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5-6661
  • 国内刊号:32-1374/R
  • 影响因子:1.40
  • 创刊:1989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第三届江苏省优秀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2年1期文献
  • 双抗体夹心斑点金免疫渗滤法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现场应用

    目的探讨双抗体夹心斑点金免疫渗滤法(S-DIGFA)在现场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原已建立的以抗26 kDa GST基因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兼测示抗体的S-DIGFA的基础上,应用该法检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和传播阻断地区人群的血清共1 388份,并以双抗体夹心ELISA(S-ELISA)作对照.结果用S-DIGFA和S-ELISA平行检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血清300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和17.3%;两法检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人群血清1 088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和3.7%.结论 S-DIGFA检测循环抗原可在现场扩大应用和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素娥;汤益;施晓华;蒋健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核酸疫苗对猪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SjC23)DNA疫苗诱导猪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构建并大量制备pcDNA3.1-SjC23质粒DNA和pcDNA3.1-p35, pcDNA3.1-p40(小鼠IL-12的2个亚单位)的DNA疫苗.30头2.5月龄的上海松江本地猪(阉猪)分为A、B、C3组,每组10头.A组(SjC23组)于每头猪两侧臀部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SjC23质粒DNA,B组(SjC23+IL-12组),于每头猪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SjC23 DNA及500 μg pcDNA3.1-p35和500 μg pcDNA3.1-p40的混和质粒DNA;C组(对照组)每头猪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质粒DNA.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免疫后30 d,每猪经背部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0条.攻击后45 d剖杀,经胸主动脉灌冲,并从门静脉收集计算成虫.从肝脏的同一部位切下小块肝组织,置5% KOH内消化后,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EPG).比较各组间减虫率、减雌率和减卵率.在免疫前,末次免疫后和攻击后从猪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检测抗SjC23抗体.结果 SjC23组与SjC23+IL-12组与质粒对照组相比,分别获得29.2%和58.6%的减虫率、50.8%和58.8%的减雌率以及48.2%和56.4%的减卵率.抗体检测SjC23组和SjC23+IL-12组均有约50%的实验猪可检测到明显的抗SjC23抗体.结论 SjC23 DNA疫苗可诱导猪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朱荫昌;任建功;D.A.Harn;徐明;余传信;司进;叶萍;殷旭仁;何伟;许永良;曹国群;华万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地区钉螺的感染性及其致病力的研究

    目的测定不同地区钉螺对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株的易感性,并进一步观察虫株的致病力变化.方法用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感染湖沼垸外型及垸内型、水网型、山丘型地区钉螺,之后以不同地区钉螺室内保种(1代)的尾蚴和原野外尾蚴感染家兔.结果室内饲养的上述4类地区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49.58%、29.65%、32.01%、25.25%;以1 800条野外尾蚴和4地区钉螺保种的尾蚴感染家兔后,各组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 297、1 078、819、727、930条,家兔肝表面虫卵结节均数、每克肝虫卵均数、COPT反应率均为野外尾蚴组高于保种组,本地保种组高于异地各保种组.结论湖沼垸外地区(本地)钉螺易感性高于异地,野外尾蚴的感染性和致病力高于保种组,保种组中本地组的感染率和致病力高于异地组.

    作者:黄希宝;夏萍凤;杨丽华;蒋湧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湖南省不同类型疫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观察

    目的掌握湖南省不同类型疫区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方法试点纵向观察6类疫区血吸虫病病情与钉螺变化.结果 1997-2000年,人群血检与粪检阳性率分别徘徊在17.4%-21.1%和8.6%-7.6%之间.山丘型血检阳性率从1998年的7.3%下降到2000年的1.9%,粪检阳性率从1999年的0.6%下降到2000年的0;其它类型粪检阳性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耕牛阳性率在11.3%-9.6%之间波动.山丘型阳性螺密度从1997年的0.002 6只/框下降到1998年的0;垸内型无阳性钉螺,城市型阳性螺密度在0.004 2只/框以上;其它类型阳性螺密度均在0.002 5只/框以上.结论目前湖南省山丘型血吸虫病的疫情呈下降态势,湖区的血吸虫病疫情呈上升或徘徊状态.

