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GSH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1997年2月~2001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36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3周.根据Neer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0.6%.结论 GSH逆行交锁髓内钉系统是治疗股骨髁间及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能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作者:朱裕昌;李少华;冉永欣;侯铁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洛沙坦对自体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寻找防止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只,分别于自体静脉移植术后1、3、5、7 d,每组处死6只动物,取移植物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PCNA)的平滑肌细胞进行定性、定量观察.结果术后第1天PCNA即呈阳性反应.术后第5天细胞增殖达到高峰,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为2 431±409,明显高于治疗组(1 372±263),两者相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增殖指数为89±3,显著高于治疗组(51±4,P<0.01). 结论洛沙坦可抑制自体静脉移植物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对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尤文俊;萧明第;袁忠祥;徐根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妊娠哺乳期乳腺癌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比较, 探讨妊娠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57~1990年外科收治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1∶2配比后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相比,妊娠哺乳期乳腺癌肿瘤发现时病史常较长, 肿块较大, TNM分期较晚.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差异无显著性,在两组患者中卵巢切除差异有显著性(P=0.007).在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中,卵巢切除者与未行卵巢切除者的生存率分别为19%和34%,差异有显著性(P=0.03).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组的5、10和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0.39%、36.29%和30.70%.而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组分别为57.40%、55.40%和51.40%,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36).结论可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及生物学指标的测定, 以进一步理解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杰;费菲;邵志敏;沈镇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人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16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大隐静脉标本.采用DDRT-PCR方法分析人海绵状血管瘤和人正常静脉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人海绵状血管瘤在700 bp左右cDNA相对应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该基因可能对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缺乏该基因的表达可能是人海绵状血管瘤形成的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陆信武;黄英;蒋米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报道单足供趾再造手技术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60只成人足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设计游离NFDF4趾皮肤趾甲瓣及相邻的第2或第2和第3足趾的新方法,在临床上实施单足供趾再造拇指及其他两个手指.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只要足背动脉存在,就能以第1跖背(底)动脉-第2跖背(底)动脉为蒂游离NFDF4趾皮肤趾甲瓣及相邻的第2或第2和第3足趾;分别用于再造拇指、食指和中指及拇指、中指和环指,均取得成功.结论单足供趾再造手技术的改进能扩大手术适应证,并可提高再造手的功能.
作者:曾炳芳;姜佩珠;张长青;赵金忠;范存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内毒素刺激后可溶性CD14(sCD14)的变化.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9例,分为伴有内毒素血症(IETM,A组)29例和不伴有IETM(B组)30例,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梯度离心法得到PBMC,按每2×106 个细胞给予内毒素1 ng的比例刺激,于0、3、6 h抽取培养液,分别检测s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结果肝功能分级:Child-Pugh C级者血浆sCD14水平为(4.79±1.91)μg/ml,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者的(2.91±0.14) μg/ml和Child-Pugh B级者的(3.68±0.91) μg/ml.A组血浆sCD14水平为(4.85±1.11) μg/ml,其PBMC在内毒素刺激6 h后所释放的sCD14及TNF-α的浓度分别为(101.54±7.63)和(433.25±123.45) ng/ml;而B组分别为(3.68±0.91)、(73.84±6.94)和(210.18±81.01) ng/ml;对照组分别为(2.31±0.21)、(70.82±5.16)和(122.21±0.34) ng/ml.在培养后第3、6小时,A组sCD14、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硬化伴IETM的PBMC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加,提示PBMC处于预致敏状态.
作者:胡世红;张顺财;曹中伟;任卫英;贺伯明;王逸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本组26例患者,在关节镜下完成肩峰成形,然后在小切口内对肩袖完全破裂的18例患者行肌腱-骨隧道缝合,对部分破裂的8例患者行肌腱-肌腱缝合. 结果术后随访21~48个月(平均37.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术后感染及肩关节粘连发生,肩关节疼痛,特别是夜间痛明显改善,手术疗效满意.UCLA评分由术前平均20.1分改善至术后31.6分. 结论本术式可确定肩关节面一侧肩袖破裂的部位及深度,且不破坏三角肌的连续性.手术效果好,患者可较早进行功能煅练,功能恢复快.适合在我国许多刚开展肩关节镜手术的医院推广.
