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长春地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全血基因组AZF区微缺失情况.方法 收集长春地区425例男性无精子症患者外周血,用多重PCR的方法对AZF基因4个区域的序列标志位点(STS)进行检查.结果 425例无精子症患者中共26例发现AZF区微缺失,占6.12%.其中单独AZFa缺失1例;单独AZFb缺失1例;单独AZFc缺失9例;未发现单独AZFd缺失.所有AZF缺失的患者中带有AZFc缺失共24例,占92.31%.结论 长春地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AZF区微缺失以AZFe缺失为主.
作者:郑贤红;王欣宇;云馨;马超;杨亚萍;刘睿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碳青霉烯(carbapenem)类抗生素对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保持极强的抗菌活性.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线经验治疗药物.但随着该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2004~2008年间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和该两种抗生素使用量之间的关系.
作者:夏云;曹何;张晓恒;陈宏础;张莉萍;任国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了解澳门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特征,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及多重耐药的原因.方法 收集澳门特别行政区仁伯爵综合医院、镜湖医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209株,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17种常规使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按CLSI 2006年标准确定ESBLs表型.结果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209株全部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分别为91.3%、70.7%;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四环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1.3%、31.3%、66.8%、51.4%、50.2%、49.5%;头孢泊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44.9%、45%、39.4%、32%、31.6%、4.8%;氨曲南的耐药率为24.4%.ESBLs阳性检出率为30.1%.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四环素外,其他13种药物在产ESBLs组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组(P<0.01).结论 澳门地区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外的其他15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并存在多重耐药;ES-BLs阳性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增加可能是导致澳门地区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增加的原因之一.
作者:叶千红;林艳芳;曾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在常规盐水法检查RhD抗原阴性的个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减弱的RhD抗原,只能通过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出,常常表现为弱D表现型(包括弱D、部分D、DEL型等).采用更敏感的吸收和放散试验,仍可在IAT确认的Rh阴性个体中检测出一部分D抗原阳性的个体,称为D放散型(DEL).因此,我们随机抽取316名已确认为RhD阴性献血者进行吸收放散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荣仓;陈筱华;林碧;孔令光;黄国永;刘保林;甄伟春;林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经母婴联合免疫阻断后婴儿HBV标志物(HBVM)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探索Treg在HBV的母婴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2~8月在本院分娩的48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分娩后抽取新生儿股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VM水平.1月龄时复查HBVM.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两组婴儿Treg水平.结果 HBeAg阳性组新生儿CD4+CD25+T细胞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月龄新生儿HBeAg持续阳性可能是因为CD4+CD25+T细胞的比例较高所致.
作者:张永臣;王念跃;王佳;张亮;文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为了解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我们对酒泉地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液中分离的180株病原菌进行了耐药性监测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世霞;王海霞;张志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监测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水平,掌握耐多药结核病流行情况.方法 2003-2008年6年内本院收集的4 703株临床分枝杆菌,采用绝对浓度法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检测其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和5种二线抗结核药的敏感性.结果 结核复合群4 470株(95%),非结核分枝杆菌233株(5%).4 703株分枝杆菌对9种抗结核药的耐药率为mF(48.50%)、INH(45.52%)、SM(31.85%)、EB(19.58%)、DIP(18.56%)、LVX(16.24%)、PAS(9.78%)、AMK(7.61%)、CPM(6.29%).与2003年的报道相比,对INH、RIF、EB、LVX、DIP的耐药率均明显增高,P<0.01;对SM、CPM的耐药率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AMK和PAS的耐药率明显降低,P<0.01.4 470株结核杆菌中有耐多药结核菌(MDR-TB)和严重耐多药结核菌(XDR-TB)分别为1 573和136株,分别占结核杆菌总数的35.19%和3.04%.其中MDR-TB数比2003年报道的32.02%略高.结论 结核杆菌对抗结核药耐药水平较高且有增高的趋势,MDR-TB和XDR-TB流行严重,有必要加强抗结核药物耐药性的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作者:施旭东;陈清花;柏苏红;张文海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光照应激状态下SD大鼠小肠黏膜组织中annexin 5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SD大鼠光照应激模型,24 h持续光照,分为短期光照应激(2、3、4、7 d)和长期光照应激(14、21、28 d),分别取应激组和相应对照组的大鼠小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annexin 5在各时间段大鼠小肠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持续光照2、3、4、7 d,实验组大鼠小肠中annexin 5表达无明显变化;持续光照14 d和21 d,实验组大鼠小肠中annexin 5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光照28 d,实验组大鼠小肠中annexin 5表达量虽仍高于对照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nnexin 5在大鼠小肠中的分布未见明显改变,但光照应激后期实验组(14、21、28 d)annexin 5免疫组化显色较深.结论 在光照应激后期(14、21 d)annexin 5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28 d),机体内代偿机制的建立,实验组annexin 5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说明大鼠小肠中annexin 5参与了应激过程.
