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能否在体外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其相应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RLE-6TN)中加入TGF-β1后,于不同时间段收取细胞,分别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上皮及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TGF-β1对RLE-6TN细胞p-Smad 2/3表达的影响;TGF-β1诱导的RLE-6TN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加入TGF-β1到RLE-6TN细胞后,其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上调,上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下调;加入TGF-β1到RLE-6TN细胞后,其p-Smad 2/3的表达明显上调;形态学上,TGF-β1诱导RLE-6TN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样细胞转变;超微结构上,TGF-β1诱导RLE-6TN细胞特有的嗜锇性板层小体发生变性、肿胀并随TGF-β1作用时间延长终完全消失.结论 TGF-β1能在体外诱导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变,其机制部分与Smad信号转导途径相关.
作者:徐国萍;徐璟达;李海霞;陈琦;赵仲华;刁自强;许祖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体外制备的高级蛋白氧化产物修饰蛋白(AOPP-HS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株)的作用.方法 在高压液相色谱仪(HPLC)中将人血清白蛋白(HSA)用次氯酸处理制备AOPP-HSA,观测AOPP-HSA对ECV-304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E-选择素(E-selectin)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以及P50、P65和I-кB的mRNA表达含量的影响.结果 (1)AOPP-HSA与ECV-304细胞共同孵育后,可使其增殖指数下降,约为对照组的70%~80%.凋亡试验结果:AOPP-HSA组细胞早期凋亡较对照组升高17%.(2)ECV-304细胞有ICAM-1和MCP-1的基础表达,与AOPP-HSA共同孵育24 h后,两者的表达均有上调,以VitE预先孵育后,其表达量均较相应浓度AOPP-HSA组有明显下降;ECV-304细胞无E-selectin的基础表达,给予AOPP-HSA后也无改变.(3)ECV-304细胞与AOPP-HSA共同孵育后,其P50、P65的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均显著上调,在VitE干预组,P50、P65的相对表达含量较相应AOPP-HSA组下降.I-кB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在AOPP-HSA 100~400 μmol/L各组均明显下降,而在AOPP-HSA 600 μmol/L组中,其I-кB的相对表达含量出现显著的升高,给予VitE干预后,I-кB的相对含量也出现明显升高.结论 AOPP-HSA对ECV-304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可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上调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NF-кB而产生的.氧化应激参与了这些作用的发生.
作者:范虹;丁峰;顾勇;朱秋毓;林善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γ射线局部照射兔股骨头后的坏死改变.方法 成年雄性兔5只,分别单次接受0(1只)、30(2只)、45(2只)Gy60Co γ射线照射,6 wk后取股骨头石蜡切片光境观察,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诱导后,单核细胞直接细胞毒性测定法(MTT)测定其生长曲线.结果 照射组兔股骨头空陷窝增加,以软骨下区显著,骨小梁面积减少,脂肪细胞面积减少,与0 Gy照射兔比较差异显著(P<0.001),照射后BMSCs成骨增殖能力与0 Gy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表明30~45 Gy60Co γ射线照射一次可致兔股骨头坏死改变.
作者:徐小雅;金慰芳;王洪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对两种上市的咪唑斯汀缓释制剂进行人体药动学的研究,以评价两厂家生产的咪唑斯汀缓释片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和尼乐)10 mg后于规定时间点取血,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两种缓释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的比较.结果 10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皿治林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1.70±0.59)h,cmax为(276.99±67.58)ng/mL,t1/2为(12.68±1.97)h,MRT为(15.29±2.67)h,AUC0→t为(2 555.89±777.52)ng/mL·h,AUC0→∞为(2 724.07±852.60)ng/mL·h;单剂量口服参比制剂尼乐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为(1.95±0.64)h,cmax为(344.56±93.96)ng/mL,t1/2为(12.42±1.89)h,MRT为(13.49±1.60)h,AUC0→t为(2 532.28±776.06)ng/mL·h,AUC0→∞为(2 659.16±818.06)ng/mL·h.统计结果表明药动学参数t1/2、MRT、tmax、AUC0→T、AUC0→∞受试制剂皿治林与参比制剂尼乐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cmax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参比制剂cmax相比有所降低.AUC0→t、AUC0→∞、cmax、t1/2和MRT生物等效,tmax生物不等效.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平均为(101.26±9.82)%(n=10,以AUC0→t计算)和(102.52±8.61)%(n=10,以AUC0→∞计算);药动学参数cmax的比值为(82.17±15.32)%.结论 受试制剂皿治林与参比制剂尼乐二者生物等效,但皿治林制剂咪唑斯汀峰浓度略低,达峰时间tmax略短.