    作者:阳桂芬;陈焱;方金城;赵正元;谢木生;李华忠;彭先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前列腺素E1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并用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分析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经PGE1治疗后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变化.结果 PGE1治疗组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分别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PGE1治疗组及感染对照组肝内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r=0.963 6,P<0.05;r=0.866 7,P<0.05;r=0.963 6,P<0.05;r=0.927 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凤超;贺永文;罗端德;曾令兰;李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通江河道护坡工程控制血吸虫病的经济效益分析

    目的了解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工程的效果与效益,为决策治理通江河道地区的水患与病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专家测评的方法,调查通江河道地区近5年的血吸虫病病情和水患情况及损失以及血防、水利、农业等的投入,结合工程设计预算,对工程后的血防、水利、环境和交通等效果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净现值分析法预测工程后1-30年的净效益.结果工程后相关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了31.09年一遇,年投入防汛人员减少86.76%,年接触疫水人数减少51.61%,年预防服药人数减少58.37%,年河道减少灭螺药物污染64.29 t,护坡后5年和10年比不进行护坡减少病人1 703人和40 925人;工程的年均血防效益为435.61万元,水利效益为2 061.89万元;工程后第12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费用,30年将产生净效益14 647万元.结论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是有利于抗灾防病、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血防、水利、农业相结合的环保型、可持续性工程.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戎国荣;黄轶昕;蔡刚;洪青标;庞浩;宋鸿焘;张晓波;高扬;张联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经胎盘传播的实验研究

    目的实验观察日本血吸虫的胎盘传播.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对母兔怀孕中期(器官发生期)和晚期(胎儿发育期),人工感染不同量的日本血吸虫尾蚴,观察仔兔日本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对仔兔断奶后进行攻击性感染. 结果母兔怀孕中期和晚期人工感染3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分别为75.0%和100.0%,仔兔经胎感染率分别为13.5%和46.7%.母兔怀孕晚期分别人工感染300、500、700条尾蚴,母兔经胎传播率均为100.0%,仔兔感染率分别为46.7%、61.9%、79.0%.仔兔感染强度分别为1-3、1-3条及2-14条血吸虫.新产仔兔断奶后攻击性感染20条尾蚴,实验组和对照组仔兔虫体回收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仔兔日本血吸虫经胎盘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母兔怀孕不同时期,胚胎发育不同程度,尾蚴感染剂量等众多因素有关;仔兔经胎感染后,机体可能无保护性免疫作用.

    作者:钱宝珍;汤益;Henrik O.Bogh;Mavia V.Johansen;施晓华;张素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

    目的探讨水淹对钉螺生存的影响,为长江洪水和三峡建坝引起的水位变化对血吸虫传播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系统抽样法进行现场查螺,现场和实验室模拟水淹实验观察钉螺存活情况.结果现场查螺显示,3-6月份未淹水洲滩以成螺为主,密度基本稳定在17-23只/框(每框为0.1 m2)之间;7-9月份洲滩被水淹没,启动了钉螺的世代交替,新螺急剧上升并生长发育,8月份达到高80.95只/草帘(0.1 m2),之后又急剧下降,而老螺大量死亡,基本稳定在2-5只/草帘;退水后的洲滩以新螺为主,其密度是淹水前洲滩的6.06倍.现场模拟钉螺水淹实验显示,淹水1个月钉螺存活率急剧下降,之后则稳定在5.8%-8.7%之间;实验室模拟淹水显示,不管是在夏季还是冬季,淹水使得钉螺存活率下降,以夏季更为明显,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而继续下降,而与淹水的深度无关.结论淹水可促进幼螺的生长发育和成螺的死亡,自然淹水成倍增加洲滩的活螺密度,并且有小部分成螺仍能在一个自然淹水期存活.

    作者:郑英杰;钟久河;陈秀纶;林丹丹;赵根明;张绍基;姜庆五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对按蚊残效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的拟除虫菊酯浸泡棉蚊帐和尼龙蚊帐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效果.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结果棉蚊帐和尼龙蚊帐浸药后180 d,拜虫杀(SC 12.5%高效氟氯氰菊酯)12.5 mg a.i/m2;杀飞克(EW 5%氟氯氰菊酯)15 mg a.i/m2;克敌(SC 2.5%溴氰菊酯)12.5 mg a.i/m2;凯素灵(EC 2.5% 溴氰菊酯)15 mg a.i/m2和奋斗呐(WP 2.5%顺式氯氰菊酯)25 mg a.i/m2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效仍达100%.结论在疟疾流行季节前,用杀虫剂浸泡蚊帐1次,能够对媒介按蚊起到有效防制.

    作者:李菊林;周华云;沈宝祥;高琪;金小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焦性没食子酸培养阴道毛滴虫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目的建立阴道毛滴虫焦性没食子酸培养法,并研究其在药物敏感实验中的应用.方法用焦性没食子酸法,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阴道毛滴虫,用打孔法和滤纸片法研究药物敏感性.结果焦性没食子酸厌氧培养1-2 d,在显微镜下仅可见少数虫体聚集的虫落,从培养第3天开始肉眼可见虫落,随培养基琼脂浓度增加,虫落数和直径均有所下降,加入培养基中的虫数越多,虫落直径越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虫体死亡率逐渐增多.用打孔法和滤纸片法观察药物杀虫效果,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虫环直径增大.结论焦性没食子酸厌氧培养中,培养基的佳琼脂浓度为0.45%.在直径6 cm的培养皿中接种200个虫数时,至培养第6天虫落直径大,滴虫可存活9 d.用打孔法观察药物杀虫效果较好.常山杀虫效果强于仙鹤草.

