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 国际刊号:1005-4979
  • 国内刊号:31-1671/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199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32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第二届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口腔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过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肿瘤转移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对肿瘤细胞和机体之间存在的转移与抑制转移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人工干预抑制肿瘤转移也取得初步成效.现对肿瘤转移抑制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王新军;周正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生长分化因子-8与骨骼肌再生

    再生常意味着细胞的分裂增殖,但传统观点认为,骨骼肌属于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又称终末细胞,成熟的骨骼肌不能再生,肌纤维的有丝分裂罕见.是否成熟的骨骼肌内存在某种抑制细胞分裂增殖的特异性控制因子(或是增殖因子的缺陷、失活或不表达),长期以来,是生物医学界试图解决的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证实了骨骼肌的再生[1-5],而且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对骨骼肌再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11],其中新近发现的生长分化因子-8(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8,GDF-8)对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节作用更为突出,又称为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TGF-β)超家族成员.

    作者:陈志方;谢文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牵张成骨术在腭裂中的研究进展

    牵张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项通过对切开后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着和血供的骨段施加特定的牵张力,以延长或扩宽骨骼,达到矫治骨骼畸形或缺损的外科新技术,是目前矫治各种畸形的新方法.目前,DO已应用于矫治各种颅颌面畸形,特别是下颌骨的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的矫治,但在腭裂患者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作者:阳金楚;黄建华;郭新程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目前中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类肿瘤可来源于颅内的脑膜瘤、神经鞘瘤、脊索瘤等,颅外的腮腺肿瘤、鼻咽部的鳞状细胞癌、腺癌、副鼻窦肿瘤、颈静脉球瘤等.肿瘤通过颅底的孔隙或直接破坏骨质使中颅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等处同时存在肿瘤组织.这是一类特殊的颅底肿瘤,简单的颅内或颅外手术入路,由于视野不良,暴露效果不好,脑组织的过分牵拉,使得手术效果欠佳,致残率和死亡率很高.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颅底显微外科研究的深入,该类肿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改观,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蛋白酶与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损伤后,阻止大量的运动神经元凋亡,是面神经再生和面肌功能恢复的前提.近年来有关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信号可使半胱氨酸天冬酰氨蛋白酶前体(procaspase)激活,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酰氨蛋白酶(caspase)可裂解相应的蛋白质底物参与调亡过程,特异性的caspase抑制剂可阻止凋亡进展.故认为,caspase家族蛋白酶体系是细胞死亡的杀手,是所有细胞死亡的基本机制.

    作者:魏海刚;许彪;吴荣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永生化髁突软骨细胞软骨表型的特征

    体外培养的髁突软骨细胞(mandibular condylarchondrocyte,MCC)常表现出不同分化状态的软骨细胞并存,其表型特征也随培养时间而变化,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为研究MCC的生物学特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者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SV40大T抗原基因导入原代培养的兔髁突软骨细胞,建立了能在体外1年半的时间内稳定传代100次以上的永生化髁突软骨细胞系[1](immortalized mandibular condylarchondrocyte,IMCC).一些实验表明,永生化的软骨细胞失去了软骨细胞的表型特征,本实验将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IMCC有无Ⅱ型胶原和软骨特异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的表达.

    作者:段小红;吴军正;刘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上颌埋伏多生牙的定位及手术体会

    上颌埋伏多生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生长方式、部位的不同,确定了手术方法的不同.根据1995~1999年间来我院就诊的1200例的1865个上颌多生牙的定位及手术方法作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文杰;查振;沈怡珉;周怡天;宋涛;吴玉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单齿钩经皮肤复位法治疗单纯颧弓M型骨折

    单纯颧弓M型骨折,颧骨体常无移位,其典型症状是面侧方V型凹陷和张口受限.手术复位颧弓多经口内切口或颞部切口甚至冠状切口进行开放复位,切口至骨折的路径长,手术创伤大,术后容易感染,且因复位用力方式不便往往复位不全[1-3].我们采用单齿钩皮肤穿刺的闭合复位法,对12例单纯颧弓M型骨折进行复位,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何冬梅;张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部外伤380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颌面外伤是头面部常见的损伤,在口腔科急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我科1986年至1998年急诊收治的颌面外伤380例患者,就其发病情况、治疗方法作一探讨.

