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娟;狄文
目的:评价ⅠB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对总生存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ENTRAL(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纳入有关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与初始手术治疗ⅠB期宫颈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并按研究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以新辅助化疗对总生存影响的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予以表示.对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研究分别按“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检验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项回顾性研究,包含1 080例ⅠB期宫颈癌患者.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风险比为0.71(95%可信区间:0.55~0.9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随机对照试验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的风险比为0.77(95%可信区间:0.58~ 1.03);回顾性研究组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的风险比为0.45 (95%可信区间:0.23~0.88).漏斗图显示无发表偏倚.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改善ⅠB期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但对该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作者:胡婷;朱涛;孙茜;赵海月;杨运强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接受治疗的42例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接受紫杉醇+吉西他滨、紫杉醇+吉西他滨+顺铂,或紫杉醇+吉西他滨+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持续用药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然后分析各方案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的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为(2.0±0.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3.4]个月,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6.1±1.7)(95% CI:4.1~9.9)个月.行系统性化疗联合TACE组的12例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7.1±0.7)(95% CI:5.7~8.5)个月,中位OS时间为(14.1±3.0)(95% CI:8.3~19.9)个月,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1).联合治疗组患者耐受性尚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2级消化系统反应、上腹部疼痛和白细胞减少.结论:TACE联合系统性化疗是治疗尿路上皮癌肝转移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安全性良好.
作者:唐碧霞;盛锡楠;迟志宏;崔传亮;斯璐;鄢谢桥;李思明;连斌;毛丽丽;白雪;王轩;周莉;郭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天然化合物桔梗皂苷D (platycodin D)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转录因子叉头转录因子O3a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 O3a,FOXO3a)在桔梗皂苷D诱导的PC-3细胞程序性坏死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广谱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和特异性针对caspase-3的抑制剂AC-DEVD-CHO预处理PC-3细胞,再用不同浓度的桔梗皂苷D处理72 h,MTT法检测PC-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采用锥虫蓝染色及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检测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膜完整性(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中程序性坏死关键因子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MLKL)、磷酸化MLKL(phospho-MLKL,p-MLKL)以及p-MLKL四聚体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FOXO3a及其下游分子自杀相关因子配体(factor-associated suicide ligand,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FOXO3a蛋白在细胞核内的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FOXO3a-siRNA和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siRNA转入PC-3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iRNA对FOXO3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FOXO3a基因沉默后,分别采用MTT法、锥虫蓝染色及LDH释放实验检测沉默FOXO3a基因表达后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存活率和细胞膜完整性(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的影响.结果:随着桔梗皂苷D浓度的提高,PC-3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呈浓度依赖性;同一桔梗皂苷D浓度下,Z-VAD-FMK和AC-DEVD-CHO组PC-3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桔梗皂苷D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是非caspase依赖性的.桔梗皂苷D处理PC-3细胞后,锥虫蓝染色率和LDH释放率均明显升高(P值均< 0.05).桔梗皂苷D可上调PC-3细胞中程序性坏死关键因子MLKL、p-MLKL和p-MLKL四聚体蛋白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并以p-MLKL四聚体的效果显著.桔梗皂苷D促进了FOXO3a向细胞核内转位,同时上调FOXO3a及其下游分子FasL及TRAIL蛋白的表达水平.FOXO3a-siRNA转染PC-3细胞后,FOXO3a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相对于NC-siRNA+桔梗皂苷D组,FOXO3a-siRNA+桔梗皂苷D处理组细胞存活率上升(P<0.05),锥虫蓝染色阳性率降低(P<0.05),LDH释放率下降(P<0.05),提示沉默FOXO3a基因表达削弱了桔梗皂苷D诱导的PC-3细胞程序性坏死.结论:桔梗皂苷D可诱导PC-3细胞呈caspase非依赖性坏死样死亡;桔梗皂苷D可能通过FOXO3a通路及促进MLKL的磷酸化介导了前列腺癌PC-3细胞程序性坏死.
作者:宋伟;王佳佳;王贺;朱明星;吴长蓬;贺英;黎娜;卢宗亮;许红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Notch1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辅以文献追溯,收集2010-2017年发表的关于Notch1信号通路与PTC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之间关系的一次性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各自按照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及STATA12.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共纳入7项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包含743例PTC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Notch1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性(OR=4.68,95% CI为3.00~7.30;合并效应量检验,Z=6.80,P<0.000 01),而与PTC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性(OR=1.59,95% CI为0.88~2.89;合并效应量检验,Z=1.53,P=0.13).结论:Notch1信号通路在PT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提示Notch1表达对PTC临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袁厉兵;马蕾;薛海波;王秀云;宋守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构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和肿瘤细胞本身可释放的大量外泌体,这些外泌体携带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物质,可通过在细胞间传递信息而促进肿瘤转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发生侵袭和向远端转移的关键步骤,外泌体可介导肿瘤细胞发生EMT,赋予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外泌体还可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并促进形成转移前微环境,以接纳迁移和转移而来的肿瘤细胞.本文对外泌体通过促进EMT、调节免疫应答和促进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等多重作用,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田雨鑫;卢韵碧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旨在提高对结外鼻型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细胞淋巴瘤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所致稀释性低钠血症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结外鼻型NK细胞/T细胞淋巴瘤致顽固性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71岁,以睾丸肿大、伴多发焦痂样皮疹、顽固性低钠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盆腔MRI检查及皮疹病理活检等排除导致低钠血症的其他相关疾病后,考虑为NK细胞/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且引发SIADH.该病发病率低,但疾病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结论:SIADH根本的治疗为病因治疗.对于低钠血症伴睾丸肿大和皮疹的患者,应注意NK细胞/T细胞淋巴瘤可能,及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作者:孙燕;林硕;林可意;李婉媚;许雯;曾龙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Nut77在前列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影响前列腺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前列腺癌和24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Nur7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ur77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ur77与β-tubulin在前列腺癌PC-3细胞质中的共定位情况,并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二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Nur77、Nur77△DBD、Nur77△TUBD及Nur77-shRNA分别转染PC-3细胞.分离提取聚合与解聚微管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ur77对微管聚合及解聚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Nur77对前列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Nur7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P<0.0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随着N分期、M分期及Gleason评分的升高,Nur77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P值均<0.05).Nur77与1β-tubulin蛋白共定位于PC-3细胞质中,并相互结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cDNA3.1-Nur77和Nur77△DBD组的聚合/游离(polymerized/soluble,P/S)微管蛋白量的比值增高,而细胞迁移数减少(P值均< 0.05);Nur77-shRNA组P/S值降低,细胞迁移数增多(P值均<0.05).结论:Nur77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迁移可能依赖其促进微管聚合的功能.