作者:张志文;张丽珺;吴江;沙先谊;方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动力缺失性骨病的腹膜透析患者使用低钙透析液提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治疗动力缺失性骨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动力缺失性骨病患者(iPTH<100 ng/L)22例,改用百特(Baxter)PD4(Ca 1.25 mmol/L)透析液治疗,回顾分析9个月血iPTH、血钙、血磷、血钙磷乘积及血白蛋白等指标.结果 使用低钙透析液治疗后,第一个月血iPTH水平明显上升[治疗前vs 1月(52.34±33.49)ng/Lvs.(117.66±63.16)ng/L,P<0.05],第3、6、9月逐步上升,并保持在安全范围内.iPTH水平上升至100~300 ng/L的患者所占比例在第1、3、6、9个月分别为50%、62.5%、63.5%、63.5%.治疗后第一个月血钙水平由治疗前(2.56±0.23)mmol/L下降至(2.25±0.20)mmol/L(P=0.01);血磷水平由治疗前的(1.66±0.48)mmol/L降至(1.47±0.41)mmol/L(P<0.05);血钙磷乘积值由治疗前的52.20±14.29下降至40.79±11.38(P<0.01).平均血钙、血磷、血钙磷乘积值在后8个月中均保持稳定.血钙磷乘积值在第1、3、6、9个月达到目标值(<55)的比例分别为73.33%,77.78%,82.35%,85%,与治疗前(50%)比较,P值均<0.05.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无明显差异.治疗中没有明显低钙抽搐、低血压等情况发生.结论 对动力缺失性骨病的腹膜透析患者使用低钙透析液能有效地调整其iPTH水平以治疗动力缺失性骨病,并且安全性好,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血钙、血磷及钙磷乘积水平.
作者:李芸;朱彤莹;田菁;孙怡;忻菁;徐美珍;顾勇;林善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自发性糖尿病(OLETF)大鼠发生心肌病变后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方法 ①检测糖尿病大鼠与对照组大鼠的心室压,并比较两者的电镜标本;②从心肌组织中抽提纯化总RNA,逆转录合成两组动物的cDNA及cRNA探针,与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并分析统计.结果 ①糖尿病大鼠的-dp/dt max,左室内压峰值明显小于对照组,EDP明显高于对照组;电镜提示糖尿病大鼠存在心肌肌纤维扭曲断裂,线粒体变性,间质增生及血管基底膜增厚;②糖尿病大鼠心肌中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基因上调表达;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调节亚基基因及部分参与糖、脂代谢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糖尿病大鼠存在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和心肌舒张功能下降,表达谱中PI3K调节亚基及物质代谢、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作者:王东;张伟伟;周丽诺;钟慈声;胡仁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胆囊组织,10例胆囊腺瘤和38例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骨桥蛋白和CD44v6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在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和胆囊腺瘤组织的表达水平(P<0.05),在有转移的胆囊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胆囊癌组织(P<0.01).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CD44v6的表达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骨桥蛋白-CD44v6轴在胆囊癌的转移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马保金;宗华杰;项建斌;蔡端;唐峰;李琼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的空间遗传结构.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0省或自治区(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25个钉螺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结果 25个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都与其地理距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23 4和0.562 2;湖北钉螺指名亚种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也存在正相关(P<0.001),遗传距离D的相关系数为0.527 6,Nei无偏遗传距离的为0.577 0;无论是肋壳钉螺还是光壳钉螺,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都与地理距离存在正相关(P<0.001),肋壳钉螺种群间的遗传距离D和Nei无偏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 2和0.391 6,光壳钉螺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3 5和0.750 0.结论 在我国大陆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间具有明显的空间遗传结构.
