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国际刊号:1004-1648
  • 国内刊号:32-1337/R
  • 影响因子:1.77
  • 创刊:1988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206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Pж(AJ) 文摘杂志(俄),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国家期刊奖
  • 神经病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年6期文献
  • 镁对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

    目的 观察镁对帕金森病(PD)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后分为硫酸镁组、美多巴组、混合组(硫酸镁+美多巴)和对照组(生理盐水),并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28 d.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数量;生化法测定损毁侧纹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损毁侧黑质caspase-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NF)-kB P65水平.结果 治疗后仅混合组出现较稳定的向对侧的旋转行为;TH阳性神经元数混合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和美多巴组比较,硫酸镁组和混合组SOD、GSH-Px活性显著增高,MDA、caspase-3 mRNA、NF-xB P65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硫酸镁组与混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镁及美多巴联合治疗可提高PD模型脑内多巴胺神经元存活、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改善PD大鼠症状.

    作者:杨梅;孙圣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脑出血(ICH)血肿周围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制模后1 h、3 h、6 h、12 h、24 h、36 h、48 h、72 h、7 d共9个时间点分别用干湿重法测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检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血肿周围组织的TIMP-1的表达;分析二三者间的关系,并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CH后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0.01),均于ICH 48 h达到高峰,且二者呈正相关(r=0.940,P<0.01);TIMP-1在ICH 12~36 h表达明显减低,ICH 1~24h TIMP-1表达量与脑组织含水量以及EB含量呈负相关(r=-0.922,-0.950,均P<0.05).结论 大鼠ICH后血肿周嗣脑组织TIMP-1表达下调,可能促进了ICH早期的脑水肿形成.

    作者:赵辉;李传玲;王庆广;崔桂云;张艺潆;陆军;沈霞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脊液14-3-3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Creutzfeldt-Jakob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脑脊液14-3-3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Creutzfeldt-Jakob病(CJD)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capture assay方法 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定量检测14例CJD患者(CJD组)、10例其他痴呆患者(OD组)及12例非痴呆患者(ND组)脑脊液14-3-3蛋白和NSE的含量,并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脊液中14-3-3蛋白含量CJD组为40.0 ng/ml,OD组为2.65 ng/ml,ND组为3.10 ng/ml;NSE含量CJD组为(48.43±30.39)ng/ml,OD组为(14.00 4±11.52)ng/ml,ND组为(20.50±25.67)ng/ml;CJD组脑脊液中14-3-3蛋白及NSE含量明显高于OD组及ND组(均P<0.01).以脑脊液14-3-3蛋白≥9 ng/ml为分界值时,其对CJD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6.4%;以NSE≥24 ng/ml为分界值时,其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7.3%;当以14-3-3>9 ng/ml及NSE>24 mg/ml为分界值,对CJD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2.9%.结论 脑脊液14-3-3蛋白对CJD的诊断价值高于NSE,两者联合将提高对CJD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于雪凡;林世和;孙瑞红;赵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C1562T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启动子基因C1562T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114例IS患者(IS组)及80名正常对照者(NC组)MMP-9/C1562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其与I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IS组与NC组间MMP-9/C1562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C1562T多态性可能与IS的发病无关.

    作者:张丽;张颖冬;李继民;张晓雷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美英;夏峰;丁绍青;苏建华;汤华萍;陈炼;凤兆海;毕茂芳;郑颖伟;陶开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与肌肉病理学特点

    目的 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M)的临床及肌肉病理学的特点.方法 对6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呈慢性病程,以肌无力、肌强直和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脱发、白内障、心脏传导阻滞等多系统损害.肌电图检查结果 为肌源性损害,6例均可见肌强直电位发放.病理学检查见肌纤维核内移、核袋及核链现象,部分患者可见肌质块及肌纤维分布异常.结论 DM是一种以肌无力和肌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多系统损害的遗传性疾病;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纤维核内移、核链以及肌质块、肌纤维分布异常.