作者:时姗姗;卢坤刚;柳海燕;陶晓倩;林钗英;姚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人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2,PAR2)RNA干扰(RNAi)的重组慢病毒表达栽体,探讨PAR2在结肠癌细胞SW620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PAR2基因信息,设计4条PAR2 RNAi片段及1条阴性对照片段,western blotting筛选有效干扰片段,于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扰效率.PAR2激动荆(PAR2-AP)刺激感染后的SW620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Tmnswell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构建的PAR2-RNAi慢病毒颗粒感染SW620细胞后,PAR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PAR2-AP不能促进感染后的SW620细胞增殖,细胞各周期比率未见明显差异,迁移试验结果显示穿膜细胞数也未见明显增多.结论 成功构建的PAR2-RNAi慢病毒颗粒能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SW620的PAR2表达,进而阻断PAR2-AP对细胞增殖与迁移的促进效应.证明PAR2在SW620细胞增殖与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保成;周红;严一红;郭东琳;文海平;许国莹;周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引物延伸/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HBV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方法.方法 本法只需单条引物一次延伸反应便可检测野生株YMDD型、突变株YIDD和YVDD型.其中,突变株YVDD型被延伸1个碱基(G),突变株YIDD型被延伸4个碱基(ATTG/ATCG),野生株YMDD型被延伸3个碱基(ATG),延伸产物用DHPLC检测长度;构建野生株YMDD型、突变株YIDD型和YVDD型质粒,对方法进行检验;用商品试剂和临床标本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野生株YMDD型、突变株YIDD型和YVDD型克隆质粒验证结果完全符合;临床56例标本的检测结果与商品化试剂(熔解曲线法)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引物延伸/DHPLC检测HBV基因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是一个高特异性、高可靠性的方法.
作者:毛雄英;王卫华;沈广宇;张建英;陈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RT-PCR在手足口病(HFMD)肠道病毒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实时荧光RT-PCR检测64例临床初诊为HFMD患儿标本中总肠道病毒(EV)、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用RD细胞、Vero细胞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以免疫荧光法鉴别分离培养的EV71.结果 64例标本中,EV(+)/EV71(+)为23.4%(15/64)、EV(+)/CA16(+)为48.4%(31/64)、EV(+)/EV71(-)/CA16(-)为10.9%(7/64)、EV(-)/EV71(-)/CA16(-)为17.2%(11/64).实时荧光RT-PcR检测为EV71且病毒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效应的培养细胞经抗EV71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均为阳性,未发生细胞病变效应或非EV71的培养细胞均为阴性.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检测HFMD病原具有特异和快速等优点,与病毒分离培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林裕龙;温坤;潘玉先;王压娣;晋晶;车小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双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乙肝患者血清中HBV病毒变异的可行性.方法 用双探针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拉米夫定治疗后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确定HBV YMDD变异类型,与测序法进行比对.结果 68例标本中本法测出27例YMDD野生株,20例YIDD变异株,11例YVDD变异株,与直接测序结果一致.另有10例标本测得为混合株,经克隆后测序证实,混合株中存在优势株.直接测序只能检测出优势株.结论 双探针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出HBV DNA混合变异毒株.
