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73岁.因双下肢出现红斑1个月余,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下肢起小丘疹,继而迅速离心性扩大成环状,部分中央又出现新的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张晓彬;宋健雄;姜其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女,56岁.全身起黑褐色斑20年,伴瘙痒1个月,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腋窝、腹股沟起黑褐色斑疹,皮损渐增多,融合成片,无明显自觉症状,渐发展累及颈部、双乳房下.近几年腹部、背部、四肢亦出现相似皮损.近1个月患者因乳房下及腋窝皮损出现瘙痒而就诊.既往史无特殊,无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孙晓杰;赵桂兰;李铁男;李灵云;姚奇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病历摘要患者男,27岁.因患白癜风7年,面部红斑7个月,于2005年7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7年前冬季偶尔发现指、趾末端皮肤变白,继而上、下唇黏膜和鼻尖皮肤出现色素脱失斑,并逐渐向四周扩展.
作者:周萍英;朱慧琴;韩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68岁.因耻骨部角化性结节20年,于2005年3月来我科就诊.患者20年前发现耻骨部有2个丘疹,缓慢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偶觉瘙痒.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金江;齐焕英;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女,44岁.因颜面、双手背肿胀、瘀斑伴瘙痒1 d,于2005年4月6日入院.患者1 d前在强烈日光下行走,约1 h后感颜面部瘙痒不适,遂回家休息.4 h后颜面高度肿胀,双眼睑肿胀,不能睁眼,口唇外翻,张口受限.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
作者:陆群英;王建有;吴荣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掌跖角化症并发牙周病.患者男,17岁.其父母近亲结婚,患者于婴儿期出现掌跖角化,直到恒牙萌出时牙周组织才出现破坏.根据以上特点诊断为掌跖角化症并发牙周病.
作者:渠涛;刘永鑫;方凯;王宝玺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女,18岁.在出现SLE典型临床表现之前2年出现溶血性贫血症状,经Coombs试验确诊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回顾相关文献发现,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SLE少见,且多伴有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后者是否是导致溶血的直接原因目前仍有争议.该例患者将来可能出现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的症状,如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自发性流产等,应密切随访.
作者:王娣;涂平;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55岁.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伴瘙痒26年,溃疡16年,于2003年7月21日收治我科.患者26年前因头皮、躯干、四肢伸侧出现红斑、丘疹、鳞屑,自觉瘙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予乙双吗啉0.8 g/d口服,共10年,病情得以控制.
作者:蔡梅;樊英俊;郭芸;冒长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男,50岁.因外阴红色斑块20年,斑块上出现数个结节3年,于2004年12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20年前发现阴囊有一5分硬币大的红色斑块,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扩大.20年来皮损扩展至整个阴囊、下腹部及臀部.近3年来皮损处出现多个隆起的肿物,逐渐增大,擦碰后易出血.近2年来皮损有明显的瘙痒.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鲍迎秋;牛春燕;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男,65岁.面部溃疡、口腔糜烂伴发热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面部多个溃疡,口腔、咽部大片糜烂,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增大.皮损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皮损组织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
作者:李顺凡;黄文明;吴国凤;李文;樊翌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黑素瘤中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黑素瘤组织中的VEGF、bFGF的表达;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对肿瘤MVD进行计数和分析.结果:42例黑素瘤组织中,表达VEGF 32例,bFGF 29例,两指标均表达25例,VEGF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bFGF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色素痣组织不表达VEGF、bFGF;黑素瘤MVD明显高于色素痣.结论:MVD随着VEGF、bFGF表达的增强而增加,VEGF和bFGF在促进黑素瘤血管形成和促进肿瘤转移方面起协同作用.
作者:刘厚广;李琛;尤艳;李海燕;孙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甲真菌病临床评分指数(SCIO)的计算公式和计算尺.方法:根据甲真菌病的发展规律和系统抗真菌治疗甲真菌病的原理,按Sergeev评分规则,应用数学分析方法进行推导和设计计算尺.结果:SCIO计算尺由一直尺和其上的一游标组成.直尺上刻有两组带有刻度的直线,滑动直尺上的游标,即可通过游标上的垂直线读出所要求的SCIO值.结论:SCIO计算游标尺具有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的优点.
