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春;彭立斌;汤小女;周德保;吴玉林;陈光胜;章炎保;曹少虎;何宗来;叶踞华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属山地丘陵区,1999年底总人口61万多.50-70年代曾出现4次疟疾暴发流行,1955年发病率高达3 989.41/10万,除1963年发现2例恶性疟外,均为间日疟.随着大规模疟防工作的开展,70年代中期后,发病率稳定下降,至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标准.为巩固疟防工作的成果,1990年以来开展疟疾后期监测,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SjC23)DNA疫苗诱导猪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构建并大量制备pcDNA3.1-SjC23质粒DNA和pcDNA3.1-p35, pcDNA3.1-p40(小鼠IL-12的2个亚单位)的DNA疫苗.30头2.5月龄的上海松江本地猪(阉猪)分为A、B、C3组,每组10头.A组(SjC23组)于每头猪两侧臀部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SjC23质粒DNA,B组(SjC23+IL-12组),于每头猪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SjC23 DNA及500 μg pcDNA3.1-p35和500 μg pcDNA3.1-p40的混和质粒DNA;C组(对照组)每头猪肌肉注射500 μg pcDNA3.1质粒DNA.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3周.末次免疫后30 d,每猪经背部皮肤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600条.攻击后45 d剖杀,经胸主动脉灌冲,并从门静脉收集计算成虫.从肝脏的同一部位切下小块肝组织,置5% KOH内消化后,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EPG).比较各组间减虫率、减雌率和减卵率.在免疫前,末次免疫后和攻击后从猪耳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检测抗SjC23抗体.结果 SjC23组与SjC23+IL-12组与质粒对照组相比,分别获得29.2%和58.6%的减虫率、50.8%和58.8%的减雌率以及48.2%和56.4%的减卵率.抗体检测SjC23组和SjC23+IL-12组均有约50%的实验猪可检测到明显的抗SjC23抗体.结论 SjC23 DNA疫苗可诱导猪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作者:朱荫昌;任建功;D.A.Harn;徐明;余传信;司进;叶萍;殷旭仁;何伟;许永良;曹国群;华万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原发性腹膜炎是晚期血吸虫病严重合并症和重要致死原因之一.1990-1996年我院共收治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252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36例,现对诊疗作一简要分析.
作者:杜华;钟享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阻断钉螺在渠道内的传播扩散以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方法根据灭螺灌溉取水技术要求,在毛渠的下游建一压力池,并通过水管与灭螺的沟渠相连.结果钉螺在压力池中,有62.67%自然死亡.未见从出水口爬出,证明该技术对渠道钉螺随水流向下游扩散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结论该工程设施简单、经济,阻螺效果好,可在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扩大使用.
作者:李世雄;程龙;李正宏;张智海;庄五兵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方法将虫龄26 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在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的常规培养基中培养第7天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含浓度为3 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 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同样时间,随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3周,当再换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周时,分别用Gomori钙钴法和Gomori硫化铅法对两组培养细胞进行AKP和ACP细胞化学染色,用OlympusBH-12显微镜观察并拍照,用HPIAS-2000图像分析仪测量其含量,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培养细胞的AKP、AC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细胞的活性(P<0.01).结论 MNNG能增强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AKP、ACP的活力,对培养细胞有促生长或/和诱导其转化的作用.
作者:刘晴;董惠芬;蒋明森;明珍平;钟沁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的拟除虫菊酯浸泡棉蚊帐和尼龙蚊帐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效果.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结果棉蚊帐和尼龙蚊帐浸药后180 d,拜虫杀(SC 12.5%高效氟氯氰菊酯)12.5 mg a.i/m2;杀飞克(EW 5%氟氯氰菊酯)15 mg a.i/m2;克敌(SC 2.5%溴氰菊酯)12.5 mg a.i/m2;凯素灵(EC 2.5% 溴氰菊酯)15 mg a.i/m2和奋斗呐(WP 2.5%顺式氯氰菊酯)25 mg a.i/m2对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毒效仍达100%.结论在疟疾流行季节前,用杀虫剂浸泡蚊帐1次,能够对媒介按蚊起到有效防制.
作者:李菊林;周华云;沈宝祥;高琪;金小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宁波市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上流行区共46个乡,339个村,人口316 760人,累计病人16 926例,其中晚血病人331例.经过几十年的综合防治,于1992年全市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为防止疫情反复,达标后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现将1996-2000年传染源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丽萍;许国章;祝传根;张吉楠;孙亚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荆门市于1990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由于该处于众多血吸虫病流行区包围之中,经调查,平均每月来往疫区的流动人口约13万人次,占全部人口的33.3%,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4.9%.
作者:丁兆军;胡永华;戴裕海;黄泽金;万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吸虫毛蚴孵化操作法是对含有血吸虫虫卵的沉淀物加去氯自来水,置于有15 W灯光照明的25-30℃温箱中2-6 h后才能观察结果.这种方法所耗时间长,不能及时满足学生实验操作及观察,为此,我们对血吸虫毛蚴孵化法作了如下改进.
