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国际刊号:1000-4963
  • 国内刊号:32-1202/R
  • 影响因子:0.44
  • 创刊:1972
  • 周期: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7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年11期文献
  • 基底鳞状细胞癌1例

    基底鳞状细胞癌是指基底细胞癌中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的成分,占基底细胞癌的10%~20%,生长较快,临床表现同基底细胞癌,但转移同鳞癌[1].本病临床较为少见,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独立病种[2].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平;叶庆佾;郝飞;周春丽;向明明;彭少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鳞状毛囊角化病1例

    患者男,13岁.全身起皮疹1年,无任何不适,于2004年4月13日来我院门诊就诊.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腰部及臀部弥漫分布类圆形褐色斑,直径1~2 cm大,境界清楚,中央有一与毛囊口一致的黑色小点,表面附薄鳞屑,边缘略游离,中央附着(图1).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质层略增厚,毛囊扩张,内含多根毳毛,毛囊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

    作者:徐益明;钟文英;普雄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白塞病合并肠瘘1例

    白塞病是一组以反复口腔、外生殖器溃疡,虹膜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以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白塞病累及多系统的特点使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科收治白塞病合并肠瘘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颖;吴军;何威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妊娠伴巨大尖锐湿疣1例

    患者女,21岁.因外阴赘生物疼痛,伴压迫感及有腥臭味,同时行走受限半年于2002年4月来本科就诊.10个月前患者曾有过非婚性生活史,8个月前发现大阴唇外出现数个粟粒大丘疹,渐增大,6个月前结婚,婚后1个月怀孕,自怀孕后阴部两侧及肛周丘疹迅速长大,很快融合成似手掌大、呈菜花状肿物,未及时治疗,直至排便后疼痛出血,腥臭味加重,站立受限并影响正常生活才来本科就诊.

    作者:宋锐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线状皮脂腺痣综合征1例

    报告1例线状皮脂腺痣综合征.患者男,23岁.头皮中线、右前额至鼻尖和左面颊、下颌至颈部两片大面积皮脂腺痣,双眼角结膜胬肉样改变及高度近视眼底,X线片示蝶鞍增大,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

    作者:张红;刘兵;王玉颖;孟如松;江丽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长丝状疣样表现的假性湿疣1例

    报告1例长丝状疣样表现的假性湿疣.患者女,43岁.小阴唇内侧丘疹1年,大部分丘疹呈鱼子样,呈片状密集排列,其中左侧小阴唇内侧两枚丘疹呈长丝状疣样表现,其中一丘疹长度约1 cm.组织病理表现符合女阴假性湿疣的改变.假性湿疣可以表现为丝状疣样,但是两枚单发的呈丝状疣样表现并且长度约1 cm的皮损,易与尖锐湿疣混淆.

    作者:王大光;朱文元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和硬皮病重叠综合征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31岁.面部皮疹,四肢、躯干皮肤发黑7个月余于2003年11月8日入院.患者从2003年4月起面部出现红斑,四肢、躯干皮肤发黑,双下肢皮肤轻度水肿,全身肌肉酸痛,常感乏力,易疲劳.近1个月来,体温38℃左右,伴四肢近心端肌肉疼痛,时有恶心、胸闷、咽部梗阻感,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

    作者:罗洋;向明明;张琬;周春丽;钟白玉;唐书谦;郝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痒疹样显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男,14岁.患儿自出生10个月起,双膝、足、踝及胫前起水疱,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2岁后上述部位瘙痒加剧,并出现丘疹、结节,渐次发展到前臂伸侧及腰背部,皮损的发生与外伤无直接关系.近来上腹部、胸胁肋部及外侧均有散在新发皮损,且有增多趋势,遂于2003年2月10日来我科就诊.

    作者:翟立新;杜钦玲;孙可;翟一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下疳样脓皮病伴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尖锐湿疣1例

    报告1例下疳样脓皮病伴尖锐湿疣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男,27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全身散在黄豆至蚕豆大梅毒硬下疳样溃疡和阴茎背侧赘生物.既往有非婚性接触史.尿道分泌物衣原体快速检测(+);反复暗视野查梅毒螺旋体及梅毒血清试验均阴性.诊断为下疳样脓皮病伴尖锐湿疣及非淋菌性尿道炎.给予口服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及盐酸伐昔洛韦片,局部湿敷、尖锐湿疣皮损局部电凝等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彭少文;孙仁山;郝飞;周春丽;李永平;叶庆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1例

    报告1例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患者男,70岁.头顶部出现紫红色斑块,伴破溃4个月.检查见头顶及前额部可见一紫黑色斑块,约2.0 cm×4.5 cm×0.5 cm大,表面有黄豆大的结节,溃破伴有黑色结痂.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多数不规则的血管腔、裂隙及增生的内皮细胞团块,细胞核大,有明显异形.免疫组化染色示FVⅢ(++),CD31(+++).