作者:周艺彪;赵根明;彭文祥;韦建国;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单层培养和藻酸盐立体培养对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1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椎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经体外单层培养扩增后取第一代细胞分别同时行单层培养和藻酸盐立体培养1周,通过实时RT-PCR检测细胞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不同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相差显微镜下,单层培养的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呈贴壁生长的梭形或多角形细胞,其Ⅰ型胶原基因表达高,Ⅱ型胶原基因表达其次,蛋白聚糖基因表达低,符合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表型.而在藻酸盐凝胶珠内,同样的纤维环细胞呈圆形,被一层藻酸盐凝胶膜囿于凝胶珠内,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明显下降,而蛋白聚糖基因明显升高,成为该培养条件下纤维环细胞表达高的基因.结论 藻酸盐立体培养对兔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维持软骨样细胞基因表型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夏庆;费琴明;陈统一;张光健;JUN Li;WILLIAM C.Hutton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多态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PIRA-PCR-RFLP和PCR-RFLP方法检测204对病例和对照的hMSH2基因多态.结果 以TT基因型为参照,拥有gIVS12-6 TC和CC基因型者,其PTC发病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48(95%CI:0.99-2.23)和2.23(95%CI:1.06-4.73),呈现基因剂量-效应关系(χ2趋势=6.27,P=0.012);拥有突变基因型TC+CC者,其PTC发病风险亦增加,OR值为1.58(95%CI:1.09-2.33).未发现hMSH2基因-118 T>C多态与PTC的关联,但叉生分析显示,当同时拥有gIVS12-6 T>C和-118 T>C位点突变基因型时,其PTC发病风险增加,OR值为1.80(95%CI:1.02-3.17).由gIVS12-6 T>C和-118 T>C多态位点组成的单倍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CgIVS12-6T-118单倍型在病例组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以TgIVS12-6T-118单倍型为参照,CgIVS12-6T-118单倍型可以使PTC的发病风险增加,OR值为1.43(95%CI:1.02-2.00).gIVS12-6 T>C多态与吸烟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既吸烟又拥有突变纯合CC基因型者,其PTC发病风险明显增加,OR值为19.79(95%CI:1.57-24.82).结论 hMSH2 gIVS12-6 T>C多态能增加PTC的发病风险,同时拥有gIVS12-6 T>C和-118 T>C突变基因型者,PTC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CgIVS12-6T-118单倍型可以使PTC发病风险升高,gIVS12-6T>C多态与吸烟间可能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作者:施文平;边建超;江峰;倪红霞;沈强;汤洪伟;朱虔兮;吴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贫血患者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胃肠道肿瘤伴贫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A、治疗组B和对照组C,A组患者术前每天皮下注射rhEPO 1万IU,连续4 d,术后第1、3 d分别皮下注射rhEPO 1万IU;B组患者术前7 d始隔天皮下注射rhEPO 1万IU,连续6次;C组患者不给予rhEPO.观察所有患者贫血纠正及异体输血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及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高于对照组、用药前,术中及术后异体输血少于对照组.B组疗效优于A组.结论 围手术期使用rhEPO对于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是有效的.
作者:蒿汉坤;蔡端;韩天权;彭志海;吴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腹腔径路腹腔镜手术治疗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15例,对照组为同期开放手术治疗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2例,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腹腔镜手术组有1例因术中出血改行开放手术,其余14例手术顺利.肿瘤大径腹腔镜组1.5~7.0(3.4±1.8)cm,开放手术组1.5~10.5(3.8±2.2)cm,P>0.05.手术时间腹腔镜组75~170(94±34)min,开放手术组80~250(131±38)min,P<0.01;出血量腹腔镜组10~600(45±34)mL,开放手术组50~2 000(198±108)mL,P<0.01.术中血压骤升(>50 mmHg)腹腔镜组8例,占53.3%,开放手术组25例,占59.5%,P>0.05.术后恢复进食时间腹腔镜组(1.5±0.6)d,开放手术组(2.9±0.7)d,P<0.01;下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2.1±0.6)d,开放手术组(4.1±0.7)d,P<0.01;住院时间腹腔镜组(6.2±1.1) d,开放手术组(9.3±1.3)d,P<0.01.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至3年,开放手术组有1例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者,腹腔镜切除嗜铬细胞瘤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徐志兵;王国民;孙立安;郭剑明;张立;鲁继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患者(MS)血清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MS各组份的相互影响.方法 按1999年中华医学会标准筛选MS组42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人体测量参数和生化指标,并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lNS)、脂联素、内脂素等水平.用酶联免疫法(EIA法)测定内脂素,用放免法(RIA)测定脂联素和胰岛素.用小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公式为FPG*FINS/22.5.结果 MS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7.57±40.69)ng/mL vs(50.54±19.14)ng/mL,P<0.05,而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7.98±3.62)μg/mL vs(13.55±5.72)μg/mL,P<0.01.MS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与腰围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而与其他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脂联素水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0.579,P<0.01),而与HOMA-IR(r=-0.601,P<0.01)、WHR(r=-0.531,P<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MS患者的内脂素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下降.
