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单侧肺移植治疗终末期间质性肺病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方法4例终末期间质性肺病患者包括2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和2例矽肺,均接受单侧肺移植,其中1例由非血缘供体肺叶移植.术后均接受抗排异免疫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结果手术死亡率及术后早期(术后<90 d)死亡率均为零.术后肺动脉压力、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率为100%.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生存2年3个月死亡,其余2例仍在随访中.结论肺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间质性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肺水肿、排异反应、感染、呼吸道并发症以及过度通气等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的处理是保证肺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骏;高成新;秦元;胡定中;施建新;曹克坚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国产与进口明胶溶液行术前超容量血液稀释对机体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比较两者的不良反应,以验证国产明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行择期腹部外科手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55岁,随机均分为乳酸林格液组(L组,即对照组)、国产明胶液菲克雪浓组(F组)和进口明胶液佳乐施组(G组).在麻醉诱导前以20 ml·kg-1·h-1的速度扩容1 h,在扩容前(T1)、扩容止(T2)、扩容后1 h(T3)、扩容后2 h(T4)采取静脉血样,采用血栓弹性描记仪(TEG)测定凝血R时间、K时间、α角、MA、CL30等值,同时测定各时点的血气分析、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血小板大聚集率,记录有创血压(iB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实验过程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扩容前、后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均保持平稳,血气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PT、APTT、Fg和血小板大聚集率均无明显变化.扩容后,3组的Hct、Hb均明显下降(P<0.05),G组和F组在扩容后2 h仍明显低于L组(P<0.05),但前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溶液扩容后R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应用乳酸林格液、国产明胶液菲克雪浓和进口明胶液佳乐施20 ml·kg-1·h-1行术前超容量血液稀释是安全的.国产明胶液与进口明胶液佳乐施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仿.
作者:李一亮;顾敏杰;李朝晖;于布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收治35例37耳慢性中耳乳突炎,经术前全身、局部抗感染治疗后,行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形术(保留桥).手术要求保留鼓室壁完整,重建或保留听骨链,修复上鼓室外侧壁,行乳突肌骨膜瓣填塞、耳甲腔成形、蝶形术腔软组织内陷等;并对干耳时间及术前、术后听力进行观察.结果37耳的干耳时间为1~3个月,平均1.5个月.37耳上鼓室外侧壁形态良好,听骨链保留28耳、重建9耳.听力以0.5、1.0、2.0 kHz(听力级)3个语言频率气导及气骨导差缩小的平均值评定.术后平均气骨导差为15.27 dB,较术前的34.95 dB明显缩小(P<0.01).结论鼓室完壁开放技术鼓室成型术治疗慢性中耳乳突炎能保证清除病灶,并保留或重建听骨链,重建上鼓室外侧壁;且可恢复中耳解剖腔隙结构;患者听力提高较满意.
作者:张家雄;周文茹;庞玲;钱备;李妙英;胡继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诊断肺部周边小病灶的准确度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6月至2003年11月共45例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部周边小病灶穿刺,男34例,女11例,年龄31~81岁,平均为(61.8±13.7)岁.病灶直径7~20 mm,平均为(16.3±4.5)mm.孤立病灶39例,多发病灶6例.结果恶性病变19例(42.2%);良性病变17例(37.8%);组织学检查阴性6例,其中1例为假阴性;无诊断价值3例.其准确度为91.1%(41/45例),灵敏度为95%(19/20例).并发气胸4例(8.9%).2例(4.4%)患者合并病灶周围少量出血.讨论CT引导下细针穿刺肺部良、恶性病灶是相当安全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其准确度和安全性与病灶大小和进针深度有关,小病灶准确度低于大病灶.该方法除气胸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张月莉;严德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免疫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NOD小鼠以环磷酰胺加速发病,给PTX后测血糖、糖尿病患病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胰岛炎,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胰腺组织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结束时,PTX组的血糖值为13.04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3 mmol/L(P<0.01);胰岛炎评分为1.02±0.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7±1.22(P<0.05);糖尿病患病率为40.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43%(P<0.05);胰腺组织IFN-γ、TNF-α mRNA的表达降低(P<0.05),IL-10 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PTX可预防NOD小鼠糖尿病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胰腺组织辅助性T细胞1型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施念玮;吴艺捷;王煜非;顾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Har)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明显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可能机制.方法以成人急性白血病(AL)原代细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其遗传性和体内细胞相似的特点,模拟人体用药后的大血药浓度,采用高、中、低3种浓度梯度对HHar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二苯胺法、流式细胞术等一系列国内外检测细胞凋亡的经典方法,充分证い实HHar确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尔后,进一步选取其中较为经济的光镜下计数细胞凋亡率、二苯胺法定量测定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率及锥虫蓝染色光镜下计数坏死率3种方法定量观察HHar对ALL及AML原代细胞的诱导凋亡和杀伤,得出相应的时间、剂量和效应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Har可诱导AL原代细胞凋亡,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结论AML原代细胞对HHar诱导凋亡的敏感性高于ALL原代细胞,这是其临床疗效优于ALL的可能机制.