    作者:吕海东;李增富;张三军;秦东香;钱琪;马晓丽;袁利;卢燕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30 d给予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00μg/(kg·d)连续14 d,然后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模12 h后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CD5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TUNEL法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数;电镜观察脑细胞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及去卵巢组比较,雌激素组脑组织CD54、TNF-α表达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5);脑细胞膜结构非特异性损伤减轻.结论 雌激素通过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组织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秋玲;孙远标;王晓哲;李鸣;白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2007年载文、著者及引文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2007年刊载的论文、著者及引文的特点.方法 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2007年刊载的论文、著者及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刊3年载文量为674篇,期均载文量为37.4篇.篇密度为0.47,有基金项目论文142篇(21.1%);著者主要来自江苏、山东、上海及北京;合作率为93.1%,合作度为4.1;86.6%的论文有引文,其中97%来自期刊,篇均引文为8.6条,普莱斯指数为43.7%.结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是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科技期刊,在临床神经病学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作者: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垂体后叶素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8例由垂体后叶素治疗引起的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在停用垂体后叶素后4~12 d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以肌张力增高(8例)、运动迟缓(6例)、肢体抖动(3例)等锥体外系症状和情感言行不协调(6例)为主要表现;8例脑电图检查,4例广泛轻-中度异常,1例广泛重度异常,均以各导联慢波为主;8例血钠检查5例轻度降低;8例头颅MRI检查,均表现为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合并丘脑、中脑异常信号各1例.结论 应用垂体后叶素引发的迟发性脑病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症状和大脑功能障碍为主,影像学以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为特征.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豆纹动脉痉挛和低钠血症所致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作者:陈惠玲;陆杰;石静萍;王凌玲;张颖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4例ICVD患者血浆白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40(sCD40L)的水平;彩色超声检测双侧颈部动脉血管硬化程度,并与非ICVD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浆IL-6、MMP-8及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VD组血浆IL-6、MMP-8、sCIMOL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血浆IL-B、MMP-8、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关系密切.结论 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进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何国林;曹秉振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A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4例ALD患者均为男童,起病年龄1~13岁,缓慢起病,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其中9例视力下降,6例听力下降,13例言语不清,5例有抽搐发作,6例皮肤色素沉着;5例血浆极长链脂肪酸(VLCFA)不同程度增高,2例头颅CT、12例头颅MRI显示双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对称分布的蝶形病灶,3例增强扫描示部分病灶周围花边样强化条带.结论 ALD临床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及肢体运动障碍、视力及听力下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血浆VLCFA水平增高及特征性的头颅影像学改变.

    作者:张为西;文秀雄;许多荣;周琛;冷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梗死患者的亚临床炎症及胰岛素抵抗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的亚临床炎症及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 检测11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压水平,分析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炎症指标的关系,并与7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2.73±0.87)mg/L]、IL-6水平[(0.14±0.0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63±0.93)mg/L、(0.12±0.03)ng/ml](均P<0.01),ISI(-4.3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3.92±0.43)(P<0.01);(2)脑梗死组中,CRP>8.2 mg/L患者的ISI(-4.63±0.71)明显低于CRP≤8.2mg/L患者的ISI(-4.18±0.54)(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清炎症的证据及IR;并且IR和亚临床炎症反应水平相一致.

    作者:李世英;闫冰;臧贺川;郭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和CD4+CD25+T细胞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和CD4+CD25+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MS急性期患者GC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和CD4+CD25+T细胞阳性率,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比较MS患者治疗前后扩展功能障碍状况量表(EDSS)评分的变化.结果 MS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S0的阳性率[(5.031±1.782)%]较正常对照组[(6.436±2.035)%]明显下降(P<0.05),经GC治疗后CD80的阳性率[(6.467±1.882)%]明显增高(P<0.01);CD4+CD25+T细胞阳性率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DSS评分[(3.64±1.79)分]较治疗前[(4.26±1.68)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 GC可上调MS患者淋巴细胞CDS0的表达,抑制细胞免疫,促进MS病情缓解.

    作者:唐玉兰;秦培英;李海虹;秦雪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7例PACN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PACNS好发于中青年,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大脑皮质功能减退、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痢样发作为主;头颅MRI示病灶处呈长T1、长T2改变,多有强化;脑组织病理检查示软脑膜血管炎性改变.经糖皮质激素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病情明显改善.结论 PACNS临床表现多样,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组织活检可作出诊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张蓓;李亚军;任会云;郭长江;石少亭;王敏娟;白婧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托吡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托吡酯(TPM)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6例PHN患者随机分为TPM组(34例)和卡马西平组(CBZ,32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周、2周、3周及4周时疼痛情况,观察约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VAS评分随治疗时间延长显著下降(均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TPM组为(76.5%),CBZ组为(7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牛率TPM组为(14.7%),CBZ组为(28.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M组不良反应轻.结论 TPM治疗PHN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作者:靳彪;赵康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干预后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后的变化.方法 测定16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以及与CAA程度的关系;观察叶酸、维生素B12干预4周后伴有高Hcy血症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P<0.01);随着CAA程度增加,血清Hcy水平增高,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下降;血清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呈负相关(r=-0.31,P<0.05;r=-0.47,P<0.01),与CAA程度呈正相关(r=0.58,P<0.05);干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血清Hcy水平增高是CAA危险因素之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清Hcy水平.

    作者:唐晓梅;朱惠萍;刘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连续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26例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波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腓肠肌牵张治疗的基础上,超声波组采用超声治疗仪对患侧腓肠肌进行连续超声波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大H波和M波比值(Hmax/Mmax)、腓肠肌肌束长度.结果 超声波组治疗后mAS评分及Hmax/Mmax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超声波组治疗后Hmax/Mmax值明显下降(P<0.05);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腓肠肌肌束长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连续超声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腓肠肌痉挛,但不能改变肌肉的机械特性.

