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氯氮平所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成人之间脑电能量变化的差异及自身用药前后脑电能量变化. 方法:对22例健康受试者和1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一次量25mg氯氮平前及后0.5、1、2、3、4、5、6、8、12、24h脑电能量变化进行单因素和两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某些频段的部分导联在患者或健康人自身对照时有显著改变;有些在患者与健康人比较时有显著差异. 结论:氯氮平致健康成人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某些脑电能量变化有显著差异.
作者:吕路线;郭素芹;吉明安;康来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在强迫症治疗中引起躁狂发作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中83例强迫症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治疗强迫症引起躁狂的发生率为19.28%,各种抗抑郁药均可引起.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可降低其发生率. 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强迫症可引起躁狂发作,其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朱海兵;王西林;郑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性激素的功能状态. 方法:选择躁狂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发作期女性患者各20例,缓解期各1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女性患者的血清睾丸酮(T)、雌二醇(E2)水平,并与20名女性健康者对照. 结果: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发作期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躁狂症又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发作期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精神症状和情绪是性激素的影响因素.
作者:宋继育;郭杰;沈广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 方法:对89例躁狂症患者进行血清CPK测定,与51名健康正常人进行对照. 结果:躁狂症患者发病期血清CPK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躁狂症兴奋组血清CPK值高于非兴奋组,治疗6周后均显著下降. 结论:躁狂症患者发病期血清CPK活性增高.
作者:叶翠薇;徐松泉;何旭东;赖根祥;潘大津;周飞琴;张静;吕伟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睡眠特征. 方法:对21例OCD患者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并与2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OCD患者睡眠中觉醒次数、时间增多,觉醒比异常;睡眠效率下降;第1期(S1期)睡眠百分比减少;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增加.随着病程的增长,REM睡眠首次潜伏期延长,REM睡眠时间减少. 结论:OCD患者有睡眠异常现象,与其发病机理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庄丽频;冯永铭;陈毓麒;史尧胜;陈海霞;丁士炬;夏颖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市城乡居民海洛因滥用的流行病学情况. 方法:采用1982年和1993年两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 结果:海洛因滥用总患病率为9.9‰. 结论:中山市城乡居民海洛因滥用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李真;胡季明;陈贻华;周湘梅;马宇行;黄海峰;严惠然;王向林;关莲英;王文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老年谵妄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48例老年谵妄病人的一般资料及生物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各项辅助检查,并使用谵妄评定方法中文修订版 (the Chinese revision of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CR)测评. 结果:谵妄的核心症状是意识障碍,谵妄的特点是急性起病,症状的波动性明显.其它常见症状为注意障碍,不同程度的定向力障碍,记忆障碍,行为障碍和睡眠-觉醒周期改变等. 结论:年龄大,患有多种躯体疾病,肺部感染,用药,酒精滥用等与谵妄发生有关系.
作者:田玉英;金弘敏;邹义壮;冯锋;李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常州市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 方法:抽查市区5个街道2~6岁儿童3 978人,采用Clancy行为量表进行筛查,以CCMD-2-R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及儿童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EP量表)进行诊断. 结果:确诊为儿童孤独症者7人,时点患病率为17.89/万. 结论:常州市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较高,且绝大多数无任何康复措施,故培养基层儿童精神科医师及建立基层特殊康复机构十分重要.
作者:汪卫华;翟灵伟;郑丽;屈晓燕;冯琴妹;孙伟;马东;沈晓华;吴亚南;汪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唾液酸(SA)和血沉(ESR)的影响. 方法: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单用氯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5周末分别测定血清SA含量和ESR进行分析.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服药后第1周末或第2周内,血清SA增高、ESR增快,以后逐渐下降,至第5周末接近用药前水平.SA和ESR的增降呈高度相关. 结论:服用氯氮平初期,可引起血清SA的增高、ESR的加快,其机理可能是应激反应所致.
作者:马玉凤;赵永芬;杨洪志;刘存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对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在出院后3年时进行随访评定. 结果: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老年抑郁症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生活事件,治疗依从性,伴躯体疾病,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的N分及家庭社会支持. 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预后受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对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黄航;吴小云;郑成畴;温达民;黄德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有无辅助治疗作用. 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氯丙嗉合并丙戊酸钠治疗8周,另一组不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副反应量表(TESS)综合评定. 结果:氯丙嗉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组疗后BPRS总分、单项幻觉分,以及SAPS总分、幻觉分、幻听分均低于不合并治疗组,尤以1、2周末明显. 结论:丙戊酸钠可加快精神分裂症病人幻听症状的消除,且对幻听伴随的焦虑、激越、怪异行为、敌对猜疑等症状亦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许海丽;王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功能受损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首次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46例,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 结果:MMSE总分与ADL总分呈极显著负相关. 结论: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受损越重,生活功能受损也越重,其中以定向、言语对生活功能影响明显,其次是识记与回忆.