作者:韦民;张钟元;Minola Riccardo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柳胺苄心定预防氯胺酮心血管反应的较佳剂量.方法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颈部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3组,因术中牵拉不适或麻醉不完全而予以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A、B两组在静脉注射氯胺酮前1 min分别予静脉注射柳胺苄心定0.4 mg/kg和0.2 mg/kg,C组不用柳胺苄心定.观察3组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A组用氯胺酮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平稳,B、C两组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上升,以C组为甚.结论在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前,静脉注射柳胺苄心定0.4 mg/kg,能有效阻断由氯胺酮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张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发生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E基因多态性是否存在关联.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检测58例PIH患者(实验组)和156名正常孕妇(对照组)的HLA-E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HLA-E*0101均为常见的等位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3.1%和42.25%;其次是 E*01032,分别为28.45%和32.84%; E*01031分别为28.45%和24.88%;HLA-E*0102和 E*0104在两组标本中均未检出.两组间检出的3个等位基因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PIH的发生与HLA-E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无直接关联.
作者:吴乾渝;赵亮;范丽安;洪孚卿;杨珏琴;徐庸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丙丁酚对晚期糖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AGEs刺激及丙丁酚作用后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AGEs刺激后VCAM-1表达增加,TNF-α水平升高;丙丁酚干预组VCAM-1表达降低,TNF-α水平下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丙丁酚能抑制AGE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TNF-α的介导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茂锦;邹大进;叶江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35.8 GHz毫米波照射能否诱导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4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BEL 7404人肝癌细胞体外培养,随机分为4组,采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核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底物多聚腺苷酸核糖基化聚合酶(PARP)被剪切的比例.结果 BEL 7404细胞经毫米波照射后诱发的细胞死亡具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其中毫米波和5-氟脲嘧啶(5-Fu)联合组细胞凋亡比例增高;免疫印迹分析对照组中相对分子质量为116×103的PARP几乎完全保持完整,经毫米波或5-FU处理过的BEL7404细胞中, 116×103的PARP被切割成相对分子质量为85×103的肽段,其中以毫米波和5-Fu联合组被剪切的PARP比例高.结论毫米波照射可诱导BEL7404肝癌细胞凋亡,与5-Fu联合使用可明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戎兰;孙大裕;梅玲;陆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移植在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共26例,其中行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移植16例,未行肌瓣移植10例.结果肌瓣移植者中有1例发生肌瓣坏死及骨筋膜室综合征;非移植者中有2例发生切缘皮瓣坏死深部感染,3例切口脂肪液化浅表感染.19例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按Enneking法评定功能,≥23分6例,15~22分8例,<15分5例,优良率为73.7%.结论胫骨近端骨恶性肿瘤保肢术中采用带血管蒂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移植可重建软组织缺损、降低局部并发症及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俞光荣;蔡宣松;袁锋;梅炯;李海丰;程黎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颈丛受压的解剖学依据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采用解剖学方法,对6具成人尸体的双侧颈丛,并对其行径作大体及显微解剖观察;临床随访并分析16例颈丛神经受压患者的治疗及疗效.结果 C2~4根部及C2,3与C3,4的合干处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C3、C4合干处还有成串的淋巴结与之伴行.本组16例患者中,6例合并胸廓出口综合征,5例作颈丛周围纤维组织松解后颈部耳周部感觉恢复正常.16例患者均作颈部局封治疗后随访6个月~2年,其中8例有效,2例无效.6例伴有胸廓出口综合征.结论颈丛在穿过颈部腱性组织时有可能受到卡压,产生颈部疼痛、不适及颈部与耳周感觉异常,局封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松解.
作者:方有生;陈德松;顾玉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及植骨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新鲜尸体标本8具,对每一具标本先后进行正常预柱、前路椎体开槽和开槽后植骨3种工况测试,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对颈椎标本施加2.0 Nm的纯力偶矩产生颈椎生理范围的运动,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5及C5~6在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稳定性.结果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减压节段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表现为减压节段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加大.植骨后前屈活动度下降,但稳定性较正常差.结论颈椎开槽后稳定性明显降低.植骨后椎间高度增加,椎间活动度减少即稳定性增加,但较正常差.
作者:程黎明;蔡宣松;俞光荣;梅炯;钟世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挽救罹患白内障同时合并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或其他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而需要手术的患眼,出现了白内障手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及手术设备的发展,改进后的晶状体切除手术及晶状体囊外摘除术、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等白内障手术方法相继被应用于联合手术中,并取得一定的疗效.该新术式能减少患者痛苦,迅速恢复患眼的视功能,因此白内障手术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联合应用已被认为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措施,被多数眼科医师采用.
