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年12期文献
  • 母女同患颧部褐青色痣

    患者女,32岁.颧部对称性分布灰黑色斑点12年,色斑直径1~5 mm,边界清楚,虹膜和上腭黏膜未受累.其女7岁,颧部开始出现类似皮损.其妹24岁,妊娠后出现类似皮损.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Wegener肉芽肿1例

    报告1例Wegener肉芽肿病.患者女,29岁.主要表现为肺部炎症,抗生素治疗无效.鼻黏膜糜烂,舌部溃疡,双下肢紫癜和坏死性结痂.组织病理检查:鼻黏膜糜烂为非特异性炎症;小腿皮疹为坏死性血管炎和肉芽肿性血管炎改变.实验室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cANCA)和蛋白酶3(PR3)-ANCA均阳性,肾功能不全.给予甲泼尼龙80mg/d和环磷酰胺100mg/d治疗,2周后小腿皮疹消退,但肾功能改善不明显,转入肾脏科继续治疗.

    作者:陈仁贵;庄寅;钱黎华;李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皮肤弹性过度伴免疫学检查异常1例

    报告皮肤弹性过度伴细胞免疫缺陷1例.患儿女,13岁.出生后即有皮肤弹性过度,脓疱疮反复发作4年.实验室检查发现有缺铁性贫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无特异性,脓液细菌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淋巴细胞亚群检查示CD3 32%,CD427%,CD8 20%,CD4/CD8 1.35.先后给予免疫调节剂、系统及外用抗生素、抗贫血药等治疗.患儿细胞免疫缺陷得到纠正,深脓疱疮及缺铁性贫血治愈.

    作者:庞晓文;赵广;刘玮;冯燕君;吴卫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泛发性色素异常症1例

    泛发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universalis,DU)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雨华;李绍兴;魏水华;陈丽;刘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光线性唇炎1例

    患者男,37岁.下唇弥漫性红肿、脱屑6年、加重半年,于2002年9月26日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6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下唇干燥、脱屑,常自行用手撕除,并在当地医院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外涂红霉素软膏,皮疹无明显改善.

    作者:肖尹;关杨;纪华安;薛丑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小汗腺血管错构瘤1例

    患者女,28岁.背部皮疹伴发作性疼痛,出汗15年余,于2003年1月10日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在13岁时偶然发现右背部一直径3 cm大的红色斑片,皮损逐渐扩大,局部皮损颜色逐渐变暗.

    作者:李葆春;董兵卫;张江安;谭升顺;孔春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1例

    患儿男,8岁.面颈部、双手反复出现水疱伴尿色发红7年余.面容呈老态,面部毳毛粗长,牙齿棕色(Wood灯下有粉红色荧光),指端毁形,暴露部位有较多萎缩性瘢痕.尿卟啉定性(+++),血卟啉定性(++).诊断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作者:沈征宇;廖康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皮肤结节病1例

    结节病的特点是病变器官和组织出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而无干酪样坏死.该病病因不明,除皮肤病变外,还可累及人体多个系统[1].笔者近期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克玲;朱冬兵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恶性黑棘皮病误诊为黑变病1例

    患者男,72岁.因面颈部、手背、腋下及腹股沟皮肤增厚、色素加深、棘状突起2年,于2002年4月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颈部、双手背色素加深,皮肤增厚,皮损逐渐发展至头面部、腋下及腹股沟,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刘海燕;杜华;何春峰;赵晓莉;李月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鼻部基底细胞癌1例

    患者男,61岁.2002年初无明显诱因左侧鼻翼出现1枚针头大蜡样结节,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同年6月结节增至绿豆大,表面角化粗糙,质硬,冷冻治疗后皮疹脱落,但1个月后皮疹复发,并缓慢增大至蚕豆大,中央破溃,覆暗红色结痂,溃疡时愈时发,于2003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作者:张武;高云海;武秀芹;王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应用砷剂所致多发性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50岁.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6年,右手足溃疡10个月,左足跟溃疡2个月,于2002年9月5日入院.患者于1996年5月因腹部肿块、乏力、体重减轻,在当地医院做骨髓检查后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接受亚砷酸治疗,每日10mg静脉滴注,治疗约40 d后骨髓像好转出院.出院后4年中,除1998年未应用砷剂外,每年应用亚砷酸治疗20~30 d.