作者:周潜涛;张子琨;张潞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工程的效果与效益,为决策治理通江河道地区的水患与病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专家测评的方法,调查通江河道地区近5年的血吸虫病病情和水患情况及损失以及血防、水利、农业等的投入,结合工程设计预算,对工程后的血防、水利、环境和交通等效果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净现值分析法预测工程后1-30年的净效益.结果工程后相关地区的防洪标准提高了31.09年一遇,年投入防汛人员减少86.76%,年接触疫水人数减少51.61%,年预防服药人数减少58.37%,年河道减少灭螺药物污染64.29 t,护坡后5年和10年比不进行护坡减少病人1 703人和40 925人;工程的年均血防效益为435.61万元,水利效益为2 061.89万元;工程后第12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费用,30年将产生净效益14 647万元.结论通江河道混凝土护坡是有利于抗灾防病、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血防、水利、农业相结合的环保型、可持续性工程.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戎国荣;黄轶昕;蔡刚;洪青标;庞浩;宋鸿焘;张晓波;高扬;张联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在宿主体内有否促进或者抑制其它肠道蠕虫感染的作用.作者于1999年10月,对血吸虫病流行区永胜县光华乡新民行政村的3个自然村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谭泽芬;王琼英;李灿兴;肖世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9月下旬,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太平村同时发生了3例急性血吸虫病,这是当地达到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标准后首次出现.我们于9月下旬-10月中旬对该村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詹福初;李土荣;邵坚强;郑金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实施世行贷款血防项目中,对重度流行村(居民感染度≥15%),人群中6-60岁的人群采用吡喹酮全民服药.现将我县1997年4月在山区西甸村全民服药后产生的副反应作观察分析.
作者:范福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阴道毛滴虫焦性没食子酸培养法,并研究其在药物敏感实验中的应用.方法用焦性没食子酸法,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阴道毛滴虫,用打孔法和滤纸片法研究药物敏感性.结果焦性没食子酸厌氧培养1-2 d,在显微镜下仅可见少数虫体聚集的虫落,从培养第3天开始肉眼可见虫落,随培养基琼脂浓度增加,虫落数和直径均有所下降,加入培养基中的虫数越多,虫落直径越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虫体死亡率逐渐增多.用打孔法和滤纸片法观察药物杀虫效果,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虫环直径增大.结论焦性没食子酸厌氧培养中,培养基的佳琼脂浓度为0.45%.在直径6 cm的培养皿中接种200个虫数时,至培养第6天虫落直径大,滴虫可存活9 d.用打孔法观察药物杀虫效果较好.常山杀虫效果强于仙鹤草.
作者:赵建玲;高兴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前列腺素E1(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并用计算机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分析感染日本血吸虫大鼠经PGE1治疗后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变化.结果 PGE1治疗组肝内Ⅰ、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分别低于感染对照组(P<0.05);PGE1治疗组及感染对照组肝内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与TGF-β1呈显著正相关(r=0.963 6,P<0.05;r=0.866 7,P<0.05;r=0.963 6,P<0.05;r=0.927 2,P<0.05).结论 PGE1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PGE1抑制TGF-β1的表达有关.
作者:刘凤超;贺永文;罗端德;曾令兰;李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抗体夹心斑点金免疫渗滤法(S-DIGFA)在现场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原已建立的以抗26 kDa GST基因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兼测示抗体的S-DIGFA的基础上,应用该法检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和传播阻断地区人群的血清共1 388份,并以双抗体夹心ELISA(S-ELISA)作对照.结果用S-DIGFA和S-ELISA平行检测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人群血清300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和17.3%;两法检测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人群血清1 088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和3.7%.结论 S-DIGFA检测循环抗原可在现场扩大应用和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素娥;汤益;施晓华;蒋健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全国家畜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东流观察点家畜血吸虫病的疫情动态.方法对牛、羊、猪作粪便孵化法,1粪3检,检查家畜感染率,阳性畜计算毛蚴数,判定感染强度,同时进行野粪、家畜放牧情况调查.结果 4种家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依次为黄牛(50.0%)、山羊(29.1%)、水牛(14.3%)、猪(13.3%),阳性牛以轻、重度感染居多,而小牛感染率高.草滩均有畜粪污染.牛以放牧为主,辅之舍饲,羊散放.结论牛是观察点主要传染源,限制牛的活动范围和进一步扩大化疗和牧场灭螺,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作者:吴宏春;彭立斌;汤小女;周德保;吴玉林;陈光胜;章炎保;曹少虎;何宗来;叶踞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钉螺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中间宿主,其地理分布与日本血吸虫病一致.杀灭钉螺是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有力举措之一.目前主要的灭螺方法有生态灭螺、物理灭螺及药物灭螺,药物灭螺包括植物药物灭螺与化学药物灭螺.
作者:李洁;钱万红;黄轶昕;姜志宽;张克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对6-60岁人群实施顿服吡喹酮全民化疗,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有效方法.由于服药者是人多面广的群体,在第1年首次投药时,虽然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排除了若干不适宜顿服者,但是由于一次多量吡喹酮的冲击作用和个体差异、心理因素等,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服用者出现了副反应.调查统计显示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副反应为多见.根据临床常规处理吡喹酮副反应的方法和经验,第2年投药时,采用了吡喹酮与谷维素、维生素B6同时服用的方法.
作者:洪土改;项希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分离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VH)基因并测定其序列.方法根据鼠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FR1和FR4序列的保守性,化学合成体外扩增Ig重链可变区基因的数对引物.以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的杂交瘤细胞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VH基因,将其克隆入pUC19载体,重组子用Sanger's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序列,将序列与Gene Bank中已发表的抗体序列比较.结果 VH基因全长357 bp,属鼠免疫球蛋白重链第Ⅱ亚类,由种系基因V、Dsp2.8与JH4重排而来.该VH基因序列已被Gene Bank收录(accession No AF282622).结论该VH基因为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基因.
作者:宋晓彤;冯振卿;仇镇宁;李芸茜;林敏;柏慧;沙家豪;管晓虹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