作者:王克岩;许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女,80岁.因胸闷、气急2周,于2000年4月住外院肺内科,右侧胸腔穿刺液乳糜定性为阳性.淋巴管造影显示胸导管有造影剂溢出,确诊为自发性胸导管破裂,右侧乳糜胸.因患者年迈,不宜手术,遂给予定期胸腔穿刺抽液及营养支持治疗5个月,胸水未控制,于2000年9月转入我院外科.入院后采取保守、支持治疗,胸腔穿刺每2周一次,每次穿刺量>1 000 ml,持续6个月胸水仍未控制.征得家属同意后,采用C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商品名为高聚生)胸腔内注射治疗.
作者:陈友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例1 患者男,35岁.鼻咽癌放射治疗2年,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余,于1995年5月2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993年3月被诊断为鼻咽癌,在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放射总剂量为8 200拉德,放疗后定期复查,鼻咽部未见异常.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耳前及颈部淋巴结未触及,鼻咽部未见肿物.
作者:刘安;金威尔;张俊华;徐朝阳;林宝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儿男,11岁,体重34 kg, 因体格检查发现心脏杂音4年,伴晕厥2次入院.入院心功能分级(NYHA)为2级,生长发育和智力均正常,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及右缘第2~3肋间可闻及4/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颈部传导,可触及收缩期震颤,A2<P2.上肢血压为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潘欣;崔克俭;姬兰云;倪幼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46岁,因误吸根管治疗针16 h,伴咳嗽、少量咳血,于1997年11月16日收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呼吸平稳,心肺无异常,咽喉部形态结构正常.外院CT示:气管上端T2平面腔内可见金属影.入院当日在局部麻醉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前肌注硫酸阿托品0.5 mg、鲁米那钠0.1 g,用1%地卡因行鼻、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气管支气管黏膜表面麻醉.术中见:左支气管上叶开口根管治疗针斜行嵌顿,尖端朝上.手术用活检钳夹持其尖端,随镜体徐徐拉至口咽部,经口钳出.根管治疗针柄长11 mm,直径3 mm,针身长21 mm.手术顺利,术中无组织损伤,患者于次日出院.
作者:张治军;胥伟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63年1月2日,陈中伟院士与已故钱允庆教授通力合作,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了我国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手术取得完满成功,轰动全国及世界医学界,开创了我国四肢显微外科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四肢显微外科技术和事业的发展.
作者:曾炳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与其他器官及组织损伤的诊断相同,周围神经损伤必须通过临床检查,并结合必要的物理诊断手段,才能明确诊断.但因其具有特殊性,应强调以下几点.
作者:朱家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一、显微外科的发展史显微外科技术的起源可追溯到1921 年Nylen 等首次用放大镜和双目手术显微镜进行内耳的开洞、减压等简单手术. 1950年Baraquer等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角膜缝合.1960年,Jacobson 等应用手术显微镜对直径为1.6~3.2 mm 的细小血管进行缝合,获得较高的通畅率,这在显微外科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几乎同时,Buncke尝试了显微血管外科技术,并由此推广到外科的其他领域,在实验外科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1961年,Lee 等在鼠身上进行门腔静脉分流手术获得成功;1962 年,Conzales 等用鼠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随后,Abbott 等也采用鼠做心脏移植手术.此时,显微外科已逐渐成为一项新的外科技术,但其在临床上的迅速发展则由20世纪70年代开始,并在外科领域逐渐广泛开展.首先为各种带血管游离组织的移植,包括肌肉、骨、关节等组织的移植,其次为显微外科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尤其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为广泛[1].
作者:张键;陈中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由创伤、肿瘤或先天性疾病造成的手缺失,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佩戴假肢虽可弥补肢体的外观,重获部分功能,但手的结构复杂、功能精细,即便是三维电子手也仅能完成手部粗大的动作,远远满足不了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因此,国内外学者认为异体手移植是解决手缺失的可能及直接的方法.
作者:裴国献;魏宽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目前全球哮喘患者已超过1亿人,且病死率无明显下降.哮喘的治疗,特别是稳定期的预防已引起医务界及患者的重视[1].本组资料通过了解社区中重度哮喘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特点、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着重分析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规范治疗及管理对策.