    作者:李铁山;李培媛;阎文静;刘艳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瞬目反射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瞬目反射(BR)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对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7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BR检测,记录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B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组BR各波潜伏期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均P<0.01).结论 BR对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春雨;苏志强;孙立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癎)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儿童部分性癫(癎)的疗效.方法 71例新诊断的儿童部分性癫(癎)患者按单双号顺序分为奥卡西平组(35例)和卡马西平组(36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奥卡西平组和卡马西平组分别有25例及29例完成6个月治疗;脑电图改善率分别为44.0%及44.8%;显效率分别为92.0%及86.2%;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2%及41.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马西平组2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单药治疗新诊断的儿童部分性癫(癎)均有很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相似,但奥卡西平组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柴建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的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腩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3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7例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血清MMP-9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两组患者既往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MP-9为(320.62±149.9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91.17±115.64)ng/ml](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OR 5.064,95%CI:1.772~14.474)和吸烟史(OR 5.616,95%CI:1.986~15.885)(均P<0.01)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血清MMP-9水平、糖尿病史和吸烟史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吴爱明;张冬梅;王硕仁;孙逸坤;牛福玲;吕唏滢;索红亮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类型、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类型、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68例有代谢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代谢综合征组)及209例无代谢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无代谢综合征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脑梗死比率(93.0%)显著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85.2%)(P<0.01);肺部感染(51.9%)、呼吸衰竭(27.3%)、心功能衰竭(28.0%)、肾功能衰竭(14.3%)等并发症的发牛率及死亡率(25.0%)明显高于无代谢综合征组(19.1%、13.9%、14.8%、5.3%、12.9%)(均P<0.01);治疗的总有效率(64.1%)明显低于无代谢综合征组(74.6%)(P<0.01).结论 有代谢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以脑梗死多见,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作者:刘颖;丁立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参酮组和对照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丹参酮组给予丹参酮ⅡA静脉滴注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BI)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BI指数升高,血清SOD活性升高,LPO及MDA含量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丹参酮组的变化更显著(均P<0.01);丹参酮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5%)(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具有明显清除自由基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张璇;张林亭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临床下(癎)样放电对数学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临床下痢样放电对数学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1例经丙戊酸钠治疗后临床发作控制、但仍有频繁的临床下伴中央-颢区棘波的良性癫(癎)(BECTS)患儿(BECTS组)和11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以数学运算为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ECTS组各导联P3潜伏期明显延长(均P<0.01),波幅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频繁的临床下癫(癎)样放电可能足造成BECTS儿童数学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

    作者:杨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体外血浆脂类过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体外血浆脂类过滤Delipid Plus(DELP)系统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DELP组(12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予阿司匹林、普伐他汀钠等基础治疗,同时DELP组给予2次DELP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的评分,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4 d时,DELP组NIHSS评分降低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第14 d时BI、第90 d时mR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DLEP组治疗第4 d血浆Fib、血脂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全血和血浆黏度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4 d血浆Fib、载脂蛋白、脂蛋白(a)水平均恢复至基线.结论 DELP治疗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Fib、血脂等以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

    作者:刘明媛;管阳太;侯晓军;丁素菊;李云霞;张秀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3例报告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临床少见,且易被误诊,现报告此患者3例如下.

    作者:杨静;陈卓;赵德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脑肌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能量产生不足可出现细胞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可继发于感染、重度缺血、缺氧等;原发性功能障碍主要由遗传因素造成线粒体代谢过程中的酶或酶系缺陷或活性降低所致的线粒体代谢障碍往往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疾病,累及骨骼肌造成的肌无力称线粒体肌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功能障碍称为线粒体脑病;同时累及这两个系统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脑肌病主要包括Kearns-Sayre综合征(KSS)、伴破碎红纤维(RRF)的肌阵挛性癫(癎)(MERRF)和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ELAS)[1].

    作者:白亚辉;任传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及成像

    急性脑卒中后影像学的缺血半暗带是指功能出现可逆性损害、但形态保持完整的脑组织[1],溶栓治疗的靶点是挽救缺血半暗带[2],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前成像目的在于识别患者是否能受益于该治疗或风险程度.现将急性脑卒中后缺血半暗带成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旭红;李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GABAA受体异质性在癫(癎)发作的分子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γ氨基丁酸(CABA)是大脑皮质神经元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通过GABAA受体介导发挥抑制神经元兴奋性和调控神经网络相互联系的作用.随着对GABAA受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各种类型的癫(癎)及其综合征与CABAA受体的结构、异质性及功能有关,进而对癫(癎)发作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选择不同的抗癫(癎)药物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作者:苏立军;刘学伍;迟兆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细胞周期与Alzheimer病

    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损害为特点的神经变性疾病,由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反应性胶质增生等组成的老年斑(SP)、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进行性神经元空泡样变性和缺失为病理特征.其病因有Aβ级联假说、微管相关蛋白Tau异常学说、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基因突变与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学说等,但确切病理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防治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周期及其调控研究的深入,提出AD发病机制的另一假说--细胞周期假说[1].该假说似乎统一了AD的两个并无明显关联的病理学改变--SP和NFT,为AD防治的新策略带来了指导性意义.