作者:凤敏华;吴婴;黄荣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婴幼儿患者血清CK总活性正常而CK-MB活性增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血清cK活性正常而CK-MB活性增高婴幼儿患者同时测定其血清游离Hb、CK-MB质量(CK-MB-mass)、cTnT.及CK同工酶水平.结果 46例血清CK-MB活性增高而CK总活性正常的患儿中有3例CK-MB-mass和6例cTnT水平超过参考范围上限,但电泳未发现有明显的CK-MB、CK-BB区带且cTnT水平无一例达到心肌损伤诊断标准(>0.1 ng/ml),血清游离Hb浓度明显高于CK、CK-MB、CK-MB/CK均正常的婴幼儿.结论 血清CK-MB活性增高而CK总活性正常的3岁以下患儿血清CK-MB活性的增高可能系生理、标本和试剂等因素所致,不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吕礼应;张敏;杨九华;杨佰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为6种: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DA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
作者:沈定树;周雪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检测LIN28基因在胃癌组织及时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其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Trizol提取总RNA,RT-PCR检测3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胃黏膜组织中LIN28 mRNA的表达,用SYBR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IN28 mRNA均为阳性;胃癌组织LIN28 mRNA的平均表达强度为1.80×10-4,癌旁组织的平均表达强度为7.41×10-4,经配对t检验,P<0.01,有统计学差异.LIN28的表达与其他临床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胃癌组织LIN28 mRNA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下降;LIN28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周红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1例有左侧耳聋等新表型的9号染色体部分三体患儿,进行分子核型研究,并讨论核型一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和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分析,以确定患儿的核型和额外der(9)重复的拷贝数.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核型为47,XX,+mar,经多色荧光原位杂交和多态性检测证实这个标记染色体源自9号染色体.寡核苷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显示在9per→q21.11有69.5 Mb的重复,确定患儿核型为47,XX,+mar.ish der(9)(wep 9+).arr cgh 9pterq21.11(DOCK8→LOC138225)×3.在该重复区有148个注释基因.结论 该病例具有临床未报告过的新的表型.详细的分子核型和基因拷贝数重复的资料深化了对该病的了解,提供了可能的核型一表型关系和预后分析.
作者:张小琼;魏丽;崔英霞;潘梅;李桦;夏欣一;史轶超;胡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t-PSA;F/T)的佳临床诊断值,并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用微粒子捕获酶免疫技术测定67例前列腺癌和562例非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PSA和f-PSA,并计算F/T比值,经统计分析,确定F/T的临床诊断值,并进行临床病例验证.结果 F/T比值为0.15时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9.3%、特异性为88.0%.结论 选择F/T比值为0.15作为临床诊断界值,可大效率提高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率.
作者:夏吉荣;朱丹;严立;陈瀑;陈宏础;张莉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对1例临床确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具有典型FH表型特征的患者进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分析,探讨患者发病机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方法 常规血脂测定,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扩增apoB100基因第26号外显子蛋白编码3500区域及LDLR基因全部18个外显子,对扩增目的 片段进行核苷酸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分析.结果 患者血清TC 16.8 mmol/L,LDL-C 13.1 mmol/L,apoB100基因第26外显子10707位核苷酸C改变为T,导致apoB100基因3500位上精氨酸被色氨酸置换,为R3500W杂合突变;LDLR基因中第13外显子1879位核苷酸G改变为A,导致丙氨酸被苏氨酸置换,为A606T杂合突变.患者父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apoB100基因R3500W杂合突变,母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LDLR基因A606T杂合突变.结论 患者的2个突变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母,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同时发生apoB100缺陷症(FDB)及FH,是FDB/FH双基因复合杂合子,患者有严重的FH表型,临床确诊为纯合FH.
