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例左足底条状角化性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表皮痣 . 病理显示乳头瘤样增生伴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细胞 .
作者:肖尹;纪华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道1例色素性荨麻疹,1岁零 5个月 . 出生 40天后全身逐渐反复出现红斑,风团 . 皮肤科检查可见全身散在椭圆形色素沉着斑及红色斑丘疹 .
作者:秦毅;周代康;李惠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23岁,双胎妊娠 37周余 . 妊娠 29周时全身起皮疹伴剧痒 . 皮疹首发于腹部妊娠纹处,逐渐累及腹部、臀部、后腰部、四肢和额部 . 皮肤科情况为腹部、臀部、后腰部、四肢和额部散在或融合的红色丘疹、斑块,腹部、大腿的部分丘疹、斑块伴有苍白晕 . 患者顺产,产后数小时内剧痒消失,产后 10天内全身皮疹基本消退 .
作者:程丽雪;雷鹏程;袁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告色素失调综合征 1例 . 患者女,8月龄 . 躯干、四肢泛发不规则色素沉着斑,近 3个月并有肢体不自主抽动 . 实验室检查 : 血、尿常规正常 . 头颅 CT检查提示 : 脑外脑积水伴脑萎缩 .
作者:时祥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告1例选择性 IgA缺陷症 . 患儿男,3岁 . 因皮肤反复化脓性感染和慢性荨麻疹住院治疗 . 实验室检查 : 血清 IgA 0.1g/L(正常参考值 : 0.7~ 3.3g/L), IgG、 IgM、 C3、 C4均正常 . 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效果满意 .
作者:陈诗平;段逸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告3例银屑病患者分别于患病的 26年、 33年、 3年后确诊为肺癌,左下中心型肺癌及鼻咽癌 . 3例患者均有长期大量吸烟史 .
作者:吕俊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性,72岁,躯干、四肢出现逐渐增多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丘疹,表面光滑无鳞屑,部分融合成片 . 组织病理变化符合环状肉芽肿 .
作者:屈善明;秦祯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50岁,双手皮肤脱皮 2个月,加重 1周 . 因精神障碍,2周来反复用凉水、肥皂冲洗双手,致双手皮肤出现螺纹状油腻样白色鳞屑 .
作者:范光明;郑占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56岁,干部 . 近 8个月来出现头、面部大片状紫蓝色斑块,不断增多,伴有以眼睑为主的头面部水肿,颈部、躯干出现片状瘀斑 .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见真皮弥散性圆形和梭形细胞,细胞中度异形性改变,并有裂隙性血管腔形成 . 免疫组化显示Ⅷ因子和 CD34均阳性 .
作者:陈永锋;潘慧清;顾有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观察临床 70例亚急性慢性湿疹皮炎患者外用复方制剂硝酸益康唑 /曲安奈德霜 (派瑞松霜 )与单方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的疗效及安全性 . 结果发现两种药物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皮炎均有明显疗效,但派瑞松霜对皮损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方制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尤其对慢性湿疹皮炎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
作者:郭静;李林峰;王云;袁珊;尤艳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阿维 A酯治疗 91例角化性皮肤病 ( 银屑病、毛发红糠疹、掌跖角化病等 )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结果痊愈 49.4%,显效 38.5%,好转 8.8%,无效 3.3% . 有 51.6% 的患者出现轻微可逆性不良反应,以口干和皮肤干燥为主 . 阿维 A酯对银屑病等角化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 .
作者:贾虹;陈敏;盛楠;刘训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观察伊曲康唑间隙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 . 182例甲真菌病患者每天口服伊曲康唑胶囊 2次,每次 200mg× 7天,停药 21天为 1疗程 . 指甲真菌病用药 2个疗程,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真菌病用药 3个疗程 . 结果 55例指甲真菌病临床痊愈率 90.9%,127例趾甲真菌病及指趾甲同患真菌病临床痊愈率 80.3%,二者伴发皮肤真菌感染者真菌清除率分别为 98% 和 96.5% .