作者:林爱娥;姜义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谵妄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38例谵妄患者用奥氮平治疗1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精神症状与疗效,用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 结果:34例显著进步,有效率为89.5%,副反应轻微. 结论: 奥氮平治疗谵妄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赵焕华;尤年兴;晏云兴;狄良保;管元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双重抑郁症(D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DD患者分别以万拉法新及氯丙咪嗪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定疗效. 结果:仅第1、2周末两组间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8周时两组疗效相当(P>0.05).但万拉法新组不良反应少而轻. 结论:万拉法新治疗DD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荣芝;耿玉友;潘德花;张三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利培酮单用及与氯氮平合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方法:根据入院先后对9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用利培酮及与氯氮平合用组,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两组疗效及副反应. 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而联用组副反应明显高于单用组. 结论:利培酮合并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加重副反应.
作者:师建国;行养玲;杨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奋乃静对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对我院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89例(年龄≥60岁),随机给予利培酮和奋乃静治疗6周. 结果:利培酮组的有效率为80%,奋乃静组为82%,利培酮的副作用主要为兴奋激越、失眠等轻微反应,奋乃静的锥体外系反应较重. 结论:两种药物对治疗老年期精神分裂症均有效,利培酮较为安全.
作者:李辉;邱述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比较丁丙诺啡与人工冬眠两种脱毒方法治疗后的复吸情况,我们对这两种疗法治疗后的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学芳;徐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收集了22例脑血管疾病(CVD)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符合以下条件:①大脑半球病变,CT或MRI检查结果阳性,包括出血、梗死;②意识清楚,无明显言语障碍;③无精神障碍史及家族史.
作者:赵振海;王锦霞;李京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我院精神科2000年~2001年期间,因躯体疾病邀请会诊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住院患者共2 450例,请会诊60例,占2.45%;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6~81岁,平均(39.5±16.1)岁.
作者:陆亚文;李英霞;唐卓如;廖春平;周云飞;杨孔军;邱友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现对我院因为拔牙而诱发精神障碍的病例进行报道.1 对象与方法我院1980~1999年期间的门诊病人中,由拔牙诱发精神障碍者22例,以CCMD-3诊断标准重新诊断.其中男4例,女18例.年龄12~64岁,平均(45.8±14.0)岁.已婚20例,未婚2例.有精神病家族史3例.性格内向型15例,外向型7例.急性起病16例,亚急性4例,慢性2例.就诊时病程4天~6年,平均(8.7±7.1)月.
作者:徐作国;赵秀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对1998年~2001年6月收治的7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许成文;宁延珍;王文安;李爱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焦虑症状.我们以国产丁螺环酮治疗精神药物性焦虑57例,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均为2001年5月~2001年12月我院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于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出现心急、坐卧不安、不停吐唾沫等焦虑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分,排除广泛性焦虑症.共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6~65岁,平均(38.0±7.6)岁.
作者:侯爱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氯氮平可引起遗尿,我们应用舒必利进行治疗,现将治疗结果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45岁,平均(25.0±1.5)岁.精神分裂症3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服用氯氮平1月~5年(平均2.5年);剂量为250~500mg/d,平均325mg/d.服药1周~12天后出现遗尿.给予舒必利每晚0.1~0.3口服,一般2~5天明显见效,1周后不再遗尿.其中有5例症状消失后停用舒必利,3~5天后又出现遗尿,重新应用后遗尿症状又消失,未再复发.
作者:梁学军;赵兰民;崔淑芳;袁成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以氯丙咪嗪与五氟利多联合治疗疑病症,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CCMD-2-R疑病症诊断标准.共12例,男女各6例,年龄32~60岁;病期7月~24年.氯丙咪嗪开始量50~100mg/d,渐增至大量250mg/d.五氟利多10mg,每3天1次;大量20mg,隔日1次.症状消失后维持治疗量1个月,再逐渐减量.
作者:李兆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对72例酒精中毒患者的记忆障碍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全部病例均为男性住院病人,共72例,符合CCMD-2-R酒精中毒诊断标准;年龄22~67岁,平均(39.4±9.4)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4例,中学及以下58例.所有被试者均无颅脑损伤和颅内感染等.