作者:刘芳;王欣;陆俊茜;谢君;陆惠娟;李青;张锋;贾伟平;项坤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生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42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甲胎蛋白、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前白蛋白、HBV DNA,同时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进行组织病理学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分析血清生化指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甲胎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与病理学炎症分级有关;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与病理学纤维化分期有关.结论 甲胎蛋白、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前白蛋白、透明质酸和Ⅳ型胶原综合测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作者:石虹;王吉耀;刘天舒;汪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97例SLE患者和200例对照在启动子区-1722 T>C和-318 C>T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SLE患者组-1722 T>C位点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02),患者中的T等位基因比例高于对照组(OR=1.94,95%CI:1.34-2.80,P=0.000);而在-318 C>T位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但是,两位点等位基因间存在连锁不平衡(精确P<0.05),且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倍型频率分布不同(x2=12.64,P=0.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T-C单倍型具有较高的频率(P=0.001)而C-C单倍型频率较低(P=0.002).结论 CTLA-4基因-1722 T>C位点多态与SLE易感性有关.虽然本次研究结果未发现-318 C>T位点多态与SLE发病相关,但发现T-C单倍型为SLE易感单倍型,而C-C单倍型为其保护单倍型.
作者:高淑娜;姜综敏;孟炜;江峰;顾伟鸣;胡伟忠;付朝伟;许爱娥;赖声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半乳凝素-3(Galectin-3)在人类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株RL95-2进行体外培养,应用RNA干扰技术(siRNA)抑制Galectin-3表达,RT-PCR法和western blot测定Galectin-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体外观察细胞黏附率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观察Galectin-3表达抑制对细胞生长和整联蛋白β1表达的影响.结果 Galectin-3 siRNA转染效率达到70%~90%.siRNA转染后Galectin-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可下调70%~90%.Galectin-3表达抑制后RL95-2细胞G1期上升,S期下降;整联蛋白β1表达降低;对细胞外纤维黏连蛋白(Fibronectin,FN)黏附性显著降低.结论 Galectin-3可以影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对黏附性的影响可能与调节整联蛋白的表达有关.Galectin-3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增殖、黏附等过程参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形成.
作者:雷彩霞;张炜;孙晓炜;杜国平;王丽;刘银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细胞猪心脏瓣膜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鉴定,接种于以曲拉通-脱氧胆酸钠、RnaseⅠ和DnaseⅠ去细胞的猪心脏瓣膜支架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7 d,将该复合物移植于裸鼠腹腔,4周后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成纤维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表达ASMA,Vimentin抗原,去细胞瓣膜去细胞彻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支架表面良好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细胞层,分泌细胞外基质,生长好.在裸鼠体内可继续扩增,形成多层细胞.结论 运用组织工程技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去细胞猪心脏瓣膜可生成初级组织工程瓣膜.