    作者:赵建玲;高兴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磷酸酶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虫龄26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在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常规培养基中培养第7天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含浓度为3 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 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同样时间,随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3周,当再换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周时,分别用Gomori钙钴法和Gomori硫化铅法对两组培养细胞进行AKP和ACP细胞化学染色,用OlympusBH-12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用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量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培养细胞的AKP、AC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细胞的活性(P<0.01).结论 MNNG能增强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AKP、ACP的活力,对培养细胞有促生长或/和诱导其转化的作用.

    作者:刘晴;董惠芬;蒋明森;明珍平;钟沁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基因的体外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分离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VH)基因并测定其序列.方法根据鼠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FR1和FR4序列的保守性,化学合成体外扩增Ig重链可变区基因的数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杂交瘤细胞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VH基因,将其克隆入pUC19载体,重组子用Sanger's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序列,将序列与Gene Bank中已发表的抗体序列比较.结果 VH基因全长357 bp,属鼠免疫球蛋白重链第Ⅱ亚类,由种系基因V、Dsp2.8与JH4重排而来.该VH基因序列已被Gene Bank收录(accession No AF282622).结论该VH基因为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基因.

    作者:宋晓彤;冯振卿;仇镇宁;李芸茜;林敏;柏慧;沙家豪;管晓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长江下游3省血吸虫病GIS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江西3个省血吸虫病相关数据库和地理分布图,并对疾病流行状况进行纵向分析.方法收集3个省近20年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数据及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在ArcView 3.0a软件支持下建立相应GIS数据库.结果分别获得3个省血吸虫病流行GIS数据库,并作出各年份县界疫情图610幅.对代表年份的重要疫情指标进行GIS分析.结论 GIS制作的图片简洁、直观,支持复杂的空间和属性查询,对历史资料具有保存分析比较价值,为实现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杨国静;周晓农;汪天平;林丹丹;胡飞;洪青标;孙乐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996-2000年宁波市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宁波市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上流行区共46个乡,339个村,人口316 760人,累计病人16 926例,其中晚血病人331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于1992年全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为防止疫情反复,达标后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现将1996-2000年传染源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丽萍;许国章;祝传根;张吉楠;孙亚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吡喹酮全民化疗的副反应观察

    在实施世行贷款血防项目中,对重度流行村(居民感染度≥15%),人群中6-60岁的人群采用吡喹酮全民服药.现将我县1997年4月在山区西甸村全民服药后产生的副反应作观察分析.

    作者:范福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1990-1999年富阳市疟疾监测报告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属山地丘陵区,1999年底总人口61万多.50-70年代曾出现4次疟疾暴发流行,1955年发病率高达3 989.41/10万,除1963年发现2例恶性疟外,均为间日疟.随着大规模疟防工作的开展,70年代中期后,发病率稳定下降,至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为巩固疟防工作的成果,1990年以来开展疟疾后期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云南高原盆地血吸虫感染者和非感染者肠道蠕虫调查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在宿主体内有否促进或者抑制其它肠道蠕虫感染的作用.作者于1999年10月,对血吸虫病流行区永胜县光华乡新民行政村的3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泽芬;王琼英;李灿兴;肖世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太平村3例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000年9月下旬,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太平村同时发生了3例急性血吸虫病,这是当地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标准后首次出现.我们于9月下旬-10月中旬对该村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詹福初;李土荣;邵坚强;郑金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吡喹酮与辅助药同服减少副反应的观察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对6-60岁人群实施顿服吡喹酮全民化疗,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方法.由于服药者是人多面广的群体,在第1年首次投药时,虽然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了若干不适宜顿服者,但是由于一次多量吡喹酮的冲击作用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等,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服用者出现了副反应.调查统计显示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副反应为多见.根据临床常规处理吡喹酮副反应的方法和经验,第2年投药时,采用了吡喹酮与谷维素、维生素B6同时服用的方法.

    作者:洪土改;项希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防健康教育对流动人群的影响

    荆门市于1990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由于该处于众多血吸虫病流行区包围之中,经调查,平均每月来往疫区的流动人口约13万人次,占全部人口的33.3%,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4.9%.