    作者:毕新岭;顾军;阎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合并念珠菌性颈淋巴结炎1例

    报告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合并念珠菌性颈淋巴结炎1例.患者女,27岁.面部增生性红斑5年,颈部淋巴结肿大2个月.取面部皮损、咽部黏膜及颈部淋巴结进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生长.组织病理检查示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念珠菌性淋巴结炎.流式细胞仪检查发现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采用氟康唑静脉滴注,同时使用胸腺肽,并口服特比萘芬,治疗2个月,患者面部皮损明显改善,颈部淋巴结缩小.

    作者:杨淑欣;赵娟;黄静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20甲扁平苔藓1例

    患者男,38岁,农民.因双手、双足指(趾)甲进行性萎缩2年于2002年10月8日就诊.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中指指甲出现裂纹、变薄、萎缩,渐累及20甲,无自觉症状.

    作者:龙福泉;周晓鸿;冒长峙;李学平;邓丹琪;樊应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胃癌皮肤转移1例

    患者女,50岁.因颈后部包块3个月,于2003年3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3个月前患者无意中自己触摸到颈后部有一黄豆大的结节,不痛不痒,无破溃、流血和流脓,无发热、畏寒及盗汗.3个月内结节迅速增至核桃大.自觉乏力,体重减轻.

    作者:刘安;谭升顺;张江安;冯义国;任小蓉;雷小兵;文京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弥漫性掌跖角化症伴真菌感染1例

    患儿男,11岁.因掌跖角化过度10年余,于2002年2月10日就诊.患儿出生2个月后掌跖出现散在红斑,渐融合成片,1岁时掌跖呈弥漫性损害,2年前甲板增厚变形,1年前手背、足背亦受累,皮疹逐渐扩大,略痒,手足多汗.

    作者:杜晓靖;许爱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紫草水提液对实验性鼠阴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紫草水煎服治疗银屑病有较好疗效[1,2],且疗效与剂量有关.笔者旨在探讨不同剂量紫草水提物对表皮细胞过度增殖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银屑病表皮细胞增殖有效剂量的选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刘梅青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华东地区汉族HLA-Ⅱ类基因与白癜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华东地区汉族HLA-Ⅱ类基因与白癜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P)方法检测华东地区汉族白癜风患者HLA-DRB1、DQA1和DQB1位点的等位基因,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HLA-DQA1*0103与伴发内分泌疾病的患者有显著正相关,DRB1*09与C4降低的患者明显负相关.按临床类型分析,发现局限型与DRB1*09和DQA1*03正相关,非节段型与DQA1*03正相关.结论: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癜风的临床特征与HLA-Ⅱ类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吴文育;傅雯雯;廖康煌;汤芦艳;李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和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2000~2002年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的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应用Mycoplasma IST试剂盒对Uu和Mh进行检测,并对6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6 966例可疑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中,2 365例检出支原体,其中Uu 1 589例,Mh 154例,Uu+Mh 622例.3组检出的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Uu、Mu、Uu+Mh.3组检出的支原体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原始霉素敏感性均很高,对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较低.支原体对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年下降,出现对6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的支原体.结论: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支原体药敏试验可以指导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作者:刘文力;杨琳;金宁;张颖;姜震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梅毒、红斑狼疮和皮肌炎患者抗磷脂抗体检测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与梅毒、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皮肌炎(DM)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6例梅毒患者、32例SLE患者和11例皮肌炎患者血清中的抗磷脂抗体.结果:①梅毒患者抗磷脂抗体的吸光度(A值)[IgG型抗磷脂酰胆碱抗体(aPC)除外]和IgM型阳性率[抗磷脂酸抗体(aPA)除外]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IgG型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只有抗心磷脂抗体(aCL)和抗磷脂酸抗体(aPA),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②SLE患者抗磷脂抗体的A值和阳性率[IgG型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和IgM型抗磷脂酰肌醇抗体(aPI)除外]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③DM患者抗磷脂抗体的A值[IgG型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除外]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④梅毒和SLE患者总阳性率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结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抗磷脂抗体与感染时有所不同;抗磷脂抗体虽然存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但以SLE的阳性率高.