作者:孙晓宁;赵强;徐德民;陈安清;翟万银;常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125I籽源持续照射时壳聚糖涂层的聚乙丙交酯(PGLA)载体支架的体内降解性能和组织相容性.方法 大鼠背部肌肉内植入装载2粒125I籽源的PGLA薄层片,单粒籽源表观活度为29.6× 106 Bq(0.8mCi).于不同时相点检测载体支架的质量损耗和观察材料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植入部位的组织学反应,并定期进行X线摄片观察籽源移位情况.结果 125I籽源薄层片在体内降解前2周,质量损耗仅约13%,与未受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植入后第3周,质量损耗率达41%,降解速率较对照组加快,部分材料纤维开始出现断裂,纹理结构模糊,但仍保持形态结构的完整和一定的强度;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至植入后4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厚将材料完全包裹固定,两者黏连难以分离.植入部位组织反应的光镜、电镜观察显示:植入前2周,炎性细胞较多;4周时炎性细胞已很少,材料孔隙内及周围主要以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为主,巨噬细胞增多且吞噬现象更明显,同时见有较多新生的骨骼肌细胞,未出现脓肿和坏死,照射组和对照组相近似.对比植入后2 h、第3天、第1、2、3、4周的X光片可以发现,植入的两粒125I籽源相互之间、与大鼠骨性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及两籽源轴线的相互角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壳聚糖涂层的PGLA薄层载体支架能有效维持体内125I籽源的空间分布,而且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应用于近距离放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于雷;陈红红;郯志清;姜逊;胡昱兴;王文祖;程文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SLIT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和沉默的机制.方法 32个肝癌病人的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3例正常肝组织及8个肝癌细胞系样本DNA和RNA抽提后,半定量RT-PCR检测SLIT2的表达.亚硫酸氢钠处理DNA,用MSP和测序法检测SLIT2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SLIT2启动子在肝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为84.3%,在相对应的癌旁肝组织中甲基化率为56.3%.肝癌细胞系的甲基化率为75%.而在正常肝组织中无甲基化.SLIT2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性,但和患者的年龄有关.在用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dC处理细胞后,SLIT2表达缺失的肝癌细胞系恢复了mRNA的表达.结论 SLIT2启动子甲基化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是SLIT2在肝癌中表达沉默的主要机制.
作者:金洁;游海燕;余艳军;黄明辉;舒惠群;姚根富;杨胜利;覃文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体外刺激大鼠肾系膜细胞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它的作用及对TGF-β1的Smad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GF-β1诱导的肾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表达,Smad 2的磷酸化,磷酸化Smad 2、总Smad 2/3和Smad 4的核转位,以及atRA对TGF-β1的这些作用的影响.结果 atRA能抑制TGF-β1诱导的肾系膜细胞纤维连接蛋白表达.atRA对TGF-β1引起的Smad 2的磷酸化无明显作用,但atRA能部分阻断TGF-β1引起的磷酸化Smad 2、Smad 2/3和Smad 4核转位.结论 atRA体外拮抗TGF-β1的致纤维化效应可能是由其减少磷酸化Smad 2、Smad 2/3、Smad 4的核转位所致.
作者:刘霞;吕雷;姚泰;朱依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街道常住人口的生存质量和社会支持度的现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该人群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600名常住人口,采用WHOQOL-BREF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两个量表各领域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上海市某街道常住人口的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均较低,其中心理领域得分仅为满分的45.94%;社会支持度方面,客观社会支持得分较低,仅为满分的40%.WHOQOL-BREF量表的四个领域和社会支持量表的三个维度之间都呈正向相关(P<0.01).结论 上海市某街道常住人口的生理、心理方面应该受到关注,可以通过增加他们的社会支持度来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作者:杨彦基;王书梅;王震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演变为呈扩张型低动力状态的扩张期肥厚型心肌病(dilated-phas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DPHCM)的发生率、预测因素、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 对186例确诊的HCM前瞻性随访研究(10±4)年.结果 共有10例HCM演变为DPHCM,发生率为4.7%.从典型HCM演变为DPHCM的时间为(9±2)年,其中80%(8例)为男性.60%(6例)有HCM家族史(60%vs32%,P<0.05);诊断有HCM时年龄较轻[(31±15)岁vs(41±18)岁,P<0.05];左室壁大厚度[(22±4)mm vs(19±5)mm,P<0.05]及左室后壁厚度均较未出现DPHCM者为厚[(15±3)mm vs(13±5)mm,P<0.05],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40%vs7%,P<0.05),演变为DPHCM后1~2年内,5例因心力衰竭死亡(50%vs1%,P<0.05),1例接受心脏移植.结论 从典型HCM演变为DPHCM的发生率很低,但一旦演变则预后极差.危险因素有年轻时被诊断有HCM、有HCM家族史、左室壁明显增厚、伴有室内传导阻滞.
