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肿瘤杂志

肿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国际刊号:1000-7431
  • 国内刊号:31-1372/R
  • 影响因子:1.11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4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医学文摘,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文核心期刊
  • 肿瘤学
肿瘤杂志   2008年7期文献
  • 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胃肠间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s 信号通路对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外源性TGF-β1单独或联合不同浓度的SB-431542处理GIST882细胞,激活和阻断GIST882细胞的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采用MTT法检测激活和阻断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GIST88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对GIST88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激活和阻断TGF-β/Smads信号通路后对GIST882细胞中Slug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siRNA干扰的方法沉默Smad3基因的表达,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mad3基因的沉默效率,及对GIST882细胞中Slug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TGF-β1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后,GIST882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增高(P值均< 0.05),而SB-431542阻断TGF-β/Smads信号通路后GIST882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均较TGF-β1单药组明显下降(P值均< 0.05).激活TGF-β/Smads信号通路后,GIST882细胞中转录因子Slu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值均<0.01);而采用SB-431542阻断该信号通路后Slu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TGF-β1单药组明显下调(P值均<0.05),且呈浓度依赖性.Smad3-siRNA2能有效沉默GIST882细胞中Smad3基因的表达,Slug mRNA和蛋白水平也明显下调(P<0.05和P<0.01).结论:TGF-β/Smads信号通路能介导GIST882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调控Slug的表达,且该调控是Smad3依赖性的.Slug可能在TGF-β/Smads信号通路介导的GIST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杰;张忠民;徐开盛;董奇;糜睿;刘航;蒋专;杨晓飞;廖国庆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细胞中TNS4新突变体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张力蛋白家族第四成员(tensin family member 4,TNS4)基因的表达和突变情况,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分析多种前列腺癌细胞中TNS4基因表达;并扩增TNS4基因的全长cDNA,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水解和DNA测序分析.构建TNS4基因野生型和突变体重组质粒,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然后采用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测定野生型和突变体TNS4过表达对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mRNA、蛋白表达及定位的影响.结果: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BPH1相比,前列腺癌DU145、LNCaP和22Rv1细胞中TNS4基因呈低表达(P值均<0.01),而前列腺癌PC-3细胞中几乎没有TNS4基因表达.分析TNS4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后发现,前列腺癌DU145和LNCaP细胞中TNS4基因存在突变位点T427C和G1455A,其中T427C突变导致对应氨基酸构成发生转变(S143P).成功构建TNS4基因突变体重组质粒pcDNA3.1(+)-TNS4-Mut和野生型TNS4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TNS4-WT并转染前列腺癌PC-3细胞后,TNS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STAT1基因转录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但STA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 0.05),而且TNS4基因突变体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STAT1蛋白进入细胞核(P<0.01).结论:前列腺癌细胞中TNS4基因明显低表达,且存在新的TNS4突变体(S143P);过表达TNS4能够上调STAT1蛋白的表达水平,而且TNS4突变体过表达会进一步改变STAT1蛋白的细胞定位.

    作者:陈秀彬;王方方;皮玉瑞;张玉;刘平;卢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iRNA沉默FOXM1基因表达对人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特异性siRNA沉默转录因子叉头框M1 (forkhead box M1,FOXM1)基因表达对人鼻咽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特异性靶向FOXM1基因的siRNA(FOXM1-siRNA)转染至鼻咽癌5-8F细胞后,采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OXM1基因表达沉默效果.然后采用MTT法、FCM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OXM1基因表达沉默后鼻咽癌细胞增殖、周期分布、凋亡和紫杉醇敏感性的变化,以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FOXM1-siRNA转染后5-8F细胞中FOX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 0.01).FOXM1基因表达沉默后,5-8F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G1期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1),S期细胞所占比例降低(P<0.05),CyclinD1表达下调(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cl-2表达下调(P<0.01),Bax表达上调(P<0.01);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明显增强(P<0.0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1)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特异性siRNA沉默FOXM1基因表达可抑制鼻咽癌5-8F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提高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NA、Cyclin D1、MRP1和Bcl-2表达,以及上调Bax表达有关.

