喘组.哮喘组大部分均有反复咳嗽,晨起明显,运动后加重,肺部闻及哮鸣音,长期就诊多家医院,均使用过除红霉素以外其它多种抗生素.两组均测定血清MP抗体和IgE抗体.全部病例MP抗体均阳性,哮喘组患儿MP抗体滴度为1:64±31.56,与非哮喘组患儿1:64±31.75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0.18,P>0.05),说明呼吸道MP感染导致的血清MP抗体滴度变化不能预示是否诱发哮喘发作.两组血浆IgE抗体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t=13.33,P<0.01),哮喘组为(183.45±34.74)IU/ml,非哮喘组为(111.41±27.55)IU/ml.12例典型哮喘患儿IgE为(229.00±13.45)IU/ml,与26例不典型哮喘即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76.55±31.60)IU/m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63,P<0.01),这就提示呼吸道感染可能是诱发哮喘的因素之一,可能是通过诱导体内IgE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而诱发哮喘,间接提示MP可能作为哮喘组织相溶性抗原,激活个体存在的哮喘组织相溶性基因而诱发哮喘.
作者:王虹;胡品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1997年7月~1999年7月收治过敏性紫癜患儿40例,全部为混合型,符合小儿血液病学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其中4岁~7岁9例,~14岁11例;D2聚体阳性14例,阴性6例.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岁~7岁8例,~14岁12例;D2聚体阳性16例,阴性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钙剂、维生素C、扑尔敏、普鲁卡因及对症治疗15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肝素0.5mg/kg~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12小时后,再给肝素0.5mg/kg皮下注射,连续5天.之后继续给予常规疗法10天,再测D2聚体转阴率.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潜血、尿蛋白转阴;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缓解,大便潜血±~+,尿蛋白±~+;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大便潜血、尿蛋白无变化或加重.结果: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χ2=4.5,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肝素具有抗过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灭活5-羟色胺、组织胺,抑制变态反应,减轻因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激活补体而引起的组织损伤,阻止局部血小板聚集、破坏及血小板活性物质释放增加,降低血粘度,逆转血液的高粘滞性,抗凝溶栓,减轻皮肤粘膜出血、关节肿痛,防止肾脏损害,缩短病程.
作者:刘玲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对54例经临床及钩端螺旋体凝溶试验确诊为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LCA)患儿的临床、数字减影脑动脉造影(IADSA)、CT、经颅多普勒脑彩超(TCD)结果进行分析.其发病时间以9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多(87.0%),临床表现以偏瘫、单肢瘫、交替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颅内压缩高为主.22例在C型臂数字减影机下行IADSA检查全部有脑动脉异常改变,所检脑动脉36.0%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常见,发现侧支血管代偿血流丰富,有11例呈典型烟雾病样改变.全部病例行头颅CT检查,异常48例,示低密度灶和/或脑萎缩.52例行TCD检查均有脑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异常,提示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占所检脑动脉的47.9%.IADSA对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直观、可靠,安全性高,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展.将22例IADSA与TCD结果比较,TCD诊断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为82.5%、敏感性为91.2%,且经济、简便、无创伤,对无条件做IADSA检查者,TCD亦有较大参考价值.LCA易反复,后遗症及致残率较高,及早确诊给予小剂量青霉素、改善微循环及抗凝治疗、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脑代谢激活剂、对症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武善菊;孙相国;任守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于1994年6月~1997年6月对120例儿童哮喘反复发作进行疗效观察.本组男63例,女57例;年龄6个月~3岁49例,~7岁45例,~13岁26例;病程:6个月~1年17例,~3年58例,~5年29例,>5年16例;年发作频率:4次~6次38例,~9次51例,≥10次31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2组条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用冻干卡介苗,置60℃水灭活半小时备用,用时每瓶加注射用水1ml稀释.常规消毒后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内注射0.1ml,每月注射1次.对照组口服酮替芬0.5mg,每日2次,疗程均为6个月.除急性发作期按常规治疗外,间隙期两组不用任何药物.疗效判定:用药起随访2年,近控,哮喘不再复发;显效,哮喘偶发,不治疗能自愈;有效,哮喘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程度减轻;无效,哮喘发作次数未减少,程度未减轻.结果:预防组近控22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5.0%.对照组近控4例,显效10例,有效18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27.18,P<0.01).灭活卡介苗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能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调节体液免疫水平,从而防止或减少哮喘的发作.此法疗效好,无全身副作用,注射局部疤迹小,且注射次数少,费用低,患儿及家属愿接受.
作者:吕梅林;薛君钗;郑云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科于1998年1月~2000年5月收治病毒性脑炎63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赛若金(α-Ib型基因干扰素)组38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例.两组均予脱水剂等支持治疗,治疗组用赛若金,剂量:~1岁0.5×106IU,>1岁1.0×106IU,每日1次肌注,共5天;对照组用病毒唑、双黄连等治疗.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为用药7天内头痛、呕吐及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有效为~10天消失,无效为10天以上消失.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2,P<0.05).赛若金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强NK细胞活性及其他免疫作用,有效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发生,从而使病情恢复.在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宜早期、足量应用.