作者:颜彦;王翔飞;王蚰南;王健生;施月芳;潘文明;黄国倩;聂振宁;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新生小鼠视网膜正常发育及视网膜病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改变,了解它们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7日龄(P7)C57BL/6J新生小鼠474只,雌雄各半,分为吸氧组和对照组两大组,再按性别分成4小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VEGF、FGF-2和ER的mRNA水平,用免疫组化测定它们的蛋白水平.具体分组及取材时间为:组1(n=126),吸氧组,雌性;组2(n=126),吸氧组,雄性,两组均自吸氧后每天分离视网膜至P21(P8~P21)行RT-PCR,每天摘眼石蜡包埋后行免疫组化;组3(n=111),对照组,雌性;组4(n=111),对照组,雄性,均自P7起每天分离视网膜至P17(P7~P17)行RT-PCR,自P7起每天摘眼至P21(P7~P21)行免疫组化.结果 (1)VEGF mRNA在正常小鼠自P7起上升,P9达高峰,P11起下降并始终维持低水平;在吸氧组自P8起显著下降,且在整个吸氧阶段持续降低,至出氧箱后缓慢上升,自P15起显著上升,并和对照组形成显著差异,受氧浓度的调节非常明显.FGF-2 mRNA在正常小鼠始终维持相对稳定的低水平;在吸氧组,吸氧期间无明显变化,出氧箱后3 d开始上升.ER mRNA在正常小鼠自P7起上升,P9达高峰,P11起下降并始终维持低水平;在吸氧组,吸氧期间变化与对照组相似,出氧箱后5 d开始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直至P21.这3个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变化均晚于其基因水平变化,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性别和吸氧都不能单独影响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日龄可独立地影响它们的表达;吸氧和日龄两因素结合起来可显著影响它们的表达(P<0.000 1).结论 引起ROP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早产,吸氧是其重要的外因;VEGF、FGF-2和ER参与血管的形成,在视网膜血管正常发育和RO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VEGF直接受氧浓度调节,在众多细胞因子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石文静;陈超;周国民;胡宝洋;肖虹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肝脏的各种细胞均可受药物损害.据美国统计,药物从市场撤出的常见原因是其肝毒性作用,50%的急性肝衰由不当用药引起[1];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者的10%.药物的肝毒性表现可从无症状、轻微、非特异性的生化改变到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衰、胆汁淤积,甚至肝硬化、肝脏肿瘤,尚有一些药物可致脂肪肝(类似酒精性肝病)和肉芽肿(类似于肉状瘤病)、继发的磷脂沉积症或布-加氏综合征[2].
作者:李蕾;王吉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多种因素对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效果的影响,为尿路结石患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随访我院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之间进行ESWL治疗的113例患者,其中31例随访丢失,参与统计分析共72例,包括液电27例和电磁波45例.应用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72例共ESWL治疗137次,随访2~12周,平均8周.其中41例(56.9%)结石完全粉碎排空,30例(41.7%)结石不完全粉碎,1例(1.4%)患者碎石失败转为开放手术.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各因素中,只有结石大小(X5)、结石位置(X6)、冲击波源(X8)对ESWL治疗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碎石效果指数PI=16.13-3.20X5-1.31X6-3.31X8,PI越大,表示治疗成功的概率越大.结论 体外冲击波碎石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分析表明,结石直径越小,位置越低,越易排出;在相同结石条件下液电冲击波较电磁波的碎石效果要好.我们的统计分析模型可以对特定性状的结石计算出其碎石治疗成功的概率,有利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临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胡礼炳;王国民;赵耐青;王晨曦;李宝月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有创与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我院EICU、RICU收治AE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52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面罩机械通气(FMMV)组25例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ETMV)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理及临床指标.结果 机械通气2 h后,ETMV组的pH、PaCO2、PaO2、HR、RR、Kelly评分明显改善(P均<0.01),FMMV组仅PaO2、HR、RR出现明显改善(P<0.01,P<0.05,P<0.05),pH、PaCO2、Kelly评分在4 h后才出现明显改善(P<0.05,P<0.01,P<0.01);FMMV组的气管插管率为44%;ETMV组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FMMV组(P<0.01);两组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没有明显差别(P均>0.05).结论 在治疗AECOPD并重度呼吸衰竭时,ETMV能更快地改善血气指标,逆转高碳酸血症性脑病,机械通气时间短于FMMV;FMMV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气管插管;接受此两种方法治疗的患者在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别.