    作者:雷越;万婕;文韬宇;李丹丹;陈鸿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SDF-1α/CXCR7介导结肠癌细胞对5-FU的耐药作用

    目的:探讨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通过其CXC结构趋化因子受体4(CXC-domain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和CXCR7介导结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耐药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肠癌SW480、SW620、HCT116和HT29细胞中CXCR4和CXCR7的表达水平.分别用SDF-1α、SDF-1α+AMD3100(CXCR4抑制剂)或SDF-1α+抗CXCR7单克隆抗体处理SW480和HT29细胞6h,再分别用3.1、6.25、12.5、25、50、100和150 μg/mL 5-FU处理48 h后,应用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检测5-FU对各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值,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结肠癌细胞中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1,MRP-1)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SW480和HT29细胞中CXCR4和CXCR7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SW620和HCT116细胞(P值均<0.05).对于SW480和HT29细胞,SDF-1α处理组5-FU的IC50值高于未处理的对照组(P值均<0.05),SDF-1α+抗CXCR7单克隆抗体处理组5-FU的IC50值低于SDF-1α处理组(P值均< 0.01),SDF-1α+AMD3100处理组5-FU的IC50值与SDF-1α处理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W480和HT29细胞中,SDF-1α+抗CXCR7单克隆抗体处理组P-gp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DF-1α处理组(P值均<0.05),SDF-1α+AMD3100处理组P-gp蛋白的表达水平与SDF-1α处理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细胞中,MRP-1的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DF-1α可促进结肠癌细胞对5-FU产生耐药性,这可能与SDF-1α/CXCR7信号通路上调P-gp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黄鹏;王国琴;董泽涛;张旭明;刘馨;黄尤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沉默RRS1基因表达对乳腺癌BT549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沉默核糖体合成调控因子1 (regulator of ribosome synthesis 1,RRS1)基因表达对乳腺癌BT54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乳腺癌BT549细胞及正常乳腺HMEC细胞中RR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构建携带有RRS1-sh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感染BT549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鉴定RRS1基因的沉默效率.MTT法、FCM法、DAPI染色法以及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沉默RRS1基因表达后BT549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并再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BT549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p53和小鼠双微体2同源物(mouse double minute 2 homolog,MDM2)表达的影响.结果:乳腺癌BT549细胞中RRS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在正常乳腺HMEC细胞中的表达水平(P值均<0.01).RRS1-shRNA 转入BT549细胞后,RR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值均< 0.01).RRS1基因沉默后,BT549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下降(P<0.01),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期(P<0.01),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迁移及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值均< 0.05),凋亡相关蛋白p53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而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结论:RRS1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RRS1作为一个新发现的乳腺癌相关基因,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功能相关.

    作者:华亚男;牟文凤;宋金莲;许军婷;侯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微RNA-23a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微RNA-23a(microRNA-23a,miR-23a)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miR-23a的表达,并分析miR-23a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荧光原位杂交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均显示,乳腺癌组织中miR-23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相应的癌旁组织(P值均<0.01).120例乳腺癌患者中72例(60.00%) miR-23a高表达.miR-23a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妇科疾病史(P=0.01)、肿瘤大小(P=0.02)、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及肿瘤分化程度(P=0.04)等因素密切相关.miR-23a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短于miR-23a低表达的患者(P=0.003).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miR-23a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iR-23a高表达,并且miR-23a高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胡聂;贾良;谢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T引导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7例Ⅱ A~Ⅳ期初治局部中晚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近期疗效,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计算体内外照射的高危临床靶体积(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 Dg0,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2cc,以及2 Gy分次放疗等效剂量(equivalent dose in 2 Gy per fraction,EQD2).结果:97例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8%和92.1%.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与总生存显著相关(P值均< 0.05).按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急性期及晚期放射反应评分标准,1和2级急性下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5% (15/97)和12.4% (12/97),急性胃肠反应分级与HR-CTV D90 EQD2相关(P=0.027);3~4级晚期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 (1/97).结论:CT引导下三维后装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较好,晚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王渑霏;徐晓婷;王利利;李莉;张汝婷;徐玥靓;秦颂兵;周菊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治疗这一类型的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首选.然而,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往往因对内分泌治疗产生耐药而发生复发和转移,如何延缓,甚至逆转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发生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热点及难点.基于此,研究发生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机制意义重大.目前,用于对抗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药物氟维司群、依维莫司、帕布昔利布和Buparlisib (BKM120)等都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从而提高了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本文就近年来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张立;王涌;郭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环境响应型智能探针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纳米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可以促进抗肿瘤药物在肿瘤内的聚集,降低药物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杀伤作用,从而增加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近年来,纳米药物传递系统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并且人们已设计出大量对肿瘤微环境敏感的刺激响应型智能探针.这类探针可分为内环境(包括pH、酶和还原环境)响应型和外环境(包括光、温度、超声和磁场)响应型两大类.本文即对这两类环境刺激响应型探针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丁一楠;杨蕊;唐秋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奥氮平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的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