作者:摆丽;吐兰古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小儿白血病化疗后骨髓红系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35例小儿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儿化疗后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及其成熟度,现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对象为1994年9月~1996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四院儿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儿,急性白血病19例,恶性淋巴瘤16例,年龄5岁~14岁.全血标本在化疗开始前采集,化疗后每天采耳血1次,直至末梢血象恢复正常.采集的标本用FCM测定Ret计数及Ret成熟度的分析.二、样本制备及FCM检测样品制备按Tanke[1]的方法进行.FCM分析采用美国FACS 420流式细胞仪.设置Ret、高荧光率(HFR)荧光信号的电子窗口,直接显示Ret计数并进行Ret成熟度的分析.HFR即为在高荧光强度区域的Ret占全部Ret的百分率,即幼稚Ret占Ret总数的百分率(以下类推).数据处理用HP-300 CONSORT 30计算机分析.
作者:丁建萍;于琳;申鲁生;王先觉;张俊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了解正常婴幼儿视觉注意习惯化的行为表现,应用电子控制装置和同步摄像系统,观察、记录正常婴幼儿对6次重复视觉图像信号刺激和1次新鲜图像信号刺激的注视时间,并计算应答降低率和应答恢复值.结果:538例2个月~36个月正常婴幼儿对重复刺激的注视时间随刺激次数逐渐下降,对新鲜刺激表现出注视时间的恢复;婴幼儿对同一刺激的应答降低率随年龄而增高,应答恢复率也随年龄而增加.结果表明,视觉注意习惯化测验对了解婴幼儿的脑功能发育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汝刚;季红光;郭迪;陶素蝶;盛晓蔚;瞿磊庆;袁云来;沈坤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马内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是由马内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PM)引起的一种罕见的真菌病.1956年Capponi等先从越南的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的肝脏中分离出PM, 1973年Disalvo等在美国报道首例人类自然感染的本病,国内1984年广西先报告本病,以后相继在泰国、欧洲,我国香港及湖南等地报告达数十例.一、病原学 PM是唯一呈双相型的青霉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呈酵母型,镜下可见直径2.5μm~3μm的圆形或椭圆形酵母细胞,有的细胞有横隔,混有粗短竹节样菌丝;在25℃培养时呈菌丝体型,镜下可见菌丝分隔,分生孢子梗光滑,有不均匀的帚状枝,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球形,光滑,孢子链长而弯曲.电镜扫描可见孢子间、孢子与瓶梗间连体.PM能产生可溶性红色色素,并扩散至培养基中而呈现特征性的玫瑰红色或红葡萄酒红色.二、病理学 PM在不同个体及不同组织中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可分为3种反应:①肉芽肿性反应:在单核巨噬系统器官,如肝、脾、骨髓、淋巴结及扁桃体等处形成巨噬细胞肉芽肿,并有多核巨噬细胞反应,但少见类上皮样结节.②化脓性反应:在单核巨噬系统之外的组织中常引起化脓性反应,如肺、深部软组织、腰肌、皮下组织脓肿及皮肤脓疮.③反应无力和坏死性反应:这是进行性播散性马内菲青霉病患者衰弱和无免疫力状态的一种反应,常见于肺、肺门淋巴结、肝和皮肤等处,其特点是局部组织遭到大片密集的巨噬细胞和PM破坏.
作者:赵凯;赵树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BMT)是近年来各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医治血液系统疾病的方法.BMT可分为自体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种,由于种种原因均开展得很局限.一般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HLA配型一致的机率是1~2万分之一,再加之对骨髓移植的偏见使多数人不愿接受HLA配型检测,因此,干细胞的来源成为干细胞移植的一大难题. 脐血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UCBC),取自来源广泛的脐血,富含CD34+细胞.CD34+细胞是具多系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可能与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及造血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随胎龄增长,CD34+细胞表达比例显著下降,妊娠13周时CD34+细胞占11.1%,足月时仅占1.0%.所需造血干细胞低数量随供体与受体间HLA相容性、病人抗HLA敏感性及年龄等因素而变化.人脐血CD34+ Thy+Lin-细胞被当作原始的干细胞,每104个低密度单核细胞(LDMNC)中有一个干细胞.脐血中还包括早期和定向造血祖细胞,是成人外周血10倍,含CFU-GM(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CFU-L(淋巴系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和CFU-Mix(混合系集落形成单位).BMT时重建体内造血所需造血干细胞数量尚未确定.成人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少需CD34+细胞≥2×105/kg,而1份脐血通常含(20~50)×104个干细胞.粒单集落形成细胞(GM-CFCs)为(1~10)×103/kg,而脐血GM-CFCs在(2~2.5)×106.每例脐血采集量约50ml~200ml,就可移植成功1个50kg体重的成人,因此1份脐血对于1名一般儿童已经足够.