作者:龙威;王逢强;陆伟;丁春梅;张羽;何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和治疗现状.方法 调查在我院维持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190例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生频率、部位、程度和目前的治疗现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瘙痒程度,分析皮肤瘙痒与皮肤干燥症、相关生化指标、肝炎病毒感染、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血液透析滤过频率等的关系.结果 190例血透患者中93例(48.9%)合并皮肤瘙痒,常见的瘙痒部位依次为背部、下肢、胸部、上肢、头颈;轻度、中度、重度瘙痒分别为31例(33.3%)、36例(38.7%)、26例(28.0%),伴皮肤干燥症84例(90.3%),合并皮肤抓痕18例(19.3%).血透前已有瘙痒者为30例,透前无瘙痒患者在透析后平均(22.5±31.5)个月后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瘙痒患者与无皮肤瘙痒的患者比较,年龄、尿量和皮肤干燥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提示血透患者出现皮肤瘙痒与皮肤干燥有关.多元线性分析提示皮肤瘙痒程度与皮肤干燥程度、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和血钙浓度相关.结论 皮肤干燥的血透患者易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瘙痒程度与皮肤干燥程度、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和血钙浓度相关.
作者:王一梅;丁小强;陈利明;刘中华;徐少伟;方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 d,平均为6.7 d;手术时间为57~94 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 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蒋伟;王群;谭黎杰;徐正浪;郑如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布托啡诺与吗啡用于开胸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病人,术后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和吗啡组(M组),分别接受静脉自控镇痛(PCA)治疗.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组明显少于M组.结论 布托啡诺用于开胸术后PCA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低于吗啡.
作者:谢致;周守静;俞莹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9-硝基喜树碱(9-NC)脂质体,研究其经大鼠肺部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 以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9-NC脂质体,用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采用离心法分离脂质体和未包封药物并用HPLC法测定包封率,通过肺部滴注给药考察脂质体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用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反相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9-NC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67.6 nm,包封率为(91.51±2.63)%(n=3).9-NC脂质体和溶液剂经肺部给药后,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t1/2(3.88±0.90)h和(0.72±0.07)h,AUC0→t(215.88±16.47)μg·h·L-1和(95.29±6.04)μg·h·L-1,MRT(3.72±1.65)h和(1.10±0.08)h.结论 与溶液剂相比,9-NC脂质体肺部给药后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作者:张丽珺;邢斌;吴江;徐白;方晓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黄苠多糖(APS)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1型糖尿病(DM)免疫干预的分子机制.方法 2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APS干预组和生理盐水(NS)对照组,观察两组NOD鼠DM发生率和胰岛电镜超微结构,应用RT-CPR检测两组小鼠胰腺内Fas、iNOS、Bcl-2、SOD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PS组1型DM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PS组:3/10,30%;NS组:9/10,90%),平均发病时间也明显延缓[APS组(26.25±5.68)周,NS组(21.8±6.78)周,P<0.05].ASP组胰岛超微结构保存完好,β细胞胞核、核膜完整,内质网无扩张、线粒体无增多,分泌颗粒丰富.RT-PCR结果显示,APS组Fas、iNOS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凋,Bcl-2、SOD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 APS能纠正NOD小鼠氧化或凋亡的免疫失衡状态,预防或延缓1型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陈蔚;俞茂华;李益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解浙江北部小于8月龄幼儿麻疹病例增多的原因,对孕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进行调查.方法 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和中和实验方法分别检测麻疹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的平均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218名孕妇麻疹抗体IgG水平的阳性率为80.7%,与麻疹分离野毒株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30.36±4.70,其中中和抗体<1∶2的阴性样本占16.51%,<1∶8者所占比例为19.27%,≥1∶16者所占比例为73.39%.结论 孕妇人群中麻疹低滴度抗体会影响母传抗体的维持时间,这很可能和近年来麻疹爆发表现为成人和低月龄儿病例,尤其是未满8月龄婴幼儿病例增多有极大的关系.