作者:潘晓冬;苏鹏宇;王绿娅;蔺洁;刘舒;杜兰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动态监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36例肾移植患者,稳定组29例,排斥组7例,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术后稳定组和排斥组的Cys C和Cr、Ure、UA进行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动态监测并测定术后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 移植术前,稳定组和排斥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组Cys C、Cr、Ure从术后1 d起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Cys C下降明显(42.9%),UA则从术后3 d起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与稳定组比较,术后排斥组的Cys C、Cr、Ure、UA分别升高了120.0%、91.8%、93.8%和86.9%,且Cys C的变化早发生;Cys C、Cr、Ure、UA与GFR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Cys C与GFR的相关系数(r=-0.935)大;ROC曲线下面积(AUCROC)Cys C(0.933)明显优于其他指标(P<0.01).结论 Cys C能较其他指标更早期、灵敏地判断肾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谢丽莉;刘娟;高强;孙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肾病综合征(nephrotie syndrome,NS)患者常出现胸水或/和腹水.我们发现伴腹水的Ns患者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浓度增高.本文报道有腹水及无腹水原发NS患者和健康查体者血清CA125浓度测定结果.
作者:彭涛;夏青;郭玲;杨向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监测晚期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血浆DN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疗效预测以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集35名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静脉血,用磁珠法提取血浆循环DNA和内参照质粒DNA,双重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DNA定量检测,以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结果 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血浆DNA平均含量为66.4(33.1~105.0)n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浆DNA平均含量22.4(16.2~30.0)ng/ml(P<0.01).一线药物化疗后,部分缓解组肺癌患者血浆DNA值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与病情稳定组、病情进展组患者血浆DNA值有显著差异(P均<0.05),而与健康对照组已无差异.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后血浆DNA<50 ng/ml的患者生存率高于血浆DNA≥50ng/ml的患者(P<0.01).结论 血浆DNA的变化可敏感地反映晚期肺癌患者化疗疗效,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夏文颖;丁清清;潘世扬;束永前;徐婷;陆雅春;耿雁;陈丹;黄珮珺;黄蕾;徐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美国风湿病协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分类诊断标准中,实验室指标仅RF一项,且特异性不高.本文旨在探讨新的血清标志物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RA33抗体在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RF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国庆;常利明;房喜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单独和联合应用抗癌胚抗原(CEA)、抗细胞角蛋白19片段(CK19)和抗HBME-1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在鉴别腹水癌细胞和间皮细胞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67例癌性腹水及40例良性腹水细胞CEA、CK19及HBME-1的表达.结果 CEA和CK19在癌性腹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疾病腹水中的间皮细胞,而HBME-1表达显著降低(P<0.01).单独应用时,HBME-1的敏感性高(95.5%),CEA的特异性高(97.0%),而CK19的准确性高(92.5%);联合应用时,CK19和HBME-1的诊断价值高,迭100%的敏感性和95.5%的准确性.结论 CEA、CK19和HBME-1对于鉴别腹水中的癌细胞与反应性问皮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倩;郭毅;李慧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6个检测系统4种分析方法测定人血清葡萄糖(Glu)的精密度和正确度,为选择准确的Glu测定比对目标系统提供依据.方法 2个候选参考实验室使用美国CDC推荐的血清Glu糖激酶参考方法,为5个浓度水平的冰冻混合人血清定值;以NIST有证参考物质SRM965a评价参考方法的正确度,以是否通过IFCC组织的参考实验室间Glu比对(RELA)进一步验证参考实验室的测定能力;每个常规分析系统(n=3)采用配套的校准品按厂家的要求进行校准;以测定定值冰冻人血清的均值与靶值的偏倚评价其正确度,以变异系数(CV)评价其不精密度.结果 2个候选Glu参考实验室测定4个水平的有证参考物,获8组数据,其中4组平均偏差介于2.4%~2.8%,另外4组小于2%;RELA比对结果显示参加本实验的2个参考实验室与其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等效一致.6个(A~F)检测系统间5水平标本测定的CV范围1.81%~2.89%,各测定系统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倚分别为:-2.47%~-0.32%、1.69%~4.5%、-2.27%~0.27%、3.55%~4.97%、1.69%~3.5%、-0.97%~0.32%.各检测系统5个水平的相对总误差均小于CLIA'88规定的Gh检测的可接受范围(±10%)的1/2.同时也小于Glu生物学变异允许总误差(±6.9%).结论 2个Glu测定候选参考实验室定值准确,参加本次调查的6个检测系统4种Clu分析方法具有理想的精密度和正确度.