    作者:葛建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碘仿纱块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应用效果的前瞻性研究

    在颌面外科门诊中的牙拔除术,对于松动牙等简单牙的拔除,术后并发症较少.但是对于阻生牙等复杂牙拔除,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术中需要翻瓣去骨的阻生牙拔除,术后经常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拔牙术后出血以及干槽症等现象,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所以要使阻生牙拔除术后的并发症降低到低限度.如Lasen [1]用洗必太冲洗局部设法降低干槽症的发生率;Hooley [2]设法将成型的聚乳酸材料放入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的牙槽窝内来减少术后并发症;Monaco [3]也尝试过拔牙术后常规口服阿莫西林5天等方法,但其效果并不是非常肯定.

    作者:程晓兵;薛振恂;毛天球;白振西;张俊睿;郑建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03例舌前腺囊肿临床治疗的体会

    舌前腺囊肿为口腔粘液腺囊肿,是口腔粘液腺管阻塞而致粘液潴留于腺泡内而形成的囊肿[1].舌前腺囊肿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手术方法有囊肿摘除、囊肿+舌前腺摘除及激光治疗;非手术方法主要为囊腔内注射硬化剂,使用药物有5%鱼肝油酸钠、4%碘酊+2%利多卡因混合液(两液1:1混合),我科自1994年以来治疗103例舌前腺囊肿,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下颌骨造釉细胞瘤手术方法的改良

    造釉细胞瘤是颌骨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下颌骨.此瘤膨胀性生长,可造成颌骨功能损害,并影响容貌,有局部浸润性生长的特点,多次复发有恶变可能.一般认为保守治疗复发率高,趋向于根治性截骨术.彻底的截骨术可降低术后肿瘤复发,但术中常将下牙槽血管神经束一并切除,造成下唇及下颌牙齿永久性感觉丧失,长期有不适感.为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我们采用保存下牙槽神经或血管神经束的改良截骨术治疗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葛俊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保守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科收治的30例4~12岁下颌骨骨折患儿,采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颅颌弹性绷带牵引复位或单纯用颅颌弹性绷带牵引复位等方法治疗,经3~6月随访检查及X线片均证实骨折愈合良好,咬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伟;张骏诚;杨长有;曹萍;毛永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227例颌面部损伤临床分析

    口腔颌面部损伤是指颜面、颌骨和口腔部位的损伤.现将我院自1985年以来住院治疗的227例颌面部损伤进行了分析和总结.1临床资料-般资料:227例中男性182例,占80%,女性45例,占20%,男女之比为4:1.发病年龄,15个月~62岁,其中20~39岁发病高(见表1).

    作者:任军;阎寒松;张野;万学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下颌骨缺损的外形修复与功能重建

    下颌骨缺损常常导致严重的功能丧失和颜面畸形.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较多,有自体肋骨或髂骨等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病变下颌骨切除后冷冻或煮沸后再植,代用品植入以及人工生物材料植入.而接近生理功能的为自体骨移植,又可分为游离骨移植和血管化骨移植.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上已应用,效果很好.我们对1983年以来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用自体游离骨移植修复的病人报道如下.

    作者:王志平;吴汉江;朱兆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原发癌11例报道

    随着恶性肿瘤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普遍延长,发生另一原发癌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有资料显示,肿瘤患者中第二原发癌(second primarycancer,SPC)的发生率高达12%[1],在头颈肿瘤患者中,SPC的发生率为7%,第三原发癌的发生率为0.6%,且第二原发癌的多发部位仍在头颈部[2].在某些病例中,SPC甚至成为主要致死原因,因此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M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报告首发或再发于口腔颌面部MPC11例,并复习文献,对MPC的病因、临床诊治及预后进行探讨.