作者:朱惠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桥小脑角为颅内各种肿瘤的的好发部位,由于其解剖结构独特,故该部位的肿瘤术后并发症较多.现对我科1995年10月~2001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6例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作者:李骁雄;李善泉;熊文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教授等为工人王存柏接活了完全离断的右前臂,且功能恢复良好,被公认为世界上断肢再植成功的首例报道,至今断肢、断指再植成功在我国已有40年的历史[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显微外科器械、设备的发展,特殊性断肢、断指再植的成活率迅速提高,且其功能恢复良好[2].我院自1982年4月~2001年12月间,对168例特殊的断肢、断指患者进行再植手术,术后长期随访了大部分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蔡林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精确地评判下肢慢性静脉病患者静脉返流的部位及程度,对选择手术患者及决定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静脉造影及双功彩超是临床主要的评判方法,但对双功彩超评判静脉返流程度的参数目前尚存在争论.本研究采用在通术前灰阶血流成像(B-Flow)技术探测静脉返流指数,客观地评价B-Flow技术评判下肢静脉返流的价值.
作者:叶古祥;杨力;姜伟庆;宋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蝶窦位于颅底,解剖位置深,因此蝶窦占位性病变的眼部首发症状易被忽视.影像学技术及鼻内窥镜手术的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治蝶窦占位性病变提供了新的方法.我院自1994年7月~1999年2月共收治蝶窦占位性病变患者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胜军;迟放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前,对交锁髓内钉治疗长干骨骨折的优势已有共识,采用普通交锁髓内钉对胫骨远段骨折(骨折线距踝关节面3.5~6.0 cm)的固定不牢靠,而远端十字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效果佳.我院2000年1月~2001年12月间,采用十字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段骨折15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建新;陆男吉;王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采用小剂量、短间隔静脉注射脱水剂的方法抢救伴发脑水肿的危重患者,可纠正或改善脑水肿,且不使休克、心力衰竭或肺水肿恶化,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松杨;主秋霞;武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细胞凋亡主要是细胞核和染色质的改变,研究发现抗凋亡基因Bcl-2位于线粒体内膜意味着凋亡细胞线粒体出现异常.已有一些实验观察到淋巴细胞、胸腺细胞、U937细胞及肝细胞凋亡早期常伴线粒体异常,进一步观察发现,线粒体跨膜潜能(ΔΨm)下降常伴有线粒体渗透转移(PT)肿胀,即线粒体PT孔的开放.单核细胞是机体的重要防御细胞,已有文献报道不同含糖的乳酸盐腹膜透析液(L-PDS)对腹膜巨噬细胞、腹膜间皮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有损害[1].体外实验观察到当细胞与L-PDS孵育后,出现胞内酸中毒导致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本研究通过调查L-PDS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线粒体ΔΨm的影响,观察线粒体PT肿胀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黎莉;金惠敏;叶志斌;袁伟杰;徐琴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原发性心脏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进步,心脏肿瘤的手术广泛开展,良性肿瘤术后可取得满意疗效;恶性肿瘤少见,手术难以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差且易复发、转移,患者多在术后短期内死亡[1-4].本研究所心脏外科在20余年中共完成心脏肿瘤手术137例,现总结其中120例黏液瘤与黏液肉瘤病例的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刘沙;王哲;陈安清;周光华;蒋振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全麻术后,随着麻醉效果的减退和肌力的恢复,患者的血压、心率迅速上升,加之气管插管的刺激,患者易发生呛咳,血压上升更为剧烈,容易引起手术部位出血及发生脑血管意外等.异丙酚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因而常用于全麻术后拔管期间;但异丙酚也可致患者的脑血流减少,而脑血流是影响脑氧合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拔管期间异丙酚对脑氧合的影响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霞;赵希敏;程志军;罗伟;周为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前临床上对重型脑外伤预后的早期评估主要依赖于患者伤后的临床表现(格拉斯格昏迷计分,GCS) 及影像学表现(CT检查),新近发现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评估脑损害的特异性神经生化学血清标记物,其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早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已广受关注.本研究通过测定患者伤后的血清NSE浓度、GCS及CT检查分级,对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进行早期评估,并比较其评估结果,以期为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提供有效的证据.
作者:王建清;李宁;沈建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降低日益增高的剖宫产率,我院自1999年9月~2000年1月对121例产妇开展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国懿;杜炎升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