作者:许礼宾;蔡茂庆;张裕坤;龚四妹;宁苏莉;张耀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全部瘢痕疙瘩患者均术前采用β射线病灶照射、手术切除、术后β射线照射结合 5-Fu切口内注射治疗 . 疗后随访 61例,优良者 57例,4例切口裂开,其中1例伴感染 . 治疗中 3例出现食欲减退,2例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
作者:罗红兵;何绍烜;马铁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应用 5% 鱼肝油酸钠与曲安奈德 -A联合瘤内注射治疗皮肤血管瘤 136例 . 血管瘤共计 176个,平均注射 4.5次,结果痊愈及显效 133例 ( 75.57% ),取得较好的治疗及美容效果 .
作者:肖满兰;罗绍淼;谢红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采用咪唑斯汀治疗 30例慢性荨麻疹 . 结果治疗第 1周和第 2周,症状评分从治疗前的 6~ 9分分别降至 0~ 5分和 0~ 3分,显效率分别为 46.67% 和 80% .
作者:李静;伍津津;吴先林;鲁元刚;杨亚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CSG-II型静电治疗仪治疗痤疮、湿疹、神经性皮炎、银悄病91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愈率26.4%,显效率46.1%,有效率23.1%,总的有效率达95.6%,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杨莉佳;倪菁菁;陆雪芬;张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对常见复发性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进行预防的手段,对既往曾罹患此类病变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服用伊曲康唑的观察,并追踪随访 1~ 6年 . 通过患者用药前后的自身对照及与同期未服药其它患者的对比观察,坚持预防性服用伊曲康唑者其脂溢性皮炎、花斑癣或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复发率低,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 少数复发者其皮损状况也较轻 . 结果表明,通过健康干预,预防性服用伊曲康唑可以控制马拉色菌的繁殖,有效地控制其相关皮肤病的复发 .
作者:吴喜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采用硝酸益康唑 /曲安奈德霜 (派瑞松霜 )治疗 15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取得良好效果 . 结果显示痊愈率为 75.33%,总有效率为 87.33% .
作者:赵广琼;张信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验证皿治林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对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 36例患者给予皿治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 7天、第 14天进行疗效及副作用的评估 . 结果在治疗后第 7天有效率为 86.1%,在第 14天为 91.7%,副作用发生率为 5.6% .
作者:徐祖森;曹育春;陈兴平;陈映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白癜风患者皮损组织液内皮素 -1进行定量测定,以探讨内皮素 -1在白癜风发病及疾病转归中的作用 .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了 2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白斑及非白斑区皮肤组织液中内皮素 -1含量 . 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 -1含量为 68.86± 14.28pg/ml, 非皮损区皮肤组织液内皮素 -1含量为 38.80± 16.68pg/ml. 两组间采用配对 t检验,结果显示白斑区较非白斑区内皮素 -1含量显著增高,统计学示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01). 本研究提示内皮素可能与白癜风的发病有关,并可能在白癜风的转归中发挥作用 .
作者:杜娟;王微;张文娟;朱铁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道3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致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皮疹具本病临床和组织学特点,皮损的严重性与供体有相关性,典型的皮疹及组织学有助于 GVHD诊断 .
作者:杨子良;丁强;陈爱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回顾分析了 146例毛母质瘤的临床资料,男女发病人数比为 1∶ 2, 10~ 20岁为发病高峰,头颈部为好发部位 . 术前诊断以包块待查 (56% ), 皮脂腺囊肿 (30% )多见 . 全部病例均采取单纯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以影细胞存在为准,术后随访无 1例复发或恶变 .
作者:何弘;高天文;李青;马福成;黄慧;黄高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与皮肤肿瘤的关系,作者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 33 例皮肤良恶性病变 . 结果显示 : EGFR的相对含量荧光指数 (FI)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 (P< 0.001). 提示 EGF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作者:万力;高顺强;万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 28例皮肤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 男性 21例,女性 7例,平均 64岁,临床表现为皮肤结节,病程平均为 9个月,转移距原发瘤手术的时间平均 13.6个月 . 有 14例皮肤转移灶为首发症状 . 转移部位以胸、腹壁为多,其余为四肢、腰及颈部,原发部位包括乳房、肺、消化道、前列腺及膀胱 . 有 8例原发部位不明 . 组织学类型以腺癌 ( 46% ) 和鳞癌 ( 25% ) 常见 . 患者多在 1年内死亡,1例存活 9年以上 .