作者:李淑华;王学才;居丽雯;王法第;周连娣;朱建福;郑英杰;徐海涛;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胰腺炎谷氨酰胺治疗组(Gln);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假手术组(Control).术后12、24、36 h处死.取胰腺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Schmidt方法进行病理评分,并观察血浆淀粉酶变化和血浆TNF-α变化.取大鼠胰腺病理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Gln组较SAP组胰腺腺泡坏死、间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改善(vs SAP组,P<0.05);血浆淀粉酶下降(P<0.01),Gln组:(6 944.5±798.4)IU/L,SAP组(12 153±2 257)IU/L;血浆TNF-α下降(P<0.01),Gln组(176.5±17.65)ng/L,SAP组(297.83±36.06)ng/L.应用谷氨酰胺治疗干预可使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指数(个/100)上升,Gln组:13.07±0.62,SAP组:6.88±0.52,与SAP组相比,各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用谷氨酰胺具有明显的减轻胰腺病损的作用.
作者:许雪峰;靳大勇;倪晓凌;匡天涛;楼文晖;王单松;吴肇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体外合成针对人环氧化酶-2(hCOX-2)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并转染人人滑膜成纤维细胞,通过比较不同siRNA抑制COX-2 mRNA表达、COX-2蛋白合成以及下游产物PGE2水平,旨在确定特异性阻断人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的siRNA.方法 分离、培养和传代人类风湿关节炎(类风关)滑膜成纤维细胞.设计合成4条针对hCOX-2 mRNA siRNA(1#-4#siRNA),1条随机序列siRNA.设立1#-4#siRNA和随机序列siRNA组(NC)及未转染对照组(CTL组).应用Lipofect AMINE 2000将上述siRNA分别转染人滑膜成纤维细胞,4 h后各培养孔加入终浓度为100 nmol/L的佛波酯.转染36 h、48 h后,各组提取蛋白质和总RNA,应用RT-PCR检测hCOX-2 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hCOX-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上清液PGE2的水平.结果 转染36 h,PCR结果显示,CTL、NC、1#siRNA、2#RNA、3#RNA、4#siRNA、阳性对照HeLa细胞组hCOX-2 mRNA电泳条带密度值分别为1、0.72、0.3、0.25、0.4、0.04、2.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上述各组hCOX-2蛋白密度值分别为1、1.04、0.52、0.39、0.9、0和2.48.转染48 h后,各组hCOX-2蛋白条带密度值分别为0.05、0.52、0.51、0.9和0.15.转染24 h、48 h和72 h后,4#siRNA组培养上清液PGE2的水平较其他各组低.结论 4#siRNA能有效抑制人滑膜成纤维细胞COX-2 mRNA表达和COX-2蛋白的合成,且上清液中PGE2水平低,证实4#siRNA能特异性阻断COX-2在滑膜成纤维细胞表达.
作者:姜林娣;王汉洲;郭津生;赵凤娣;薛如意;王吉耀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二袖套法行全肝移植和部分肝移植,分析手术情况和术后存活情况.结果 全肝移植组和部分肝移植组2天存活率分别为88%(22/25)和68%(17/25);1周存活率分别为80%(20/25)和52%(13/25).结论 大鼠部分肝移植是目前研究活体肝移植和劈离式肝移植肝再生的理想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良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
作者:宋康;樊嘉;周俭;祝哲诚;吴志全;邱双健;余耀;黄晓武;汤钊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核苷酸作为遗传物质的组成成分,在维持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研究表明核苷酸对免疫细胞DNA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毒物、脂肪等对DNA的损伤[2,3].在前期实验中我们也观察到核苷酸能够减轻烷化剂对小鼠胸腺细胞DNA的损伤程度[4],但核苷酸对DNA损伤后的修复有无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于研究.本试验拟在体外采用烷化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小鼠胸腺细胞DNA损伤,研究不同浓度的核苷酸对损伤后的细胞DNA的修复有无影响,从DNA损伤修复角度探讨核苷酸体调节免疫功能的可能机制.
作者:王兰芳;乐国伟;戴秋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