作者:王建;陈华;丁聪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为手术及化疗,但化疗耐药性患者日趋增多.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仍未有明显提高.RNA干扰可引发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因此基于RNA干扰的基因治疗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一条新途径.非病毒纳米级载RNA系统具有毒性低和核酸载量高的优点,其载体材料主要分为高分子聚合物、脂类、介孔硅纳米材料以及天然纳米材料等.近年来,非病毒纳米级载RNA系统在卵巢癌基因治疗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纳米级载RNA系统的相关文献,并介绍其在卵巢恶性肿瘤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崔晓娟;狄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癌移植瘤中休眠的肿瘤细胞是否具有干细胞属性.方法:将PKH26荧光标记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按保留的PKH26荧光强度,应用FCM法将移植瘤细胞分为3组:PKH26荧光高保留细胞群(PKH26hi细胞)、PKH26荧光低保留细胞群(PKH26low细胞)和PKH26荧光完全淬灭细胞群(PKH26neg细胞).应用FCM法检测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 SKOV3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 SKOV3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八聚体集合蛋白3/4 (octamer-binding protein 3/4,OCT3/4)、CD133、CD117、Nano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KH26hi、PKH26low和PKH26negSKOV3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体内成瘤能力.结果:PKH26hi SKOV3细胞中G0/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均高于PKH261ow和PKH26low细胞(P值均<0.05).PKH26hi SKOV3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OCT3/4、CD133、CD117和Nanog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PKH26low和PKH26neg细胞(P值均<0.05).PKH26hi SKOV3细胞的体外克隆形成能力和裸鼠体内成瘤能力均显著高于PKH26low细胞和PKH26neg细胞(P值均< 0.05).结论:裸鼠卵巢癌SKOV3细胞移植瘤中PKH26hi细胞具有干细胞属性.
作者:周楠;吴小华;回丽敏;刘振兴;刘丽丽;王利飞;杨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和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作为一种新型恶性肿瘤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对多种肿瘤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这些药物也可产生广泛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迫使患者中止治疗,甚至影响患者生存.因此,随着ICB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医生需要充分认识肿瘤ICB治疗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适当的治疗策略,以提高ICB治疗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汪婷婷;罗琴;袁向亮;沈立松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ycium bararum polysaccharide,LBP)对大鼠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400、200、100、50和25 mg· kg-1· d-1的LBP和饮用水(对照组)喂养大鼠[分别称为LBP A组、LBP B组、LBP C组、LBP D组、LBP E组和F组(对照组)],然后通过手术建立大鼠胶质瘤C6细胞的原位肿瘤模型.观察胶质瘤大鼠的生存期,并测量肿瘤体积;应用FCM法检测胶质瘤大鼠血液中CD3+ 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3和CD8的表达.胶质瘤大鼠股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溶液后,观察LBP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8、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mRNA及ANXA1蛋白的表达.结果:LBPA组、LBP B组和LBP C组胶质瘤大鼠的存活时间长于F组(对照组)(P值均< 0.05),LBP A组、LBP B组和LBP C组大鼠胶质瘤体积均小于LBP D组、LBP E组和F组(对照组)(P值均<0.05).LBP C组胶质瘤大鼠血液中CD3+ 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18.9±1.4)%]高于F组(对照组)[(11.5±0.7)%,P<0.01].LBP C组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3+T细胞和CD8+T细胞数多于F组(对照组)(P值均<0.01).伊文思蓝溶液进入LBP C组大鼠脑组织的含量增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皱缩,基膜厚薄不均,部分断裂.LBPC组大鼠胶质瘤组织中CD8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而ANX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值均<0.01).结论:LBP可以抑制胶质瘤生长,延长胶质瘤大鼠的生存期,其机制可能是LBP通过调节血脑屏障促使CD8+T细胞进入颅内,抑制肿瘤生长.
作者:王军成;邹有瑞;李怡;吴桥;张斌;刘海波;赵巍;沈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中国恶性肿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低于5%.尽管吉西他滨作为胰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是生存期仍无法超过6个月.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因其特异性及对肿瘤细胞高效的杀伤性而被认为是治疗胰腺癌潜在的有效方案.人们希望通过分子靶向治疗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本文以临床试验数据为基础,主要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间质表皮转化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这几个方面,阐述胰腺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作者:高伟;韩宇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