作者:郭坚;文国英;张根娣;陆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报告了 2000年 3月~ 2001年 3月对 128例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 IgE抗体检测,并与 40名正常人对照 . 结果 128例患者血清过敏原反应阳性 97例,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 24例,对 2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 73例 . 阳性率较高的过敏原是屋尘、尘螨、多价霉菌、牛羊肉 . 40名正常人血清过敏原反应全部阴性 . 血清总 IgE值 : 128例患者有 94例 >50IU/mL, 对照组均 < 20IU/mL.
作者:朱威;赵威;赵琛;宋承田;田秋华;连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探索原位杂交在感染组织中鉴定念珠菌种属的应用,采用探针 O20对实验小鼠白念珠菌感染组织和可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组织病理标本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并与 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了对照 . 结果显示探针 O20可特异性检出组织中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与 PAS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致 . 由此可见,原位杂交为组织中确定真菌和鉴定真菌种属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
作者:狄梅;涂平;李若瑜;王端礼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探讨脂溢性角化和血脂代谢的关系,回顾分析了 70例老年脂溢性角化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 A-1和载脂蛋白 B. 结果发现脂溢性角化患者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脂溢性角化与血脂代谢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常建民;吴意平;扬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白细胞介素 -4( IL-4),白细胞介素 -10( IL-10) 及γ干扰素 ( IFNγ ) 的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方法,测定了 23例荨麻疹患者 PBMC产生 IL-4、 IL-10及 IFNγ水平 . 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 PBMC产生 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 P< 0.01),而产生 IL-10及 IFNγ水平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 ( P >0.05) . IL-4在Ⅰ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作者:刘宝军;王青;刘超;赵凯;张士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研究 SLE患者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状态,采用 CA-530凝血仪测定抗凝血酶 -III抗原及活性 ( AT-III∶ Ag, AT-III∶ C) 、蛋白 C抗原及活性 ( PC∶ Ag, PC∶ A) 、凝血酶原时间 (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ELISA法测定 D-二聚体 ( D-dimer);SLT SPECTRA酶标仪以 ELISA法测定纤维蛋白肽 A( FPA) 、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 t-PA∶ A) 、纤溶酶原活性 ( PLG∶ A)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 PAI∶ A) .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凝血功能显著增强 ( P< 0.01),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显著减低 ( P< 0.01) . 提示 SLE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导致的血管壁内皮细胞破坏和组织损伤,以及抗磷脂抗体的作用导致其处于血栓前状态 .
作者:陈宏;门剑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对 108例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患者做了可疑致病化妆品斑贴试验 . 结果表明,中轻年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皮炎 (96.3% ); 大部分是由一般化妆品引起,其次为祛斑增白类化妆品 . 14例做了可疑化妆品斑贴试验,有6例阳性 .
作者:万苗坚;赖唯;谢淑霞;苏向阳;陆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探讨白塞病 Fas、 bcl-2和细胞凋亡在皮损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对 19例白塞病 ( 活动期 12例,非活动期 7例 ),用 TUNEL法原位检测皮损淋巴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法观察 Fas、 bcl-2 阳性表达 . 结果表明活动期白塞病淋巴细胞凋亡及 Fas有弱的表达,bcl-2有较强表达;非活动期 Fas及凋亡表达增强,bcl-2仅有弱的表达,两组 Fas 、 bcl-2及凋亡指数 ( AI) 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 P=0.001, P=0.002,P=0.009) . 两组淋巴细胞的 AI与 Fas表达呈正相关 ( r=0.772, P =0.000);与 bcl-2表达呈负相关 ( r=- 0.889, P=0.000) . Fas介导的淋巴细胞凋亡的缺陷可能是白塞病发病的重要原因,bcl-2有抑制凋亡的作用 .
作者:张谊之;王琳;陈娘;蒋献;张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探讨垂体分泌泌乳素 (PRL)和生长激素 (GH)以及下丘 - 垂体 - 肾上腺皮质轴活动,采用 RIA法测定未治疗 SLE活动期和正常对照组、 SLE静止期血清 PRL、 G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和皮质醇水平 . 结果显示 SLE患者活动期血清 PRL和 GH水平与静止期患者及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而血清 ACTH和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SLE患者活动期 (PRL+ GH)/皮质醇比值与 dsDNA抗体滴度正相关 . 提示 SLE活动期患者存在垂体 GH和 PRL的分泌与下丘 -垂体 -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失衡 .