    化疗所致恶心和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止吐药物的发展,急性期和延迟期CINV的缓解率明显提高,而恶心症状和突破性呕吐的控制并不理想.近期的研究证实,奥氮平对CINV有效,不仅可以减少恶心的发生,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简述CINV的发生机制,并且重点对奥氮平治疗CINV的研究现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玉英;贾勇圣;佟仲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循环肿瘤DNA检测及其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检测技术的精进,循环肿瘤DNA在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疗效及肿瘤负荷监测等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循环肿瘤DNA在乳腺癌中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负荷以及耐药方面.同时,乳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将更加个体化及针对性.现有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检验为乳腺癌综合治疗提供的个体化信息比较有限,而循环肿瘤DNA检测的优势极有可能改变乳腺癌现有的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作者:朱彦辉;姚广裕;陈路嘉;胡晓磊;叶长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典型甲状旁腺腺瘤:1例报告

    目的:本文介绍1例不典型甲状旁腺腺瘤(atypical parathyroid adenoma,APA)患者的诊治经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APA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PA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例37岁女性患者以腰部及右骶髂关节隐痛起病,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fluorine-18-fluorodeoxy 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PET)-CT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神经内分泌癌;接受甲状腺全切术后,病理诊断为APA.给予补钙和唑来膦酸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征象,预后良好.结论:AP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是介于甲状旁腺腺瘤与甲状旁腺癌之间的一种状态,被认为是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对此类患者,应进行密切随访,监测术后复发情况,以及是否恶变为甲状旁腺癌.

    作者:樊晶;赵建夫;陈碧云;徐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微管相关蛋白Nur77在前列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探讨

    目的:分析Nut77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影响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前列腺癌和24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Nur7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r77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ur77与β-tubulin在前列腺癌PC-3细胞质中的共定位情况,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二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Nur77、Nur77△DBD、Nur77△TUBD及Nur77-shRNA分别转染PC-3细胞.分离提取聚合与解聚微管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ur77对微管聚合及解聚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ur77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Nur7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随着N分期、M分期及Gleason评分的升高,Nur77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值均<0.05).Nur77与1β-tubulin蛋白共定位于PC-3细胞质中,并相互结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cDNA3.1-Nur77和Nur77△DBD组的聚合/游离(polymerized/soluble,P/S)微管蛋白量的比值增高,而细胞迁移数减少(P值均< 0.05);Nur77-shRNA组P/S值降低,细胞迁移数增多(P值均<0.05).结论:Nur77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迁移可能依赖其促进微管聚合的功能.