作者:陈爱明;郭宁如;吴绍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结合基质蛋白对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amelanotic melanocytes,AMMC)黏附与移行的调节作用.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黏附率.48孔细胞趋化小室测定细胞移行.使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标记肌动蛋白(F-actin),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CF对细胞骨架的调节作用.结果:纤黏连蛋白(FN)、板层素(LN)和Ⅳ型胶原(CⅣ)均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了AMMC的黏附,其中FN和LN对AMMC促黏附作用相近.SCF减少了AMMC对FN和CⅣ的黏附,对FN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对LN起促黏附作用.FN和CⅣ对AMMC有趋化作用,LN无明显作用.SCF作用后可明显使FN对AMMC的趋化作用增强.SCF单独对AMMC有趋化作用,结合FN后,作用明显加强.未黏附在FN上的AMMC胞质内无明显应力纤维;黏附在FN上以后,胞质内可见F-actin排列规则并聚集成束,形成束状应力纤维;SCF作用后,胞体内应力纤维更加致密.结论:SCF调节了AMMC在基质蛋白FN、LN和CⅣ上的黏附与移行,尤其是SCF与FN具有协同促移行作用,这可能是白癜风复色过程中AMMC从外毛根鞘向表皮移行机制的一部分.
作者:王大光;朱文元;马慧军;岳学状;李诚让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法分析研究387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亦符合红斑狼疮的患者皮损中常见、易检出的狼疮带成分均为IgG、IgM,其次为C1q,C3与IgA不易检出;而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但组织病理学诊断不符合的患者,皮损中几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出率之间尚无明确差别.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狼疮带对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且此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作者:严煜林;由蕾;罗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构建人乳头瘤病毒(HPV)11-E7及人干扰素(IFN)α-2b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中表达.方法:同时用Kpn Ⅰ、EcoRⅠ酶切pET-32a-IFNα-2b-linker-HPV11-E7及pcDNA3.1,将酶切产物纯化回收,两者的回收产物进行连接反应.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并提取质粒酶切鉴定;用脂质体法转染CHO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地将IFN-α-2b-linker-HPV11-E7装入pcDNA3.1的KpnⅠ、EcoRⅠ酶切位点之间,且其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目的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PV11-E7及IFNα-2b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表达,为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相文忠;王飞;王群;刘丰;张兆松;苏川;毕志刚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一种侵犯多种脏器的严重的结缔组织病.其病情复杂,缓解期和活动期往往交替出现[1].笔者对所在医院2001-2004年有明确SLE病史,因疾病活动需住院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疾病活动时的临床指标,现报告如下.
作者:傅琳玲;曹双林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单侧棘层松解角化不良性表皮痣并发色素性毛表皮痣.患者男,40岁.10岁时左侧胸部出现片状多毛区,其间有许多淡红色小丘疹.10年前同侧肢体出现红色疣状丘疹,部分融合.皮损冬轻夏重,伴有轻度瘙痒.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和裂隙,类似Darier病样改变.
作者:蔡林;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一家系调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34名成员,其中患病者15例(男8例,女7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女性,18岁.于1岁左右双踝部出现数个水疱,双胫前皮肤在外伤、搔抓后形成圆形或卵圆形丘疹、结节,似米粒至花生米大,暗红色,质地较硬,部分皮损表面有痂壳.双足多个趾甲增厚或脱失.皮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多处表皮下裂隙形成,真皮内散在较多的表皮样囊肿,并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该家系中其他患者的皮损与先证者类似.
作者:闫薇;王琳;冉玉平;李薇;雷观鲁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病情复杂,治疗困难.目前临床上判断隐脑患者的病情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腰穿检查结果,即颅内压、脑脊液生化检查和真菌学检查.
作者:杭小锋;温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具有多种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8岁.全身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并伴进行性皮肤松弛,四肢有斑块、破溃8年,秃发6个月.体格检查发现全身皮肤红斑,上覆大片状鳞屑和结痂;颈部两侧可见表皮松弛;四肢皮肤呈暗红色浸润的松弛性斑块和深在的溃疡;枕部头皮呈条片状胶质样秃发斑;颈项部、双上肢及胸部群集表面光亮的肤色丘疹和结节;左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增大的淋巴结.诊断为蕈样肉芽肿,同时具有蕈样肉芽肿的多种表现:鱼鳞病样蕈样肉芽肿、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或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作者:宿斌;渠涛;王宝玺;王宏伟;方凯;钟定荣;凌庆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前国际上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等进行菌株分型研究[1-3],对流行病学研究有很大促进作用.为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DNA水平的特点,笔者对黑龙江地区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中分离的29株申克孢子丝菌进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型,探讨不同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与RAPD型别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敬;尤刚;王晓红;李若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结节性皮肤狼疮性黏蛋白病.患者女,42岁.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其病程中双上肢伸侧和背部出现许多肤色或暗紫红色丘疹和结节,伴瘙痒半年就诊.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胶原纤维束间有大量黏蛋白沉积;电镜检查示真皮成纤维细胞周围有大量无定形物质沉积.