作者:李锋;冯树芳;徐金华;邓守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HLA Ⅲ类基因位于Ⅱ类基因与 I类基因之间,长约 1 000kb, 已检出 40多个基因,其中研究的早、了解详细的为 4个补体成分的基因 . 从着丝粒向端粒端计起依次为 : C4B、 C4A、 BF、 C2. 它们组成 2个单倍型、 C4单倍型和补体型,有比单个基因座位更多、更确切的遗传信息 . C2、 BF、 C4A、 C4B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即其等位基因众多,相同的产物表现不同的型别,与 SLE的发病相关 .
作者:满孝勇;李学平;冒长峙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多重可传递的耐药 mtr基因系统决定着淋球菌对各种结构各异的疏水制剂 (HAs)包括抗生素、胆盐及脂肪酸等的耐受水平 . 此 mtr基因系统是由 1个调节基因 mtrR、 3个结构基因 mtrC、 mtrD、 mtrE组成 . 在转录水平上将 mtr系统分为两种机制,一种是 mtrR依赖调节机制,另一种是非 mtrR依赖调节机制 . 前者是由于 mtrR基因突变所致,后者是由于在 mtrR和 mtrC之间的启动区基因突变所致 . 这两种机制所引起的对 HAs的耐药水平不同,前者的小抑菌浓度 (MIC)低,后者的 MIC高 .
作者:刘彦春;朱威;连石;赵威;赵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46岁,因左肘窝部皮损 35年就诊 . 皮肤科情况 : 左肘窝部可见 6cm× 6cm瘢痕、结节及溃疡,其中央凹陷,周边明显隆起、有结痂,有脓性分泌物 . 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皮肤结核的病理改变 . 诊断 : 左肘窝部寻常狼疮 . 治疗方法及结果 : 用 20mL针管抽取 0.25% 普鲁卡因 10mL、异烟肼注射液 0.1g(10mL)、链霉素 1g(稀释后加入 ). 常规消毒皮肤后,沿皮损外缘作环形皮下封闭,每日或隔日 1次 . 共治疗 39次,左肘窝处皮肤柔软,仅遗留白色瘢痕 . 随访 21年未见复发 .
作者:刘光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88例扁平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组 52例,对照组 36例 . 治疗组用蒸馏水加病毒唑 (三氮唑核苷 )注射液配成 2% 浓度,用过滤纸吸附所配好的药液,敷于患者病变处,采用平稳直流电透入机 (上海健乐电子仪器厂制造 )治疗,每天 1次,每次 20min, 10次为 1疗程 . 对照组单用病毒唑针剂 (原液 )外用于疣体表面 (用棉签对疣体略施压力外涂 ), 每日 3次,10天为 1个疗程 . 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
作者:吕传香;王传珍;翟学英;揣瑞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治疗方法 : 治疗组 46例,常规消毒后将疣体从基底部取下,在股内侧切开 1cm小口深达真皮层,将疣体 4个放进小切口内,缝合 1针 . 原皮损部位剩余的疣体消毒后将疣体根部用止血钳夹住去除疣体,压迫止血后即可 . 对照组 42例,皮损用激光治疗并外涂无环鸟苷软膏,口服无环鸟苷,每日 4次,每次 2片 . 疗效判定标准 : 基本治愈 : 皮损完全消失,6个月以内不复发;显效 : 皮损消退 60% ~ 90%,偶有芝麻大小疣体;有效 : 皮损消退 30% ~ 60%,仍有少数疣体 . 无效 : 皮损消退不足 30% . 结果 : 治疗组基本治愈 25例,显效 10例,有效 6例,无效 5例 . 对照组基本治愈 8例,显效 9例,有效 12例,无效 13例 . 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χ 2=11.52,P< 0.005). 未见不良反应 .