    作者:丁兆军;胡永华;戴裕海;黄泽金;万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6例诊疗分析

    原发性腹膜炎是晚期血吸虫病严重合并症和重要致死原因之一.1990-1996年我院共收治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252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6例,现对诊疗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杜华;钟享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患者两次住院对比研究

    目的了解腹水治疗难易与住院治疗次数的关系以及影响腹水治疗难易的有关因素.方法采用成组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制订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格,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例进行调查.结果第2次因腹水肝硬化住院的病人,肝硬化与腹水的程度都比第1次严重.在治疗方面,两组在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和结果,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无差别的情况下,第2次住院的患者比第1次住院平均住院天数长16.84 d,说明患者第2次住院比第1次的治疗难度加大,腹水难以消退.结论观察组首次发病年龄平均早于对照组6.96年,表明首次发病年龄越早,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李怡元;周艺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残存钉螺分布现状.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现场查螺,查出钉螺用压碎法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1998-2000年共查螺63 075框,查出钉螺5 521框,有螺框出现率为8.75%,活螺平均密度0.26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分布以西部地区沟渠、河道为主要孳生地,88.82%有螺环境钉螺面积在5 000 m2以下,呈小块点状分布,灭螺质量差是残存钉螺的主要原因,其有螺条块占82.75%,有螺面积占77.19%.

    作者:高智慧;黄轶昕;颜开军;杨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东流观测点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全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东流观察点家畜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方法对牛、羊、猪作粪便孵化法,1粪3检,检查家畜感染率,阳性畜计算毛蚴数,判定感染强度,同时进行野粪、家畜放牧情况调查.结果 4种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依次为黄牛(50.0%)、山羊(29.1%)、水牛(14.3%)、猪(13.3%),阳性牛以轻、重度感染居多,而小牛感染率高.草滩均有畜粪污染.牛以放牧为主,辅之舍饲,羊散放.结论牛是观察点主要传染源,限制牛的活动范围和进一步扩大化疗和牧场灭螺,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作者:吴宏春;彭立斌;汤小女;周德保;吴玉林;陈光胜;章炎保;曹少虎;何宗来;叶踞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压力水道无螺取水技术现场试验报告

    目的阻断钉螺在渠道内的传播扩散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根据灭螺灌溉取水技术要求,在毛渠的下游建一压力池,并通过水管与灭螺的沟渠相连.结果钉螺在压力池中,有62.67%自然死亡.未见从出水口爬出,证明该技术对渠道钉螺随水流向下游扩散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结论该工程设施简单、经济,阻螺效果好,可在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扩大使用.

    作者:李世雄;程龙;李正宏;张智海;庄五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汉寿县目坪湖垸外易感地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汉寿县目坪湖垸外血虫易感地带影响因素。方法于1995-1998年对目坪湖垸外沿湖堤村人畜活动、居民接触疫水行为、耕牛放牧以及野粪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别用Kato-Katz法和粪便孵化法调查渔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感染性,计算本地渔民、外洲活动渔民和耕牛相对传播指数。结果沿湖3个村民接触疫水率为46.0%,其中捕鱼占52.6%、放牧占15.9%。距湖堤100m以内,一层村居民疫水暴露率占总暴露率的94.4%。在观察区内拾野粪4629份,其中牛粪4259份,占92.0%;孵化法粪检1135份,阳性51份,阳性率401%,其中阳性牛粪46份,占90.2%。水体感染性测定,共解剖小鼠1176只,平均感染率16.9%。本地副业渔民、外洲活动专业渔民、湖洲散放耕牛血吸虫感染分别为25.87%、40.60%和15.68,相对传播指数为1.35%、5.82%和92.83%。

    作者:田子英;刘德山;肖俊文;姚孝明;应贵顺;周应彩;张孝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植物灭螺药物研究进展

    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地理分布与日本血吸虫病一致.杀灭钉螺是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力举措之一.目前主要的灭螺方法有生态灭螺、物理灭螺及药物灭螺,药物灭螺包括植物药物灭螺与化学药物灭螺.

    作者:李洁;钱万红;黄轶昕;姜志宽;张克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国内文献综述)

    1999年全国共报告血吸虫病病人756 762人,其中急性513人,慢性731 837人,晚期24 412人[1].从中可见,急性病人已不多见,主要是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病人.本文根据近10年来各文献报道的晚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将晚血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归纳如下.

    作者:袁兆康;汪维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引起四肢驰缓性瘫痪1例

    患者刘某,男,50岁,在普查血吸虫病时,IHA1:10(++),于2000年10月住院治疗。

    作者:熊思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构建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专用网络系统

    20世纪后期,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强烈刺激了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而且全面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急速改变.时至今日,可以说网络技术无处不在.因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疫区各级血防行政和专业防治机构作为流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李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一种快速血吸虫毛蚴孵化法

    血吸虫毛蚴孵化操作法是对含有血吸虫虫卵的沉淀物加去氯自来水,置于有15 W灯光照明的25-30℃温箱中2-6 h后才能观察结果.这种方法所耗时间长,不能及时满足学生实验操作及观察,为此,我们对血吸虫毛蚴孵化法作了如下改进.

    作者:周潜涛;张子琨;张潞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怎样写好英文摘要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往日趋频繁,目前,我国大多数科学期刊的论著都要求有英文摘要.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