    作者:侯劲松;黄洪章;陈伟良;潘朝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口腔颌面部异物存留伤40例报道

    口腔颌面部异物存留伤,是指异物飞溅或戳刺进入口腔颌面部的盲管伤.异物是致伤物,并存留于组织内.现将40例异物存留伤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68岁,以青壮年多占(62.5%).致伤原因:20例是由于锤击而飞溅的铁屑或敲击硬物飞出的碎屑引起;其次是刺戳伤10例,爆炸伤5例,枪弹伤5例.致伤物为金属的29例,石块3例,牙碎片1例,其他5例.异物小的为0.3cm,大的为3.0cm.根据异物在伤口是否外露,分为完全埋没异物存留伤、外露性异物存留伤,前者31例,后者9例.

    作者:贺淑燕;白清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上颌骨矢状骨折(附13例报道)

    近年来对面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得到不断深入,有关的报道也很多,但单独对上颌骨矢骨折报道的较少,现将收治的13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情况:1995年1月~1999年12月收治面骨骨折312例,其中上颌骨骨折72例(23.08%),矢状骨折13例(18.05%),矢状骨折占面骨骨折的4.17%.

    作者:刘汉前;傅成扬;王昭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改良近全喉切除粘膜管发音再造术的应用

    在口腔颌面外科中,位于舌根部、扁桃体及口咽部的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往往造成局部组织的缺损和正常解剖的改变,术后常常发生吸入性肺炎,从而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的肺部感染.为了避免发生上述并发症,常常需要将喉一并切除,使得患者永久性丧失发音器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因此拒绝手术,延误了治疗.我们从1998年开始对过去需要常规做全喉切除的患者进行了改良近全喉切除粘膜管成形发音功能重建,完整切除口腔口咽部肿瘤又保留了患者的部分发音功能且无咳呛现象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军;刘勤江;何等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颌面部炎性假瘤2例报道

    炎性假瘤是头颈部少见的一种病症.本文收集了近5年的4例病理确诊的炎性假瘤,现将2例报道如下.例1男,6岁.6个月前右面部突发肿胀伴右偏头痛,曾在外院反复抗炎治疗60天无效入院.体检:右面部肿胀,张口度正常.口内检查右上龈颊沟增宽,触及硬结,界线不清,压痛明显.CT片显示右上颌骨前壁骨皮质破坏.于1999年2月局麻下行龈颊沟切开探查术,术中见切除组织为鱼肉样改变,无包膜,上颌骨前臂骨质破坏.

    作者:孙莲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咪唑安定复合氯胺酮基础麻醉用于婴儿唇裂修补术

    婴儿唇裂修补术通常采用硫喷妥钠或氯胺酮基础麻醉加神经阻滞,但由于硫喷妥钠药物性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的相对兴奋作用容易导致喉或支气管痉挛,氯胺酮致分泌物多且睡眠不佳,因此两者用于唇裂修补术基础麻醉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均不大理想.咪唑安定为一新镇静催眠药,已证实[1]氯胺酮与咪唑安定配伍应用能加强相互的麻醉诱导作用,镇痛镇静效果更完善.现将我院1999~2000年91例婴儿唇裂修补术基础麻醉,比较不同用药的效果报道于下.