    作者:郭哲;赵玉铭;王雅坤;赖鑫;陈洪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太田痣952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重庆及邻近地区太田痣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总结952例太田痣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性别、发病时间、临床分型、皮损颜色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太田痣患者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2.5,先天发病占56%,后天发病出现儿童早期及青少年期两个发病高峰.少数患者可与鲜红斑痣(0.53%)、伊藤痣(0.32%)等并发,有家族史者占0.84%.以Ⅱ、Ⅲ型多见,Ⅳ型少.皮损颜色可有褐色、青灰、黑褐、蓝紫色的变化,皮损面积大小与颜色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太田痣在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轻重分型上具有分布特征.

    作者:邓军;程良金;陈其富;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维生素C与三氧化二砷联用对小鼠恶性黑素瘤Cloundman S9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维生素C与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应用对小鼠恶性黑素瘤Cloundman S9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loundman S91细胞,观察维生素C与As2O3对S91细胞的作用,并与单用维生素C或As2O3相比较.以四甲基偶氮唑蓝还原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试验检测集落形成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及维生素C组相比,单用As2O3组可以明显抑制S91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P<0.01).维生素C与As2O3联用对Cloundman S91细胞增殖比As2O3单用组明显抑制(P<0.01),集落形成率明显减少(P<0.01),凋亡率明显提高(16.96%±2.82%对4.25%±0.92%,P<0.01).结论:维生素C与As2O3联用可明显抑制小鼠黑素瘤Cloundman S9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卢新政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RP)系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肢体末端皮肤颜色改变及感觉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等结缔组织疾病中较为常见.笔者对近10年在所在医院住院的64例伴RP的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雷诺现象在SLE发病中的意义.

    作者:彭学标;李莉;曾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扁平疣皮损和疣状表皮结构不良皮损的超微结构对照观察

    扁平疣和疣状表皮结构不良均属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皮肤病,所不同的是前者有明显的自愈倾向,而后者则长期不愈,常伴有恶变.为更好地了解扁平疣和疣状表皮结构不良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的差异,笔者对两者进行了超微结构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秉煦;方溪周;杨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淋病奈瑟菌分离株3种药物耐药基因检测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常州地区的50株淋病奈瑟菌进行TEM-1基因、tetM基因检测并对gyrA基因的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50株淋病奈瑟菌中32株TEM-1基因阳性,24例tet基因阳性,经PCR扩增和DNA测序,gyrA基因全部存在突变,PPNG-TRNG-QRNG 3种分子检测发现青霉素类、四环素类与喹诺酮类二重耐药分别占26%和10%,耐多种药物(MDR)菌株总数已达74%.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相当高,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敏感抗菌药物.

    作者:曹佩霞;黄瑞萍;郑亚芬;承晓京;汤韧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7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

    输卵管妊娠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及生命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输卵管妊娠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盆腔炎症性疾病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为了探讨输卵管妊娠与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关系,笔者于1998年6月~2001年12月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CR)法对76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了宫颈分泌物标本的沙眼衣原体检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再高;孙乐栋;曾抗;江丽芬;贺凤姣;彭学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川崎病10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发病及治疗情况,提高治愈率.方法:对10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黏膜皮肤受累、颈部淋巴结大、手足硬肿.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主要发现心电图异常、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胸部X线片影像图异常、C反应蛋白阳性、血小板增高、白细胞增高等.治疗采用阿司匹林50~80 mg/(kg·d),87例患儿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川崎病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提高疗效.

    作者:陶建凤;余红;钱黎华;张定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皮炎湿疹5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3年1~3月笔者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商品名尤卓尔)治疗了50例皮炎湿疹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万和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氯雷他定糖浆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2年3月~2003年3月,应用氯雷他定糖浆(开瑞坦糖浆,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了57例小儿皮炎、湿疹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徐义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阿维A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1年6月~2002年8月采用阿维A(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口服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冉立伟;谭升顺;雷小兵;张江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冷却式1320nm除皱仪治疗面颈部皱纹150例

    2002年2~7月笔者使用冷却式1 320 nm激光除皱仪治疗面颈部皱纹1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丽;吴润达;劳建萍;杭榆;任秋实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