    作者:王建;陈华;丁聪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桔梗皂苷D通过FOXO3a通路介导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

    目的:研究天然化合物桔梗皂苷D (platycodin D)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转录因子叉头转录因子O3a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O3a,FOXO3a)在桔梗皂苷D诱导的PC-3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广谱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特异性针对caspase-3的抑制剂AC-DEVD-CHO预处理PC-3细胞,再用不同浓度的桔梗皂苷D处理72 h,MTT法检测PC-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采用锥虫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检测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膜完整性(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中程序性坏死关键因子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磷酸化MLKL(phospho-MLKL,p-MLKL)以及p-MLKL四聚体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FOXO3a及其下游分子自杀相关因子配体(factor-associated suicide ligand,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FOXO3a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FOXO3a-siRNA和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siRNA转入PC-3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NA对FOXO3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FOXO3a基因沉默后,分别采用MTT法、锥虫蓝染色及LDH释放实验检测沉默FOXO3a基因表达后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膜完整性(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桔梗皂苷D浓度的提高,PC-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同一桔梗皂苷D浓度下,Z-VAD-FMK和AC-DEVD-CHO组PC-3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非caspase依赖性的.桔梗皂苷D处理PC-3细胞后,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均明显升高(P值均< 0.05).桔梗皂苷D可上调PC-3细胞中程序性坏死关键因子MLKL、p-MLKL和p-MLKL四聚体蛋白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并以p-MLKL四聚体的效果显著.桔梗皂苷D促进了FOXO3a向细胞核内转位,同时上调FOXO3a及其下游分子FasL及TRAIL蛋白的表达水平.FOXO3a-siRNA转染PC-3细胞后,FOXO3a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相对于NC-siRNA+桔梗皂苷D组,FOXO3a-siRNA+桔梗皂苷D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上升(P<0.05),锥虫蓝染色阳性率降低(P<0.05),LDH释放率下降(P<0.05),提示沉默FOXO3a基因表达削弱了桔梗皂苷D诱导的PC-3细胞程序性坏死.结论:桔梗皂苷D可诱导PC-3细胞呈caspase非依赖性坏死样死亡;桔梗皂苷D可能通过FOXO3a通路及促进MLKL的磷酸化介导了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

    作者:宋伟;王佳佳;王贺;朱明星;吴长蓬;贺英;黎娜;卢宗亮;许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卵巢上皮性癌移植瘤中休眠细胞的干细胞样属性

    目的:探讨卵巢癌移植瘤中休眠的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干细胞属性.方法:将PKH26荧光标记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按保留的PKH26荧光强度,应用FCM法将移植瘤细胞分为3组:PKH26荧光高保留细胞群(PKH26hi细胞)、PKH26荧光低保留细胞群(PKH26low细胞)和PKH26荧光完全淬灭细胞群(PKH26neg细胞).应用FCM法检测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 SKOV3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 SKOV3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八聚体集合蛋白3/4 (octamer-binding protein 3/4,OCT3/4)、CD133、CD117、Nano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SKOV3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结果:PKH26hi SKOV3细胞中G0/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均高于PKH261ow和PKH26low细胞(P值均<0.05).PKH26hi SKOV3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OCT3/4、CD133、CD117和Nano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PKH26low和PKH26neg细胞(P值均<0.05).PKH26hi SKOV3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均显著高于PKH26low细胞和PKH26neg细胞(P值均< 0.05).结论:裸鼠卵巢癌SKOV3细胞移植瘤中PKH26hi细胞具有干细胞属性.