    作者:卢玲玲;马家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带血管蒂的上斜方肌皮瓣即刻整复颊癌术后缺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上斜方肌皮瓣即刻整复颊癌术后颊部缺损.方法采用带蒂的上斜方肌皮瓣即刻修复颊癌术后颊部缺损16例.结果应用以颈横血管为蒂上斜方肌皮瓣即刻整复颊部缺损16例,全部成功,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该皮瓣运用于颌面部大面积缺损整复,是一种优良皮瓣,是临床值得考虑,效果可靠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元银;周健;王银龙;何家才;程继光;唐燕;叶金海;王恩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皮下注射对大鼠背部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皮下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防止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有效性,药物的量效关系,及其对皮瓣组织学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在其背部形成2cm×8cm的全厚随意型皮瓣.术后,对照组原位缝合;VEGFa组于皮瓣远蒂端5~8cm处皮下注射80ng VEGF;VEGFb组于皮瓣相应部位皮下注射120 ng VEGF;VEGFc组皮下注射160 ng VEGF;VEGFd组皮下注射200 ng VEGF,给药完毕后,立即原位缝合.术后第5天将动物处死,计算皮瓣成活面积、成活百分比和皮瓣的组织学活性.结果术后第5天皮瓣成活面积:对照组为(10.52±1.14)c2,VEGFa组为(10.59±2.21)cm2,VEGFb组为(10.56±1.17)cm2,VEGFc组为(11.25±2.61)c2,VEGFd组为(13.35±1.46)cm2;VEGFa组与VEGFb组同对照组相比P>0.05,VEGFc组同对照组相比P<0.05,VEGFd组同对照组相比P<0.01.结论一次性局部注射足量的VEGF是防止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大大地提高皮瓣的长宽比例;在有效剂量以上时,皮瓣的成活率与VEGF成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关系;VEGF能够适度地提高皮瓣远端的组织学活性;局部注射同系统给药相比较其优点在于所需要的剂量小,且效果显著.

    作者:刘志辉;刘春丽;张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影响头颈部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的分析

    目的研究影响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1例经手术治疗的腺样囊性癌的生长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与肿瘤复发、转移及死亡的关系进行随访.结果临床分期与转移关系密切,其它指标之间无显著性联系.结论临床分期可以作为影响头颈部腺样囊性癌预后因素,病理分型与肿瘤的预后无关.

    作者:张庆诗;杨连甲;董绍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myc反义寡核苷酸在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中的分布

    目的观察硫代修饰型c-myc反义寡核苷酸直接转染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后在细胞内的分布,为反义寡核苷酸抑制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和抑制基因表达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FITC标记硫代磷酸化修饰的c-myc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培养的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及细胞内的时相分布.结果硫代修饰型c-myc反义寡核苷酸直接转染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后12h,细胞胞浆内即有较强的荧光分布;转染MEC-1细胞24h细胞胞浆荧光达高峰;转染48h细胞胞浆荧光减弱;转染72h细胞胞浆荧光进一步减弱,但未消失.结论硫代修饰型c-myc反义寡核苷酸主要分布于细胞胞浆,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mRNA的翻译而实现.

    作者:王石光;司徒镇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8-Br-cAMP提高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8-Br-cAMP对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及机理.方法应用FCM、透射电镜检测8-Br-cAMP对口腔鳞癌细胞(Tca8113)、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及间隙连接的诱导分化作用;采用析因分析法分析8-Br-cAMP对HSV-TK/GCV系统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口腔鳞癌细胞经10-4mol/L 8-Br-CAMP处理后:FCM检测显示Cx43表达阳性的细胞由治疗前的(4.8±0.26)%上升到(21.3±0.65)%,两组比较P<0.001;透射电镜显示细胞超微结构出现分化,细胞间出现间隙连接;MTT检测显示增强了HSV-TK/GCV系统治疗时的旁观者效应,两者间存在协同关系.结论8-Br-cAMP可诱导分化口腔鳞癌细胞并显著提高HSV-TK/GCV系统治疗时的旁观者效应.

    作者:黄洪章;王安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神经端侧缝合术后神经再生模式的研究

    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中再生轴突的来源及神经再生模式.方法10只SD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其周围端以端侧缝合方式缝到同侧胫神经外膜开窗部;B组:切断右侧腓总神经,将两断端分离、结扎.两组左侧后肢作为正常对照.术后2月行电生理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端侧缝合术后,受体神经中的新生轴突来源于供体神经的健康轴突的侧枝性再生.其再生模式有两种.结论端侧缝合术后,可以观察到有两种模式的健康轴突的侧枝性再生长入受体神经,是神经再生的轴突来源.