作者:鲁晓桂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30岁,已婚,有非婚性生活史 . 半年前阴部出现米粒大赘生物,且逐渐增大,行走磨损并出血,近日阴部赘生物增多 . 皮肤科情况,尿道至外阴可见 10cm× 6cm菜花样或椭圆形样巨大赘生物,污灰色,基底宽,表面凹凸不平,大部融合成菜花状,轻度糜烂,呈淡红色,有腥臭脓性分泌物 . 病理检查结果符合尖锐湿疣,诊断巨大型尖锐湿疣 . 实验室检查尿液白细胞 5~ 6个,其余 (- ). 治疗 : 二氧化碳激光及外科手术,并肌注胸腺肽,治愈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作者:许艳妹;刘绥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男 33例,女 31例;平均年龄 65.25岁 (51~ 84岁 ); 平均病程 74.36天 (1个月~ 2年 ); 受损神经 : 颈神经 8例,胸神经 26例,腰神经 25例,骶神经 5例 . 排除病例 : 严重高血压、活动性消化道溃疡,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肿瘤化疗、放疗者及苦参素过敏者 . 各种原因中断治疗为淘汰病例 . 按中医肝胆经辨证取穴,基本穴位为肺俞、肝俞、胆俞、脾俞、太冲,配穴根据受损神经分布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 将苦参素注射液 4mL、曲安萘德 A注射液 10mg及 2% 利多卡因注射液 5mL混合后平分注入患侧每一个穴位中,每日 1次,10天为 1个疗程 . 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且治疗前后均检测肝肾功能 . 结果 : 64例中痊愈 50例,显效 7例,有效 7例 . 痊愈率 78.1%,总有效率 89.1% . 治愈时间 2~ 10天,平均 5.46天 . 治疗期间除 1例恶心、呕吐,1例头昏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
作者:徐慧珍;张春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 90例患者中男 4例,女 86例;年龄 18~ 60岁;病程 1个月~ 15年 . 药物配制 : 取凡士林 1 700g、十六醇 1 000g加热溶化,温度 70℃左右时,加入叔丁基对甲酚 10g、曲酸 150g溶解;再取甘油 500g、月桂醇硫酸钠 90g、蒸馏水 6 170g加热至 70℃,加入亚硫酸氢钠 30g、尼泊金乙酯 10g溶解;将水相加入油相中搅拌成乳至凉,避光备用 .
作者:黄惠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 60例均为典型的腋臭病例,男 21例,女 39例;年龄 16~ 50岁;病程 1~ 30年 . 治疗方法 : 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腋窝,去毛,常规消毒、局麻,将微波输出功率调置 35~ 40W, 选用单极幅射针头,顺毛干方向迅速插入毛孔,深度 4~ 5mm, 同时启动脚踏开关持续时间 5~ 6s. 随后抽出探头,逐一进行治疗 . 术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创面,隔天换药 1次 . 疗效判断标准及治疗结果 : 痊愈为术后 1个月活动 15min后出汗距腋窝 20cm闻不到臭味;有效为距离 50cm闻不到臭味 . 患者 1个月后复诊 . 结果痊愈 56例,有效 4例 . 55例愈合好,皮面平坦无瘢痕 . 5例局部遗留稍凸起性淡红瘢痕,活动不受影响 . 随访半年~ 2年,均无复发 .
作者:赵建华;耿文军;乔少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临床资料 : 7例中男性 5例,女性 2例,平均年龄 27.3岁,平均病程 22.4天 . 均有非婚性接触史 . 其中 3例有外阴溃疡史,4例不详 . 7例均否认脱发前全身有皮疹或赘生物 . 6例呈虫蚀状脱发,另 1例为颅顶后部斑秃 . 除脱发外,7例全身均未见皮疹,TPHA和 RPR均阳性,RPR滴度 1∶ 2~ 1∶ 32. 治疗结果 : 苄星青霉素 240万 u肌注,每周 1次,共 3周 . 治疗完成后 3个月内毛发均长齐,1年内 RPR均转阴,随访 1~ 3年无复发 .
作者:伍振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例 1.女性,23岁,藏族 . 因右侧额部白癜风自行用新鲜核桃皮捣碎成汁加 95% 酒精浸泡 1周后外用,并经日光照射 15min. 12h后病变处瘙痒、灼痛,随之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其上有绿豆大小水疱 .