作者:马东来;方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报告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男,53岁.头皮结节3年,时有疼痛,逐渐增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肿瘤位于真皮内,周围有胶原纤维包绕.肿瘤由卵圆形较饱满的基质细胞组成,细胞质呈双染性,未见异形及核分裂像.肿瘤基质内有丰富的黏液样物质,散在分布中、小血管,未见大血管.诊断为浅表性血管黏液瘤.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端粒酶的表达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着高度相关性,hTE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是调控端粒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又称周期素(cyclin),它的合成及表达与增殖细胞的增殖周期有关.本研究观察hTERT、PCNA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关系.
作者:傅武;赖宽;李顺凡 刊期: 2006年第07期
以往治疗寻常痤疮多采用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1].近年来,笔者采用光子痤疮治疗仪联合药物倒模治疗面部寻常痤疮8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美蓉;张帆;张堂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我科自2003年起,采用异维A酸胶丸口服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取得明显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跃深;万建勣;丁街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体股癣、足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试验组外用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对照组外用1%联苯苄唑乳膏.结果:体股癣患者停药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32.76%和38.98%,有效率分别为93.10%和94.92%;停药2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62.07%和64.41%,有效率分别为93.10%和96.61%.足癣患者停药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29.31%和30.00%,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85.00%;停药2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48.28%和43.33%,有效率分别为91.38%和86.67%.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两试验组为5.13%;两对照组为4.17%.上述各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盐酸布替萘芬乳膏治疗体股癣、足癣安全有效.
作者:李岷;毕志刚;顾军;沈永年;张美华;王英;刘维达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毛囊是皮肤干细胞的主要储存处,毛囊干细胞在皮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近年来对其定位、表面标志物及生理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戴叶芹;范卫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文中对其病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等作了较全面的复习,特别是介绍了该病病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各种不典型玫瑰糠疹的类型,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顾有守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儿男,10岁.主诉:右侧腹股沟中外段皮肤松弛斑5年.现病史:患儿于5年前无意中发现右侧腹股沟中外段有3片红斑,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治疗.嗣后局部皮肤逐渐形成松弛斑,曾在当地医院就诊数次,均未能明确诊断,也未予以特殊治疗.为明确诊断,于1999年8月16日来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
作者:马东来;胡瑾;方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1病例资料患者女,40岁.因双侧胫前卵圆形、渐进性、浸润性斑块3年,于2005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胫前出现红斑,逐渐扩大、增多,斑块中央逐渐凹陷、变硬,边缘向外呈浸润性扩展,局部无任何不适,无全身症状.否认有糖尿病史.4年前曾因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
作者:朱国兴;陆春;赖维;顾有守;苏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者女,80岁.60年前右侧额部被柴火烧伤.愈后局部遗留一瘢痕.1年前瘢痕部位出现瘙痒,搔抓后表面破溃、增生,久治不愈于2005年12月13日就诊.
作者:袁华刚;曾清荣;陈旭;张雪;邓永珍;丁倩;袁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患儿女,9岁.9个月前右大腿外侧原有的一蚕豆大黑痣逐渐增大,同时其周围出现一椭圆形白斑并不断扩大,约5个月后左侧上颌部亦出现白斑并扩大,均无自觉症状,未作何治疗.
作者:姜功平;李翠华;刘仲荣;杨慧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我科门诊于2004年1-12月分别用1.0%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霜,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和复方康纳乐霜(上海施贵宝公司)治疗52例特应性皮炎,并观察其疗效、起效时间与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石磊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我所于2003年3月-2005年3月采用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阴囊湿疹患者,取得良好疗效,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QoL),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于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我科对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与氯氟舒松霜(商品名:肤乐乳膏,天津药业)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永正;王飞;戴星;张敬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2002年1月-2005年7月,笔者采用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中药舒肤散(本院自制制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萌;韦斌 刊期: 2006年第07期