    作者:周楠;吴小华;回丽敏;刘振兴;刘丽丽;王利飞;杨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枸杞多糖通过调节血脑屏障抑制大鼠胶质瘤的生长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大鼠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400、200、100、50和25 mg· kg-1· d-1的LBP和饮用水(对照组)喂养大鼠[分别称为LBP A组、LBP B组、LBP C组、LBP D组、LBP E组和F组(对照组)],然后通过手术建立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原位肿瘤模型.观察胶质瘤大鼠的生存期,并测量肿瘤体积;应用FCM法检测胶质瘤大鼠血液中CD3+ 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3和CD8的表达.胶质瘤大鼠股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溶液后,观察LBP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8、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mRNA及ANXA1蛋白的表达.结果:LBPA组、LBP B组和LBP C组胶质瘤大鼠的存活时间长于F组(对照组)(P值均< 0.05),LBP A组、LBP B组和LBP C组大鼠胶质瘤体积均小于LBP D组、LBP E组和F组(对照组)(P值均<0.05).LBP C组胶质瘤大鼠血液中CD3+ 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18.9±1.4)%]高于F组(对照组)[(11.5±0.7)%,P<0.01].LBP C组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3+T细胞和CD8+T细胞数多于F组(对照组)(P值均<0.01).伊文思蓝溶液进入LBP C组大鼠脑组织的含量增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皱缩,基膜厚薄不均,部分断裂.LBPC组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8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而ANX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1).结论:LBP可以抑制胶质瘤生长,延长胶质瘤大鼠的生存期,其机制可能是LBP通过调节血脑屏障促使CD8+T细胞进入颅内,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王军成;邹有瑞;李怡;吴桥;张斌;刘海波;赵巍;沈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Notch1信号通路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性: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Notch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辅以文献追溯,收集2010-2017年发表的关于Notch1信号通路与PTC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之间关系的一次性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各自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及STATA12.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共纳入7项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包含743例PT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otch1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性(OR=4.68,95% CI为3.00~7.30;合并效应量检验,Z=6.80,P<0.000 01),而与PTC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性(OR=1.59,95% CI为0.88~2.89;合并效应量检验,Z=1.53,P=0.13).结论:Notch1信号通路在PT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提示Notch1表达对PTC临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袁厉兵;马蕾;薛海波;王秀云;宋守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联合系统性化疗对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接受治疗的42例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接受紫杉醇+吉西他滨、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或紫杉醇+吉西他滨+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持续用药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然后分析各方案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为(2.0±0.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3.4]个月,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6.1±1.7)(95% CI:4.1~9.9)个月.行系统性化疗联合TACE组的12例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7.1±0.7)(95% CI:5.7~8.5)个月,中位OS时间为(14.1±3.0)(95% CI:8.3~19.9)个月,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1).联合治疗组患者耐受性尚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2级消化系统反应、上腹部疼痛和白细胞减少.结论:TACE联合系统性化疗是治疗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安全性良好.

    作者:唐碧霞;盛锡楠;迟志宏;崔传亮;斯璐;鄢谢桥;李思明;连斌;毛丽丽;白雪;王轩;周莉;郭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ⅠB期患者的生存预后:一项Meta分析

    目的:评价ⅠB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对总生存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纳入有关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与初始手术治疗ⅠB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并按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以新辅助化疗对总生存影响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予以表示.对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研究分别按“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检验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项回顾性研究,包含1 080例ⅠB期宫颈癌患者.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风险比为0.71(95%可信区间:0.55~0.9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机对照试验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的风险比为0.77(95%可信区间:0.58~ 1.03);回顾性研究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的风险比为0.45 (95%可信区间:0.23~0.88).漏斗图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善ⅠB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但对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作者:胡婷;朱涛;孙茜;赵海月;杨运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恶性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低于5%.尽管吉西他滨作为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生存期仍无法超过6个月.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因其特异性及对肿瘤细胞高效的杀伤性而被认为是治疗胰腺癌潜在的有效方案.人们希望通过分子靶向治疗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本文以临床试验数据为基础,主要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间质表皮转化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这几个方面,阐述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高伟;韩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纳米级载RNA系统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为手术及化疗,但化疗耐药性患者日趋增多.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未有明显提高.RNA干扰可引发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因此基于RNA干扰的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一条新途径.非病毒纳米级载RNA系统具有毒性低和核酸载量高的优点,其载体材料主要分为高分子聚合物、脂类、介孔硅纳米材料以及天然纳米材料等.近年来,非病毒纳米级载RNA系统在卵巢癌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纳米级载RNA系统的相关文献,并介绍其在卵巢恶性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崔晓娟;狄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外泌体在上皮-间质转化和肿瘤转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构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和肿瘤细胞本身可释放的大量外泌体,这些外泌体携带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可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而促进肿瘤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发生侵袭和向远端转移的关键步骤,外泌体可介导肿瘤细胞发生EMT,赋予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外泌体还可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并促进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以接纳迁移和转移而来的肿瘤细胞.本文对外泌体通过促进EMT、调节免疫应答和促进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等多重作用,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田雨鑫;卢韵碧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