作者:许洪志;仲春红;李爱;刘新;李颖;邹俊晖;徐功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样结构物生长及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体外实验中他汀类药物是否具有独立于血脂调节作用以外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方法①多种他汀类药物血管新生共同培养:加入匹他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培养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计数血管样结构物管腔形成数,并与阳性对照组、血管新生抑制剂组比较.②匹他伐他汀血管新生共同培养:添加不同浓度的匹他伐他汀培养后,采用血管新生定量软件分析系统计算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面积、管腔长度、管腔交差点数和管腔支数,并与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③HUVEC培养:添加不同浓度的匹他伐他汀培养后回收HUVEC,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多种他汀类药物培养:匹他伐他汀1×10-10mol/ml、阿托伐他汀1×10-6mol/ml,普伐他汀1×10-5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管新生抑制剂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匹他伐他汀培养:匹他伐他汀1×10-11~1×10-10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面积明显增大,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匹他伐他汀1×10-10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长度、管腔交差点数和管腔支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匹他伐他汀1×10-8~1×10-12mol/ml浓度时,HUVEC培养细胞VEGF蛋白表达增强.结论他汀类药物促进了血管样结构物的生长,匹他伐他汀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对VEGF蛋白的表达,推测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独立于血脂调节作用以外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且该作用与药物剂量有关.
作者:张月兰;徐甲芬;程颖;曾定尹;齐国先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自杀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SV-tk)对鼻咽癌(NPC)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机制.方法将HSV-tk基因通过脂质体法转染NPC细胞株,经G418筛查挑选阳性细胞克隆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鉴定,加入前体药物戊环鸟苷(GCV)后,观察其对NPC细胞的杀亡状况.结果MTT法显示转染的NPC细胞株在加入GCV后,成活率明显降低,与未转染基因的NPC细胞株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显示与未加GCV的细胞相比,转染基因的细胞加入GCV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S期细胞数从占总细胞数的35.71%降至17.41%,凋亡率从1.33%增长至8.15%,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电镜下,转染细胞经GCV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内特征性的凋亡小体.结论自杀基因HSV-tk对NPC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可能性机制是HSV-tk基因联合GCV,对NPC细胞产生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作者:余少卿;章如新;熊俊;赵恩鹏;温武;文军慧;沈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建立接近临床环境的大鼠深低温停循环(DHCA)模型,并进一步研究DHCA对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对照组.以氯胺酮、芬太尼和氟哌利多混合液麻醉动物,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实验组动物实施体外循环,预充液总量为20 ml(乳酸林格液10 ml、20%甘露醇1 ml、肝素1 ml即100 U、6%贺斯8 ml).降温至18℃停循环90 min,术中监测血气分析、血压和心率变化.复温、复灌60 min后处死动物.灌注后取脑分别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有3只大鼠因为颈静脉插管失败死亡,其余动物顺利完成实验.无血预充后的红细胞压积(HCT)约为0.20.病理检查结果发现在大鼠的海马区、皮层和丘脑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变性坏死神经元,电镜下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胞浆内细胞器减少甚至消失.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大鼠DHCA模型预充量小,与临床情况更为接近,并且制作简单,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少,便于广泛开展.形态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该模型是成功的,同时为深入研究DHCA术后的神经并发症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作者:苏殿三;王祥瑞;郑拥军;赵延华;张挺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液体浓缩上清液对胃上皮细胞的空泡毒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空泡变性细胞毒素(VacA)的纯化及探讨VacA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Hp菌株液体培养上清液制成粗制VacA蛋白,粗制VacA经倍比稀释(1:160~1:2)后与胃癌SGC-7901细胞共同孵育后观察胃癌细胞形态变化,同时观察1:2及1:5滴度组于0、2、4、8、16和24 h时的空泡活性.采用中性红摄入法(NRU)评价空泡活性.结果1:2及1:5滴度组胃癌细胞于24 h时空泡形成细胞达100%,空泡细胞比例随毒素滴度递减.孵育24 h时粗制VacA产生空泡活性的小剂量约为6μg,超过120μg可导致细胞死亡.当毒素滴度为1:2时,孵育4 h即产生明显空泡[550 nm光吸收值(A550)=0.43±0.06],至16 h达高吸收值(A55o=0.71±0.03),至24 h时因细胞大量死亡,A550反而下降至0.06±0.04,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1:5毒素滴度的时间曲线较1:2滴度更恰当反映出空泡活性随孵育时间变化的特性.结论Hp液体培养上清浓缩液对胃癌细胞具有明显的空泡毒性作用,VacA导致的空泡毒性具有明显的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且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适当的浓度及孵育时间是VacA致病机制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作者:杜奕奇;李兆申;苏暾;屠振兴;龚燕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和比较不同营养状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脂群与祛脂群的变化.