    作者:刘慧田;张蕾;王海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多发性硬下疳1例

    患者男,34岁.因阴茎无痛性溃疡1个月于2003年12月3日来我科就诊.2003年11月起发现外生殖器部位有多个红斑,很快糜烂形成溃疡,绿豆大,无痒痛感,未予治疗.2周后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包块,且溃疡范围扩大而就诊.患者在起病前1个月有非婚性生活史,否认有尿道口流脓,尿急、尿痛和外生殖器起水疱及新生物史,既往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周春丽;叶庆佾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疣状癌1例

    患者女,57岁.2年前无诱因会阴部出现一小肿物,无明显不适,未做诊治,肿物逐渐增大.1年前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经组织病理检查示疣状癌,因家庭经济原因未作治疗,近来肿物增大明显,影响生活,于2004年3月15日收住我院.

    作者:宋志新;李宝;王会生;冯春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桂北地区皮肤病性病患者抑郁症发病率调查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在皮肤病性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有条件地选择2003年7月--2003年8月首次在我科门诊就诊的皮肤病性病患者1098例,采用抑郁自我评定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分级(HAMD)量表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抑郁症状在桂北地区常见皮肤病性病患者中的发病率.

    作者:李德宪;陆富永;胡继荣;王军;李萍;尹仲;明海霞;马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碱性核蛋白及增殖性核抗原Ki-67在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

    碱性核蛋白(basonuclin)是一种锌指样蛋白,在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核中表达,Ki-67是一种增殖性核抗原,是早期评估肿瘤细胞增殖的方法之一,在增殖细胞的核内表达.基底细胞癌(BCC)是临床上较常见恶性程度较低的皮肤肿瘤,其细胞来源仍有争议,预后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研究碱性核蛋白和Ki-67在BCC中的表达类型及其意义.

    作者:刘跃华;陈莲凤;晋红中;马东来;方凯;王家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角蛋白K6、K16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角蛋白K6、K16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和10例正常对照者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角蛋白K6和K16的表达水平.结果:①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K6、K16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病例组棘细胞层K6、K16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②角蛋白K6、K16在银屑病进行期和稳定期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分别与消退期银屑病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③角蛋白K6、K16的表达在急性点滴状和慢性斑块状银屑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角蛋白K6、K16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两个指标有望作为监测银屑病活动性的指标.

    作者:张晓光;四荣联;李玉平;马耀辉;李艳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脐部皮炎138例斑贴试验结果临床分析

    斑贴试验是皮肤科常用的检测接触性变应原的可靠方法,我科于1999年6月-2003年7月对138例脐周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姜其学;谢霞;张晓彬;徐继鹏;刘磊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不稳定性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检测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的微卫星DNA改变.结果:28例尖锐湿疣皮损中8例存在微卫星不稳定性,而且其主要出现在尖锐湿疣癌变中,未发现杂合性丢失.结论:尖锐湿疣及其癌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临床上通过对尖锐湿疣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有可能对尖锐湿疣癌变作出可能性预测及早期诊断,为发现癌变高危人群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袁伟;陈晓红;瓦庆彪;郑庭铭;张信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关节病性银屑病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病性银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2例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31岁,男:女为3.7:1.以皮损为首发者45例,占87%;皮损和关节症状同时出现者2例,占4%;以关节炎为首发者5例,占10%.皮损类型为寻常性32例,占62%;红皮病性9例,占17%;急性泛发性脓疱性11例,占21%.关节炎分类为远端指(趾)关节炎23例,占44%;类风湿性关节炎样型11例,占21%;非对称性少数大关节炎10例,占19%,主要为强直性脊柱炎8例,占15%.接受X线检查的39例中,30例阳性,占77%.结论:本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各型银屑病皮损都可伴发关节炎病变.非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和远端指(趾)关节易受累是本病的特点.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雷公藤多苷、甲氨蝶呤、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柳氮磺胺吡啶、阿维A等合理联合应用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康尔恂;崔盘根;曹元华;刘训荃;林麟;杨雪源;常宝珠;张荣林;郑家润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3种抗组胺药抗花生四烯酸致炎性的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抗组胺药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给大鼠鼠爪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1.0 g/L,0.1 mL)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在注射花生四烯酸2 h前分别灌胃给予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3种抗组胺药(0.3 mg/kg),注射后1、2、3、4h,应用体积测量仪分别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的改变.结果:咪唑斯汀(0.3 mg/kg)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P<0.05),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鼠爪水肿均无抑制作用(P>0.05).结论:0.3 mg/kg的咪唑斯汀在体内具有抗炎作用,相同剂量的地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无抗炎作用.

    作者:付萌;樊平申;赵小东;廖文俊;孙林潮;王刚;王志鹏;张鑫;杜俊峰;刘玉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维A酸促毛囊外毛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 ATA)对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amelanotic melanocytes,AMMC)的激活作用.方法:以高、中、低3种不同浓度的ATA作用于培养的人毛囊外毛根鞘AMMC,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计数法测定ATA对AMMC增殖率的影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半定量分析药物作用前后AMMC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 related protein-1,T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表达的变化.结果:ATA能抑制AMMC的增殖,并能促进AMMC表达TYR和TRP-1,但对TRP-2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ATA能够促进AMMC的分化,同时抑制增殖,其抑制机制可能与凋亡有关.