    作者:夏友华;潘邓记;朱舟;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丹参酮ⅡA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含量变化,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系2005年9~11月本院收治的病程<48 h的ACI患者45例.符合全同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随机分为2组,(1)丹参酮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57~76岁,平均(66.3±12.1)岁;按改良的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SSS)为(17.23±5.12)分.(2)维脑路通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55~76岁,平均(67.4±10.7)岁;SSS为(16.95±4.91)分.(3)正常对照组:22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男13人,女9人;年龄51~74岁,平均(62.2±11.4)岁.各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组者排除近2周有感染、创伤、伴发恶性肿瘤、免疫性或血液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

    作者:赵文凤;崔凯歌;姜立文;高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检测,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hs-CRP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1)CI组:系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8年3月入院的CI患者103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证实;排除心源性、脑动脉炎性等其他原因所致CI.男60例,女43例;年龄47~75岁,平均(63.3±5.2)岁;病程1.4~73 h,平均(7.1±3.9)h;既往有高血压病56例,高脂血症21例,糖尿病16例.(2)正常对照(NC)组:为同期本院的健康体检者35人,男20人,女15人;年龄46~72岁,平均(62.5±3.4)岁.均无心、肝、肾功能衰竭、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系性疾病.

    作者:丁朝兵;陈东;智睿;唐金荣;丁新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检测,探讨血浆Hcy水平与TIA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TIA组:系我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TIA患者112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59例,女53例;年龄44~84岁,平均(66.3±9.8)岁;病程2~37 h,平均15 h.(2)正常对照(NC)组: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72名,男38人,女34人;年龄39~90岁,平均(66.6±13)岁.入组者近期均未服用左旋多巴、茶碱、维生素B6、B12叶酸及抗癫痫药物,排除严重营养不良、酗酒、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作者:肖佩荣;钟建国;侍海存;王瑶;宋维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枕叶癫(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枕叶癫(癎)患者临床上癫(癎)发作时以出现视觉症状为特征.本研究对30例枕叶癫(癎)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菁菁;王薇薇;吴逊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以胃轻瘫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8例临床分析

    以胃轻瘫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MS)临床上少见,易与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现将本院收治的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系2006年8月~2008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符合Poser诊断标准的全部92例MS患者中以胃轻瘫为首发症状的8例(8.6%)患者,男1例,女7例;年龄18~40岁,平均24.5岁;病程20 d~7年,平均28个月.急性起病5例,缓慢起病3例;7例缓解和复发≥2次,1例为首次发作.

    作者:朱瑞霞;张朝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联合治疗POEMS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POEMS综合征为少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其发病与潜在的浆细胞增殖有关[1].目前该病的治疗尚未标准化,我科对6例POEMS综合征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GC)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系2000年10月~2005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收治的POEMS综合征患者12例,符合2003年Martin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并随机分成两组.(1)GC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联合组):6例,男1例,女5例;年龄45~55岁,平均(50.2±4.6)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2±5.8)个月.(2)GC治疗组(对照组):6例,男2例,女4例;年龄43~54岁,平均(48.8±5.6)岁;病程7~21个月,平均(14±6.8)个月;两组患者病情皆为中度.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具有可比性.

    作者:许建新;于元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素前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6年1月~200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证实.男38例,女26例;年龄56~78岁,平均65.3岁;病程4~76 h,平均34.8h.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7例,不伴房颤的脑栓塞11例,伴有房颤的脑栓塞24例,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3~10年.排除肺、肾、肝脏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恶性肿瘤等.

    作者:董贯忠;钱传忠;吴秀梅;梅今;陈卓友;向红兵;陈治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脑出血后产生自由基介导的细胞凋亡,促进了脑水肿的形成及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本研究应用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1]治疗脑出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志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院2002年1月~2007年2月应用尼莫地平(尼莫同,德国拜尔公司)防治SAH后CVS,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扬真;余炳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女性癫(癎)的特点

    癫(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两性的发病率相似.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月经、妊娠和绝经期等生殖周期)以及女性内分泌生殖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对癫(癎)的发作产生影响.现就女性癫(癎)的特点介绍如下.

    作者:张旻玥;苗玲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