作者:刘桂兰;郑美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益脑胶囊具有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异常血流变之功,从而调节自由基失衡[1].本研究主要应用它的抗氧化作用,与经典的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合用,采用双盲对照方法观察其是否有增强抗抑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
作者:邹国华;陈宪生;袁也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Capgras综合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1997年2月~2001年6月收治住院患者中共有12例,对此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忠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15岁,学生.于10天前无明显原因言语零乱、恐惧、害怕.自述能看见神鬼,看见已死同伴.认为别人要害他,要炸他们家,无故哭泣.见人问个不停或低头不语.不眠,来回走动.并有浮肿、头昏、乏力.双下肢压陷性水肿,肾区叩击痛.尿白细胞3~8高倍镜,红细胞(),颗粒管型3~4高倍镜,蛋白质().血胆固醇7.8mmol/L,甘油三酯2.1mmol/L,血清蛋白2.4g/L.
作者:王小全;张永录;周海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性,42岁,诊断精神分裂症,病程7年,长期服用舒必利及氯氮平.此次入院予氯氮平、舒必利治疗.在12天内增至氯氮平150mg/d,舒必利0.5/d.
作者:吕雄胜;何旭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例1,女,37岁,已婚.因外阴瘙痒致睡眠障碍,烦躁不安1年余.曾在当地各大医院就诊,经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发现,妇科检查能排除外阴部器质性疾病,多种治疗无效而来院就诊.精神检查:意识清晰,自述如上症状,痛苦溢于言表.焦虑自评量表(SAS)63分,诊断焦虑症.予丁螺环酮30mg/d,每晚罗拉1mg,2周后瘙痒减轻,睡眠好转.停服罗拉,继服丁螺环酮.随访半年,已停用丁螺环酮,自我感觉良好,SAS为12分.
作者:李华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26岁,未婚,按CCMD-2-R诊断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给予舒必利合并三氟拉嗪治疗,大日剂量分别为600mg及30mg.2周后全身发抖,流涎,吞咽困难,行动迟缓,言行异常等.考虑系药物所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即停药、补液等,病情持续加重,呈亚木僵状态;不停抖动,面具脸,口水外溢,吞咽极度困难,吐词不清,排尿困难,肌张力明显增高,
作者:袁书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吸烟可引起某些疾病,但吸烟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报道不多,现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梁海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病理学的发展提示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有异常起源.近10年来,神经发育学说受到较多关注.该学说认为遗传因素以及一些早期的环境因素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神经元增殖、分化异常,胞突过度修剪,突触异常联系.幼年期尚不出现精神症状,仅为一些轻微躯体运动异常;青春期内分泌和其他生理功能剧烈变化,神经发育系统发育缺陷相对显著,临床表现为分裂样症状.本篇文章中,综述了近10年来有关神经发育研究方面的进展.
作者:隋毓秀;翟书涛;李永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编辑先生:情感稳定剂的定义和范围如何?临床上可用于哪些疾病?请给予指导,谢谢.何求新答读者来信何求新医师:对你的问题就我们所知,作一简答,供参考.情感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也称心境稳定剂,至今无一明确的定义.有人认为:是对心境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兼有抗躁狂和抗抑郁效果的一类药物为情感稳定剂[1].还有人认为:理想的情感稳定剂应具有抗躁狂、抗抑郁及预防复发的作用[2].
作者:陈群;罗小年;王高华;程自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赔偿性神经症并不是精神疾病分类中的疾病名称,却是临床医师经常作出的诊断和无法回避的问题.现对此进行讨论,希望得到同行们指正.
作者:王晓萍;黄永兰;罗小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编辑:本期综合12篇这方面稿件,由11个单位20位作者所撰写.本刊把某些稿件以摘要形式综合刊出,主要是为了可使读者看到更多内容.限于篇幅,这些来稿不能全文发表,表示歉意.
作者:李卫东;陈建民;李洪;李春玲;周翠琴;余海鹰;陈方斌;张书友;郑丽;华于静;梁天雄;李丽梅;张溪;杨顺英;任泽华;张红梅;马洪涛;万旭宏;彭华生;汤金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发性运动异常(spontaneous dyskinesia,SD) 是与抗精神病药所引起的药源性运动症状相对而言的.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对精神分裂症本质认识上的限制,这些自发性运动异常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往往不被重视.然而由于这些运动表现所具有的神经病学特征,加之在现代精神药物治疗发展前的经典描述中也反复提及这些表现,这表明对之及其与其它症状间关系的认识不仅拓展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理解,也是对之作出完整说明的基本要求.
作者:郁缪宇;袁德基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