作者:董苏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治疗方法 : 试验组 34例,口服无环鸟苷 0.2g, 每日 5次,泼尼松 10mg, 每日 3次,均连用 7天 . 对照组 32例,仅口服无环鸟苷,剂量同试验组,连用 7天 . 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药物和方法 .
作者:李启宏;施馨;李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17岁,因面部寻常痤疮外用 2% 氯甲醑 (成分氯霉素、甲硝唑、 75% 乙醇 ), 每日 4次;口服西咪替丁 0.2, 每日 3次 . 患者外用氯甲醑 3次后感面部瘙痒,刺痛,未引起注意 . 外用 6次后,感面部瘙痒、刺痛加剧伴灼热感,于次日来我科复诊 . 检查 : 面部皮肤红肿,部分皮肤脱屑,上下眼睑水肿,诊断 : 接触性皮炎,经给予抗过敏治疗,5天后痊愈 . 追问病史,患者曾对多种药物过敏 . 痊愈后作斑贴试验,甲硝唑 (+ + + ).
作者:王传山;张宝玲;张春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曾建英;马东来;方凯;王宝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文收集了 2001年 5~ 9月部分国外皮肤病专业杂志皮肤病治疗方面的资料,综述如下 . 寻常疣Bhat等 [1]用安慰剂对照开放试验方法观察了蚁酸点刺治疗 100例皮损主要位于手部的寻常疣的疗效 ( 眼睑、唇和鼻孔部位除外 ) . 方法 : 将病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 用水 ) . 清洗皮损后,将蚁酸或水滴在皮损上,用 24号注射针将蚁酸或水刺入皮损,共刺 5~ 6次,以不出血为度 . 面部和儿童皮损不用针刺 . 隔日 1次,直至皮损消退 . 结果 : 治疗后 3个月,治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 92% 和 6% 皮损消失,分别平均使用 4.60± 2.47次和 11.6± 1.63次皮损消失 . 副作用 : 治疗组 12% 皮损继发感染,面部以外部位可见轻度瘢痕 . 针刺后均有轻微的烧灼感,数分钟内消失 .
作者:张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原发性皮肤大细胞淋巴瘤 ( PCLCL) 可分为 T细胞性和 B细胞性两类 . T细胞表型 PCLCL [PCLCL( T) ]可以 CD30阳性与否预期其预后 . CD30+ PCLCL( T) 的预后较好 . CD30- PCLCL( T) 和 CD30+ 非皮肤原发性 LCL( T) 的预后差 . 从蕈样肉芽肿转化成的 CD30+ 皮肤 LCL的预后一般差,从淋巴瘤样丘疹病演变成的 CD30+ -LCL仅系统性的预后差而皮肤 CD30+ -LCL的预后则不差 . 原发性皮肤多形 T细胞性淋巴瘤、大细胞型和原发性皮肤 T-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差 . B细胞表型原发性皮肤大细胞淋巴瘤中绝大多数为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其预后较淋巴结滤泡中心细胞性淋巴瘤为好 .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男,31岁 . 3年前不明原因在四肢及臀部出现数粒绿豆至黄豆大红色丘疹、结节,对称分布,以后逐渐增大增多,隆起,并融合成环形、回形及不规则形,颜色由淡红色逐渐发展到棕红色 . 表面光滑,境限清楚,质硬,轻度瘙痒 . 问题 : 1.你认为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 2.组织病理特点是什么 ? 3.该病应该与哪些常见病鉴别 ?
作者:王俊;周光平;王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环境内真菌感染,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1999年 2月~ 2000年 1月住院病人进行全年度调查 . 结果院内真菌感染率为 0.412%,主要病原菌是念珠菌 . 冬季、老年、原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者发病率较高;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的大量应用及各种导管技术的开展是主要易感因素 . 对临床医生普及医学真菌学知识是控制院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
作者:李春阳;刘方;郭淑兰;于秀娟;孙玉梅;孔庆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应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测定 6例白癜风患者自体表皮移植前后的面积和平均灰度 . 结果皮损面积平均消失 56.93%,皮损区治疗前后的平均灰度相差明显 ( 平均值分别为 130.67和 114.83),治疗后的效果与皮损相邻近正常皮肤的平均灰度 ( 平均值为 114.17) 接近 .
作者:罗卫;孟如松;张玉宝;赵广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