    作者:张琪;顾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鼠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间接创伤对颞下颌关节的作用.方法使重1kg的铁块自45cm高处自由落下,由下颌角向关节凹方向撞击鼠颞下颌关节,运用组织病理和图象分析法观察创伤后1、3、7、14、21和28天各组鼠颞下颌关节的病理改变.结果病理改变:术后1~3天,以组织的损伤和急性炎症为主;术后3~14天,以组织的进行性破坏为主;术后14~28天,以组织的增生和修复为主.结论间接创伤引起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创伤后组织的过度增生可能是关节紊乱和强直的主要原因.

    作者:刘向辉;张玲;斯方杰;董绍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囊性病变

    目的通过负压吸引术处理颌骨囊性病变,初步探讨该术式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大型颌骨囊性病变14例,行囊腔负压吸引术.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X线检查,并采用组织学方法评价囊璧的形态学改变及囊性病变临近的新骨形成.结果负压吸引术后1~2个月面部畸形完全消除;术后2、6个月囊肿减小的百分率分别为50.9%和88.1%;术后2、6个月新生骨平均厚度分别为2.6mm和4.84mm.结论负压吸引术能较迅速消除面部畸形,并促进囊性病变临近的新骨形成.

    作者:蒋自强;赵怡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脂质体介导反义hTR基因转染对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的影响

    目的检测SAcc83细胞系端粒酶活性并观察人端粒酶模板hTR封闭后细胞生长行为的改变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TRAP-PCR-ELISA法检测SAcc83细胞系端粒酶活性,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ahTR转染SAcc83,PCNA免疫组化染色以证实其增殖活性改变,TUNEL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反义hTR后SAcc83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群体倍增时间延长,转染细胞约30天后死亡.各项凋亡检测均证明细胞凋亡的存在.结论hTR反义基因通过封闭端粒酶模板RNA抑制了端粒酶活性,并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激活细胞的凋亡程序,这为以端粒酶为靶子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方向.

    作者:陈琰;董绍忠;王秋枫;张庆诗;杨连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部未知原发转移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颈部未知原发转移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0年9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鳞状细胞癌5例,乳头状腺癌3例,腺癌、基底细胞癌和低分化癌各1例,1例病理诊断不明确,5例原发灶不明.结论颈部转移癌以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居多;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应仔细查找原发灶,并给予综合治疗.

    作者:徐慧高;蒋巧生;王隆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清扫术几种改进术式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两种改进颈清扫术式MRND与RND和FND术后肩功能的比较研究,观察MRND1和MRND2能否较好地保留或恢复斜方肌的功能.方法 46例需行颈清扫术的患者,分成4组,分别行RND、FND和MRND1、MRND2,通过肩功能临床检查的主客观评价标准及斜方肌肌电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RND1和MRND2均可获得较大程度的斜方肌功能恢复,MRND1和MRND2的上肢平均大外展角度分别为96.67°和98.13°,50%的患者外展上臂超过90°,两种改进术式的术后肩功能明显优于RND.结论MRND1和MRND2较FND有广泛的适应证,又可较大程度地保存和恢复术后斜方肌的功能,改善传统RND术后的肩综合征,临床上可以用来代替传统RND,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吴煜农;邱蔚六;张志愿;张陈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Sjogren综合征

    Sjogren综合征(简称SS)的临床诊断在我国早期依据1964年Bloch所提出的口腔干燥,干燥性角、结膜炎及全身结缔组织疾病,上述3项中有2项即可诊断本征.20世纪90年代有了欧洲诊断标准.我科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提出了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特别重点放在舌诊上的观察方法,介绍给临床医师参考.

    作者:胡北平;俞创奇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