作者:殷燕南;王耀莉;王耀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史摘要患儿,女,5岁.因反复发作性腹痛4年、加重20天入院.4年前患儿出现阵发性脐周或右下腹痛,常伴呕吐,每次持续5min~6min,疼痛剧烈,每年发作5次~6次,间歇期活动正常.大便无异常.近20天腹痛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体检:发育营养尚佳.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住院后腹痛多次发作,给解痉药后好转.查EEG(-)、PPD(-).行腹部平片检查未见明显液平面.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钡剂于空回肠内通过缓慢,并于回肠近回盲部受阻,肠腔扩张>3cm,可见液平面.24小时后复查,少量钡剂通过梗阻段.核素扫描见腹部右侧平脐部位局部球形放射性明显过度浓集区.遂转外科.
作者:王莉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研究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素对血清瘦素(leptin)水平的影响,检测15例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和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治疗前后血清leptin、T3、T4、TSH和体块指数(BMI),同期检测10例正常儿童的上述各项指标.结果:①甲低组、甲亢组和正常对照组中,leptin与BMI均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9、0.46、0.63.②在年龄、性别和BMI均相匹配的情况下,甲低组治疗前leptin水平(0.64ng/ml±0.39ng/ml)显著低于甲亢组(2.51ng/ml±1.5ng/ml)和正常对照组(2.06ng/ml±1.07ng/ml),P<0.05;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到正常后,血清leptin浓度升高(2.67ng/ml±2.01ng/ml),达到正常水平;甲亢组治疗前leptin水平(2.51ng/ml±1.5ng/ml)与治疗后(2.32ng/ml±0.74ng/ml)、正常对照组(2.06ng/ml±1.07ng/ml)相比,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甲状腺素对血清leptin的分泌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于方;林汉华;魏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变更,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肥胖与多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1,2].为了解肥胖儿童糖代谢的特点,我们对118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糖代谢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一、对象①病例来源于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及健康普查,临床上已排除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的肥胖及肥胖综合征.采用WHO推荐的儿童身高及体重值为参照人群值[1],凡体重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者定为肥胖儿童,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共收集118例,男79例,女39例;年龄6岁~14岁;轻度肥胖50例,中度肥胖48例,重度肥胖20例.以腰围/臀围比值作为判断躯干型肥胖及周围型肥胖的指标,男>1.0、女>0.85为躯干型肥胖,反之为周围型肥胖,躯干型肥胖共54例,周围型肥胖64例.②对照组为年龄、性别与肥胖组基本配对的健康儿童,体重不超过标准体重(按身高计算)的10%,共118例,男79例,女39例.
作者:向伟;陈炽;赵水平;胡敏;符生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26例1型糖尿病患儿、20例健康儿童血清IL-6水平,糖尿病组还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胰岛素、C肽.结果显示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IL-6水平(12.4pg/ml±4.7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1pg/ml±2.3pg/ml),t=7.24,P<0.01;糖尿病患儿中病情控制不良组(HbAlc>10.0%)血清IL-6显著高于病情控制良好组(HbAlc<10.0%),20.8pg/ml±4.8pg/ml对6.4pg/ml±2.7pg/ml,t=9.62,P<0.01;糖尿病组血清IL-6水平与病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IL-6在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辛颖;迟金华;王志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产前筛查21-三体综合征就是用比较经济、简便、对胎儿无损伤的检测方法,对外表正常的妊娠妇女查找可能怀先天愚型儿的高危个体.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家庭都渴望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大限度地防止有出生缺陷后代的降生.为了使读者更好、更全面地认识21-三体综合征的产前筛查,现就对其的认识与把握简述如下.
作者:王世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血清瘦素与C-肽的相互关系,应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检测65例1型糖尿病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瘦素和C-肽水平;结果:儿童1型糖尿病患儿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瘦素及C-肽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1例患儿治疗前后瘦素和C-肽水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瘦素和C-肽之间的变化呈正相关,瘦素/C-肽的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瘦素参于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瘦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杜同信;王自正;王书奎;齐绍康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为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对11例1型糖尿病患儿(男4例,女7例;平均年龄10.4岁±2.3岁),以普通胰岛素用胰岛素泵按(0.5~1.0)U/(kg*d)持续皮下注射.同时设与胰岛素泵组患儿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型糖尿病患儿11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胰岛素剂量(0.5~1.0)U/(kg*d).结果:①胰岛素泵组患儿治疗前的血糖(22.3±7.9)mmol/L与对照组(23.7±5.2)mmo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8,P>0.05);胰岛素泵组病儿血糖降至病情满意控制时需要(6.8±1.9)d,与对照组(9.1±1.7)d相比较,t=2.90,P=0.009,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②胰岛素泵组患儿胰岛素的昼夜总基础量平均为(0.49±0.10)U/kg,餐前大剂量平均为(0.45±0.08)U/kg,两者之比约为1.1∶1,F=1.2136,P=0.2484.③平均日间基础量为(9.4±2.6)U,夜间基础量平均为(4.7±1.9)U,两者之比为2∶1,F=24.0762,P=0.0001.提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用于儿童1型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取得比常规治疗方法更显著的疗效.
作者:吴玉筠;倪桂臣;朱逞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