    为探索一种新的、合理的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方案,笔者采用阿维A(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口服及康瑞宝(内含洋葱浸液、肝素及尿囊素)外用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的三联疗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江安;袁景奕;谭升顺;楚瑞琦;王梅;江惟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2002年11月~2003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应用依巴斯汀(商品名开思亭,法国罗纳普朗克乐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西班牙艾美罗医用药物有限公司开发)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以西替利嗪作为对照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疗效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电子线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

    瘢痕疙瘩为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产生的过度的结缔组织,范围常超出原创面.虽为良性,但切除后复发率为50%~100%[1].笔者所在医院1997年开始术后应用电子线大剂量不规则分割治疗瘢痕疙瘩,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碧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芦荟胶对皮肤激光术后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芦荟对减轻太田痣和鲜红斑痣激光术后疼痛及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接受多波长激光仪治疗的太田痣和鲜红斑痣患者8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外用芦荟胶,对照组外用红霉素眼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疼痛持续时间和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芦荟胶对减轻激光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有明显效果.

    作者:李利;王莉;李咏;邓次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皮炎、湿疹和过敏性紫癜疗效观察

    笔者于2001年7月~2002年10月应用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皮炎、湿疹及过敏性紫癜,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庆利;朱金鸽;刘雯;张英伟;夏海杰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

    为观察0.1%糠酸莫米松乳膏(商品名艾洛松,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艾洛松全国临床协作小组(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皮肤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皮肤科组成)于2002年4月~2002年7月,应用艾洛松对577例小儿皮炎、湿疹进行了多中心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文慧;李邻峰;路雪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益芙可)和丁酸氢化可的松霜(来可得)治疗湿疹的疗效,并评价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研究者单盲、阳性对照、平行组比较方法,将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19例外用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对照组123例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霜.结果:靶皮损总积分,治疗组改善83.1%,对照组改善84.8%.采用协方差分析模型统计学分析,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的疗效与丁酸氢化可的松霜的疗效相当.治疗组有1例发生轻度刺激性皮炎.结论:醋酸丙酸氢化可的松霜治疗湿疹的疗效与丁酸氢化可的松霜相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作者:刘跃华;王家璧;赵广;郭在培;涂亚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具有广泛的疾病分布谱,不仅对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敏感,还对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ANCA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蔡涛;李惠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深部真菌病治疗进展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类真菌感染率也在不断升高,真菌感染类型以及感染的菌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病原菌和新的耐药菌株在不断出现,原先认为不致病的真菌现在也出现在致病菌的行列,少见真菌的致命性感染逐渐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研发进展很快,老的抗真菌药物得到改造,使其不良反应大大降低,新的抗真菌药物不断问世.该文就目前抗真菌药物及真菌病的治疗等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温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黏液脓性宫颈炎的诊断和治疗

    对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宫颈内膜炎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同道们的注意.

    作者:邵长庚;苏晓红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

    患儿男,4岁.于1999年12月起无明显诱因于左上唇出现一粟粒大的丘疹,基底发红,上覆细小鳞屑.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皮损未能得到控制,且逐渐扩大,至2000年1月份皮损已累及左侧面颊、下唇及下颌部,伴有轻度疼痛、瘙痒,患儿经常搔抓.

    作者:宗文凯;贾虹;沈永年;刘维达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1病例资料病史:患者女,12岁.以颈周、躯干、外阴部脓疱伴发热反复发作1年入笔者所在医院.1年前,患者每遇吃海鲜后颈部出现数个散在粟粒大小的脓疱,无自觉症状,外用复方达克宁、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治疗可消退.

    作者:王家璧;刘跃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早期先天梅毒

    患儿女,年龄3个月.主诉:全身皮疹20 d,双小腿肿胀疼痛10 d.现病史:20 d前患儿首先于臀部出现一些红色皮疹,如针尖大小,以后皮疹逐渐增多、增大,并于四肢、躯干及掌跖部出现同样皮疹.10 d前家属无意中发现患儿双小腿肿胀,触痛明显.当地医院X线诊断考虑骨髓炎,建议手术治疗,故于2002年12月到笔者所在科室治疗.患儿自患病以来无发热,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患儿系足月顺产,营养状况良好.该患儿为弃婴,其养母血清梅毒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阴性.但生母孕前有非婚性生活史,否认梅毒病史和其他性病史.

    作者:安国芝;王绍兴;周向昭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