作者:刘欧;徐国宾;王兰珍;夏昌宇;刘岩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肌酐(Cr)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探讨医学实验室认可工作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方法和程序.方法 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提供的<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为基础,参考其他测量不确定度指南文件,对本实验室血清Cr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结果 血清Cr浓度为59.65 μmoL/L时,所有不确定度分量影响的合成不确定度为2.69 μmoL/L,取95%可信区间,包含因子k=2,则血清扩展不确定度u=5.38μmol/L;排除生物学变异和分析前因素后,其他不确定度分量影响的合成不确定度为0.75 μmol/L.结论 我们所建立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简单方便,能分析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可用于医学实验室认可工作.
作者:鲁涛;李江;赵兴波;王玫;鄢盛恺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人磷酯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N端蛋白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重组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及纯化.方法 以重组质粒pcDNA3.1-GPC3N为模板,扩增GPC3 N端基因,产物经纯化回收后与载体PGEX-4T-1连接并转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酶切鉴定序列完全正确者诱导表达GST-GPC3 N端融合蛋白,并以谷胱甘肽琼脂糖小珠亲和纯化.结果 Glypican 3 N端基因片段成功插入载体PGEX-4T-1,插入位点及碱基序列完全正确,转化Rosetta后,经IPGT诱导成功表达分子质量为64 000的GST-GPC3 N端融合蛋白.结论 成功建立了重组GST-GPC3 N端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菌株及诱导表达和纯化的方法,为GPC3 N端融合蛋白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基础.
作者:肖明兵;赵敏星;倪润洲;江枫;周嘉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一种可靠、敏感、全面的ERCC1 Asn118Asn基因多态性检测新方法,用于预测肿瘤患者对铂类的耐药性.方法 以ERCC1基因第4个外显子Asn18Asn的一对引物行PCR扩增227例临床样本DNA,将荧光偏振检测技术与模板指导的末端延伸反应(TDI-FP)结合,应用探针杂交延伸反应对临床样本扩增产物进行ERCC1 Asn118Asn基因多态性检测,并以DNA序列测定验证检测结果.结果 227例临床样本DNA中,119例(52.4%)ERCCI Asn118Asn基因为C/C纯合子(AAC)基因型,88例(38.8%)为C/T杂合子基因型,20例(8.8%)为T/T纯合子(AAT)基因型.但DNA序列测定法检出杂合子基因型仅33例.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特异性较好、操作简便、无需标记探针的临床标本ERCCl Asn118Ash基因多态性检测新方法,有望用于肿瘤患者铂类耐药性的检测.