    作者:王大光;朱文元;马慧军;李诚让;岳学状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致敏前及诱发后两种给药方法,口服不同剂量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观察抑制作用.结果:致敏前开始给药,3种药物均能明显抑制ACD小鼠耳肿胀(P<0.05),但咪唑斯汀的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诱发后开始给药,咪唑斯汀组小鼠耳肿胀消退快于氯雷他定及西替利嗪(P<0.05).结论:咪唑斯汀对小鼠ACD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作者:陈妍;郭在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03年9月-2004年3月我们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治疗系统(Bicom-bioresonnace therapy,重庆康全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对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过敏原检测和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一峰;李恩群;李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他扎罗汀凝胶治疗扁平疣50例疗效观察

    2003年9月起我科应用0.05%他扎罗汀凝胶(商品名:炔维,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扁平疣50例,并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评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高玮;金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1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方法: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20 mg/d)开放性治疗15例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患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10例)、皮肌炎(4例)、白塞病(1例).结果: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难治性患者,应用小剂量来氟米特疗效显著,能控制病情,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结论:来氟米特为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徐峰;李锋;冯树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咪唑斯汀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临床上很难用单一抗组胺药控制.我们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用皿治林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小兵;高冬;张江安;吕敏贤;冉立伟;刘安;谭升顺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转移因子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扁平疣疗效分析

    扁平疣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十分肯定.近年来我们采用皮下注射转移因子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商品名:达芙文)外用治疗扁平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志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微波单用或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比较

    尖锐湿疣(CA)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系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易复发,治疗棘手.2000年2月-2003年5月,我们采用微波单用或与α-2b干扰素的3种给药方式联合应用治疗尖锐湿疣200例,并比较了它们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沈辉;谢勇;顾明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鱼腥草减轻老年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初探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讨如何减少老年人PHN的发生率,2002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36例带状疱疹患者,明显减少了PHN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子刚;孙乐栋;凌伟军;刁友涛;曾抗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新体卡松联合泼尼松治疗脓疱性银屑病10例疗效观察

    脓疱性银屑病可分为泛发型和掌跖脓疱型两种,其中泛发型脓疱性银屑病大多发病较急,在短期内全身可出现大量无菌性脓疱,且常伴高热、皮肤肿胀等全身反应,病情易反复,并易向红皮病转化,是银屑病中为严重和难治的类型.以往治疗该病多采用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因其不良反应大,复发率高,不宜推广应用.近年来我科采用新体卡松(neotigason)联合中、小剂量泼尼松治疗10例泛发型脓疱性银屑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涵;郑捷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57例斑秃的疗效观察

    斑秃(AA)是一种良性、非瘢痕性秃发,多见于青壮年.2003年2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卤米松乳膏治疗斑秃,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蒋江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

    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是指瘤细胞起源于γδ-T细胞的一组Epstein-Barr病毒阴性的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其病程呈侵袭性,预后差.皮肤损害主要发生于上、下肢,偶或泛发,累及躯干,常表现为蕈样肉芽肿样斑块、皮下结节或溃疡性肿瘤.同一患者常出现一种以上的组织病理模式[向表皮性、侵犯真皮和(或)皮下脂肪组织].瘤细胞多形提示T细胞受体γ或δ基因重排,表达CD4-、CD8-,成熟细胞毒性表型,偶或CD8+表型;常伴坏死和(或)细胞凋亡.

    作者:邱丙森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重温Sweet综合征

    复习Sweet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着重介绍肿瘤型和药源型Sweet综合征及其皮肤外表现、诊断标准及主要的治疗方法和治疗上的进展.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血管角皮瘤

    患者男,24岁.主诉:双手背部皮损17年.现病史:患者7岁初冬时,因天气寒冷,双手被冻伤后,手指感觉麻凉,2个月后先从双手背外侧缘出现数个小米粒大红斑,1年后皮损渐增多,并向指背蔓延,部分皮损增生隆起,表面粗糙,因无自觉症状未引起重视.此后每年冬季皮损加重,夏季缓解,但无消退,多年来保持不变.在当地多方求治,中西医治疗均无效,遂于2003年8月来我科就诊.

    作者:石仁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阿昔洛韦治疗顽固性扁平疣疗效观察

    扁平疣的治疗方法很多,疗效不甚理想.对于病程长,皮损数目多,经一般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我们予以大剂量阿昔洛韦口服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萍英;朱慧琴;吴瑞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胫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1组织病理读片和分析组织病理学改变(图1):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变薄,皮突消失,表皮真皮交界处可见裂隙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及轻度结缔组织增生,管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中上部可见数个囊肿样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

    作者:孙建方;徐秀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