方法对59例男性COPD患者和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9名无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老年男性按体重指数进行营养状况分组.COPD患者营养不良(A1组)19例,营养正常(B1组)26例,超重和肥胖(C1组)14例;对照者营养不良(A2组)14例,营养正常(B2组)18例,超重和肥胖(C2组)1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研究对象的脂群与祛脂群.结果B1、B2组祛脂群分别为(45.3±3.8)kg、(49.3±4.6)kg,祛脂群%分别为(77.7±5.9)%、(81.2±3.5)%;脂群分别为(13.4±4.1)kg、(11.4±2.2)kg,脂群%分别为(22.9±6.3)%、(18.8±3.5)%;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A1与A2组间,C1与C2组间祛脂群、脂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营养正常的COPD患者的人体组成明显不同,祛脂群含量明显减少,提示COPD患者往往伴有肌肉和内脏细胞萎缩,可能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作者:罗勇;徐卫国;董欢霁;汤庆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调查胆囊切除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比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长期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和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回顾性分析LC(146例)和OC组(132例)患者术后超过4年的生活质量值.结果LC患者SF-36及GIQLI调查中涉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各方面的分值均显著高于OC患者(P<0.05).结论LC患者较OC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更好.
作者:忻颖;朱江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3种非颈部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方案,以探索颈部无瘢痕手术的合理方案.方法比较双乳间径路(组Ⅰ)、锁骨下径路(组Ⅱ)、单侧乳晕径路(组Ⅲ)3种非颈部径路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效果.结果组Ⅰ、组Ⅱ、组Ⅲ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6.0±27.1)min、(75.0±21.2)min和(121.0±34.2)min(组Ⅰ与组Ⅱ、组Ⅱ与组Ⅲ比较,P值均<0.05;组Ⅰ与组Ⅲ比较,P>0.05),创建皮下隧道所用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3.0±17.3)min、(33.0±12.2)min和(67.0±33.0)min(3组两两比较,P值均<0.05),皮下淤斑的发生率分别为3/9例、2/10例和2/7例(3组两两比较,P值均>0.05).均无术后出血、神经损伤及戳孔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为3~5 d.结论非颈部途径无瘢痕甲状腺腺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就分离面大小和相应的损伤程度而言,组Ⅰ大于组Ⅱ和组Ⅲ,组Ⅱ与组Ⅲ相当.美容效果依次为组Ⅲ、组Ⅰ、组Ⅱ.操作难度以组Ⅲ大,与操作者不习惯腔镜位于单侧所得到的影像判断有关.
作者:胡海;所广军;朱江帆;梁春立;赵中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在介入微创治疗中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实施的介入微创手术中应用等渗造影剂59例.所有患者按术前的肾功能分为两组:术前肾功能正常组[血肌酐(Scr)<178 μmol/L和肾小球滤过率(GFR)>50 ml/min]和术前肾功能不全组(Scr≥178μmol/L且<445 μmol/L或GFR>25 ml/min且≤50 ml/mi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即刻及术后第1、2、3、7天时Scr、血尿素氮(BUN)、β2-微球蛋白(β2-M)、尿比重(SG)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肾功能正常组患者术后Scr、BUN、β2-M、SG 4项指标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前肾功能不全组患者术后4项指标也未较术前升高,但术后第7天Scr水平较第2、3天明显下降(P<0.05).结论等渗造影剂对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的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利新;景在平;包俊敏;赵志青;曲乐丰;赵珺;黄晟;陆清声;梅志军;汤敬东;崔佳森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患者22例,梗阻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2例.结果22例大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90.9%,术后1~2 d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或消除,其中14例为姑息治疗,6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 d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远端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2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个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该方法操作简单、经济有效、术后并发症少,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美东;姚礼庆;高卫东;周平红;何国杰;钟芸诗;张轶群;陈巍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腹腔镜行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石症的微创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45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镜括约肌切除术(EST)取石失败3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造影发现胆总管结石11例.结果45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92.0±16.4)min,术后残余结石3例(7%),2例行经窦道胆道镜取石成功,1例行经T管肝素溶石.术后3~7周拔除T管,无胆漏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治疗效果肯定,微创意义明显.
作者:黄建平;万焕真;朱海炎;赵艳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前对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有12%~30%的患者冠状动脉呈弥漫性粥样硬化,这类患者行PTCA和CABG的效果均不理想,许多患者术后仍存在心绞痛症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性血管生成和细胞移植等方法的疗效仍存有争议,而心脏移植又因供体受限、费用高而受到限制.1983年Pratt提出通过冠状静脉系统逆行灌注心肌的概念,即冠状静脉动脉化.