作者:张菊;李丁;李小惠;张贺龙;郭宴海;颜真;刘文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IFN-γ和TNF-α对培养的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Graves病(GD)患者甲状腺组织,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增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和TNF-α对甲状腺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凋亡率以及对Fas蛋白表达率的影响,用ELISA检测IFN-γ和TNF-α刺激甲状腺细胞后培养物上清液中sFa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独IFN-γ组、TNF-α组和IFN-γ/TNF-α联合组甲状腺细胞凋亡率、Fas蛋白表达率以及培养上清液中sFas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甲状腺细胞增殖活力均明显降低(P<0.01),且IFN-γ/TNF-α联合组效应强(P<0.01).单独IFN-γ组、TNF-α组和联合组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与Fas蛋白表达率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FN-γ和TNF-α能诱导甲状腺细胞凋亡,且这种诱导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作者:宋艳芳;祝先进;林青;何风屏;李山;梁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分析和DNA测序筛查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基因突变,评价DHPLC检测MECP2基因变异的可用性.方法 建立检测MECP2基因变异的DHPLC分析法,时52例孤独症患儿MECP2基因3个外显子分为8个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DHPLC筛查,并以DNA测序验证.结果 在Exon 4-1、4-2、4-3、44片段,分别发现有17个、2个、2个和1个样本峰型异常,DNA测序分析发现为6种MECP2基因变异.结论 DHPLC技术可用于检测MECP2基因变异,方法敏感、重复性好.
作者:王三梅;李明;潘虹;潘凯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cagA基因、rdxA基因变异与幽门螺杆菌(Hp)甲硝唑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Hp 180株,用E-test法检测对甲硝唑的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cagA、rdxA基因,并对rdxA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为43.3%,其中甲硝唑高水平耐药菌54株,占69.2%;rdxA基因突变率为56.7%;cagA阳性菌中高耐药菌所占的比例和rdxA基因的突变率均明显高于cagA阴性菌.结论 本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以高毒力茼株为主,rdxA基因突变在cagA基因阳性菌对甲硝唑产生高水平耐药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谢国艳;高志生;胡嘉波;周建华;蔡志昌;黄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检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IL-7受体)的表达,探讨其与HBV载量及痰病进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5名HBV感染者及40名健康人对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IL-7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并进行分析.结果 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分别为(84.59±5.69)%和(38.45±3.03)%,其中CD8+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乙肝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l27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重型乙肝组(P<0.05);HBV感染者血浆中IL-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CD8+T淋巴细胞表面CDl27的表达呈负相关(r=-0.341,P<0.05);HBV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r=-0.432,P<0.01).结论 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明显相关.
作者:周立平;李妍;董西华;栾虹;周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由于临床普遍开展RhD血型常规检测,输血和妊娠过程中抗D产生的频率明显下降,抗D以外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相对上升[1],RhD阳性母亲与RhD阳性子女可发生因Rh系统其他抗体引起的Rh新生儿溶血病(RhHDN).由IgG类抗-E抗体引起的RhHDN占一定比例.
作者:岳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我院于2009年2月12日收治1例由外院转来的疑似脑炎患者,经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经治疗无效于2月17日死亡.该患者在外院脑脊液中培养出革兰阳性杆菌当作污染菌没有做后菌种鉴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龚希平;梅亚宁;王念跃;黄菁;黄茂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9年10月,我科从1例肺癌脑转移患者胸腔积液及痰中,分离培养出1株抗坏血酸克吕沃菌(K.ascorbata),报道如下.
作者:牟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2009年4月至7月间我科从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血中多次分离到深红酵母菌,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于2009年1月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性胀痛,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淀粉酶1 300 U/L,CT提示胰腺周围大量渗出,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禁食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来我院就诊.住院后2~4月间血培养多次培养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潘氏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2009年4月4日病人发热38.6℃,血液及静脉导管同时培养出深红酵母菌.先后用米卡芬净、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血培养、静脉导管培养仍持续分离出深红酵母菌.6月24日改用氟康唑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静脉导管培养转阴.
作者:王颖;邵海枫;王卫萍;史利宁;范明;黄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前,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为抗凝剂的真空负压采血管广泛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部分人群血小板有EDTA依赖性聚集,造成仪器检测结果假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发生率为0.07%~0.21%[1-2].Beckman Coulter LH750血液分析仪对标本发生PTCP有血小板聚集(platelet clumps)警示信息,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还发现标本出现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时,白细咆VCS散点图中的特定部位出现异常颗粒团.本实验对我院近半年初检发现的血小板减少病例WBC散点图和仪器警示信息等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春芳;王剑超;陈雪静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