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常见的非黑素瘤皮肤癌.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引起临床较多的关注.研究发现紫外线照射、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癌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它们的发病密切相关.诱发该类疾病的机制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治疗方法,Mohs外科切除术、光动力学疗法、新药的应用等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另外,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作者:石磊;赵天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特比萘芬是一种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对于头癣、手足癣、体股癣、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耐受良好,不良反应轻,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皮疹,然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须注意其可能发生的少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如超敏反应综合征和急性肝坏死.关于特比萘芬在深部真菌病的应用,临床资料十分有限,仍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作者:王培光;张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皮肤分支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是皮肤科医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传统诊断方法与分子分类鉴定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为临床医生对皮肤分支杆菌尤其是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晓杰;吴勤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近年来由于对外开放及国际交流增多,我国医生见到地方性真菌病的机会也增多.地方性真菌主要包括: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其分布的地理区域特殊,并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粘模的破损而感染人类,在免疫受损和免疫力正常者均可引起地方性真菌病.皮炎芽生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4种地方性真菌病的地域分布、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作者:柴宝;刘维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银屑病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涉及发病机制的众多因素中,遗传、感染及免疫与其关系密切.对与链球菌感染有关银屑病可能涉及的遗传,细胞及体液免疫异常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吴颖;吕昭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新生隐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它主要感染艾滋病患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磷脂酶作为新生隐球菌的一种潜在的毒力因子日益受到重视.综述近年来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的检测及其性质、可能的致病机制和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瑞华;温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淋病合并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治疗有很多药物可选择.单一用药往往不能对两种病原菌都有确切疗效,联合用药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诺酮类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的抗菌活性,并推荐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用药方案.
作者:张尧;吴小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被发现.近年来,自从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被发现作为HIV感染的协同受体后,趋化性细胞因子研究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现综述白介素-8、单核趋化蛋白-1以及其他几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并提出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设想.
作者:胡以松;叶冬青;张学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说明了咪唑斯汀抗组胺H1-受体,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同时阐明了咪唑斯汀具有抑制5-脂氧合酶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综述其在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彤;孙建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白介素20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在结构上与白介素10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受体已被克隆.白介素20可以由活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参与银屑病等炎症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方立富;王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地氯雷他定是新一代抗组胺类药,该药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不仅具有抗组胺作用,同时具有抗炎活性,对消除充血、解除风团效果明显,无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亦无心脏毒性,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作者:李遇梅;陈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角质形成细胞(包括人和小鼠正常及肿瘤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受中波紫外线、长波紫外线及不同单色光辐射后,可诱导大部分细胞因子mRNA及其蛋白表达增加,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组胺能放大这种作用,而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抗氧化剂等则抑制这种作用.
作者:张洪明;毕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黑素细胞黑皮素-1受体在黑素的生成和调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黑皮素-1受体功能的改变和基因突变与色素性皮肤病和皮肤肿瘤密切相关.在人皮肤中,几乎所有类型细胞均表达黑皮素-1受体,这预示黑皮素-1受体在皮肤病的发生和治疗上都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就黑素细胞黑皮素-1受体的配体、功能及其基因突变与皮肤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沈丹蓓;夏隆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长期紫外线辐射将导致皮肤胶原纤维减少和异常弹性纤维沉积而出现皮肤光老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紫外线作用于人体皮肤后通过产生的活性氧、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及许多酶的级联,激活转录因子激活蛋白,使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表达而降解细胞外基质,终导致皮肤光老化.
作者:夏济平;毕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尖锐湿疣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为加强尖锐湿疣的防治工作,讨论了尖锐湿疣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涉及直接和间接的许多方面,主要包括性行为如多个性伴和过早性交、年龄、性别、安全套及避孕药的使用、患其他性病、嗜酒、吸烟、机体免疫状态、男性婚姻状况、女性妊娠状况、包皮环切、人种以及其他疾病等.
作者:田洪青;杜东红;陈树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对近年来银屑病的基础研究所带来的治疗进展作一介绍,如在免疫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所研制的新药物、抗血管增生药物治疗银屑病以及针对核受体所发展的新型药物等,目前的研究有可能引起银屑病治疗方面的突破.
作者:韩钢文;汤占利;朱学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复习了特应性皮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并重点探讨了皮肤树突状细胞在其中的地位.特应性皮炎是一病因复杂、由免疫因素介导、以皮肤中CD4+和CD8+T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急性损害中Th2细胞因子在特应性皮炎中占主导地位,慢性损害中T h1和Th2细胞因子均发挥作用.皮损中皮肤树突状细胞数目增加,可能在皮肤T细胞的激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激活效应T细胞决定细胞因子的分泌模式.
作者:王丽英;郑家润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