作者:刘健;肖明第;袁忠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987年,Murakami等[1]从人的唾液中分离纯化出一种碳酸酐酶(CA)同工酶,并正式将其命名为CAⅥ.研究表明,CAⅥ的分子结构、组织分布、生理功能都不同于其他CA同工酶.目前,国外关于CAⅥ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现就CA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苏红如;石四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P-选择素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000的糖蛋白,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膜上及血小板α颗粒膜上,在受到组织胺、凝血酶、佛波酯和钙离子载体A23187的刺激后,其迅速在质膜上表达,缺氧/再氧化或氧自由基也可诱导表达.P-选择素凝集素样区是配体结合部位的关键序列,其配体是唾液酸化路易斯(S-Lewisx),高亲和力的配体是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PSGL-1),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P-选择素主要介导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的滚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
作者:王晓岚;张亚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胰腺癌发病率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明显增多趋势,美国每年约有27 000例新发病例,上海近20年发病率增加了4倍.目前胰腺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但预后并未改善[1],胰腺癌患者的死亡率仍很高,其5年生存率低于5%,总中位生存期不到20个月,出现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则小于6个月.因此,胰腺癌的治疗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为胰腺癌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现就近年来胰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春;胡先贵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多胎妊娠率逐年上升,其产科并发症较单胎者明显增多,多胎妊娠不论以何种方式分娩,其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单胎妊娠,产时及产后宫缩乏力是其首要原因[1].自1996年至今,我院于分娩前采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以增强子宫收缩力,预防多胎妊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晓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胸部创伤约占总创伤的10%~15%,占总创伤致死人数的1/4.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常见的形式,其中第4~9肋是骨折的好发部位,高位肋骨(第1~3肋)骨折常预示伴有大血管损伤的严重创伤,而低位肋骨(第11~12肋)骨折多存在腹腔脏器损伤.3根以上相邻肋骨同时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的骨折称为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因胸壁不稳定、连枷胸导致呼吸循环病理生理改变而发生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随着我国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各类事故日渐增多,严重胸部外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院采用肋骨内固定方法治疗由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所致的不稳定胸壁,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谦君;彭寿行;张雄;顾戈平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随着年龄增长,出现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血管粥样斑块形成增多、内皮功能稳定性下降、纤溶系统功能失衡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明显升高.而在诸多因素中,纤溶系统功能失衡是造成血管事件发生的决定性因素[1].本研究观察138例老年人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l-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变化,并计算t-PA/PAI-1比值,旨在分析其与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作者:钟远;扬庆良;李蔚;金俊;孙宜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而CRP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有关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高敏CRP(hsCRP)水平,并与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探讨血清hsCRP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陈海滨;方瑾;吴文雅;刘颖;顾明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自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临床应用以来,其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绝大多数开腹的手术均已在腹腔镜下进行过尝试,其中某些手术已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现就腹腔镜手术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作者:郑民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2005年美国肛肠外科医师学会年会于4月30日至5月5日在美国费城召开.会议共交流论文184篇,腹腔镜专题为26篇,占14.3%.这些论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肛肠外科腹腔镜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腹腔镜手术术中中转开腹及术后产生并发症或再手术的预测指标评估以及手助腹腔镜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过去一年中肛肠外科腹腔镜技术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赵荣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直肠绒毛状腺瘤的体积会逐渐增大,其恶变成有侵袭性肿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此,切缘阴性的完整切除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的目标.目前,对于直肠绒毛状腺瘤,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内镜下肿瘤电切术、传统的经各种途径的局部切除术及根治性的直肠切除术.内镜下肿瘤电切术虽然是一种微创的方法,但在切除较大的直肠肿瘤时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切缘.另一方面,传统的经各种途径的局部切除术虽然大多可以获得满意的切缘,但是只能局限应用于靠近肛缘的直肠肿瘤.直肠切除术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切缘,但是手术创伤大,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作者:刘应裕;蒙家兴;林国乐;叶维晋 刊期: 2005年第10期
自1991年Parodi报道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治疗腹主动脉瘤以来,该微创方法在不断的争议和技术改进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动脉扩张病的重要手段,该过程得益于以解除内漏为代表的围手术期处理技巧提高和腔内移植物的不断改进.
作者:景在平;梅志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主要死因.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采取各种措施阻止致命性的大出血,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治疗门静脉高压出血的手术方式之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复杂手术的开展成为可能.近年来,进行了许多腹腔镜贲门周围去血管(devascularization)的动物实验.继巴西圣保罗Zilberstein进行临床尝试后,国内也相继开展了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朱江帆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一、概念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指全身静脉系统内的栓子游离后堵塞肺血管床,其中99%的栓子为血栓性质,所以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
作者:王乐民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